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班级:地理科学姓名:***学号: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11—2班 **********
日期:2013/12/1
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
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 自然地理环境 彝族 服饰 建筑 饮食 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 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2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3
严重滞后。针对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单从经济方面来看,他们无力改变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制约。
四、巍山地理环境与巍山彝族民居的相互关系
民居方面,人要生存都离不开栖居地,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就形成了不同的民居景观,彝族也不例外。在村寨的选点上,就体现了彝族对所住地自然环境的认识,“上面宜牧、中间宜居、下面宜耕”,他们选择向阳的半山坡作为居住地,冬暖夏凉,气候适中,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在过去优良的生态环境中,既可上山放牧采集,又可下山种田。这种民居的选择透露出当地民族与自然和谐的关系。除民居选点之外,彝族的建筑风格也充分体现出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同”、“柱”、“势”三个观念模式是构成彝族建筑营构活动最深层的思想观念,“同”是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追求人人合一的大同理想,决定了建筑平面的配置思想;“柱”是对超现实生活层次的认识,是沟通天、地、神、人不同层面的通道,它形成了建筑的立体空间设计意向赋予建筑精神意义;“势”是阴阳、动静等生命力的强弱及位置,它是“同”和“柱”的综合与统一,它造就了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建筑环境观,使人的现实要求与精神要求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互动中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由同、柱、势组成的建筑深层心理观念系统,体现了彝族强烈的生命本源的观念。
五、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饰的影响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离不开自然”,彝族的服饰也是独具特色的。服
4
饰的产生、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巍山彝民为例,他们因大多居住于高寒山区及二半山,其生产方式是半耕半牧。畜牧业在彝区生产活动中占相当的比重。所以在服饰上也体现出畜牧业的特点。比如 “擦尔瓦”、“披毡”等,其制作原料皆为羊毛。彝族大凡人死,尸体必覆一件“双披毡”。双披毡如同汉区棺材一般重要。大多在生前邀请赶毡能手制作好,并加以珍藏以备临时急用。为避寒冷,女子所着裙子,采用层迭以增保暖。脖颈佩围牌,以防寒气袭入。彝区山川阻碍,形成居住分散,并因彝族支系复杂,政治经济发展不一,于是形成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五彩缤纷的状况。彝族的服饰,一方面有通常着装,节日盛装之分;婚服、丧服、祭服、战服之别外,还体现出性别、年龄、生育等标志。从而折射出社会功利性。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创造和形成各自不同的服饰,“蜡罗把”盛行大裤脚,“厄尼蒲”则流行中裤脚,有些时候两个支系又都着小裤脚。女子着装更是异彩纷呈难以描述。又如大理云龙彝族属高山气候,农业生产是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它的绣花鞋多采用鞋头包裹较多的形式,鞋头微翘。适合高山气候与农业耕作环境。总而言之,随着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彝族服饰也因地制宜,体现出自然的功利性
六、自然地理环境与彝族人民饮食文化的关系
某地区,某民族食物的形成,是和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力方式有关。或者说受到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制约,而经济和生产方式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由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因此,饮食结
5
构往往带有地区和民族特色。巍山彝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只能种植荞、麦及洋芋。所以,“荞巴”、“洋芋”便成了生活在高山区彝民的主食,另外辅之以燕麦、小麦面等。半山则适应于种植玉米、豆类、洋芋、荞麦等。故,生活在这里的彝族食物结构较之高寒山区复杂。玉米饭是主食,还辅之以洋芋、荞巴、豆类等。
菜肴,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指饮食结构中的素菜和荤菜。彝区素菜高寒地带大多为园根制品。如酸菜、园根头、园根丝菜等。春夏之际还辅之以野菜。高寒地带气候寒冷甘燥,人体需要大量的维生素。而园根是含维生素最为丰富的蔬菜之一。这是与彝区生态适应分不开的。二半山地带因其自然地理环境优于高山区。所以素菜较之高山区丰富的多。青菜、白菜、瓜类、豆类等应有尽有。
荤菜,高山区以猪、牛羊肉为主。食法最为盛行的是“坨坨肉”、“全羊汤”。这种食用方法,恰好与气候寒冷干燥和生态相适应。因抵御寒风袭击,人体热能消耗大。而牛羊肉本身属热性食物。加上“坨坨肉”的特点是鲜嫩而不腥、肥而不腻,故能多食。此食法可向人体输送大量热量。因此,一个地方的饮食结构是与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不能人为的破坏食物结构。说道的彝族饮食文化当然少不了酒文化,逢年过节、探亲访友、路遇知己,都必须准备丰盛美酒和肉食,畅饮一番。每逢婚丧节庆或宾客观临,有“无酒不成敬意”、“有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这种以酒待客的习俗在彝族人家中较为普遍, 彝族人内敛,不尚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借用了“酒以壮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6
七、 自然地理环境与彝族宗教的关系
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传播、影响的结果。而彝区地理环境的险恶,首先构成阻碍人们与外界交往的天然屏障。如前所述,巍山彝区处于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那里有纵横起伏的许许多多山脉。高山耸峙、峡谷深邃。造成内外交通的困难。生产力低下,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能力的弱小,无商业贸易要求。前夕众多家支的割据统治,凡此等等,使得人们很难打破文化隔离机制中的自然屏障。形成不了频繁往来的文化交流。一言以蔽之。巍山彝民还无法摆脱对自然的过度依赖。仍处于自然压迫之下。加上社会意识常常落后于社会存在。这样,便给原始宗教提供了生存的土壤。现在一部份彝识形态中还保存着图腾崇拜、灵物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观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社会、自然背景下孕育而成的,它体现了文化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一个民族的经济,民俗,信仰等文化反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又受制于地理环境,逐渐演化就形成了该民族独特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良性循环。
7
参考文献:
[1]马军.论彝族文化习俗中的生态经济观人与自然[J]:79 [2]郭东风.彝族建筑文化探源[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03):P10 [3]颜其香,黄凤祥.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M].农村读物出版
社:2001.3
[4]马学良. 彝族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
[5] 钟仕民,周文林.彝族服饰[M]. 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12 [6] 朱文旭. 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J].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P235--250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