1传统玻璃结构学说中比较典型适用的两种学说为(晶体学说)(无规则网络学说)其中前者主要反映玻璃结构的(微观有序)而后者主要反映玻璃结构的(宏观无序)。
2玻璃结构中氧化物的作用分为三类(网络形成体氧化物)(网络中间体氧化物)(网络外体氧化物)。
3玻璃的性质通常分为三类性质(迁移性质)(非迁移性质)(其他性质) 4玻璃分相种类主要有(稳定分相)(亚稳分相)
5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杂质,其中无害杂质主要有(Na2O,K2O,CaO)和一定量以下的(氧化铝,氧化镁)对玻璃质量并无影响,但要求(含量稳定)在粒度方面颗粒过大时(使融化困难)并且常产生(结石条纹缺陷),粒度过细时则(容易飞扬结块)混料不易均匀,(澄清费时)(堵塞格子体)等影响。
6氟化物是一种有效的助溶剂, 是由于它能加速(玻璃形成的反应)降低(液化粘度)和(表面张力),促进玻璃液的澄清和均化,它可使有害杂质(Fe2O3)和(FeO)变为(FeF3)挥发排除或生成无色的(Na3FeF6)增加玻璃液得透热性。
7澄清气体是指在澄清阶段澄清剂产生的(不同)于玻璃液中也存在的气体,该气体有着很低的(分压)和很强的(扩散),易于进入已存在的气泡当中,气泡中的气体种类(很多),则每种气体的(分压小),从而吸收玻璃液中溶解气体的能力就越强,气体的排出就越容易。
8,用芒硝引入氧化钠时需加入(还原剂)在他的作用下,可将热分解温度降低到600~700度,加入量过多时会产生(硫铁化钠)着色,使玻璃呈(棕色),过少时(不能充分分解)产生过量的硝水。
9一次气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澄清不
良)解决的主要办法是适当(调整澄清剂的用量)。
10在玻璃与金属的封接过程中,从(室温到玻璃转变点温度Tg)的温度范围内,金属和玻璃的热膨胀系数相差(不超过10%)就可以使封接应力在安全范围内。
11在成型的过程中,玻璃的粘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玻璃的粘度(随温度下降而增大),的特性是玻璃(成型)和(定型)的基础。
12机械应力,结构应力,热应力 13玻璃态物质的特性(各向同性)(亚稳性)(无固定熔点)(可逆性)(可变性) 二.名词解释
1广义玻璃:结构上完全表现为长程无序,性能上具有玻璃转变特性的非晶态固体。
2狭义玻璃:是熔融,冷却,固化的非结晶的无机物,试过冷的液体。 3逆性玻璃:当存在两种以上金属离子,且它们大小,电荷不同时,Y小于2也可制成玻璃,且性质随着量的增加而变好。
4硼氧反常:纯B2O3玻璃中加入Na2O ,各种物理性质出现极值。
而不象SiO2中加入Na2O后性质变坏。
5硼反常现象: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入氧化硼时,性质曲线上产生极值的现象。(电导、介电损耗、表面张力无) 6混合碱效应: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总量不变,用一种氧化物取代另一种,玻璃与扩散有关的性质不成直线变化,而出现明显的极值。 7硼-铝反常:当B2O3含量不同时,用Al2O3代SiO2出现不同的现象。 8玻璃的热历史:指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通过转变温度区域和退火温度区域的经历。
9应力松弛:由于玻璃在应变点以上时具有粘弹性,它不能长时间承受各方向不平衡力的作用,玻璃内结构基团在力
