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2022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附答案详解)

来源:爱go旅游网
2021-2022 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高一(上)期末化学

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共 60.0 分)

1. 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春节期间燃放的焰火的颜色是某些金属元素焰色反应所呈现出来的色彩 B. 雾霾天气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和“霾”的分散质微粒不相同 C. 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或硅胶 D. 青铜是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材料,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合金材料是钢铁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纯碱、烧碱均属碱

C. 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均属酸

B. CO2、SO2均属酸性氧化物 D. 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离子

3.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H+ + OH− = H2O表示的是( )

A. 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B. Ba(OH)2 + 2HCl = BaCl2 + 2H2O C. Cu(OH)2 + 2HNO3 = Cu(NO3)2 + 2H2O D. KOH + HCl = KCl + H2O

4. 重水(2H2O)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氘(2H)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 B. 1H与 2H是不同的核素

C. 1H18O与 2H16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2 2

D. 1H2O与 2H2O互为同位素

5. 在实验室中,对下列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 )

A. 有大量的氯气泄漏时,用肥皂水浸湿软布蒙面,并迅速离开现场 B. 金属钠着火燃烧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 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 将0.2mol ⋅ L−1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然后继续加热并不断搅拌可制得氢氧化

铁胶体

第 1页,共 24 页

6. 下雪时,常用融雪剂清理路面。醋酸钾(CH3COOK)是常用的融雪剂,但对道路、混

凝土构件、桥梁设施等有害,对植物生长也有影响,目前正在研究环保高效的融雪剂。下列关于CH3COOK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H3COOK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g ⋅ mol−1 B. CH3COOK的摩尔质量为98g C. 1molCH3COOK含有1.806 × 1024个H D. 1molCH3COOK含有2mol氧

7. 下列有关物质的应用不合理的是( )

A. 铝锂合金密度低、强度高,可用于航空工业

B. 将废铁屑加入FeCl2溶液中,可用于除去工业废气中的Cl2

C. 盐碱地(含较多Na2CO3等)不利于作物生长,可施加熟石灰进行改良 D. 氯气可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但要控制氯气的用量,使水中余氯符合国家标

8. 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NH3 B. (NH4)2SO4 C. Cl2 D. CH3COOH

9. 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100mL 1 mol/L的稀硫酸.现给出下列仪器

(配制过程中可能用到):①托盘天 100mL量筒 ②10mL量筒 ③50mL烧杯 ④平 ⑤胶头滴管⑦玻璃棒,按使用仪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00mL容量瓶 ⑥

( )

A. ④③⑦⑤⑥

②⑥③⑦⑤⑥

B. ②⑤⑦⑥ C. ①③⑤⑥⑦

D.

10.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78g Na2O2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时电子转移数为2NA B. 25℃、101.3kPa时,11.2L H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 C. 4℃、101.3kPa时,54mL H2O中含有的分子数为3NA D. 2L 1mol/L Na2SO4溶液中离子总数为3NA

11. 在无色强酸性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3

A. Cl−、Na+、NO−、Ca2+

3

B. NH+、HCO−、Cl−、K+

4 C. K+、Ba2+、Cl−、SO2−

4

D. Cu2+、NH+、I−、Cl−

4

12. 金属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各组物质的转化关系,

不全部是通过一步反应完成的是( )

第 2页,共 24 页

A. Na → NaOH → Na2CO3 → NaCl B. Al → Al2O3 → Al(OH)3 → AlCl3 C. Mg → MgCl2 → Mg(OH)2 → MgSO4 D. Fe → FeCl2 → Fe(OH)2 → Fe(OH)3

13. 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有时会产生错误结论,因此类推的结论最终要

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决定其正确与否,下列几种类推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所有金属与水反应都生成碱和H2

B. 铁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生锈;性质更活泼的铝不能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C. 化合物NaCl的焰色为黄色;Na2CO3的焰色也为黄色

