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太宗“华夷如一”思想探源

唐太宗“华夷如一”思想探源

来源:爱go旅游网
学号:**********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

题 目 唐太宗“华夷如一”思想根源 学 生 姬珍珍 指导教师 王耘 副教授

年 级 2010级 专 业 历史学 系 别 历史系

学 院 社会与历史学院

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唐太宗“华夷如一”思想根源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王耘 副教授 年 级:2010级历史3班 专 业:历史学 2014年4月

课题来源: 题目自拟:通过查看资料,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分析拟定的论文题目。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其概况了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研究唐太宗“华夷如一”的思想根源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我国古代盛世的各方各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各项发展与成就,对我们研究历史的人而言它是个神秘的课题,同时也起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启迪未来的目的。 意义: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问题,只有各族民同心同得,携手向前才会有国家的繁荣与前进;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史,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有以史为鉴,方能够不断进步。尤其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里,中华民族要想长期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研究唐太宗“华夷如一”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具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历朝历代政治家对这一思想的学习、借鉴和采用;比如后代统治者采取相同的思想来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和现阶段我国采取的各项民族政策等,这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唐太宗“和同为一家”的思想。 2、唐后很多历史学家和学者们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研究及其他们的理论成果中,唐太宗的“华夷如一”思想肯定是重要的一页;经过无数史学者不断探研,这一课题在国内已发展成熟。 (二)国外研究现状: 1、中国在古代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尤其是汉唐,学习历史我们知道,唐代曾影响周边各国以及整个世界;所以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明圈”和“中华文明圈”,其各方各面都对世界有这深刻的影响,当然,它开明的民族政策也不列外。 2、同样地,国外的很多历史研究者在研究中国历史上,唐代绝对是最重要的研究朝代,而唐太宗亦是重点研究对象,因此在研究唐代政策和发展根源中,“华夷如一”的思想广受青睐,在研究这一课题方面也取得了很高成就。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主要内容:1、什么是唐太宗“华夷如一”的思想; 2、对唐朝的社会大背景进行详细的概述; 3、“华夷如一”的思想出现进行深刻的根源分析; 4、“华夷如一”思想的影响; 主要方法:1、材料搜集整理法:对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 2、文献研究法:针对这个课题,搜集有关史料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主要问题:这一课题涉及面比较广,资料不易筛选,合适的资料不易查找,写作过程中需要慎重把握。 解决方法:查阅古籍; 咨询老师; 上网查询。 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 起止时间:2013年11月—2014年5月。 进度安排: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拟定论文题目,收集相关资料。 2013年12月—2014年1月:查阅相关资料并作笔记。 2014年1月—2014年3月:进行系统的整理,初步完成论文的写作。 2014年3月—2014年5月: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 2014年5月:论文基本完成

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指导教师 (签字) 年 月 教研室(研究室)评审意见: ____________教研室(研究室)主任 (签字) 年 月 院(系)审查意见: ____________院(系)主任 (签字) 年 月 唐太宗“华夷如一”思想根源

姬珍珍

摘 要: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以大一统思想为基础,并

与唐太宗个人的民族观相结合而形成并实施的。对华夷“爱之如一”是唐太宗平等思想在民族观上的体现。本文主要对“华夷如一”这一思想的涵义、表现、出现的背景、根源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字: 唐太宗 华夷如一 民族平等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民族偏见较少,民族平等思想较多的帝王。唐太宗提出“自

[1]

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民族观是一大进步,为他的后世者所继承,也颇受后世史家的赞扬。直到玄宗朝,李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那么唐太宗的这种开明进步的民族观从何而来?他的“华夷如一”的思想根源在哪?近年来学界对于太宗时期相关的民族政策研究已经颇为具体丰富,但都主要是对一些具体民族政策下结论,而忽略了其实施民族政策在思想层面上的体现,本文在根据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即浅要谈谈唐太宗对华夷“爱之如一”这一平等思想出现的背景、在民族政策上的的体现及其思想根源。

一、 华夷如一思想的涵义

华夷思想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华夷”之说,源于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族。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处于游牧乃至狩猎文明的其他族群交往中,由于文明发达程度高于其他族群而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从而萌发了“华夷”分野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别”思想在“大一统”思想基础上转变变成了“华夷一统”的思想并开始形成与发展,成为历朝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唐太宗的华夷一统思想主要分为华夷无隔和爱民如一两种思想。

