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研究 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 蠡‘沿海地区的出口增长 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出口拉 动的“大头”。然而,其 出口增长及整个外向型经 济的发展正遇到越来越大 的阻力,从东亚危机深刻 影响中,我们得到一些沿 海地区外向发展的启示: 即多一条腿多一条路。在 发展中要学会驱动国内市 场与国际市场两个“轮 子”。处理好国外与国内 需求拉动的关系。作为一 种最终需求,出口增长无 疑是拉动整个经济增长不 可或缺的因素,但这种因 素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 性,对国际市场依赖过大 很容易引起经济的剧烈波 动。中国国内市场广阔, 潜力巨大,扩大内需应始 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 动力。沿海地区的进一步 发展不宜一味追求外向 化,应逐步学会灵活地利 我国集群形成之内在机制和国际 背景都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创新性集群。 和合同制造商等企业,但它对建立国家 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作用却是有限的。因 我国的集群正处在“全球一地方”张力 的作用下,以多种方式嵌入跨国公司外 包所形成的全球生产网络中。我国集群 降低成本的功能十分有利于跨国采购商 此,我国集群发展的任务是孵育创新性 的集群,而不是继续打造单纯追逐低成 本的集群。 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 集群快速发展的内部机制 基于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所 形成的本地化网络,是集群快速发展的 重要原因。然而,基于创新的集群(主 要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基于降低成本的 集群(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相比, 其快速发展的内部机制是不同的。 在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相互学 习等非贸易依赖联系是形成和强化企业 空间集聚的主要原因。集群在特定的地 方出现虽然存在许多历史偶然因素,但 主要原因在于快速地面对市场变化需要 同行业的竞争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在空间 上邻近,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及信息 交流。 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集群企业 之间主要是物质上的投入一产出联系, 而不是信息和知识联系,形成并维持集 群的内因大多不是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 需求,而是节约运输成本及交易成本。 我国的许多集群通过发展专业市场所形 成的区域品牌,对吸引企业留在本地并 吸引外来企业加入本地集群发挥了重要 作用。但由于集群中的企业主要依靠成 本进行竞争,技术创新活动比较少,企 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技术创新方面的合 作要求也比较少,促进创新的非贸易依 赖关系在这些集群中比较少见。 在集群中,外力和内力相互作用 又是很微妙的。集群成功的主要因素 是在本地具有学习和吸收能力,成功 的基本条件是企业之间能够合作。否 则,集群只能是全球生产网络中微弱 的结点,以及企业可能瞬间消失的场 沿海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珠三角地区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 都有专业镇现象,即所谓产业集群。 目前出现的产业转移,从集群的角度上 说,是企业离开集群而到另外一个地方 再造集群或再融入集群的过程。这个再 地方化的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另外, 所和末梢工厂。这些地方非但不能成 为全球流动空间中黏结的区位,而且 还可能成为滑动的区位,也就是说, 企业迁移到土地充沛、劳动力更廉价的 集群会发生区位转移。 地区,并不一定意味着综合成本更低。 市场周刊Malek ̄w・d曲 i 52 经过2O多年发展的珠三角,已经形成的 完善配套体系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 再者,有些传统产业中也都有高技术的 环节,需要高技术的辅助和应用。很多 减少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上到中 央,下到地方,政府对产业转移都普遍 迁到外地固然可以降低用工成本,但不 完整的配套体系会导致原材料采购和运 输成本的上升。 1、警惕区域经济“空心化”。 产业转移能否造成地区经济的空心 化?如果没有其他产业的支撑,核心 企业的外迁会造成地区的经济萧条。 如果企业外迁,特别是某一产业从一 个地区迁向其他地区,而本地工人 由家庭等各方面原因不能迁移,产业 (或者企业)迁移可能对工人造成的 负面影响是致命的。许多工人由于年 龄大已经很难转业。这种情况发生在 产品本身存在档次差别,其生产的整 个价值环节包括设计研发、加工制造、 持鼓励态度。当然,迁出地政府支持的 是低附加值的产业外迁,不希望高科技 企业出去。各级政府出台法规条例,包 括采取地区差别对待的加工贸易限制类 商品目录、规划和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 区,都意在鼓励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不过产业转移本质上 是企业的市场决策行为。如果对于产业 转移的干预“越俎代庖”,强制某类企 业迁移,会直接造成本地工人失业,突 然释放大量土地,由于代替产业难以一 时到位,产业“空心化”后果,还会破 坏本地的商业氛围,很难将高附加值的 品牌营销等多个价值环节,在土地成本 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时,本地制造业完全 可以向高端产品升级、向高创意的设计 和营销等环节升级、向生产者服务业发 展。这种产业内升级与产业问升级在本 质上是一样的。 3、产业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投资环 境。