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和变形,使温度梯度所产生的内应力得以消失。10玻璃的成形,是指熔融玻璃转变为具有固定几何形状制品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多种性质不同作用的综合。其中,机械的和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1物理钢化:把玻璃加热到软化温度以下、Tg点以上50~60oc后进行快速、均匀的冷却而得。玻璃外部因迅速冷却而固化,而内部冷却比较慢,当内部继续收缩时使玻璃表面产生压应力,而内部为张应力。 三,简答题
1玻璃的冷成形,包括物理成形(研磨和抛光)、化学成形(高硅氧的微孔玻璃)。也称为玻璃的冷加工。
成形的方法: 1、吹制法(瓶罐类) 2、压制法(烟缸、玻璃杯) 3、压延法(压花玻璃) 4、浇注法(光学玻璃)5、拉制法(平板玻璃) 6、烧结法(泡沫玻璃)
7、喷吹法(玻璃微珠) 8、浮法(平板玻璃)9、焊接法(仪器玻璃) 2、 缺陷的种类(1)气泡(气体夹杂物)(2)结石(固体夹杂物)(3)条纹和节瘤(玻璃态夹杂物)
玻璃缺陷的研究方法:简单的物理方法:偏光显微镜、密度及折射率的测定 现代方法:X-射线荧光分析、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 产生一次气泡的主要原因:配合料质量,熔窑原因,工艺操作不合理,窑内气氛控制不当,窑内气体压力 气泡产生的原因 1、一次气泡2、二次气泡3、外界空气气泡 4、耐火材料气泡 5、金属铁引起的气泡
气体的化学组成:气体的化学组成是各不相同的,常含有:O2、N2、CO、CO2、SO2、H2O
解决一次气泡措施:蒸气和氧化氮等由于一次气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澄清不良,解决办法主要是适当提高澄清温度和适当调整澄清剂的用量。 此外,降低窑压、降低玻璃表面与气体界面上的
表面张力也可促使气体逸出;在操作上,严格遵守正确的熔制制度是防止一次气泡的重要措施。
3水和水蒸气对玻璃的侵蚀那个强?水汽比水溶液具有更大的侵蚀性,水溶液对玻璃的侵蚀是在大量水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从玻璃中释放出的碱不断转入水溶液中(被稀释)。所以在侵蚀过程中玻璃表面附近水的PH值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水汽则不然,它是以微粒水滴粘附于玻璃表面。玻璃中释放出的碱不能被移走,而是在玻璃表面的水膜中不断积累。随着侵蚀的不断进行,碱浓度越来越大,PH值迅速上升,最后类似于碱溶液对玻璃的侵蚀。从而大大加速了对玻璃的侵蚀。
实际是水气、CO2、SO2等作用的总和。水气比水的侵蚀性强。 4玻璃退火的原理是什么?
在经过转变温度区域(Tf~Tg)时,玻璃由典型的液态转变成脆性状态。而在Tg点以下的相当的温度范围内玻璃分子仍然能够进行迁移,可以消除玻璃中的热应力和结构状态的不均匀性*。同时因为粘度相当大,以致几乎不发生其外形的改变。这段温度区域成为玻璃的退火区域,相应粘度在1012~
1016Pa.s 。即
退火温度区域与玻璃粘度有关。 5.石英玻璃中硅氧四面体的结构特征? (2)硅氧四面体特性
Si原子四个杂化轨道与四面体构型一致• 四个Si-O键中键成分相同• Si-O键是极性共价键 (52%)• Si-O-Si键角120°~180° Si-Si距离可变(结构无序原因)• 无极性 • 键强较大 (106千卡/摩尔)• 四面体间以顶角相连 6.配合料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1)具有正确性和稳定性(2)合理的颗粒级配(3)具有一定的水分(4)具有一定的气体率(5)必须混合均匀(6)一定的配合料的氧化还原态势。 7.简述高硅氧玻璃的工艺流程? 四叙述题
1叙述熔制过程的五个基本过程,并论述影响溶质过程的因素?
