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语⽂阅读中常常出现⼈物访谈,因此在复习语⽂的时候同学们需要在这⽅⾯加强训练,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考语⽂⼈物访谈训练,希望对你有帮助。
⾼考语⽂⼈物访谈训练⼀ 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访谈录(节选)
记者(下称记):您在中⼤讲学,很多师⽣反映“受益良多”,但我发现也有不少⼈说听不懂,就不听了。
丘成桐(下称丘):这是⼤学⾥⼀个很普遍的现象。其实,我⾃⼰很多次听演讲听不懂。⼏年后,在做⼀个论题时,碰到了这个问题,不懂,但想起有⼈做过。我就去找演讲的企业家要演讲稿。其实,听讲座、 听演讲,听不懂没什么,可以马上去找资料、学习。但是不听的话,就连机会都没有了。说得远点,连观念都没有了。很多学⽣喜欢听完美的讲座,从头到尾都听懂。听好的⼤学问家讲学,他们讲的内容、⽅式⽅法、风度、⽓质等等都值得学,因此⼀定要去听。
记:听不懂不是浪费了时间?
丘:其实做学问都是这样,刚开始不懂,事实上不是完全不懂,其实资料已经在脑海⾥⾯,多了久了以后,重新温习,就懂了。完全不去看,就肯定不懂了。所以要多看多听,不⼀定全部懂,有些事情不是⼀定要每⼀步都弄懂了才向前⾛。
即使再有学问的⼤学者,也不可能全部问题都弄懂了才开始做研究的。⽐如说乘法,开始就是不懂为什么3乘8就是24,多做⼏次就成了记忆的⼀部分。有些东西需要记忆,有些需要思考。我们⿎励学⽣多听有学问的⼈演讲,就算不懂,也可以学习他们说话思维的⽅式⽅法和做学问的态度。学问要做好很难,⼈们往往只看到成功,⽽忽视失败的⼀⾯。其实失败的也很重要,因为可以从中找到成功的⽅法。
记:您觉得国内学者该提升论⽂⽔平?
丘:过去10年间中国科技有惊⼈发展,单就数学论⽂⼀项,中国⼈发表的⽂章就从6%上升到10%,包括居住于世界各地的中国数学家。但发表在⼀流期刊的只占少数,所以当务之急是提升论⽂⽔平。
记:这是不是中国培养不出菲尔兹奖学者的⼀个原因?
丘:很多⼈问我这个问题,除了体制差异,我想这跟中国科学⽂化上的修养也有很⼤关系。我们做学问跟写⼩说很像,⽂学家怎么写⽂章,怎样布局,是个宏观的问题,做学问也是这样。
国外的学者⽐较宏观,如他们会⾃⼰⽐较世界上不同的⽂化。⼀个好的有⽂化的中国学者,应该既了解中国传统⽂化,也要对世界各国的⽂化有所了解,并不是说这样的⽂化对研究数学有直接的好处,但你的⼼胸视野就开阔了很多,能吸收不同的⽂化观念、看法,训练了做学问的宏观视⾓。接受世界各地不同的⽂化,也渗透对整个做学问思维的影响。
中国没有包含西⽅⽂化的⼤型综合性博物馆,⼴州就可以建⼀个,容纳各国⽂化,其实可以收获很多。像伦敦、巴黎的博物馆、歌剧院等,学⼈和国民都很受益。
记:⽂化训练也包括语⾔?
丘:对,现在很多⾹港学⽣只会⽤⽅⾔俚语写⽂章,⼤学⾥的海报栏清⼀⾊⼝语,不能⽤中国的传统语⾔⽂字来表达⾃⼰,丧失了这个能⼒,只能使⽤肤浅的⼝语,这是件很悲哀的事。
他们缺乏⽂化的训练,不能把⾃⼰表达出来,把⾃⼰的感情、思想表达出来。⽂化的训练,素质的培养,是做学问的第⼀步,没有这个很难做⼤学问。
记:您从⼩就喜欢数学?
丘:我在⾹港农村长⼤,年轻时不⼤认真读书,试过逃学半年(笑)。我喜欢历史,跟家庭有很⼤关系。
记:是受⽗亲的影响?
