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了解自身价值体现与民族复兴内在联系。只有祖国越强大,经济越繁荣,社会越安定,就越能给自身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平台。3援3
中国梦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资本造
实效。
会拥堵,新的机会空白的社会里,论资排辈不可避免。如果要
在这传统机3.5中国梦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成长发展环境:
保护大学生就业发展的需求,优化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就必须打破铁饭碗,推行聘任制,让人才流动,一进一出,使得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不能永久占有利益,让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中,即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同时理顺利益诉求机制,让社会各阶层都能参与对公权力实施有效监督。政府部门应主动接受监督,营造一个公正清廉和开放的社会机制,保障各阶层向上流动,为底层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宋惠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专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2010:31.
[圆]胡晓宇.试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与强化[J].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2017,24(6):113鄄116.
[猿]林希玲.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
院学报,2015,28(1):81鄄85.
[源]万资姿.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6
[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远]周颖.他们到底是哪种人———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模式探究
[M].北京:线装书局,2013:86.
[苑]袁玉立.公共性:走进我们生活的哲学范畴[J].学术界,[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怨]林岳新.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2.514.
(5):27鄄34.2005,2027.
富”只是财富积累的方式之一,不可否认,我们身边确有人鼠目寸光,唯利是图,靠炒钱致富,但对未来理想社会来说,为复兴中国梦,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才能成就伟大人生。1835年,《青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是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新时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应该把人生和职业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中,要坚信“劳动者光荣”,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既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人是具3援4中国梦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阑珊处”的感悟。
有社会性,人必须在社会环境中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每个个体价值观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在他们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广泛开展有主题、有思想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了解人才需求,充分认识到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梦想的实现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把社会实践工作与人才培养、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结合,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
(收稿日期:2019鄄08鄄01)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马文博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最具有复杂性和不平衡性的阶段。由于身心的快速发展,中学生在与社会、家庭、学校及同伴群体的交往过程中,若有些关系处理不当,极易产生焦虑、自卑、逆反
DOI:10.19521/j.cnki.1673鄄1662.2019.0远.014
柏灵
或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些心理问题及时进行预防、疏导和解决,将直接影响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
作者单位:(马文博);临沂大学教育276000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学院(柏灵)
窑48窑
校园心理2020年2月第18卷第1期JournalofCampusLife&MentalHealth,February2020,Vol.18,No.1育的必然要求[1]。
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使得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学者围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在指导和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围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Excel为工具,对中国知网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整理和归纳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1数据与方法1.1本数据课题来研究源
以CNKI为数据来源,检索条件:时间跨度不
限;文献数据库中选择:期刊、教育期刊、特色期刊、硕士和博士数据库;主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确匹配);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39篇,其中期刊论文1051篇,硕士论文183篇,博士论文5篇;文献合并去重并除去会议报道、访谈、简讯、期刊目录、征稿、杂志卷首语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选择检索时间1.2研究1226方篇法
为研究样本(2018年10月6日)。
本课题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
学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基于Java运行环境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工具,以Excel为辅助工具,通过聚类视图发掘研究聚焦点,揭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及前沿变化趋势。数据处理方法:将1226篇样本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保存并导入CiteSpaceV软件中,软件参数设置为:时区分割:1992—2018年;单个时间分区:1年;来源:文献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和增补关键词;节点类型:关键词和机构;术语:突显术语;阈值(c、cc、ccv):(2,2,20)、(2,2,20)(2,2,20);网络修剪方法:寻径;运行软件生成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呈现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和趋势。2结果
2.1.1
2.1文论献文计数量分量年析
间为维度来解释研究进展和划度分布分析分:研究文研究阶段献的的年定度量分化布根是据。对
以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发文量进行年度统计分析,能够揭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预测其前景与发展趋势等。文献从时间分布上看,起始文献为周晓红于1992年在《中学教师培训》上发表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一文,2015年相关文献量达到峰值的85篇,2018年(数据库现有57篇)预测值为80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年文献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硕博论文文献从2002年的1篇到2008年最大值的19篇,2018年预测值为15篇,年文献量变化总体发展趋势相对平稳。从研究文献的横向对比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总量1226篇仅占同期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研究文献总量5.2万多篇的2.36%左右,可见研究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的研究关构分析:科学注度计小量。2.1.2
核心作者及研究学奠基人普赖斯
认为某一学科研究领域中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是其领域研究的引导者和推动者,他认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系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数的计算公式为:N=0.749(浊max)1/2,式中浊max为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