答:(1)硅酸盐成型阶段,硅酸盐和二氧化硅组成的不透明烧结物温度800—900(2)玻璃成型阶段,继续加热,烧结物开始熔融,低熔混合物开始首先开始融化。硅酸盐和剩余二氧化硅相互熔化,烧结物变成变成透明体未均化,温度1200~1250(3)澄清,温度继续升高粘度下降,玻璃液中的可见气泡慢慢跑出玻璃进入炉气温度1400~1500(4)均化,玻璃液长时间处于高温,由于玻璃液的热运动和相互扩散,条纹逐渐消失,可在低于澄清温度下进行(5)冷却
影响因素:玻璃组成,原料的性质及其种类的选择,配合料的粒度,配合料的水分,配合料的气体率,配合料的均匀性,碎玻璃的影响,加速剂的影响,温度制度,压力制度,气氛制度,液面制度的影响,玻璃液流的影响,窑炉耐火材料的影响,熔制工艺改进的影响。 2叙述玻璃为什么在潮湿的空气中化学稳定性差?
大气的侵蚀实质上是水汽,CO2,SO2,等作用的总和。玻璃受潮湿大气的侵蚀过程首先开始与玻璃表面,玻璃表面的某些离子吸附了空气中的水分子,在玻璃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如果玻璃组成中的R2O等含量少,这种薄膜形成后就不再继续发展;如果玻璃组成的R2O含量较多,则被吸附的水膜会变成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溶液并进一步吸附水同时使玻璃表面受到破坏。
离子交换反应
- Si-O-Na+H+OH - -Si-OH + NaOH
②硅羟团水化
-Si-OH + 1.5H2O Si(OH)4
③中和反应 Si(OH)4 +
NaOH
[Si(OH)3O]-Na+
总反应速度由①控制。
Si(OH)4吸附水而成Si(OH)4·· nH2O(硅酸凝胶)。保护膜,使侵蚀最后停止。
水分子可直接进入玻璃 * 水分子直接破坏网络 Si-O-Si +H2O 2( Si-OH)
外界空气气泡
气泡产生于配合料和成形操作过程。 1、配合料 2、成形过程中⑴ 人工吹制用吹杆挑料⑵ 真空吸料⑶ 供料机供料,这种气泡的特点:气泡比较大
3出现耐火材料结石的原因:( 1、)耐火材料质量低劣 (2)、耐火材料使用不当(3、)熔化温度过高(4、)助熔剂用量过大 (5、)易起反应的耐火材料砌在一起
4为什么淬火玻璃抗弯强度大? 因为淬火玻璃受载荷作用后上层的表面压应力增大了,而由载
荷造成的张应力被下层的表面压应力部分抵消而比退火玻璃小,同时最大张应力不在表面而移向板中心。由于玻璃耐压强度比抗张强度大得多(约10倍),所以钢化玻璃在相同载荷下不易破裂,另外钢化过程中玻璃表面裂纹受强烈压缩,同样也使钢化玻璃抗弯强度更高。 5退火原理
在经过转变温度区域(Tf~Tg)时,玻璃由典型的液态转变成脆性状态。而在Tg点以下的相当的温度范围内玻璃分子仍然能够进行迁移,可以消除玻璃中的热应力和结构状态的不均匀性*。同时因为粘度相当大,以致几乎不发生其外形的改变。这段温度区域成为玻璃的退火区域,相应粘度在1012~
1016Pa.s 。
即退火温度区域与玻璃粘度有关。 6.玻璃增强方法:① 物理钢化(淬火)使玻璃表面产生均匀分布的压应力层。② 化学钢化 r大离子取代r小离子③ 贴层玻璃在玻璃表面贴一层α低的物质(陶瓷釉)④ 火抛光 使玻璃表面
伤痕、裂纹弥合。⑤ 覆盖硅有机化合物 放入氯硅烷(SiCl4)溶液中,通过水解在玻璃表面形成SiO2膜。使微裂纹弥合,形成压应力层。 7影响玻璃强度的因素
(1)表面状态 微裂纹使玻璃的抗张、抗折强度比抗压强度低1/10~1/15。 (2)玻璃组成 键强大,结构紧密则强度高。可提高强度的有CaO、BaO、子导电 (2)体积电子导电 三、影响电导率的因素
1.组成,(1)R2Oa. 迁移性好,对电导率影响最大。Na+>Li+>K+
b.混合碱效应K2O:Na2O = 4:1 电阻最大①T 效应减弱②加入第三种碱,效应明显。
③Fe2O3的影响 2%~6%影响小
器或武器瞄准装置用的玻璃。
十,影响玻璃强度的因素:化学键强度,表面微裂纹,微不均匀性,结构缺陷和外部条件(如:温度,活性介质,疲劳等),化学组成。
11,为什么玻璃实际强度较理论强度低?玻璃的脆性,玻璃中存在微裂纹,和内部不均匀区和缺陷的存在造成应
6%~12%使效应减弱(wt%) 力集中所引起的(由于玻璃受到应力作B2O3 (<15%)、Al2O3、ZnO等。(3)玻璃中的缺陷,宏观缺陷(气泡、结石、结瘤)微观缺陷(分相、析晶、点缺陷等) 界面处有应力。4)活性介质(极性物质如酸、碱)
作用:①渗入裂纹使裂纹扩展 ②起化学反应使结构破坏。水可大大降低σf。干空气、非极性物质、憎水性有机硅对σf影响小。
5)残余应力,非均匀分布的应力使强度大大降低。6)温度(7)疲劳现象 8何为玻璃的热稳定性,影响热稳定性的因素有?