(一) 华夷无隔

皇帝作为天下共主,有“含育万类”,建立天下一统秩序的责任,这个秩序中既包含中原民族,也包括周边少数民族。既然帝王的恩泽如日月雨露,万物均沾,则他的“忧劳兆庶”,当然也应该“无隔华夷”。他的恩德加于万物,他的威严也应加于四海,那是“无远不庭,无思不服”的,总而言之,他要作天下的共主,不论华夷,都应纳入他的统治秩序之中,达到“四海如一家”的理想境界。

李世民不仅有此“四海一家”的政治思想,而且还为此规划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战略计划,要“包绝漠而为苑,跨流沙以为地”,使“黄帝不服之人,唐尧不臣之域,并

皆委质丰顺”,使周边个民族均处于大唐帝国的统治之下。贞观时期,破东突厥,灭吐谷浑;贞观后期,灭高昌,向西域拓展势力,并执意远征高丽,实在都是为了构建他心目中的天下秩序,实现他理想中的一统世界。

(二) 爱民如一

唐太宗认为,在“天下一统”、“华夷无隔”的统治秩序里,所有民族都属“臣民”

都应纳入君臣父子的一统秩序中,在这个秩序里,皇帝应该“爱之如一“。这是李世民民族思想中最具光彩的部分。此观念淡化种族差异,对于加强各族对中央的向心力,作用尤大。从“子育万民”、“华夷无隔”的观念出发,李世民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对各民族应“爱之如一”的结论。在李世民看来,历史上的帝王都没有很好地处理民族关系,究其原因,并非他们没有才能,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方法不正确,即“贵中华,贱戎、狄”,唯有他改变了这一思想方法,对少数民族“爱之如一”,因而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李世民的“爱之如一”思想,未停留在理论的层次上,而是深入实践中。赵克尧、许道勋在其所著《唐太宗传》中,将他的“爱之如一”的具体表现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对汉、夷被俘劳动人民同样予以赎取、给粮、給复。二是对汉、夷将领同样秉公赏罚,不存私心,视为一体。三是对汉、夷将领同样任人唯贤。四是对汉、夷伤病大奖同样体恤。

“爱之如一”思想是唐太宗民族关系理论的核心,是他千古一帝政治抱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一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唐太宗认识到处理民族关系的几条原则:一,给予少数民族作为人的尊重,平等对待;二,对少数民族多施以德泽,不应猜忌;三,对少数民族积极收养安抚,使其感恩于中央。同时也认识到边疆之患不在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央王朝的政策和民心,从更本上否定了传统的边疆之患在夷狄的看法。

二、 华夷如一思想的体现

在与对外政治、外交经济交往及军事斗争的过程中,唐太宗在政治和外交上坚决摒弃代封建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偏见,而是广泛竭诚地团结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在华夷如一的思想指导之下,太宗时期采用了多种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唐太宗采取了茶马互市、联姻和亲、羁縻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政策的实施,完整的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也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其华夷如一的政治思想。

例如,羁縻府州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唐太宗对待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思想,在他和他的臣子看来少数民族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并给予尊重。他们认为“遽欲

[2]

改其常性,同此华风,于事为难,理必不可”,而应当“因其习俗而抚驭之”。唐太宗在总结秦汉南北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时代的特点需要,制定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府州和册封少数民族政权首领的政策。羁縻府州的设立,既基本保持了少数民族原有的统治机构,又使唐王朝对各少数民族政权拥有了行政领导、征调兵马和收取贡赋的权力。羁縻府州制度既是总结历史经验和自身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民族融合不断深化和唐朝国力强盛对周边少数民族吸引内附的必然,并且为唐太宗的民族关系理论提供了实践条件。羁縻府州建立后大漠南北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和平互通,社会稳定,生产得到发展,各民族和部落间交往联合加深。

当然,在安边问题上,唐太宗也突破了传统思路,不拘泥于以长城限定南北的旧有模式,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不修长城,胜修长城,表现了一代“天可汗”所具有的“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风范,这可从李白描写长安城“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的诗句中,推及到当时不修长城的大唐帝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之盛况。

三、 思想出现的根源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可能超脱其存在的历史和现实,一个思想理论的出现与发展,必然与其面临的现实形势息息相关,所以,探究华夷如一这一思想的根源时,我认为应当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之。