根据普莱斯理论,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中共有1203位作者(以第一作者统计),发文量前35位的学者为核心作者,发文量篇均为N=0.749(3)1/2抑1.75篇,即发文量在2篇以上为核心作者,统计中有23位作者符合计量要求。以曾林清、刘红、王贞、马淮萍、王秋英、周晓秋、关剑辉、周晓林、龙献忠等23位作者共计发文48篇,占总发文量的3.92%,远远低于普莱斯理论50%左右的参考值。可见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人均发文量很低,研究者特别分散,围绕该主题研究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
2.22.2.1基于关关键词键知词识的图知谱识分图析谱:可关视化键词分是析
度概括或集中描述,用于表达文献主题内对文容、献传主递题科研内容信的高
息,是科学研究中创造性思想的载体[2]。词频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基于内容的定性分析方法,而高频词分析有助于考察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3]。运行Citespace软件生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共生成127个节点,304条连线,密度为0.038,呈现的总频次为2564次,且前20个高频关键词的呈现频次为2139次,约占总频次的83.42%,是该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主题词。关键词节点间的连线与总频次相比密度值较低,说明相关研究文献之间的关联度低,彼此相对独立,同时也表明研究机构之间及研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少。
高频关键词中心性的高低则代表了对应关键词在整个研究网络中的媒介能力以及网络资源控制能力的强弱[4]。结合表1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分析,中心性在0.1以上的关键词在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根据表1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中学生”作为研究主体,以“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教育对策”和心理障碍”等一个研究领突为域现主在一关要键研究段词时间的研究内容。
2.2.2基于内数热量点较多和趋且势内:在研究联系热较点强代的学表了
问或者专题,代表着该领域中最先进、最有发展潜力的主题[5]。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主要是通过研究文献的突现词来探测的。由于突现词的词频时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性,突现词比关键词更能准确地揭示与反映研究前沿领域[6]。Citespace软件内置的突变词检测(burstdetection)算法让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分析变为现实。
在Citespace软件中点击Burstterms运行后,进行最优聚类,按照出现时间排序,得到11个突现关键词,通过对研究热点主题图谱和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综合分析,我们看到研究者主要围绕“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心理素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心理2020年2月第18卷第1期JournalofCampusLife&MentalHealth,February2020,Vol.18,No.1窑49窑
工作”等突现关键词展开以下热点研究。
第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及意义研究:学者们站在历史、现实及未来的角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他们认为,由于受到社会、家庭教养方式、人际交往、学习及考试压力、青春期心理卫生、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从社会、教育和人才的互相关系来看,塑造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社会发展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需要,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的需要,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扼制中学生心理疾病的需要。
第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研究:淤对中学生产生心理困扰原因的分析,研究者认为自我认知偏差、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剧变、学习竞争和学习压力的加剧、教师及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父母过高的期望、家庭矛盾和消极的社会环境等都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内容研究,包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叛逆心理[7]、心理调适[8]、知与行[9]、元情绪的作用以及对生涯规划的作用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者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消除心理健康教育误区的有效方式,认为元情绪和积极心理学都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资源和能力,对改善和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策略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采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三级心理健康保护网络[10],多渠道、多样式的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将心理教育渗透到班会、团队活动、课外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第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1]。”据此,研究者从多方面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历史、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结合各学科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挖掘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仅拓展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也丰富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3讨
论
3.1中学中学生心理健康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研究的是伴随演进着脉我络
国基础教育的改革
进程而不断发展的,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升中学生心理素质,国家通过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来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从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到2012年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修订,研究者依据这些文件并开展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这两个文件也成为我国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据此,结合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将本领域的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关注与兴2012对前面年)
研究和起阶段深化(阶段与1992的创总新—结阶段1999、深化(年)、探索与实践阶段(2013与创—新2018,3个年)2000—阶段构,后面成的该领阶段域是研究的演进脉络。3.2从核涉心足研究本领机域构的研究分析
机构分析,知识图谱中所呈现的机
构多为中学和地方教育科学研究院,涉及的高等院校仅扬州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和贵州教育学院。图谱中未能呈现的硕士博士论文的单位为研究文献产出数量最多的机构,在188篇硕博论文中,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主要产出机构,可见除一些中学及地方科研机构外,众多高校的硕博研究生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关注度最高,科研成构成当前研究的核心力量。
3.3从研究果也高频热最关点多键及,词趋时间势
分布上看,中心性超过0.1的多数出
现在2000年以前,说明该领域研究热点多为2000年之前提出,而之后的研究是在此基础上深化与补充;2000年之后,心理辅导”“体育教学”“对策”“积极心理学”等成为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包括表1中未列出“心理档案”一词于2010年呈现,频次虽然只有4次,但中心性却高达0.1,说明围绕这些关键词正形成新的研究热点。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对策以及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等方面。在未来研究趋势上,研究者主要关注信息时代网络及虚拟世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群体与个体的质性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EB/OL].