玻璃的热稳定性 1.定义:玻璃受剧烈温度变化而不破坏的性能。常用试样在保持不破坏条件下的最大温差表示。
2.影响热稳定性的因素,* α对热稳定性有决定性影响。* 制品厚度(越厚越不稳定)
9为什么玻璃手机热比受急冷强的多? 如同玻璃试样能迅速加热到450度,但急冷到160度就会破裂,原因在于急热时玻璃表面受到压应力,而急冷时玻璃表面受到压应力,玻璃的抗压强度较抗张强度大十多倍。
10.影响化学稳定性因素:化学组成,热处理,表面状态,温度和压力等的影响。 二、硅酸盐玻璃导电机理
1.离子导电(大多数硅酸盐玻璃)* 以离子为载电体。有移动性的载电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贯穿整个玻璃体即表现为导电性。* 载电离子(Na+ K+)能动度相差较大时,由能动度最大的离子承担* 外加电场 存在 定向移动。2.电子导电(1)表面电
12%~16%效应消失
2)ROa. 无碱玻璃中参与导电b. 普通玻璃中使电阻增大(压制效应)Ba2+>Pb2+>Sr2+>Ca2+>Zn2+>Mg2+>Be2+ 3)R2O3 ,a. B2O3使电阻增大b. Al2O31.
反常量少 [AlO4],电阻减小。量大 [AlO6],在网络空隙中,电阻增大。2. 温度的影响
四,何为表面电导率,如何改变? 表面电导是将一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在其边测得的值。 单位:欧姆 -1
4.改变s的方法,表面涂层(1)憎水层使s增大 (2)金属、半导体膜使s减小
五,玻璃着色分为几大类?离子着色,金属胶体着色,硫硒及其化合物着色,辐射着色,感光着色等
六.何为物理着色,何为化学着色? 1)物理脱色:通过颜色互补而消除颜色。 (K-565.52) (497.78-C) = 223.02 满足此关系式的两颜色为互补色。 与铁的黄绿色互补的为蓝和紫色,因此硒、钴、镍、锰、钕都是物理脱色剂。 2)化学脱色 把Fe2+氧化为着色弱的Fe3+ (CeO2 KNO3 As2O3) 生成无色络离子(FeF-6)
3
(氟化物)
七,玻璃的光学常数包括:折射率,反射,色散,吸收和透射。
八,玻璃的吸收极限:在透光区和吸收区之间是一条坡度很陡的分界线,通常称为吸收极限。
九,举例说明混合碱效应的应用:锰和铁的混合可以产生褐紫色或黄棕色,因原料价格便宜,可以制作廉价的包装容
用时不会产生流动,表面上的微裂纹便急剧扩展,并且应力集中,以致破裂),其中表面微裂纹对玻璃强度的影响尤为重要。 名词解释。
1):硼氧反常:在一定范围内,碱金属氧化物提供的氧使硼氧三角体【BO3】转变成为完全由桥氧组成硼氧四面体【BO4】,导致了B2O3玻璃从原来的二维空间层状结构转变为三维空间结构的架状结构,从而加强了网络使玻璃的各种无理性质在相同的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相应地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2):硼反常:由于玻璃中硼氧三角体【BO3】与硼氧四面体之间的量变而引起玻璃性质突变的性质。
3):混合碱效应: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种碱金属氧化物总量不变,用一种氧化物取代另一种,玻璃与扩散有关的性质不成直线变化而出现明显的极值。 4):逆性玻璃:当存在两种以上金属离子且它们的大小、电荷不同时,YZ2也可以制成玻璃且性质随量的增加而变化。 5)玻璃的热历史:指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通过转变温度区域和退火温度区域的经历。
2.广义或狭义的玻璃定义是什么?其特性有哪些?
