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的氮素大部分以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在耕作层中可占 90%以上,其组成可分为:铵态氮(结合态)、氨基氮(包括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酸解残渣氮,并有少量核酸固定氮,多和其他有机质成分结合成有机质复合体。少部分氮素以无机矿质氮的形式存在,主要是 NO3——N、NH4+-N 和 NH3-N。NH4+-N又以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两种形式存在(赵俊晔,2004)。还有约 1%~5%的氮素存在于土壤微生物中,与土壤有机质氮发生密切的相互作用(朱兆良,1999)。
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过程主要有氮的固定,硝化与反硝化,氮的淋洗等。 1 氮的固定
生物固定(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晶格固定(固定态氨)是土壤氮素固持的主要形式(仇少君,2007)。土壤粘土矿物对铵的固定与释放是土壤氮素内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土壤固定态铵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a.原始固氮微生物固定的大气中的N2在成土过程中被土壤矿物固定;b.大气中的NH3在地理循环过程中被雨水淋溶进入土壤而被固定;c.土壤中部分固定态铵直接来源于母岩,部分来自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矿物NH4+的固定;d.近代农业耕作中氮肥和有机肥的大量施用及生物活动的影响(文启孝,2000;孙玉焕,2002)。 2氮的淋洗
各种形态的氮肥施入土壤后通过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NH4+-N和NO3——N;其中NO3——N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容易通过淋洗进入地下水。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特定埋深处的淋失除受氮肥施用量及其方法,降雨量和灌溉量及灌溉方式的影响外,还受到农作条件、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氮素转化作用的影响(马军花,2004)。
当氮肥用量超过了作物达到最高产量的需氮量时,硝态氮淋洗十分明显(Raum W R,1995)。不同土壤类型氮淋失量也不一样(吕殿青,1998),细砂土(灌溉春玉米)、重壤和粘土(灌溉冬小麦)上施氮量为250kg/hm2时,硝态氮从0~40cm土层中淋失量分别为102.5、77.5、和37.5kg/hm2。
3氮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过程是指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有土壤微生物将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或氧化氮的过程,其反应过程如下: NO3- → NO2- → NO → N2O → N2
硝化过程是指在土壤通气条件下,土壤中硝化微生物将铵盐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其中释放部分 N2O,其反应过程可表示如下[张炎,2004]: NO NO NO ↑ ↑
NH4+→NH2OH→[HNO] NO2-→NO3- ↓ [X] N2O
硝化作用形成的NO3——N与NH4+-N一样也是植物容易吸收、利用的氮素,但NO3——N比NH4+-N易于淋失,较易从土壤中淋失进入地下水,若地下水NO3——N含量过高,不宜
人畜饮用,而地面水中NO3——N含量过高,可造成水域富营养化现象。参与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类群主要包括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在硝化、反硝化过程中,通气与不通气都是相对的(赵俊晔,2004)。
一般认为在旱作条件下,铵态氮肥施入土中会经硝化作用很快转化为硝态氮。但硝化作用的快慢受土壤含氧量、酸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硝化作用只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当土壤空气中含氧量在4.5%以下时,硝化作用锐减;在微酸性及中性条件下硝化作用旺盛,pH>8或pH<4.5时,硝化作用不能进行;硝化作用最适宜的温度为30~35℃。在湖南气候条件下铵态氮施入土中,经20天左右大部分转化为硝态氮;在昆明气候条件下,旱作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作用在施肥后30天完成(李永梅,2003)。反硝化作用生成的NOx(包括N2O和NO等)会扩散到大气层中,产生大气污染。N2O具有吸收红外线和减少地表热辐射向外扩散的特性,是几种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大气中的N2O浓度每增加一倍会使同温层O3层减少10%,从而使紫外线向地球辐射增加20%(詹风,2006)。 4氮的流失
