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经济领先的文明
考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一、知识梳理 1、原始社会:(略)。
2、奴隶社会: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3、封建社会:铁器时代。 ①西周:铁器开始使用。
②春秋: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铁锄、铁斧)。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冶炼生铁。也开始用牛耕。
③战国:农民更多地使用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有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
④西汉:普遍应用牛耕和铁农具。牛耕或马耕在北方普及。出现了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冶铁业的规模很大,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使用播种工具耧车。 ⑤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铁,制造农具。 ⑥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⑦南朝: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牛耕在南方得到普及。 ⑧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⑨明朝:冶炼金属已经用焦炭作燃料,冶铁中心有河北遵化等地,采矿用火药爆破。 ⑩清朝:云南铜矿较多,广东的熔炉一天一炉出铁板最多达六千多斤。
考点二 古代著名的工程
一、知识梳理 1、灌溉工程:
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丁程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
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道辅助渠道——六辅渠,又开凿了白渠; 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 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2、运河工程:
秦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 流域和珠江流域;
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 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3、历代治黄工程:
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 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第 1 页 共 6 页
4、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5、建筑工程:
①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②万里长 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③隋唐长安城。十三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是古代东方建筑的杰作。
考点三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梳理
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 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2、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 3、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 荣景象。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 税;
4、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 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5、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
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丁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
6、清朝前期: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城市产生。清代前期棉
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考点四: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一、知识梳理
1、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3、两汉: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4、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
第 2 页 共 6 页
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5、隋: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6、唐: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
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8、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考点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一、知识梳理
1、奠基: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①春秋战国寸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②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③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④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②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南朝时期,江南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 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
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第 3 页 共 6 页
7、超过:宋朝。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作物,“苏湖熟,天下足”。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元朝时,出现南粮北调。
8、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升华认识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
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考点六: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进行过几次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政治上加强了统一,经济上促进了发展,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知识梳理
春秋战国到西汉: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明显超过东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当时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1、战国时期:①秦国经商鞅变法,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②都江堰的修建,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2、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
3、西汉:①关中地区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水利丁程;②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的序幕。③西域都护设置,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④丝绸之路开通。⑤西汉政府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 4、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5、三国时期:①蜀国农业迅速发展;②诸葛亮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6、隋唐时期:①隋炀帝派人去西域;②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
第 4 页 共 6 页
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④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同唐朝的联系不断加强;⑤云南西北的南诏,经济文化迅速发展;⑥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 7、宋元时期:①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兴起了西夏王国;②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人中央版图;③在边远的云南地区建立了行省;④四川地区的丝织业在北宋时期水平最高;⑤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经济破坏严重。
8、元明两代:在云南和贵州设立行省,将云贵高原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开发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明代后关闭嘉峪关,对今新疆地区的控制削弱,对西北地区的发展起了负面作用。
9、明清时期:①成都在明代成为茶叶市场;②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发生长时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摧残。清初实行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央政府进行恢复性开发的重大措施,对地区经济开发起了积极作用。③平定分裂分子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④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撤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清代后期在新疆建省,并大量移民实边,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⑤云南地区在清代开采铜矿较多;⑥清朝时确立了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⑦清朝在西宁设置办事大臣辖区。
10、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①19世纪70-80年代,云南、西藏、新疆人民抗击英、俄
的侵略。②1875-187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中国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③1913年,英国策动西藏亲英分子闹“独立”,中英两国就西藏主权问题反复交涉,中国政府强调对西藏不容置疑的主权,并一直拒绝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④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⑤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云、贵、川、甘、陕等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⑦抗日战争时期,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⑧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许多近代企业从华北、华东、华中迁到西南、西北各地,增强了西部的经济实力。
11、新中国时期:①新中国建立后,和平解放云南、西康的广大地区,1951年和平解
放西藏。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③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在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④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⑤1957-1966年,在西部建成成昆铁路和兰新铁路。⑥1966-1976年,国民经济在动乱中缓慢发展,西部地区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⑦西昌和酒泉成为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较快发展。⑨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
第 5 页 共 6 页
发战略。 二、升华认识
1、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①政治中心的东移或南移。②战乱的影响。③自然条件的影响。④无节制地开发。⑤近代以来,随着与西方国家通商增多,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而西部地区则严重落后,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到解放前,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中、西部地区快。⑥改革开放,首先是沿海地区的开放。
2、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