丘:是。⽗亲从我⼩学五年级开始教我诗词、古⽂和古典⼩说,如《三国演义》等。以前读书背古⽂,要背得很准。虽然背的时候要花点功夫,但我觉得背书是件很愉快的事。现在,每天晚上我都会花半个⼩时读历史⽅⾯的书。这不叫坚持,因为⾃⼰喜欢。
记:年轻时读过的历史书,对您影响最⼤的是哪些?
丘:我最喜欢《左传》和《史记》,也喜欢看《楚辞》,尤其对《史记》着迷,不仅是因为其⽂字优美、⾳调铿锵,还因它叙事求真、史观独特。
每个做学问的⼈都有不同的成长⽅法,很多⼤数学家在⽂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修养,你跟他谈话,就觉得受到他的熏陶。
1、本访谈主要探讨了⼀个什么话题?丘成桐有何独到的见解?(5分)
参考:(1)话题:治学的⽅法和态度。(或:治学应有开阔的视野和宏观的⾓度)(2分)(2)见解:①要善于从⾃⼰不熟悉的领域中学习治学的⽅法和态度。②治学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宏观的视⾓。③搞科学研究也要培养和提⾼⽂化素养。(3分,每点1分)
2、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丘成桐教授则提出搞数学也需要⼴博的⽂化知识的观点,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6分)
参考:看法⼀:⽆论是搞数学还是其他科学,都需要⼴博的⽂化知识。因为:①学习⽂化、培养素质是做学问的第⼀步,只有打下⼴泛的知识基础,才有可能在某⼀专业上有突破;②吸收不同的⽂化,可以形成做学问的宏观视⾓,影响做学问的思维;③提⾼语⾔表达能⼒,可以提升⾃然科学论⽂的⽔平。
看法⼆:韩愈说过的“术业有专攻”有⼀定的道理,因为⼈的精⼒是有限的,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要想做出成绩,就⼀定要集中精⼒,在某⼀领域作深⼊的钻研。 (6分。只要答出看法⼀或看法⼆中的⼀种,⾔之成理即可。观点鲜明2分,分析合理2分,语⾔表达2分)
⾼考语⽂⼈物访谈训练⼆
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 《南⽅都市报》记者 谢晓
记者:您获奖⽆数,那在您看来奥斯卡奖的特殊意义在哪?
张:中国⽼百姓有奥斯卡情结。其实圈中⼈都知道这只是⼀美国⼈的奖,只是美国⼈的评判标准,与其它电影节不⼀样,它不代表最⾼⽔准。但中国⼈很特别,从媒体到⽼百姓始终有这情结,也许是因为影响⼒⼤,⽽在所有奖项中,它在商业上影响⼒最⼤,这可能与美国国情、它在电影界⽼⼤的地位有关。
记者:您得奖或不得奖希望说⼀些什么?
张:获不获奖都说得差不多,都是要感谢关注中国电影的⼈们。每年都有很多作品、导演出现,但通过奥斯卡游戏⽅式引起⼴泛关注也是⼀件好事。
记者:您的《菊⾖》《⼤红灯笼⾼⾼挂》都获过奥斯卡提名,您怎么看奥斯卡奖的评选标准⾛势? 张:很难评价它的⾛势。从历年来看它没特别的标准,⼤标准是美国标准,但这么多年《⾟德勒名单》和《芝加哥》就是完全不⼀样的风格,有个共同点就是卖钱。好像美国评奖与影⽚的受欢迎程度与票房经常⼀致,很少看到爆⼀⼤冷门即从来未听说过或沉闷的电影获奖的,这可能代表美国投票⼼理,他们还是希望电影能带给他们兴奋。
记者:您对这⼀届参赛作品⼤赢家《芝加哥》怎么评价?
张:这次《芝加哥》的提名最多,还是能给我⼀些启发,⽐如传统歌舞⽚中作了⼀些转换和内⼼表达,这些新形式特别好,还有歌舞特别好看,⾳乐的表现⽅式很美国化,让年轻⼈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命题,对社会对媒体等幕后有批判,这也是它获奖的原因吧。还是有⼀点思想性。
记者:马丁•斯科塞斯是美国坚持艺术个性的⼀位导演,他冲击奥斯卡20年了,⼀次没得,您怎么看?