氮的流失,是溶解于径流中的矿质氮,或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以无机态和有机质形式存在的氮随径流流失。降雨、径流、土壤性质(土壤种类、土壤结构、土壤质地等)、坡面坡度、以及土地植被覆盖情况是影响氮素流失的因素。降雨和径流是土壤氮素流失的主要驱动因素(李志博,2002)。地表径流可以将作物未利用的氮带出农田,并污染周边环境。当降雨和灌溉强度超过农田土壤下渗速度时就形成了地表径流。地表径流中损失的氮包括颗粒态氮和溶解态氮,颗粒态氮指结合于土壤颗粒中的氮;溶解态氮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在未施用肥料的情况下,地表径流造成的氮损失主要是颗粒态氮,占径流中氮的96%以上;施用碳铵后,径流中溶解态氮浓度占总氮浓度的35%以上(黄满湘,2001);在某一特定年份中,农田氮流失量与土壤矿物氮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Withers PJ, 2002)。通过对美国亚祖河盆地的水质调查发现,在常规方式耕作的大豆田中,每年随地表径流流失的沉积物达到1.9×104kg/hm2,造成了77%~96%氮和磷的损失。而我国全年随地表径流流失的土壤达到50×108t,所带走的氮、磷、钾等养分约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施用总量(张世贤,1996)。 5氨的挥发
气态氮的挥发主要包括 NOx、N2O和氨挥发。土壤 NOx的产生过程包括细菌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化学反硝化也会产生微量的 NOx (刁兴才,2006)都会导致氮的损失。氮的气态挥发主要受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容氧量、土壤类型、结构、空隙、pH 值,以及耕地管理方式如施用化肥的种类和数量、耕种技术、作物系统和灌溉等的影响(李志博,2002)。我国用微气象学原位测定氨挥发的技术,对田间条件下的氨挥发进行了许多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有利于氨挥发的条件下,氨挥发损失率可高达施氮量的40%~50%,成为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朱兆良,2000)。 6植株本身的氮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氮平衡研究中因未考虑植株本身的氮损失,所以可能过高地估计了淋洗损失量(范仲学,2001)。研究发现,作物地上部分的吸氮量并不是随着自身的持续生长而不断增加,而是到达一定阶段后开始减少,减少数量最高可达吸氮高峰期的1/3~1/5。科学证明,作物可以从其组织中释放氮,氨是作物生长过程中挥发损失的主要氮素形式,氮的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作物生长后期,谷类作物主要在抽穗开花以后。15N示踪试验结果表明,玉米(Francic D D,1993)植株氮损失占其氮总损失的52%~73%,在冬小麦上这一数据是21%(Harper,1987)或41%(Dagger,1976),大豆上也已证明每年有45 kg/hm2(范仲学,2001)。
充分了解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过程,有利于提高氮肥的利用率,节约肥料,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参考文献
[1]毕经伟,张佳宝,陈效民等,农田土壤中土壤水渗漏与硝态氮淋失的模拟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22(6):23-26.
[2]仓恒瑾,许炼峰,李志安.农田氮素流失与农业非点源污染[J].热带地理,2004,24(4):332-336.
[3]仇少君,彭佩钦,李玲.盆栽条件下红黄泥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的动态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3):524-531.
[4]刁兴才,蔺青,杨荣光.小麦-土壤氮素循环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806-2808.
[5]董文旭,胡春胜,张玉铭.不同施肥土壤对尿素NH3挥发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75-79.
[6]杜春先,聂俊华,王介勇.不同水肥条件下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垂直分布规律研究[J].土壤通报,2006,37(2):278-281.
[7]范丙全,胡春芳,平建立.灌溉施肥对壤质潮土硝态氮淋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8,4(1):16-21.
[8]范仲学,王璞,梁振兴.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1,4:47-50.
[9]冯国民.当前化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科技信息,2005,6:10.
[10]付玉芹,雷玉平,等.不同施氮水平下深层土壤硝态氮淋失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245-248.
[11]高祥照,马文奇,杜森等.我国施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土壤通报,2001,32(6):258-2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