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技能 过程授课时数 总 课时 第 课时 学期总 课时 课型 了解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三 维 目 标 方法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并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归纳的学习态度。 (1)会观察地球仪。 教学重点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难点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法学法 课前准备 阅读、观察、合作交流 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2.经度 板 书 设 计 教学 后记 武威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探索新知 小组交流 教 学 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