产业转移对迁出地能够盘活土地资 源,改善环境条件,实现产业升级;对 于迁入地,能够直接带动当地经济发 展;从宏观上看,能够促进地区互动, 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于某一产业甚至某 一企业的地区,特别是规模不大的小 城镇。产业转移还没有在国内引起空 心化。企业外迁对城市而言,既是挑 战,又是机遇。如果无法应对挑战, 就会出现“空心化”;没有抓住机 遇,也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因此,对 于产业转移会带来“空心化”的忧虑 不是没有道理的,地方政府对此要有 充分的警惕。 2、产业升级需循序渐进。政府尤 其不能简单、主观而急躁地把所谓低技 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换进所 谓高技术企业。由于使用高技术的不 一定是高技术产业,而那些属于高技术 产业的企业又不一定都使用高技术,甚 至不顾社会责任地使用大量的廉价劳动 力。简单化地认为必须向技术密集型产 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而将鞋业等 转移至低成本区域,会误导地方经济的 发展。其实,地方经济的问题不在于它 所生产的产品和所从事的产业,而在于 企业所处的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传统产 业也可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53企业真正留住。因此,政府在新一轮的预,使企业联合行动,,发挥集体效率,的结果,离不开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生。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在于指令企业的去与留,增强学习效应应对外部激烈的竞争环,产网络的大背景化并转移到我国又形成新的集聚发达国家制造业分散而在我国的某些地方即发达国家学者眼里而在于创造更具有竞争力的软硬环境。促进产业联系。使初级的集群能够,境,吸引高附加值的产业根植于本地。,增长,促进本地创新性企业的成长差地租效应应将自动显现,土地的级其次地方”,必须认识到,,在“全球一所谓集中的分散。企业也会将张力的作用下,我国的集群可第三,要从全球价值链和本地供。低附加值的活动自愿地转移到其他地区,以使当地获得效益本系;也会使当地付出成应链的关系来研究集群升级对某一一个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实现产业升级,。既可能有利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也可能造成产业损害。集群来说节,,它可能占有价值链的。个环,对于产业转移的迁入地而言重要的同,尽管集群作也可能占有多个环节一换句话说一样在于完善投资环境。为发展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一,如果面临的,对于条价值链来说。,它可能穿过个些突出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成对于很或几个集群群,在国家或区域内发展集结语我国的集群发展要认识的问题首先,。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多城市来说说,,因此,需要认识这个或这几个集群处在价,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来值链的哪个或哪几个环节上是高端环为了提高生产力和增加就业并刺激一节还是低端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必须认识到,近距离的产经济增长所实行的集群战略可能只是建立或发展集群并不能作为目标尤其业联系虽然能种良好的愿望。是不能把发展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够通过外部经第三地方,,对于尚未充分发展集群的的集群作为政策目标。也只有这样,才济而降低成本,所面临的任务是孵育创新性的集能认识到集群需要从在全球价值链上所处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升级,却并不能群,而不是继续打造那些低端道路的集以制定够保证促进技术创新。群。对于那些已经发展起来的集群,其需升级的战略第四,。我国创新和升级的任务依然是很艰巨的要奋斗而没有自动扶梯可搭乘。,考察集群的实际作用及其。的很多外向型加工集群中的企业参与竞争的基础是压低成本,动态关系应进入研究视野。发达国家的我国的集群研究要注意的问题首先,集群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强调企业在一些中介服务机构,产业联系应继续成为我国。J!;的作用下互动合作而促进创新因而增企业集群研究的重点形成我国目前的外贸,强国家竞争优势和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之间往往只有少量合作,加工企业集聚的主要内在机制是制造,建立。然而,我国沿海的众多集群的实甚。业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的物质联系而不践却证实了集群降低成本的好处虽然大大有利于跨国采购商等外资企业:,至恶性竞争是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等非贸易依赖关但它对于大量处在系。因此,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集群降低,对建立本国本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国家。低端的集群来说“,成本的机制就需要继续探究本地供应,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作用却是有限的;j会陷入”链的投入产出联系而为了使处于价值逐底竞争,链的低增值环节的集群升级为创新性的最后,尽管基于集群的经济政策,的困境甚至集群,也需要探寻集群内外的非贸易依。具有药。一定的潜力但它并不是灵丹妙衰退或区位转移。赖关系我国需要尽快地学习在各地如何发,集聚对于展集群其次,不但要从其他集群那里学习经关于集群形成的研究,需并。;j发展中国家很重要,验,而且要找好本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要高度重视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背景,然而需的位置力,并加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深入探讨全球系统和地方系统的关系要进行政策干促使本地的集群升级■我国的集群形成是“全球一地方”张力市场用刊fMa心tw&蛐f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