D. 密度为1.1 g ⋅ cm−3与密度为1.2 g ⋅ cm−3的NaCl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NaCl溶液

的密度介于1.1 g ⋅ cm−3与1.2 g ⋅ cm−3之间;Na − K合金的熔点应介于Na和K熔点之 间

14. 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操作

A 滴加BaCl2溶液 B

新制的氯水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 C 反应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

D 溶液变浑浊 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火焰呈黄色

无K+

水后溶液变为红色

原溶液中有Na+,

现象

生成白色沉淀

)

结论

2− 原溶液中有SO4

先滴加2滴KSCN溶液,再滴几滴先不显红色,再滴新制的氯

原溶液中有Fe2+

2− 原溶液中有CO3

A. A

B. B C. C D. D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是1:1

②Na2O2分别与水及CO2反应产生等量氧气时,消耗水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 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③④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蓝,后褪色 ⑤区别NaHCO3与Na2CO3溶液,Ca(OH)2溶液和CaCl2溶液均可用 ⑥NaHCO3固体可以做干粉灭火剂,金属钠起火可以用它来灭火

⑦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可配置成溶液通入过量的CO2,再低温结晶得到提纯

第 3页,共 24 页

A. ②③④⑤

B. ②③⑤⑦ C. ②③④⑦ D. ③④⑤⑥

16. 如图为某化工企业生产流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为+3价

B. ③中氩气(Ar)作反应物,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 ②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1:2

条件

中反应为:2FeTiO + 6C + 7Cl 一定−D. ①2X + 2TiCl + 6CO,则X为FeCl3

243

17. 元素周期表中某区域的一些元素多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它们是( )

A. 左、下方区域的金属元素

B.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 C. 右、上方区域的非金属元素 D. 稀有气体元素

18. 下列关于F、Cl、Br、I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 单质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C. 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 D. 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

19. 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Z < M B. X、Z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C. Y、R两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 < R D. 简单离子的半径:Z > M > X

第 4 页,共 24 页

20. 碱金属元素钫(Fr)具有放射性。下列对其性质的预言中,不正确的是( )

A. 它的金属性比Na强,跟水反应更剧烈 B. 它的原子半径比Na大,离子半径也比Na+大 C. 它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得到金属铜

D. 它的氢氧化物(FrOH)是一种强碱,使酚酞溶液变红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0 分)

2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环境消毒是极其关键的,常常喷洒“84”消毒液,其有效成分为

NaClO。已知某“84”消毒液瓶体部分标签如图1所示,该“84”消毒液通常稀释100倍(体积之比)后使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某同学取100mL该“84”消毒液,稀释100倍后用于消毒,稀释后的溶液中

c(Na+) = mol ⋅ L−1。(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2) 该同学参阅该“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mL此消毒液。

配制过程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 ①关于配制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②。(填字母)

A.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应烘干后才能用于溶液配制

B. 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可能导致结果偏低C.

需要称量NaClO固体的质量为143.0g

D. 按图2示转移烧杯中的溶液,对所配溶液浓度无影响 E. 定容时,俯视观察刻度线可能导致结果偏高 F. 称量时,所使用的砝码有残缺可能导致结果偏高

(3) 曾有报道,在清洗卫生间时,因混合使用“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与“84”

消毒液而发生氯气中毒事件。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4) 用氯气和烧碱溶液制备此消毒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

第 5 页,共 24 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6.0 分) 22. (1)现有以下物质:

①Ba(OH)2晶体 盐酸 ②冰醋酸(固态醋酸) ③石墨 ④酒精(C2H5OH) ⑤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Ⅰ、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

Ⅱ、以上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Ⅲ、请写出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2)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在人体内有重要的功能。例如,能帮助人体将食物

中摄取的、不易吸收的Fe3+转变为易吸收的Fe2+,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氧化性”或“还原性”)。

(3) 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填。

①Fe(OH)3胶体 水 ②蔗糖溶液 ③④Ca(OH)2悬浊液

(4)用单线桥标出下列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8NH

3 + 6NO

催化剂

2 7N2 + 12H2O

(5) 请写出最恰当的试剂除去括号中的杂质:Cl2(HCl) (6) FeSO4可作补血剂,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症。用FeSO4溶液制备Fe(OH)2的操作是