张:马丁是我⾮常喜欢的导演之⼀。8年前我在他家吃饭还见过他妈妈。上次⾦球奖颁奖后有个聚会,可
是⼈挨⼈,我等了两⼩时想祝贺他,但他⼀直忙着,后来在⼀个⼈挤⼈的长过道⾥,我跟他擦⾝⽽过了。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在美国这样⼀个程式化的电影创作环境中,他的个性⾮常鲜明。但这次《纽
约⿊帮》不是他的代表作,听说原⽚长三个半⾄四个⼩时,现在看到的是两个半钟头,我觉得剪得很碎,不知是不是导演原先的版本,但看得出他极具野⼼,想对纽约及美国⼈历史进⾏浓缩,⼜都是⼤牌演员,能控制这么⼤题材已经很难了。
记者:您认为外国⼈能看懂《英雄》中的传统⽂化吗?
张:不管⼤家怎么看《英雄》,它⾥⾯充满了传统⽂化的很多视觉符号,琴棋书画对外国⼈来说可能很陌⽣,他们可能还觉得神秘,感到很遥远,不太像中国⼈能看那么透彻。
记者:之前很多⼈认为《英雄》不可能得奖,因为离《卧虎藏龙》太近了,您认为假如它落败这是主要原因吗?
张:我也是这么个看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同类型两部电影⼀个奖不⼤可能,所以我也不太期望。
记者:您正在筹备下⼀部武侠⽚,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教训全带到下部⽚中去? 张: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部⽚都会总结,我⾃⼰总结⽐媒体早得多,⼀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部都能提⾼,但有这样的⼼也不⼀定做得到,有时⾃⼰认为做到提⾼了,和别⼈看你是两个标准。我很坦率地说,到今天我不是⽤别⼈的眼光来判断⾃⼰,⽽是⽤⾃⼰的眼光判断⾃⼰,我只要尽量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评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该听谁的呢?我相信任何⼀个导演都不会听别⼈说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度,评价往往是他⼈⾓度。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再见。(有删节)
1、张艺谋说完最后⼀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访谈,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参考:不必要,理由如下:(1)张艺谋这⼀段话有两层主要意思,⼀层是每拍⼀部电影他都会总结提⾼,⼆层是不⽤别⼈的眼光来判断⾃⼰,⽽是⽤⾃⼰的眼光判断⾃⼰,只靠别⼈评价就会失去个性。这两点都不好评论,第⼀点要评论就必须举例证明,会使访谈结尾显得臃肿、偏离主题;第⼆点要评论就涉及到⼀个对与错的问题,⽆论记者同不同意张的看法都不好评说,因为张的观点有⼀些绝对,如果同意,显得不是发⾃内⼼,说不同意则很可能引起对⽅不愉快。(2)记者⾄此访谈的⽬的均已达到,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适时收尾正是⼀种智慧,再评论下去则可能画蛇添⾜。
有必要,理由是:(1)张艺谋兴致勃勃讲的⼀段⾃⼰关于电影的观点却没有得到回应,显得记者不够礼貌。(2)张艺谋的观点确实有⼀些绝对的成分,有必要指出来,给读者⼀定的阅读指导。(答案不唯⼀,⾔之成理即可,重在看思维的深度。)
⾼考语⽂⼈物访谈训练三 席慕容:追寻我的游牧⽂化之根 陈远
新京报:1989年你第⼀次踏上蒙古⾼原以后,你的诗歌创作发⽣了明显的转变,从那时开始的⼀次接⼀次的寻根之旅,对你的诗歌创作产⽣了什么样的影响?
席慕容:我是蒙古族⼈,⾃⼩⽗母都是⽤蒙古语讲话,但我却没有出⽣在⾃⼰的家乡,因此既不能讲正确的蒙古语⾔,也不认识蒙古⽂字。⾃1989年第⼀次踏上蒙古⾼原的⼟地以来,我⼏乎每年都要从台湾来到蒙古⾼原,感受那⾥的⽂化和⽓息。这次将近两个⽉的内地寻根之旅中,北京是我的最后⼀站。
1989年成为我创作的分⽔岭,我⾃⼰也是⼗年之后才发现。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我觉得是⼟地给予了我某种⼒量。我从前没有⾃信⼼,不善于出头露⾯,即使在我的诗歌很畅销的时候,我也不愿意出来演讲。因为我觉得诗歌创作是我个⼈的事情,要让我出来说点什么,我说不出来,我只是躲在家⾥写诗,如此⽽已。第⼀次回到内地的时候,民族⼤学的教授曾邀请我去演讲,我婉⾔谢绝,因为不知道⾃⼰要说什么,但是在1999年当我再次回到这⾥的时候,我⾃⼰主动跟他要求要去民族⼤学演讲。
新京报:你为什么想到要去追寻这种游牧⽂化的根呢?
