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文言文教学攻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攻略

来源:爱go旅游网


初中文言文教学攻略

摘 要:因为距今年代久远,又缺乏语言环境,所以文言文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教师应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克服障碍,畅游经典世界。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诵读”,激发学生的热情,重视积累,注重培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学习方法 教学攻略

文言文语言凝练、意蕴丰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初中课本里所选的文言文篇目皆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但因其距今年代久远,又缺乏语言环境,学生学习起来必定困难重重。因此,文言文教学普遍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最棘手的板块之一。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就要好好琢磨这个“渔”字,这样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突显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一、手段多样,趣味横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兴趣对文言文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教师教授文言文过分强调“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一味灌输”。他们认为只有串讲,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认为采用其他教学方法花费时间多、教学节奏慢,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他们认为其他教学方法比较虚、比较空,无法做到字字落实,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他们认为学生还不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文言文的条件。于是,原本精彩绝伦、趣味横生的作品,在教学中只剩下了应付考试所需的字、词、句,文言文教学演变成了机械化的操练,学生兴趣何来?

其实,“串讲”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封闭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也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不只是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学习几个句式;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滋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可以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书声琅琅,其义自见

古人形容学堂的学习氛围总是用“书生琅琅”来形容,“诵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笔者在教

学中也有意识地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诵读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笔者往往采用文言“四读”法,即读出字音字形,读出停顿节奏,读出内容大意,读出主题情感。

读法也有多种:跳读、速读、默读、吟读、诵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比如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且节奏为“将军?筑身?筑被坚执锐”。教师范读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特殊读音及特殊停顿。在老师正确的范读引领下,学生在个性品读中能很快地领悟“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的意思,进而领会出作者对将军骁勇善战的褒奖情感。当然,除教师范读之外,学生更应自读自悟,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一句就应该读成“其一?筑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筑坐于前”。学生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就会明白,这里说的是一条狼而不是一条狗端坐于前,不认真多读几遍,恐怕是要闹笑话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必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

三、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课前预习。那课前如何预习呢?1.初读。初步扫清读写障碍。笔者认为读5遍以上为宜,多次读能形成良好的语感。2.初释。初步借助文下注释或工具书,逐字逐句去翻译。3.初理。通过对文本的初步把握,初步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4.初探。初步探究文本中的疑词难句,做好标记,带到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合作交流。这四步,说来轻松、看似简单,但要学生在课前认真完成,还是很有难度的。学生往往不重视这个过程,偷工减料,慢慢地,就会在知识模块上“缺斤少两”,学生便逐渐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最初的落后一点,变成被远远地甩在后面,最后怎么也学不好了。

四、分类整理,注重积累

学习文言文就如学习英语,没有足够的词汇积累,是无法学好文言文的。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尤为重要。文言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有实际意义,好记一些;虚词起辅助作用,较为抽象,用法多样,难记一些。句式,目前初中阶段只是要求掌握几组特殊句式。这时教师示范归纳整理的方法对学生就很有帮助了。比如虚词,学生要明确,中考考查的重点“其、以、而、之、于、则、乃、然、安、或”等,然后归纳整理出六册书中这些词的所有用法。这是一种点、线、面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整理的内容制作成表格,这样所有的知识一目了然,记忆起来既方便又清晰。长此以往,合理归类,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的认识理性化,就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五、触类旁通,能力升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因此课外文言文阅读显得尤为重要。课内文言文大多选自某本书,我们可以找来与课文出处相同

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如学了《狼》之后,学生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顺势引领他们学习了《狼》的另外两则,并进行比较阅读,读出不同,读出创意,同时也鼓励他们阅读《聊斋志异》。这样既拓展了文言文课外阅读,又对知识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读完全书。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主要考查的是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文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如一些短小精悍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一些浅显的写人、叙事、摹景的作品等。如学习《活板》,学生对以文言方式诠释中国灿烂的科学成就及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有所了解,课后笔者又及时引入了另一篇相似的文言文《指南针》,对课内学习做了充分拓展,收效甚佳。

让学生与古代先贤自由对话,畅游在古典文化的长河之中,这是笔者对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最高希冀,希望通过思考和探索,能早日找到实现这一愿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顾琴.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4).

[2]王美芳.浅谈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J].语文天地,2008,(10).

[3]吉玉慧.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语文学刊,2010,(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