(一) 家族血统

首先,在唐帝国统治集团中心就存在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圈。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族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唐太宗的母系血统上有较多的鲜卑成分。李氏家族长期居住在陇西,中原,或关中地区,同少数民族交往接触频繁。他们数代所仕北魏、西魏、北周都是鲜卑人的政权,他们对鲜卑人风俗习惯及其文化了解很深,也深受影响,不但接受北魏所赐的鲜卑姓氏,而且同鲜卑人互通婚姻。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祖父因辅佐宇文泰入关,赐婚大野氏,官封太尉、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渊父亲娶武川镇之鲜卑贵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之女为妻,而李渊的妻子窦氏,则出于鲜卑贵族纥豆陵氏。唐太宗李世民则娶了拓跋魏宗室长孙氏所出之女为皇后。有着如此亲密的少数民族血统与家族关系,使得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观念和政策自然宽容大度,民族偏见较少,用平等的观

[3]

念和方式来对待和处理民族关系。在唐太宗看来,“戎、狄与天地俱生”自然俱有汉人的基本素质,与其他民族一样具有重要的地位。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明确

[4]

提出了“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在唐太宗之前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总是拿汉族的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甚至服饰饮食等生活方式来要求衡量少数民族,所以认为他们野蛮落后,视他们为禽兽,总想以武力来制服他们。而唐太宗却给予少数民族作为人的尊重,认为既为人就有“人心”,自然就有追求物质利益的一面;他们又“与天地俱生”就应是“与我百姓不异”,因此满足他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给予人格的尊重,像对待汉人一样平等的对待他们,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平等”思想的萌芽,这可以说是家庭出身对唐太宗民族观念的影响。

(二) 国力强大

唐太宗时期的中原王朝强盛无论。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几百年民族大融合,到了隋唐形成了新的民族集团,大一统的民族大团结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汉王朝击败匈奴用了一百年多的时间。唐王朝灭东西两突厥只用了三十多年。节节取胜的唐王朝收编了大量游牧民族的军队。许多番将成为唐军将领,并确实为唐王朝的征战尽忠效力,如太宗时期的契必阿力(铁勒人)、玄宗时期的李光弼(契丹人)、哥舒翰(突厥人)等。武功盖世的唐太宗被众多臣服于他的北方游牧民族推举为天可汗,这一切使之产生了一种天下归心的感觉。故唐太宗充满自信,标榜自己与过去的帝王他声称自己对华夏和狄夷一视同仁,不取偏见。唐太宗的见解当然正确,但这一正确的观点是以唐王朝在民族斗争中居主导地位、强者地位为依据和后盾。

在唐前期,亦即唐帝国扩张时期,史书上也留下许多其他民族武将的名字。而这些名留青史的少数族名字,也正是这个时期唐帝国民族政策的现实反映。

从,作为皇族的杨、李二氏都是数代与胡姓通婚,如独孤氏、窦氏、长孙氏虽然都已成为汉姓,但他们原来均属胡姓,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统治者(个别者除外,像隋炀帝)心目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就大为淡薄了,‘严夷夏之防’的思想亦不十分严重,这就为减少民族隔阂、增加少数民族的向心力创造了气氛。唐朝番臣、番将殷庭,《新唐书》特置《诸夷蕃将》类传,就是证明。唐太宗所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确实是时代的产物,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三) 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也是出现这一思想重要的背景原因。秦汉时期封建王朝通过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开疆扩土,广置郡县。两汉统治者先后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和乌桓校尉,把其统治势力发展到今新疆和辽宁西部等地区。经秦汉王朝积极经营,我国疆域就基本定下来了,增强了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为魏晋南北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魏

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乱,社会动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北部和西部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西晋末年纷纷内迁到黄河流域,众多民族杂居一起,中原许多的割据政权对内迁的少数民族实行以夷治夷,把保持境内安定作为主要目标;而遭战乱的汉族人也有不少外迁到北方,西北方与少数民族混居;还有大量南下的北方人迁入了原来有山越人和蛮人居住地荆、扬等州。这种长期的广泛的民族混居,通过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加深了民族融合程度,使民族间的融合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隋朝文帝时期因为刚统一,国力不强,面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则以安抚和和亲并举的方法来稳定边疆形势。到隋炀帝时国力增强,竭力对外扩张,出兵征服吐谷浑,置河源、西海、鄯善、且莫四部。所以随着唐时期民族间的融合进一步扩展,交流的加深,汉人与周边少数民族互相间的歧视或仇视要比封建社会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来得轻。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一步步形成的民族融合使得处在这个时期的唐太宗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不能不反映并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实“四夷一家”、“爱之如一”、这可以说是历史和潮流的推动。