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 样操作的原因是为了防止Fe(OH)2被氧化,写出其被氧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推断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4.0 分)

23. 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质子数之和为39,B、 C

同周期,A、D同主族,A、C常温下能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A2C和A2C2,E元素的 周期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 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由A、C、D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含有

的化学键为

第 6页,共 24 页

写出BC2的电子式: (2) 。

。(4)(3) 元素E的单质与元素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常温下,A2C与元素D的单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pH 或“>”)。

7(填“<”、“=”

(5)元素D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A单质化合生成一种化合物DA,灼烧该化合物时,火焰呈

色,DA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若将1molDA和1molE单质混合加

L。

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第 7页,共 24 页

答案和解析

1. 【答案】

C

【解析】

解:A.用酒精的浓度通常是75%,此浓度杀菌消毒作用强,故 A 正确;

B. 雾霾天气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和“霾”的分散质微粒不相同,雾的粒度较大,霾

的粒度较小,故B 正确;

C. 生石灰或硅胶都不具有还原性,所以不能防止食品被氧化变质,故C 错误;

D. 雾霾天气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和“霾”的分散质微粒不相同,雾的粒度较大,霾

的粒度较小,故D 正确; 故选:C。

A. 焰色反应时能呈现出来很多的色彩;

B. 雾滴的尺度比较大,从几微米到10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0 − 20微米左右;霾粒子

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 在1 − 2微米左右;

C. 防止食品被氧化变质,应放入还原性物质;

D. 铜为最早使用的金属,钢铁材料有着重要用途;

本题考查物质的用途、雾霾等,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现象,题目难度不大.

2. 【答案】

B

【解析】

解:A、纯碱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属于盐,碱是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故A 错误;

B、CO2、SO2均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 正确;

第 8页,共 24 页

C、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H+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如NaHSO4也能电离出来H+离子, 但同时也电离出Na+离子,属于盐,故 C 错误; D、铵盐全部为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D 错误。故选:B。

A、纯碱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属于盐; B、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

C、根据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H+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分析; D、根据铵盐所含元素种类判断。

本题考查酸碱盐以及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准确把握有关概念。

3. 【答案】

C

【解析】

解:H+ + OH− = H2O表示的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 A、氢氧化钠是强碱,硫酸是强酸,硫酸钠是可溶性的盐,故A 正确; B、氢氧化钡是强碱,盐酸是强酸,氯化钡是可溶性的盐,故B 正确;

C、氢氧化铜难溶,其离子反应为Cu(OH)2 + 2H+ = 2H2O + Cu2+,故 C 错误; D、氢氧化钾是强碱,盐酸是强酸,氯化钾是可溶性的盐,故D 正确。故选:C。

本题考查离子反应的实质,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4. 【答案】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核素、同位素及质子数质子数和质量数关系,把握相关的概念及核变化为解答

第 9页,共 24 页

的关键,选项C 为解答的易错点,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 元素左下方数字为质子数,故氘质子数为1,故 A 正确;

B.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1H与 2H质子数相同,中子

数不同,是氢元素的不同的核素,故B 正确;

D16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 2 + 16 = 20, C. 1H18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 × 2 + 18 = 20,2 2

故C 正确;

D. 1H2O与 2H2O为分子,不能称之为同位素,故D 错误。故选D。

5. 【答案】

A

【解析】

解:A.氯气有毒,属于酸性气体,能和弱碱性的肥皂水反应,有大量的氯气泄漏时,用肥皂水浸湿软布蒙面,并迅速离开现场,故A 正确;

B. 钠燃烧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所以金属钠着火燃

烧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故B 错误;

C. 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且与浓硫酸发生酸碱中和放出大量的热,少量浓硫酸沾在

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的碳酸氢钠溶液,故C 错误;

D.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不能搅拌,搅拌能够使得到的胶体发生聚沉,故D 错误;