答:狭义:玻璃是熔融冷却固化的非晶无机物,是过冷液体。
特性:○1各向同性;○2亚稳性;○3无固定熔点;○4性质变化的可逆性;○5性质变化的连续性。
广义:结构上完全表现为长程无序的,性能上具有玻璃转变性的非
晶态固体。 1.
影响玻璃粘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组成:a、Kt断网导致零和度n下降,从而使熔体自由体积上升,粘度下降。
b、R2+高温解网,粘度下降;低温结网,零和度上升,粘度上升。 C、高场强离子积聚作用很强,零和度上升,粘度增大。
2)温度:高温、自由体积增大,利于小网面体移动,粘度较小。
低温,积聚作用使网络连接程度变大,粘度变大。
3)氧硅比:氧硅比大时,桥氧多,零和度低,粘度较小
氧硅比小时,桥氧少,零和度高,粘度较大。
4)化学键的强度:化学键越强,粘度越大。
5)阳离子的极化力:阳离子极化力越大,减弱硅氧键的作用,使粘度下降。
6)结构对称性:结构对称则缺陷较少,粘度较大。
7)与热历史有关:快冷得到的玻璃粘度小。
2.试述玻璃表面张力的工艺意义。 1.为什么玻璃的实际强度较理论强度低?
答:由于玻璃的脆性,玻璃存在微裂纹(尤其是表面微裂纹)和内部不均匀区域及缺陷的存在造成应力集中所引1.起的(由于玻璃受到应力作用时,不会2.产生流动,表面上的微裂纹便急剧扩展,并且应力集中以致破裂)其中表面裂纹对玻璃的强度影响尤为重要。 2.
影响玻璃强度的而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表面状态:微裂纹是玻璃的抗张、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降低十分之一到十五分十一:
2)玻璃组成:键强大,结构紧密则强度高。
3)玻璃中的缺陷:宏观缺陷(气泡、结石、结瘤)和微观缺陷(分相、
3.析晶、点缺陷)的界面处有应力。
4)活性介质作用:渗入使裂纹扩展;起化学反应使结构破坏。
5)残余应力:非均匀分布的应力使强度大大降低。
6)温度: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以抗衡分子间引力下降。
7)疲劳现象:加荷速度越大,时间越长,强度越小。
3.增强玻璃强度的方法有哪些? 答:1)物理钢化(淬火)是表面产生均匀分布的压应力层;
2)化学钢化:半径大的离子取代半径小的离子:
3)贴层玻璃:在表面贴一层膨胀系数低的物质:
4)覆盖硅有机化合物:是微裂纹弥合,形成压应力层。
4.何谓玻璃的热稳定性?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定义:玻璃受到剧烈温度变化而不被破坏的性能,其常用试样在保持不被破坏的条件下的最大温差表示。 影响因素:膨胀系数对稳定性有决定性的影响:制品厚度,越厚越不稳定。
5.为什么玻璃受急热要比受急冷强得多?
答:急热时,玻璃表面产生压应力,而急冷时玻璃表面产生张应力,玻璃的抗张强度比抗压强度大十倍多。 试述水对硅酸盐玻璃的侵蚀机理。 水和水汽哪个对玻璃侵蚀更厉害?为什么?