席慕容:我第⼀次回来虽然是在1989年,但追寻游牧⽂化之根的这种想法却是我从⼩就有的,甚⾄在我出⽣之前,那个基因就已经有了。我觉得,⼟地对于⾎缘有⼀种呼唤。我到蒙古⾼原去,那⾥的⼈根本没有这种感觉,他们就⽣活在⾃⼰的⽂化⾥,因此感觉不到⼟地的召唤。可是⼀旦你离开了,你就会感觉到这种呼唤,或者是你正在离散天涯,或者是你感受到这种⽂化正在消失。
这两种东西都会把你⼼底的感觉召唤出来,然后去追寻,去珍惜,去探索。每个⼈的⾎缘⾥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可能⼀辈⼦很幸福,不⽤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的家乡。我想我之所以要追寻,是因为我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蒙古⾼原,这让我想要见到蒙古⾼原的感觉⾮常强烈。
新京报:那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游牧⽂化的呢?
席慕容:我是⼀个汉化很深的蒙古族⼈,我在蒙古⾼原的⼀系列探访,既是我探寻游牧⽂化奥妙的过程,也是我解除⾃⼰桎梏的过程。在中原农耕⽂化看来,游牧⽂化是异⼰的“反宇宙”;但是,⽂化应该是多元的,在游牧⽂化看来,它⾃⾝就是“正宇宙”,所以,世界上应该存在很多的“正宇宙”。与中
原相⽐,蒙古⾼原的⼟地是贫瘠的,蒙古⾼原的⼈民靠⼀种坚持⽣存的信念产⽣了⼀种强⼤的⼒量,才让这块贫瘠的⼟地养育了⼀代⼜⼀代⼈。同时,他们⼜对⼤⾃然有⼀种由衷的崇敬,对⾃然⽣态抱以爱惜之情,才使得⾃⼰得以⽣存,游牧⽂化得以代代流传,这正是游牧⽂化的本质。这种游牧⽂化就是我的精神的根。但这种游牧⽂化,在台湾并不为⼈所知,台湾学界甚⾄对游牧⽂化有些轻视。台湾中研院的⼀位
学者曾经反问我说,游牧⽂化除了烤⾁还有什么?我希望⾃⼰能为介绍游牧⽂化⽽做⼀些努⼒。
新京报:看得出来,草原情结已成为你⽣命中⾮常重要的⼀部分,你出过5本关于蒙古⾼原题材的散⽂集了,今后还有这⽅⾯的写作计划吗?
席慕容:今年会有⼀本新书出来,叫《席慕容和她的蒙古⾼原》,但是⽂字部分⼤概只有两万多字,其余部分主要是我这些年到蒙古⾼原去拍的⼀些照⽚,在我看来,那才是真正的蒙古⾼原。
(摘⾃《新京报》2005年7⽉29⽇)
1、席慕容说,“每个⼈的⾎缘⾥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可能⼀辈⼦很幸福,不⽤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的家乡。”你同意他的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想或认识。(4分)
参考:蒙古⾼原的⼟地虽是贫瘠的,但游牧⽂化是异⼰的“反宇宙”;(2分)⽣活在这⽚⼟地上的⼈民靠⼀种坚持⽣存的信念产⽣了⼀种强⼤的⼒量;(2分)他们对⼤⾃然有⼀种由衷的崇敬和爱惜之情。(2分)
22.这是⼀道开放性的题⽬,意在引导学⽣探究⽂本中的难点,提出⾃⼰的见解。学⽣只要鲜明的提出⾃⼰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1分)然后有理有据的论述⾃⼰的观点,语⾔简炼、⾔之成理即可得满分。(3分)
⾼考语⽂⼈物访谈训练四 《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
主持⼈:有⼀位科学家曾经作过⼀个⽐喻,他说⼈类就像是⼀些⽣活在海洋深处的深⽔鱼,从来没有到海边去过,意识不到⾃⼰⽣活在⽔⾥,只有当海⽔溅起⽔泡的时候,才会引起某些有智慧的鱼对⽔的注意:原来我们是⽣活在⽔⾥!您或者其他科学家是不是就像这些有智慧的鱼?