故选:A。

A. 氯气有毒,属于酸性气体,能和碱性物质反应;

B. 钠燃烧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C.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且与浓硫酸发生酸碱中和放出大量的热; D.搅拌能够使蛋白质变性。

本题考查了化学实验安全及事故处理等,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明确化学安全事故及正确 处理方法,遇到突发事故,首先应该沉着冷静,根据具体的事故情况选用正确的处理方法,以避免人身伤害、降低财产损失。

6. 【答案】

第 10页,共 24 页

C

【解析】

解:A.相对分子质量为1,CH3COOK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故 A 错误;

B. 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故CH 3COOK的摩

尔质量为98g/mol,故 B 错误;

C. CH3COOK中含3个H原子,故1molCH3COOK含有3molH原子即1.806 × 1024个H,故 C

正确;

D. 指代不明,没指明是氧原子还是氧气分子,故D 错误。

故选:C。

A. 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 B. 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

C.CH3COOK中含3个H原子; D.指代不明。

本题考查了摩尔质量的单位和数值,应注意的是当以g/mol为单位时,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

7. 【答案】

C

【解析】

解:A.铝、锂的密度较小,且其合金的强度较大,而客机的材料具有密度小,强度高的特点,故A 正确;

B. 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Fe2+生成Fe3+,Fe3+能氧化Fe生成亚铁离子,涉及的反应

为2Fe2+ + Cl2 = 2Fe3+ + 2Cl−、2Fe3+ + Fe = 3Fe2+,从而除去氯气,故 B 正确;

C. 盐碱地(含较多Na2CO3等)施加熟石灰生成CaCO3沉淀和NaOH,故能加重土壤的碱性,

故C 错误;

D. 次氯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杀菌消毒,氯量过高时,一来浪费氯气,二来水中氯味

过浓,不可口,不好喝,对家庭养育金鱼也有影响,故D 正确。 故选:C。

第 11页,共 24 页

A. 客机的材料具有密度小、强度高的特点;

B. 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铁离子能氧化Fe生成亚铁离子;

C.盐碱地(含较多Na2CO3等)施加熟石灰生成NaOH;

D.次氯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杀菌消毒,氯量过高时,一来浪费氯气,二来水中氯味 过浓,不可口,不好喝,对家庭养育金鱼也有影响。

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性质,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元素化合物性质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8. 【答案】

A

【解析】

解:A、氨气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而不是氨气本身发生电离,所以氨气是非电解质,故A 正确; B、硫酸铵在水溶液中电离出铵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能够导电,所以硫酸铵是电解质, 故B 错误;

C、非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而氯气为单质,不是非电解质,故C 错误;

D、醋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醋酸根离子和氢离子,能够导电,所以醋酸是电解质,故D 错误; 故选A.

根据非电解质的定义: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和在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及电离的特点来解答此题.

把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主要有两点: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是否能够导电,即是否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二是该物质是化合物.

9. 【答案】

D

【解析】

第 12页,共 24 页

解:98%的浓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 1000ρw = 1000×1.84×98% mol/L = 18.4mol/L,

98 98

0.1L×1mol/L配制1mol/L的稀硫酸100mL,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为V = = 0.0054L,即5.4ml,

18.4mol/L

应选择10ml量筒和胶头滴管,实验时用10ml量筒量取5.4ml浓硫酸,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量取、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所以正确顺序为 ,故选 D。 ②⑥③⑦⑤⑥先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计算出浓溶液的体积,选取合适的量筒,再根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量取、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和使用仪器,难度不大,注意量 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百分数之间的换算.