答:水汽更厉害。因为水侵蚀玻璃表面附近水的PH值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而水汽则不然,它是以微粒水滴粘附于玻璃表面,玻璃中释放出的碱不能被移走,而是在玻璃表面的水膜中不断积累。随着侵蚀的进行,碱浓度越来愈大,PH值迅速上升,最后类似干碱液对玻璃的侵蚀,从而大大加强了对玻璃的侵蚀。
影响玻璃化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
些?
答:1)组成:a、【SiO4】量越多,化学稳定性越好;b、R2O使化学稳定性减弱:c、RO压制效应使化学稳定性提高:d、R2O3硼反常,AL2O3少提高化学稳定性。
2)侵蚀介质:种类浓度,阳离子吸附力
3)热处理:一种退火玻璃,化学稳定性较好(结构紧密)
4)表面状态:通过表面处理可提高化学稳定性(霜化、涂膜)
5)温度和压力:高温高压使化学稳定性降低。
1.简述硅酸盐玻璃的导电机理。 答:1)离子导电:以离子为载体,有移动性的载电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贯穿整个玻璃体即表现为导电性。
2)电子导体:a、表面电子导电;b、体积电子导电
2.影响玻璃(体积)电导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组成:a、R2O迁移性好,对于电导率影响大,钠离子大于锂离子大于钾离子混合碱效应,K2O:Na2O=4:1时电阻最大;b、RO无碱玻璃中参与导电,普通玻璃中试电阻增大(压制效应);c、R2O3使电阻增大,AL2O3少【ALO4】电阻小,【ALO6】电阻大。
2)温度的影响:温度增大,参与导电的离子数目、种类增加且振动频率加快,迁移速度加速;
3)热处理的影响:a、离子导电,快冷e小于慢冷e;电子导电,快冷e大于慢冷e;b、分相、连通相组成有关;c、玻璃应力,应力使e减少。 3.介电性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 1)介电常数:表征了物质在电场作用下极化程度的大小。
2)介电损耗:玻璃在电场作用下由于极化或吸收而使一部分电能转变为热能而使损失的现象。 3)介电强度:抗击穿强度。 1.玻璃的光学常数包括哪些内容?
2.何谓吸收极限?
答:吸收极限:透过曲线上吸收区于透光区间一条很陡的分界线,波长小于吸收限的被吸收,波长大于吸收限的被透过。 1.
玻璃着色分几大类?
答:1)光吸收型着色玻璃(离子着色、高能辐射着色)
2)光散射型着色玻璃(金属胶体着色)
3)半导体着色玻璃(硫化物,硒化物着色)
2.举例说明离子混合着色的应用。 答:1)锰+铝,紫到蓝间的颜色,锰调节色调
2)钴+铜,钴消除铜绿,铜消除钴红,得浅蓝到淡青色。
3)铜+铬,以CaO:Cr2O3=1.5:1为中心M(绿)得,黄绿到蓝绿,铜多偏蓝,铬多偏黄。
3.写出金属胶体着色的工艺过程。 答:1)金属离子的溶解(前提);2)金属离子的还原:a、热还原法(预先加入多价元素)
b、光还原法(预先加入光还原剂Ce4+),光紫外线或X射线;3)金属原子的成核和长大(显色)常与还原过程同时进行,胶体颗粒不可过大,可用氧化亚锡防止,金属桥:玻璃-O2-1/2Sn0-Au0-1/2Sn0-1/2Sn4+-02—玻璃。 4.何谓物理脱色?何谓化学脱色? 答:物理脱色即通过颜色互补而消除颜色,使玻璃变为白色或灰色,( )满足此关系色两种颜色为互补色。与铁的黄绿色互补的为蓝色和紫色,因此硒、钴、镍、锰都是铁的物理脱色剂。化学脱色,一般是在配料中加入氧化剂,使着色较强的二价铁离子转变为着色较弱的三价铁离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