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6卷第3期 绥化学院学报 2OO6年6月 V01.26 No.3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Jun.2006 摘要: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因其丰厚的文本质地、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背离传统的叙述方式一直吸引着众多的 研究者。过去30年中,这部作品的政治倾向始终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人们就这部小说反映出的殖民主义思想抑或反殖民主 义思想争论不止。但这些研究多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或文本中的话语入手,阐释这部作品的政治倾向。本文试图从作品 的叙述层面入手,分析小说中人物马洛和叙述者马洛之间,以厦叙述者马洛和作者康拉德之间的距离,进而揭示了作者康拉 德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人物马洛;叙述者马洛;反殖民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1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04—8499(2006)03一(1068—03 在过去30年中,人们一直就《黑暗的心》所折射出的约瑟 合。作为一个叙述着,马洛在道德评判和价值观念上有着严 夫・康拉德的政治倾向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康拉德是保守的 重的偏见和缺憾,这使得读者不能完全信赖他,同时也不能获 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典范”,但也有人把他看作是反殖民主义 得作者的完全信任,无法担当作者代言人这一重任。如果在 的英雄oD J(r't瑚)尼Et利亚知名作家奇努阿-阿奇比(Chinua 解读这部作品时,读者能够发现文本中的这两个距离,就不难 Acllebe)认为康拉德是个“血腥的种族主义者” “眦),而萨文 得出一个迥异于阿奇比的结论:文本处处彰显着康拉德的反 (c、P.S ̄rwn)对此却反唇相讥,他认为阿奇比曲解了《黑暗的 殖民主义而非殖民主义的思想。 心》中康拉德对非洲及非洲人的描写意图o rM(m-io)人们对康拉 德思想意识的争论主要源自人们对小说的主要叙述人马洛的 人物马洛和叙述者马洛之间的距离 争议。马洛对非洲人的称谓——“动物”、“牲畜”、“黑鬼:’、“黑 影”、“食人生番”等等——招致了阿奇比及众多评论家的非 人物马洛年轻、不谙世事,心中憧憬着所有的“辉煌的探 议,他们认为马洛是康拉德的代言人,并且充分“享有康拉德 险”。他总是盯着地图上“空白的”地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去 的信任”(Achebe,787)。马洛的言语吐露了康拉德的心声。 这些地方开拓疆域。有时由于过分专注于此,竟然忘却了自 但显然阿奇比在这里犯了两个错误。其一,它没能区分开小 己的存在。马洛对探险的狂热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在他 说中的人物马洛和小说的叙述者马洛之间的不同。尽管这两 所处的时代,对探险的狂热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小说的开篇, 个马洛指的是同一个人,但由于他们处在不同的时期,身份相 人物“我”便静坐在停靠在泰晤士河上的“奈丽”号船上,思忖 异,经历不同,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必然不同。其二,阿奇比没 着与马洛相同的“辉煌的探险”活动: 能发现叙述者马洛与小说的作者约瑟夫・康拉德之间的距离。 潮来潮去生生不息,承载着一切从这里涌人、涌出去的人 李维斯(F.R.I ̄avis)认为许多评论家误把叙述者马洛的言语 的梦想。人流或者船流抑或返回到自己的家园,抑或出海远 当成了作者康拉德的心声o[41( 尽管在多数情况下马洛的叙 征。