http201212/xxgk_145679.html
://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7/[2]潘香春援学术论文文前关键词的标引要适度[J]援应用写作,[3]姜2001春林,,17
(杜4)维:滨24,鄄25.李江波.经济学研究热点领域知识图谱:共
词分析视角[J].情报杂志,2008
(9):78鄄80,157.[4]张灵芝援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可视化
图谱分析———基于CSSCI高等教育类论文关键词的分析[J]援高教探索,2012,28(2):41鄄46.《“要“窑50窑
(9):28鄄33.2009,25
校园心理2020年2月第18卷第1期JournalofCampusLife&MentalHealth,February2020,Vol.18,No.1[5]陈仕吉.科学研究前沿探测方法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6]ChenC.CiteSpace域: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
[J]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Amer[7]张娜.中学生叛逆心理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4.[8]李书晶.高中学生心理调适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3):359鄄377.SocInformatSciTechnol,2006,57
[9]王玉凤,曾林清.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与行[J].中学教学参
考,2015,7(36):111.
[10]孙欣.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原则和策略[J].基础教育研
究,1997,10(4):41鄄44.
2008.
(收稿日期:2019鄄07鄄02)
中国古代学习心理思想的历史与发展简述倪
峰
王欣
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可见,孟子和荀子各自都传承了孔子的观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习心理思想。
在其后的历史阶段,学之论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在汉唐时期,学之论成为学习心理思想的主流。随着学之论的大发展,涌现了王充、葛洪、韩愈以及王夫之等代表人物,他们或主张“因学鉴道”,或认为学习可以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力倡学而致知。王充认为“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3]。”王夫之说,“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岂蓦然有闻,瞥然有见,心不待思,洞洞辉辉,如萤乍曜之得为生知哉?果尔,则天下之生知,无若禽兽[4]。”虽然生知论也得到一定发展,却明显势微。比较知名的代表人物为明代王守仁。王守仁发展了先秦以来的生知论,力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晚年他以“致良知”三字归纳和总结了他的全部学说,他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认为:“良知者,心之本体”,“良知是天理之昭昭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是造化的精
[5]
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当时生知论与
中国是具有数千年教育历史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创办学校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开展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历来都注重教育中心理问题的探讨,并在各自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反映出来,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学与教的过程,同样学习心理思想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心理是指人类教育活动中知识经验的获得与保持,以及行为方式改变的心理现象与规律。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学习心理思想发展的辨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学习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及特点,为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研究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借鉴。1基本观点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学习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存在着两种争论:一种是生知论与学知论之争;另一种是内求说与外铄说之争。1援1
生知论与学知论:人的知识、智能是先天获得的还是后
天获得的,是与生俱来的还是通过后天经验习得的,也就是区别生知说与学知说的分界线。最早在二千多年前,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已经提出并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认为人的知识、智能、品德既可以从先天就知道(生知),
[1]
又可以后天学习获得(学知)。
学之论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学习心理发展的两大思想理论。1援2
生知论主张人的知识、智能、品德是先天赋予。其代表人物为战国时期的孟子、明代的王守仁。学知论则主张人的知识、智能、品德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其代表人物为战国时期的荀子,两汉至唐代的王充、葛洪、韩愈,明末清初的王夫之。
这两种观点最早从先秦时期就对立存在,如先秦孟子主张良知良能论,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
[2]而知者,其良知也”。然而,荀子的观点则相反,他认为只有
古代教育学家也开始对影响学习、知识获得、品德发展的因素
内求说与外铄说:在生知论与学知论争论的同时,中国
有所思考,产生了内求说与外铄说两种观点。内求说认为人们所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品德是先天内部因素决定的;而外铄说则主张人们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品德是后天外部因素决定。
内求说认为,知识、智力和品德生来就存在于自己的心中,只须向内心去求,就可以得到它们[6]。从中国古代学习心理思想发展史来看,孟子是内求说的开创者。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7]。”“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认
通过实践和学习才能获取知识才能。他说:“不登高山,不知
DOI:10.19521/j.cnki.1673鄄1662.2020.01.015一女子监狱(王欣)
作者单位:(倪峰);云南省第650201昆明,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