10. 【答案】

C

【解析】

解: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为歧化反应,1mol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转移1mol电子,则 78g Na2O2物质的量为1mol,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时电子转移数为NA ,故A 错误;

B. 5℃、101.3kPa时,Vm ≠ 22.4L/mol,Vm不确定,无法计算原子个数,故B 错误;

C. 4℃、101.3kPa时,54mL H O质量为54g,物质的量为:

2

54g

= 3mol,含有的分子

18g/mol

数为3NA ,故C 正确;

D. 2L 1mol/L Na2SO4溶液中硫酸钠的物质的量为2L × 1mol/L = 2mol,含有4mol钠离子和2mol硫酸根离子,共含有离子总数为6NA ,故D 错误; 故选:C。

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为歧化反应; B.25℃、101.3kPa,不是标准状况;

C.4℃、101.3kPa时,水的密度为1g/mL,结合n = m计算解答;

M

D.1mol硫酸钠含有2mol钠离子和1mol硫酸根离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熟练掌握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气体摩尔体积使用条件和对象.

第 13页,共 24 页

11. 【答案】

A

【解析】

解:A、溶液无色,在酸性条件下不发生任何反应,能大量共存,故A 正确; B、溶液无色,在酸性条件下HCO−与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 B 错误; 3

2−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C C、溶液无色,Ba2+与SO错误; 4

D、Cu2+有颜色,不符合题目无色要求,故D 错误。故选:A。

溶液无色,则不含有有颜色的离子,溶液呈强酸性,则与H+反应的离子不能存在,离子能够大量共存,则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问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题目的要求,掌握离子反应的性质.

12. 【答案】

B

【解析】

解:A. Na → NaOH → Na2CO3 → NaCl中反应方程式分别为:2Na + 2H2O = 2NaOH + H2 ↑、2NaOH + CO2 = Na2CO3 + H2O、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所以能一步实现,故A 不选;

B. 氧化铝和水不反应,所以Al2O3不能一步生成Al(OH)3,故 B 选;

C. Mg和HCl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然后和硫酸反应生

成硫酸镁,可一步转化,反应方程式分别是Mg + 2HCl = MgCl2 + H2 ↑、MgCl2 + 2NaOH = Mg(OH)2 ↓ +2NaCl、Mg(OH)2 + H2SO4 = MgSO4 + 2H2O,故 C 不选;

D. Fe → FeCl2 → Fe(OH)2 → Fe(OH)3中反应方程式分别是Fe + 2HCl = FeCl2 + H2 ↑、FeCl2 + 2NaOH = Fe(OH)2 ↓ +2NaCl、4Fe(OH)2 + O2 + 2H2O = 4Fe(OH)3,所以能一 步实现,故D 不选。故选:B。

Na、Al、Mg、Fe能和酸反应生成盐,能被氧化性强的单质氧气氧化生成氧化物,再结

合复分解反应条件来分析解答,注意氧化物和碱之间的转化,以此解答该题。

第 14页,共 24 页

本题考查了物质间的转化,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以Na、Al、Mg、Fe为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题目难度不大。

13. 【答案】

C

【解析】

解:A、活泼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但是金属活动顺序表金属铝以后的金属均和水不反应,故A 错误;

B、铁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生锈,是因为发生电化学腐蚀而生锈,金属铝表面极易被氧化而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所以铝能稳定存在于空气中,故②错误; C、含有钠元素的物质NaCl、Na2CO3焰色反应均为黄色,故 C 正确; D、NaK合金的熔点应低于Na和K任一金属的熔点,故 D 错误. 故选C.

A、活泼金属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B、金属铁在空气中因发生电化学腐蚀而生锈,金属铝和氧气反应; C、含有钠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均为黄色; D、合金的熔点会低于任一组成金属成分的熔点.

本题考查学生钠的性质、焰色反应以及合金的物理性质等方面知识,属于综合知识的考查,注意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是解题的关键.

14. 【答案】

B

【解析】

解:A.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则原溶液中可能含银离子或硫酸根离子,但二者不能同时存在,故A 错误;

B. 先不显红色,可知不含铁离子,再滴几滴新制的氯水,变为血红色,可知亚铁离子被

氧化为铁离子,则原溶液中有Fe2+,故 B 正确;

C. 观察K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则由现象可知,原溶液中有Na+,不能确

第 15页,共 24 页

定是否含K+,故C 错误;