这条河熟悉所有的这个国家为之骄傲的男子的名字 述是可靠的,但他的思想并不能与作者康拉德的思想完全吻 ……。在它上面驶过的船只,就像闪光的珠宝,在夜晚熠熠生 -[收稿日期】2006—0l一27 “[fg者简介】王冬燕,女,大庆石油学院外语系教师。 6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辉。她们满载着敬献给女王陛下的珍宝返航,女王会亲自视 茨在马洛心中的高大形象。在他的刚果之行接近尾声的时 察她们……。黄金的捕猎者,名誉的追逐者,他们佩着利剑, 候,人物马洛的思想已经趋近于叙述者马洛。他从一个“欧洲 手举神圣的火把,向四方远播帝国的威名……。他们承载着 荣耀”的无知鼓吹者转变成了这种荣耀的讨伐者。他发现了 人类的梦想,撒播着大英帝国的种子与精华 ]。 满载而归的船只攫取珍宝的奥秘:这些财富都是通过奴役,劫 如果人物马洛对“荣耀”的痴迷还只是停留在地理探险所 掠非洲土著人获得的。如果说人物马洛在初期是一个殖民主 带来的那份惊险、刺激的话,那么,小说中的“我”便赋予了这 义的同情者的话,那么到了后期,马洛则变成了一个反殖民主 种“荣耀”以实质性的内涵。这种荣耀来自探险所带来的黄 义者。他的转变贯穿了航程的始终,也纵贯了整部小说。作 金、名誉以及女王陛下的躬身视察。除此之外,更大的荣耀来 者引领着他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这个过程,作者本人 自人们赋予这些探险活动的历史使命一“向四方远播帝国 的反殖民主义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显现了出来。 的威名……。撒播着大英帝国的种子与精华。”这一切都有着 强烈的领土扩张的意味,而这一切的取得仅需要“利剑”和“火 叙述者马洛与作者康拉德之间的距离 把”。“利剑”象征着武力、战争;“火把”暗示着“西方的文明”。 至此,读者发现,这种所谓的“辉煌的探险”只不过是经过巧妙 小说的叙述者马洛的叙述尽管是可信的,但并不是在任 伪装了的殖民侵略而已。小说中的“我”把西方文明比喻成 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信的,因为在他的意识中存在着一些对非 “火把”,这个比喻既暗示了“我”对西方文明的敬畏,也反映出 洲及黑人的歧视与偏见。他不能真正理解非洲文明。初到非 西方人普遍持有的一种观点:西方文明优于其他一切文明,这 洲,他目睹了非洲人的悲惨遭遇,但他却只用了一个“dmora1. 个文明能给一切落后的地域带来光明。因此,当马洛出发去 izatlon”(康拉德,28)概括了自己的感受。《牛津英语词典》把 非洲之前,他的姑姑希望他能“引导那些蒙昧的人逃脱愚昧” “demoralization”解释为“士气低落,泄气、沮丧”。白人在非洲 (康拉德,18—19)。 犯下的滔天罪行会让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愤怒,而这种愤 然而,叙述者马洛对人物马洛所珍视的“荣誉”表现出了 怒何止“沮丧、泄气”概括得了。因此,这个“deanoralizatlon”暴露 极大的讽刺。当人物马洛沉浸在自己海上探险的冥想之中 出了叙述者马洛道德正义感的缺失。一个缺少道德正义感的 时。叙述者马洛评说道:“现在一切光环都消失了”(康拉德。 叙述者显然不会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充分信任。 11),并嘲笑他是“一只笨鸟”(康拉德,11)。当叙述到自己过去 作为一名叙述者,马洛要公正、忠实地把信息传递给他的 的航海经历时,他说: 读者,但叙述者马洛却没能做到这一点。他称非洲人为“动 “就如你所知道的,我当时刚刚返回到英国,这次远航我 物”、“牲畜”、“黑鬼”、“黑影”、“食人生番”,这一切称谓透漏着 到了印度、太平洋、中国海——喝了‘一剂’时隔6年的远航 马洛对非洲人的歧视与偏见。既然叙述者对他的叙述对象抱 ‘药剂’。我四处飘荡,妨碍着人们的工作,入侵他人的家园, 着明显的敌意,他的叙述能否做到公正也就值得人怀疑。在 有如揣着神圣的使命来教化人家。”(康拉德,lO) 整个叙述过程中,叙述者马洛不止一次表达了自己因无法理 在这段话中。叙述者马洛谈到了他以往的远航。他的讲 解非洲而产生的绝望心情。咋来到刚果河上,看到了黑人,他 叙令人无法联系上任何愉快的体验。“一剂”是一个让人无法 说到: 联想到任何好事的字眼,它经常与疾病、药物联系在一起。用 蒸汽轮船在一片黑暗、令人无法理解的恐惧之中缓缓前 这个词来概括他的远航,无形中就贬低了远航的庄严。