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预习方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预习。预习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使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科学性的指导,需要条理性的规范,需要教师的高度重视与持之以恒。
那么,到底如何预习课文?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完成那些任务?我在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预习:
1、总览单元。《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特色外,还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
2、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审题目,就是根据题目来判断文体,根据题目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线索等。
3、辨别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事件及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基本写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
4、熟悉作者。就是依据作者的名(名、字、号等), 时(生卒时间、年代、国别等),生(生平简介)、评(社会、时代给与的公开评价), 品(主要作品及代表作等) 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积累文学常识。
5、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如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大多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6、查字典。字词教学也是初中语文双基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写错字用错词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对字的形、音、义的教学力度,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是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之一。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
7、分析提示。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8、研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同时把握文章中的六要素,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其次是把一些表现力较强的字词找出来,加上着重号。再次是勾画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并进行简单的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9、思考练习。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
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学生在做预习时,常因为老师所出预习题的随意性,不明确性,使自己在养成中无所适从,常因为自己在起始阶段,得不到老师的及时肯定与指导而变得茫然,常因为老师不能持之以恒的督促与有效跟进而使自己的好习惯养成半途而废。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预习题目不在多,而在精当,预习的思路及方法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便于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熟能生巧,多多体会成功的喜悦,在不断进步中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