D. 无色气体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则原溶液中有CO2−或SO2−,HCO−等,故 D 错误; 或3 3 3

故选:B。

A. 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

B. 先不显红色,可知不含铁离子,再滴几滴新制的氯水,变为血红色,可知亚铁离子被

氧化为铁离子;

C. 观察K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D. 无色气体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离子的检验、发生的反应与现象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5. 【答案】

C

【解析】

解:①过氧化钠中阴离子为过氧根离子,1个过氧化钠含有2个钠离子和1个过氧根离子,阴、阳离子的个数比是1:2,故错误;

②反应的方程式分别为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2Na2O2 + 2H2O = 4NaOH + O2 ↑,生成1mol的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都为2mol,故正确; 钠密度大于煤油,与煤油不反应,保存在煤油中可以隔绝空气,故正确; ③④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成碱性所以溶液先变蓝,又因 为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而有漂白性,所以后褪色,故正确;

⑤NaHCO3与Na2CO3溶液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应用氯化钙鉴别,故错误; ⑥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钠着火时生成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 则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故错误;

⑦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可配制成溶液通入过量的CO2,再低温结晶得到提纯,故正确; 故选:C。

过氧化钠中阴离子为过氧根离子; ①②反应的方程式分别为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2Na2O2 + 2H2O = 4NaOH + O2 ↑,以此解答;

第 16页,共 24 页

钠密度大于煤油,与煤油不反应; ③④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成碱性所以溶液先变蓝,又因 为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而有漂白性;

⑤NaHCO3与Na2CO3溶液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⑥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钠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⑦

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钠及其化合物性质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16. 【答案】

D

【解析】

解:A.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0 − (−2) × 3 − (+2) = +4,故 A 错误;

B.③中发生2Mg + TiCl 800℃ −4 Ar

Ti + 2MgCl2 ,为置换反应,Ar可防止金属被氧化,作保护

气,不是反应物,故B 错误;

化剂 C.②中发生CO + 2H 催→CH OH,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物质的量比为1:2,质量比

2 3

为7:1,故C 错误;

D.由流程中反应物、生成物及原子守恒可知,①中发生2FeTiO3 + 6C +

7Cl2

一定条件

2FeCl3 + 2TiCl4 + 6CO,则X为FeCl3 ,故D 正确;

故选:D。

由制备流程可知,①中发生2FeTiO + 6C + 7Cl 3

−2 800℃ −一定条件

2

中发 2FeCl3 + 2TiCl4 + 6CO,②生CO + 2H

2 催化剂 中发生2Mg + →CH OH,③TiCl

3

Ti + 2MgCl ,Ar可防止金属被氧

4 Ar 化,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制备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7. 【答案】

B

第 17页,共 24 页

【解析】

解:A、左、下方区域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很强,不具有非金属性,故A 错误; B、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则可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故B 正确;

C、右、上方区域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很强,不具有金属性,故C 错误;

D、稀有气体元素的单质为气体,性质不活泼,不能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故 D 错误; 故选:B。

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明确半导体材料具有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8. 【答案】

C

【解析】

解:A.同一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其核外电子层数增多,所以从F到I,其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增加而增多,故A 正确;

B.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从F到I,其非金属性减弱,所以其单质的氧化性减弱,故B 正确;

C.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从F到I其非金属性减弱,则其氢化物

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故C 错误;

D. 卤素单质的颜色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氟气为浅黄绿色、氯气为黄绿色、溴为

橙色、碘为紫色,所以从F到I其颜色加深,故D 正确; 故选:C。

A.同一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其核外电子层数增多;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 D.卤素单质的颜色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侧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明确同一主族元素性质

第 18页,共 24 页

相似性及递变性是解本题关键,注意规律中的反常现象,题目难度不大。

19. 【答案】

B

【解析】

解:结合分析可知,X为O,Y为F,Z为Na,M为Al,N为Si,R为Cl元素,

A.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

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Na > Al,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Z > M,故A 错误;

B. O、Na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氧化钠和过氧化钠都属于离子化

合物,故B 正确;