(四) 战争层面

唐太宗早在隋末唐初就迫切的希望中国统一,所以镇压窦建德、刘黑闼起义军,积极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在做了皇帝后更是希望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形成统一局面,因而出兵征伐突厥,后又恩威并施使其他少数民族纷纷归附于中央王朝统治之下,称臣纳贡,从而出现了“胡越一家”的盛况。在突厥颉利破后,唐太宗对于来降的部落首领皆拜中郎将,其中五品以上官员有上百余人,并将近十万户突厥部众迁入内地,安置在内地肥沃农耕地带,其中一万户定居长安。唐太宗对突厥的安置,其政策优惠远大于历代中央王朝,也正是这种交错杂居的分布,加强了大一统国家民族间的交往。在对薛延陀的处置上他选择了和亲以建立姻亲关系,而非军事打击。太宗说:“朕为苍生父母,

i

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

(五) 思想层面

唐太宗是一个既重视现实也注重总结历史经验的政治家,他以历代统治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鉴,其民族观受到前代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是对历史上进步民族观的的吸收和发展。他鉴于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民族间的矛盾斗争,特别是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劫掠和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征伐、压迫,给中原人民和周边少数民族都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同时他吸取了历史上安置北方少数民族的经验教训,从而对前来依附的少数民族怀柔布德、平等待之。对华夷“爱之如一”的思想是唐太宗“仁义”治国思想在民族观上的反映,也他是巩固政权的需要。在唐太宗执政伊始,就群臣治国安邦可行之法的众多建议中,唐太宗采纳了魏征“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建议,从这可以看出唐太宗治国的主导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而仁政学说的关键是实行“王道”,即注重以德不以力,去赢得民心。唐太宗说: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他治国的最终目标,不仅要华夏安宁九州殷富,而且要达到儒家的“德被四夷”、“四海臣服”的境界。所以他多以怀柔安抚的手段取信于各少数民族,使其“自服”。在唐太宗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借鉴中,“诚信”思想在民族关系理论上也得以体现。儒家经典之一《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且有“诚者不勉而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的说法。孔子认为“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贞观是七年(643年)唐太宗对侍从说:“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唐太宗也曾说过“以诚信御天

[6]

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纵突厥部落叛尽,六畜皆死,朕终以示信,不妄讨之”[7]

。由此可见唐太宗“诚信”观念的思想渊源并将这种思想充分融合到民族观中。统治者所实行的各种方针政策,虽然与当时的民族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却是主要取

决于王朝自身的强弱及其与其他民族力量的对比,以及统治阶级特别是它的代表人物的意志和要求。唐太宗的民族关系理论亦是根据现实需要,在汲取儒家学说和传统的“大一统”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太宗倾向的这不仅是一种开明政策,也可以实现天下统一,“爱之如一”的前提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归附,实质是“爱之如统一”,即大一统思想。

结语

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华夷如一”的民族观和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使得唐朝民族融合大发展,统一了西北边疆,促进了经济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完善了贞观法制,而且也成为了后代继承者治边思想的基础,在古代中国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对后世影响也是深久的。

经过了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历史记忆,在唐太宗时有了和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交往的实践基础,形成边疆地区和中原地区交流联系加强的局面,为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提供了有利背景。同时唐朝国力益盛以及国家大一统思想,从而保持国家稳定为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奠定了基础。而唐太宗个人对前代民族政策的借鉴和“华夷如一”的民族观则是其民族政策的直接来源。正是这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促成了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形成和实施。

注释:

[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

[2]《唐会要》卷七十三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4]王溥《唐会要》卷九十四[5]吴兢《贞观政要》卷九

[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7]《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突厥传》

参考文献: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2](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5]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2001 [6]吴云,等.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7]瞿林东.说帝王略论的历史比较方法.唐代史学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张云.丝路文化·吐蕃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9]胡如雷.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0]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