丁肇中:可能是吧,但我认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动⼒还是好奇⼼。每⼀个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动因,但我只能说我⾃⼰,我最主要的动因是好奇⼼。
主持⼈:是好奇⼼促使您把最微⼩的粒⼦以⾄最⼴⼤的宇宙,都当作⾃⼰的研究对象?
丁肇中:对,这样研究才能不断地深⼊下去。你不去做实验,永远不会知道谜底和真相。你可以想⼀想,⼀百年以前,我们对物理、对世界的认识和现在完全是两回事情。⼀百年以前,我们认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年后⼈们发现,原⼦核是最基本的东西;再后来
⼈们进⼀步发现,基本粒⼦才是最基本的东西。所谓的基本粒⼦,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夸克,可是没有⼈能够知道⼀百年以后,⼜将会是什么样⼦。
主持⼈:作为⼀个终⽣从事研究的物理学家,如果永远不知道⾃⼰所研究的“谜底”是什么,会不会对⾃⼰的⼯作产⽣怀疑和茫然感?
丁肇中:我所怀疑过的,只是实验技术本⾝有没有错误。到现在为⽌,我还没有做过⽅向错误的实验。
主持⼈:您是⼀个⾮常⾃信的⼈。您经常说,⼀定要对⾃⼰有信⼼,做你⾃⼰认为正确的事;如果别⼈不认可,那是别⼈的事,绝对不要因为他们不认可,⽽改变你⾃⼰;但同时也要不断地怀疑⾃⼰。这听
上去有点⽭盾。
丁肇中:⾃信,同时也要能⾃疑,这不⽭盾。 主持⼈:怎么把握这种⾃信和怀疑之间的度?
丁肇中:⾃信你的实验好好去做是会成功的,但是在做具体每⼀步的时候,⼀定要⾮常⾮常⼩⼼,要花很多时间去检查它,因为实验中任何⼀个错误,都可能导致你最后的错误。
主持⼈:也就是说,您怀疑的是⼿段、是过程,但绝对不会怀疑⽬的。 丁肇中:不能轻易怀疑你的最终⽬的,那是很不好的。
主持⼈:其实在很年轻的时候,您的⼀些天赋就表现出来了,中学同学因为您聪明管您叫“丁⼤头”,美国的⼤学同学管您叫“怪⼈”,那个时候您有没有意识到⾃⼰跟⼤家不⼀样、有没有觉得⾃⼰怪呢?
丁肇中:总⽽⾔之只能这么说,我个性⽐较孤独,就是说朋友不是特别多。⽐⽅说,我念中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喜欢看武侠⼩说,我是从来不看;同学喜欢出去打弹⼦球,我也从来不去;我喜欢的是看看历史或者物理、数学⽅⾯的书。
主持⼈:可是今天您领导着⼏百个科学家,实际上是⼀个宠⼤组织的领导,现在您还会觉得孤独吗?
丁肇中:与物理学⽆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我的同事们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从来不参与。跟我⼯作的⼈,绝⼤多数⼈跟我⼯作了很多年;我从来和他们没有什么朋友似的来往,只是业务的来往。我很少、⼏
乎没有到任何科学家家⾥吃过饭。
主持⼈:⼤家会不会说您没有⼈情味?
丁肇中:就是说我保持距离,原因是有重要问题时我得做决定。这绝对不是说我故意敌对或者冷淡任何⼈,我只是愿意⾃⼰独⽴思考。
1、访谈开始时,主持⼈⽤“智慧的鱼”引起话题有什么好处?
参考:①因为在世⼈的眼⾥,科学家就是有智慧的⼈,⽤这个⽐喻很恰当;②⽤⽣动形象的⽐喻、故事、⼈物旧事等开始对话,⽐直接⽤严肃、深奥的问题提问或者开始就直接恭维、颂扬受访者,更亲切、⾃然,不突兀、不让受访者尴尬,这是跟陌⽣⼈对话的艺术。(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