C. F、Cl两种元素属于同一主族元素,且F的非金属性大于Cl,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F > HCl,即Y > R,故C 错误;

D.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简单离子的半径:X > Z >

M,故D 错误; 故选:B。

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则前7种元素处于第二周期,后7种元素处于第三周期,结合原子序数可知,X为O元素,Y为F元素,Z为Na元素,M为Al元素,N为Si元素,R为Cl元素,以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不大,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元素周期表结构,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20. 【答案】

C

【解析】

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碱金属元素钫(Fr)排在钠的下方,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 失电子能力比钠强,则跟水反应会更剧烈,故A 正确;

第 19页,共 24 页

B. 在元素周期表中,碱金属元素钫(Fr)排在钠的下方,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

它的原子半径比Na大,层多的离子半径大,Fr+离子比Na+多4层电子,离子半径也比Na+大,故B 正确;

C. 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失电子能力比钠强,则跟水反应会更剧烈,所以与硫酸

铜溶液反应,先与水反应,得不到金属铜,故C 错误;

D. Fr处于第ⅠA族,最外层电子数为1,最高正化合价为+1,它的氢氧化物化学式为FrOH,

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碱性比NaOH强,遇酚酞溶液变红,故 D 正确; 故选:C。

A. 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失电子能力比钠强;

B. 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子

层多的离子半径大;

C. 它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先与水反应,不能得到金属

铜; D.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碱性比NaOH强。

本题考查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的递变规律,注意同主族元素既具有性质的相似性,又具有递变性,难度不大。

21. 【答案】

0.04 500mL容量瓶 BE ClO− + Cl− + 2H+ = Cl2 ↑ +H2O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解析】

解:(1)c(NaClO) =

1000mL/L×1.19g/cm 3×25% = 4.0mol/L1 100

,依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

74.5g/mol

质的量不变得:稀释后c(NaClO) =

× 4.0mol ⋅ L−1 = 0.04mol ⋅ L−1,

故答案为:0.04;

(2) 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般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

涤、定容、摇匀、装瓶等,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容量瓶,配制400mL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所以缺少的仪器为:500mL容量瓶, 故答案为:500mL容量瓶;

②A.因为定容操作仍然需要加入蒸馏水,所以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需要烘干就可 使用,故 A 错误;

第 20页,共 24 页

B. 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导致部分溶质损耗,溶质物质的量偏小, 可能

导致结果偏低,故B 正确;

C. 应选取500 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然后取出480 mL即可,所以需要NaClO的质量:

0.5 L × 4.0mol ⋅ L−1 × 74.5g ⋅ mol−1 = 149.0 g,故C 错误;

D. 按图2示转移烧杯中的溶液,导致部分液体粘到刻度线以上,定容后溶液体积偏大,

溶液浓度偏低,故D 错误;

E. 定容时,俯视观察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能导致结果偏高,故E 正确; F. 称量时,所使用的砝码有残缺,导致称取溶质的质量偏小,溶质的物的量偏小,可能

导致结果偏低,故F 错误。 故答案为:BE;

(3) 次氯酸根离子与氯离子酸性环境下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lO− + Cl− + 2H+ = Cl2 ↑ +H2O,

故答案为:ClO− + Cl− + 2H+ = Cl2 ↑ +H2O;

(4)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和水,方程式: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故答案为: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1)依据c = 1000ρω计算浓消毒液中次氯酸钠物质的量浓度,依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物

M

质的量不变计算稀释后钠离子浓度;

依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般步骤选择需要的仪器; (2) ①依据配制溶液步骤,容量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依据分析过程对溶质物质的量和溶 ②

液体积的影响,依据c = 进行误差分析;

V

n

(3) 次氯酸根离子与氯离子酸性环境下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和水;

(4)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和水。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以及溶液的配制,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相关计算公式的运用,难度不大。

