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音乐美学视角来看待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意义——以毕节苗族支系

从音乐美学视角来看待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意义——以毕节苗族支系

来源:爱go旅游网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

从音乐美学视角来看待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意义——以毕节苗族支系红线苗的花山节为例周若兰(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要】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由于多元文化不断的渗透和知识的更新、西方音乐的进入,导致新时代年轻人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为了提高人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意识,本文将从民族民间音乐在美学中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人们对民间音乐的关注和保护。【关键词】音乐美学;民族民间音乐;继承;花山节【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27-01【本文著录格式】周若兰.从音乐美学视角来看待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意义——以毕节苗族支系红线苗的花山节为例[J].北方音乐,2020,04(08):27,29.在这个物质不断丰富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逐渐荒芜,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要认识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学会唱民族歌曲,而且需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视角去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的内涵,更要从审美的视角去研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这样才更有利于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解。一、音乐美学的缘起其舒展流畅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适中的速度与力度、均衡的结构形式构成;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壮美通常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昂扬激越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出人祸群体的简单意志和英雄气概。三、红线苗花山节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音乐美学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8世纪末叶出现于德国音乐学者的著作中,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逐步建立起来。在此之前,西方的音乐学者或是我国的音乐学者就对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审美感受等基本问题进行过思索和探讨。例如:在公元前5世纪,欧洲的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就已经有了发展。毕达哥拉斯的重大贡献在于探索音乐同数的关系上、琴弦长短同其声音高低之间的比例关系上。他把数解释为音乐的本质,并强调存在一种由天体运动形成的听不见的宇宙音乐等。 我国在约公元前6世纪,流行掺有宗教观念的音乐多功能说,这种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到了公元前11世纪,统治者认识到音乐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并开始高度重视制礼作乐。在“五四运动”后,我国音乐理论家王光祈先生认为音乐是民族生活的体现,它具有民族的特性。二、音乐美学的表现形式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艺术等方面的学科,音乐美学通过对人类的审美意识进行探析、研究,进而挖掘出艺术的本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音乐美学具有喜剧美、悲剧美、崇高美、优美、壮美五个表现形式,其中喜剧美通常采用了超常、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具有惊讶喜剧的效果;悲剧美是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它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崇高美,在音乐美学中,优美是音乐美中最有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具有温柔、平和、纯净与细腻的特点。它的基本特征是由(一)红线苗花山节简介花山节又称为“踩花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流行于滇东北、滇南的苗族村寨,各地花山节的节日时间不一。红线苗的花山节主要在正月大年初二至初五之间举行,被海内外许多苗族同胞称之为“现代世界苗族人的故乡”分布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层台镇、林口镇等地方,属于“苗语川滇黔方言标准音”,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西部普通话,据说红线苗就是由女子头戴的红毛线而得名。红线苗的花山节用西部标准苗语唤为“Nghouf Zhab”(欧喳)、“nghouk daox”(够岛)。花山节的活动项目有立花杆、芦笙曲、芦笙舞、古歌、口琴、木叶。“花杆”是花山节的重要标志,红线苗立花杆通常在正月的农历初二进行。在立花杆之前得祭花杆,并且红线苗立花杆的人应是大家公认的“德高望重的人”或“无子的人”。相传花杆紧接龙脉,所以无子的人通过立花杆来求得子嗣。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令旗、腊肉、酒、老木柑,花杆上的东西起到祭祀的作用。花山节的活动一般持续4天时间,直到正月初五的下午,立花杆的人通过对天地和花杆进行祭祀,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好运、祥瑞、幸福、健康等美好的寓意,最后再把花杆卸下,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正式圆满结束。(二)红线苗花山节民间音乐中的美学在花山节期间,红线苗的女子身穿绚丽多彩的苗族盛装,服装花纹多以白色、黑色、红色、黄色、绿色为主要色,头裹鲜红色的毛线。红男子身穿麻布青衣长衫,头戴麻布白帕。大家从四面八方的苗寨陆陆续续往花山的地方相约而去。花山的舞台上,男子在花杆底下吹芦笙,女子则紧跟着芦笙的节奏跳芦笙舞,接着就是歌唱着本支系古(下转第29页)