在他 行。那些史前的人们是在诅咒我们,还是在为我们祈祷,抑或 的眼中,探险远没有人物马洛所想象的那么光荣和神圣。他 是在欢迎我们——我们不得而知!周围的一切令人捉摸不 指出“神圣的远航使命”只不过是“妨碍他人”,“入侵他国”而 透;我们就像幽灵一样从他们身边驶过,有如一个正常的人经 已;“教化别人”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口号,是“入侵”、“妨碍” 过一所喧嚣的疯人院,内心充满了诧异和震惊。(康拉德.59) 的美丽借口。就如叙述者马洛所说:“征服地球,就是指把地 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谈双方的 球从那些不同肤色、不同面容、鼻子比我们矮的人的手中夺过 相互理解,语言通常是这种理解的桥梁。但身处非洲的马洛 来”(康拉德.9)。 并不懂非洲人的语言,他甚至都无法分辨出咒骂与祈祷,因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两个不同的马洛?”答 此。他对非洲的理解也就无法深入下去。他总是感到自己与 案在于马洛的刚果之行。马洛沿着刚果河的漫长航行粉碎了 非洲人之间就像正常人与疯子之间一样无法沟通。每次见到 他“辉煌的探险”梦想,他亲眼目睹了白人对非洲人犯下的滔 非洲人,头脑中闪现的念头就是“他们无法让人理解”,他甚至 天罪行,这彻底改变了他以往的信念。怀揣着“辉煌的梦想”, 连在船上为他工作的黑人吃什么都不知道。他只是见到这些 马洛踏上了非洲刚果河之旅。当他听说科尔茨一个人运送回 人拿着一些“半生不熟的面团一样的东西,紫呼呼的,裹在脏 欧洲的象牙与其他所有的人运回的总和一样多时,他为科尔 兮兮的叶子里,时不时地咬上那么几口”。(康拉德。6s) 茨的才干倾倒。在他看来,科尔茨就是他所向往的荣耀的具 饮食一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洛对 体体现,他迫切要见到科尔茨本人。但随着船只深入刚果河 黑人饮食的嘲讽揭示了他对非洲文化的轻视。尽管探险在一 腹地。他听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尔茨的“暴行”:从科尔茨写在画 步步展开,但马洛对非洲大地的理解却一点也没有进展。恰 板上的字迹“杀光一切野蛮人”到他的俄国崇拜者坦白科尔茨 恰相反,这片土地在他的眼中变得越来越神秘。当科尔茨爬 洗劫了当地土著人的村子,再到他亲眼目睹科尔茨贸易站外 向岸边,企图参加黑人的仪式时,马洛对黑人举行的仪式进行 面的木桩上挂着一个又一个骷髅,桩桩件件彻底摧毁了科尔 了一番描写: 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个黑色的影子站了起来,迈开长长的黑腿,舞动着长 这个观点,但正如阿尔波特・J・格拉德(Al1斌J.Guerard)所言 长的黑胳膊,在火光中跃动。它头戴着角——我想应该是羚 “康拉德强有力的声音,从文本中渗透出来,隐藏在字里行 羊角。周围还有一些男、女巫师,看上去真像一群恶魔”。(康 间。”(Guerard,8) 拉穗,96) 注释: “我试图打破这个咒语——荒野的沉重、无声的咒语,它 [1]Terry r ̄,leton Critldsm and Ideology: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无情纠缠着人们,唤醒人们已经忘却了的野蛮本能,激起人们 Theory Lo ̄on:Verso,1976 可怖的情感。”(康拉德,96) [2]Chinua Achebe An Imas ̄of Afirca:Racism in c0lIlad’日Heart of 这段叙述中,马洛认可了一种超自然的罪恶,它隐藏在非 DarknessI_ ̄ndon:Heinemann,1989 洲腹地,导致了科尔茨的堕落。马洛这种超自然罪恶的想法 [3]c.P. R/lic ̄n and the“Heart of Dalkn ̄”htmmioml Fie. 源于他无法理解非洲。他宁愿用指代动物的代词“它”来指黑 tim Rift'Jew 7(1980) 人,揭示了马洛宁愿相信非洲人是“动物”而不是人,因此他们 [4]F.R.Lcmis Ap0 For Mallow硒llIIeel舡:University of Minncso- 之间的沟通也就成了绝对不可能的事情。由于叙述者马洛无 ta。