22. 【答案】

①③ ⑤ Ba(OH)2 = Ba2+ + 2OH− 还原

性 ① 饱和NaCl溶液 4Fe(OH)2 + O2 + 2H2O =

第 21 页,共 24 页

4Fe(OH)3

【解析】

解:(1)①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水溶液,既不Ba(OH)2晶体溶于水导电属于电解质,②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③冰醋酸(固态醋酸)溶于水导电属于电解质,④石墨是碳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⑤酒精(C2H5OH)属于非电解质, Ⅰ.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①冰醋酸(固态醋酸), Ba(OH)2晶体,③故答案为:①; ③Ⅱ.以上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⑤, 故答案为:⑤;

Ⅲ.氢氧化钡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Ba(OH)2 = Ba2+ + 2OH−, 故答案为:Ba(OH)2 = Ba2+ + 2OH−;

(2)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能帮助人体将食物中摄取的、不易吸收的Fe3+转变为易吸收的Fe2+,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故答案为:还原性;

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①正确; (3) ①水无丁达尔效应,故②错误; ②蔗糖溶液无丁达尔效应,故③错误; ③④Ca(OH)2悬浊液无丁达尔效应,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①;

NH3中N元素化合价从−3价变为0价,失电子,NO2中N元素从+4价变为0价,化合价(4) 降低,得电子,即电子由NH3转移到NO2,根据反应关系可知转移电子数为24,用单线 桥表示电子的转移情况为

故答案为:

(5) 除去括号中的杂质:混合气体Cl2(HCl)通过饱和NaCl溶液除去,

故答案为:饱和NaCl溶液;

Fe(OH)2在空气中不稳定,容易被氧化为Fe(OH)3,根据原子守恒和升降守恒,可得 (6) 化学方程式为: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故答案为: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第 22 页,共 24 页

(1)Ⅰ.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Ⅱ.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两种情况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蔗糖、乙 醇等都是非电解质;

Ⅲ. Ba(OH)2晶体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2)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具有还原性;

(3)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4) 氨气分子N元素从−3价变为0价,二氧化氮分子中N元素从+4价变为0价,转移了24个

电子;

(5) 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可用于除杂;

Fe(OH)2在空气中不稳定,容易被氧化为Fe(OH)3,根据原子守恒和升降守恒,可以 (6) 写出其方程式。

本题考查物质性质、物质类、物质的制备、胶体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点,为高频考点,把握制备原理、物质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实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理解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23. 【答案】

第二周期第IVA族 离子键、共价键

2Al + 2OH− + 2H2O = 2AlO− +

2

3H2 ↑ > 黄 56

【解析】

解:由分析可知,A为H、B为C、C为O、D为Na、E为Al;

(1) B为碳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IVA族;由H、O、Na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

NaOH,含有的化学键为离子键、共价键, 故答案为:第二周期第IVA族;离子键、共价键;

BC2为CO2,其电子式为 (2) 故答案为:

(3) E的单质为Al,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NaOH,二者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 + 3H↑, 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Al + 2OH− + 2H2O = 2AlO22 − + 3H↑; 故答案为:2Al + 2OH− + 2H2O = 2AlO2 2

(4) 常温下,H2O与Na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所得溶液的pH > 7,

第 23 页,共 24 页

故答案为:>;

(5) 化合物DA为NaH,灼烧该化合物时,火焰呈黄色;

NaH + H2O = NaOH + H2 ↑ 1mol 1mol 1mol 1mol

2NaOH + 2Al + 2H2O = 2NaAlO2 + 3H2 ↑ 1mol

1mol

1.5mol

n(H2) = 1mol + 1.5mol = 2.5mol, V(H2) = 2.5mol × 22.4L/mol = 56L, 故答案为:黄;56。

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C能形成两种液态 化合物A2C和A2C2,该液态化合物分别为H2O和H2O2,则A为H元素,C为O元素;A、D同主族,则D为Na元素;E的原子序数最大,其处于第三周期,而E元素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则处于ⅢA族,故E 为Al元素;五种元素的质子数之和为39,设B的原子序数为x,则有1 + x + 8 + 11 + 13 = 39,解得x = 6,所以B为碳元素。

本题考查比较综合,涉及元素化合物的推断、常用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A、C形成的化合物为推断突破口,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24 页,共 2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