Northern Music 27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

上的表演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戏曲知识,在舞台上能够根据音乐结合演唱的节奏表现出梅先生在演唱戏曲时的精神状态,以此来展示作品本身对梅先生艺术追求及爱国情怀的肯定和赞扬;在舞台动作方面,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员也需要对传统戏曲的舞台动作有所借鉴,因为有一些作品涉及到戏曲元素,需要演员能够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来帮助作品增加感染力,比如声乐的传统作品《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在这个作品中就需要演员能够熟练使用戏曲中女性演员的动作来表现作品之美,进而展现主题的自然之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戏曲中的元素对于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是多么重要。三、现代民族声乐对于传统戏曲元素的借鉴方向求,但是在创新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尺度,不能够漫无边际地发挥想象,要在保持有借鉴传统戏曲元素的情况下进行创新,不能够让现代民族声乐失去原本的民族文化,因为这才是其受欢迎的魅力所在;最后就是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也可以适度地对西方文化进行关注和借鉴,因为西方的歌剧也有着自身的优点和吸引人的魅力,我们应该能够辨识这些优点,并且能够进行适应我国文化的改编,这样才能够极大地扩展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影响力。四、结语虽然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现代民族声乐如果想要更健康地发展下去,就不能够将精力完全投注到对传统戏曲元素的挖掘上,要能够有辨识性地加以甄选,在表演方式,内容主旨上要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背景,做到去粗取精,得到现代民众的认可,不能够一味地照抄照搬,这样会失去民族声乐的自身特色,失去民众的喜爱,进而丧失创作的热情和动力。并且我们在借鉴传统戏曲元素的同时,最好能够进一步对汲取来的元素进行再创作,鼓励创新精神,将作品与现代的文化元素进行再结合,创作出更多新颖的艺术作品。我们应该意识到时代的发展,艺术风格在社会上的变化,我们艺术创作者应该紧跟时代风向,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传统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璞玉,其价值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仍然存在着无限的挖掘可能,现代民族声乐能够借鉴传统戏曲元素,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价值,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并且有很多的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也已经有力地证实了继续借鉴传统戏曲元素这条路是正确的,希望以后两者的发展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为我国民众贡献更多精美的作品。参考文献

[1]廖薇.戏曲的板式在现代声乐作品中的运用[J].音乐创作,2012(1):136-138.[2]张艳.论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传统戏曲元素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09-211.[3]廖薇.戏曲的板式在现代声乐作品中的运用[J].音乐创作,2012(1):136-138.(上接第27页)

老而独具特色的苗族歌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苗族古歌,还有的是吹奏苗族口弦。所吹的芦笙曲和所唱的古歌类型大致相同,芦笙曲和口弦演奏有舞曲、祭祀(大多用于丧葬仪式)、歌颂、悲情、纪念、战争、求爱之说,古歌大多有祭祀、歌颂、悲情、纪念、战争、求爱之说,现在花山节最多的是唱求爱歌,很少见到有其他类型题材的歌曲,苗族的“情歌”被称为“游方歌”。 红线苗的歌曲分为单声部情歌和多声部情歌两种。红线苗居住的绝大部分地区为单声部织体的情歌,古歌的曲调低沉而婉转,常为不用伴奏的男、女对唱。在红线苗的花山节民间音乐中,音乐美学的壮美、优美、悲剧美等表现形式也有所体现。例如:壮美是审美主客体中的矛盾激化状态。红线苗花山节歌曲《我们的名字叫苗族》大合唱以其昂扬激越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出了苗族人民命运多舛、灾难深重的民族意志和在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优美是音乐美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在红线苗的恋爱古歌中,多以温柔与细腻为主要特点。红线苗的恋爱古歌节奏平稳有序,速度适中。红线苗的恋爱古歌有的具有诗意,只能用本支系特有的语言和曲调才能表达出这种优美的音乐。红线苗的恋爱歌多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给人以优美和谐的感受。悲剧美是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红线苗的《假如你是一朵花》的整体歌曲如泣如诉的旋律、沉缓滞重的节奏、暗淡深沉的音色,描写了两个年轻男女相爱却不能相守,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从而引发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四、结语审美能使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促进人性的完善,不断促使人们去追求更有意义、价值、情趣的人生。音乐美学对人类的音乐、文化、社会等有积极的推动意义。音乐美学思想是由一般的美学思想升华而来的,缺失音乐美学思想的音乐是无法长久和走出世界的。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美学也在其体现得淋漓尽致,民间音乐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新时代文化发展。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并把它展示给世界。参考文献

[1]余原.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西方音乐思想中的形式理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4).[2]王万荣.苗族“花山节”的起源及其研究价值[J].文山学院学报,2012(5).[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文山苗族迁徙史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10).[4]熊友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美学思想建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8.[5]王万荣.苗族历史文化探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作者简介:周若兰(1994—),女,苗族,贵州毕节,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Northern Music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