1961 法理解他周围的人和环境,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评判,进 [5]Jot ̄h CaaradHeart ofDarkness and Secret SharerNewY k:BaII. tam Bo0l【B.1981 而也就无法向读者传达正确的信息。鉴于叙述者马洛的诸多 [6]At ̄J.C,uemid Jo ̄-ph C(m.rm:l:A cⅨⅢ№m 蛳London, ̄Mac- 致命性的缺陷,康拉德显然不会让他来做自己的代言人。在 milhn,1796 刻画叙述着马洛这个人物时,作者刻意留出了他们之间的距 参考文献: 离。并让马洛的叙述充满了瑕疵。 [1]Achcbe,Chinua An Image of Africa:Racism in Caarad’8 Heart of 马洛的经历证明,非洲以及非洲人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 DarknessIzlndon:Heinemann,1989 欧洲人是很难理解这一切的。欧洲人固执地坚信欧洲文明高 于一切,并要用自己的文明来教化一切外来文明,这种教化的 [2]O呻珀d.JosephHeart afD ̄ne88 andSecretSharerNewYork:Ban. 必然结果就是另一个文明被消灭,这为两种文明的彼此相互 tam Bodes,1981 理解、共存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欧洲人鼓吹的“把神 圣的光明撒播到世界各地”只不过是个谎言。当两种不能调 [3]Z ̄sleto.,Terry Criticism and Ideology:A Study in Marxi ̄Literary 和的文明相遇时,除了一个被另一个消灭之外,就是误会和冲 Theory LondonIVerso,1976 突。小说中瑞士船长弗瑞斯来文(Fresle呦)的经历就是一个 很好的佐证。他杀死了当地土著人的头领,结果自己又死在 [4]Guerard, J.Jc ̄'ph Cgml-lld-,A C_,o ̄'unemoration ∞:Mac- miUan,1976 了头人的儿子手中。而一切悲剧只不过源于两只母鸡引发的 一系列误解。 [5]Leavis,F.R Apd, ̄For MILrtOW"Minnesota:University ofMinne ̄ta, 由此看出,康拉德通过《黑暗的心》表达了反对殖民主义 196l 的政治倾向,他揭露了众多殖民主义者所标榜的“把神圣的光 [责任编辑王占峰] 明撒播到世界各地”的虚伪。尽管康拉德没有直接现身说出 Conrad’S Anti—colonial Ideology Revealed in Heart of Darkness Abstract:Joseph Conrad’S Heart of Darkness is considered as an enigma for its rich textureand thought—provoking content.For hte past thirty years,the political aspect of this work has been a central focus of its studies.Various argu— ments arise concerning Conrad’S c0l0nialist or ant—colonialist ideological tendency revealed iI1 this work.In this essay an attempt is made to illustrate Conrad’8 anti—colonial thoughts through出e distinction between出e character Marlow and hte narrator Marlow,as well as出e distance between出e narrator Marlow and the author Conrad.all endesvor is made to trace Conrad’s beliefs出at support his anti—cdoniM thoughts. Key words:Joseph Conrad;the character Marlow;the narrator;Marlow;anti—-colonial ideology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