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短文 ,回答问题。(10分)
晏子之御①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②之妻从门间③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④。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御:车夫。③间:缝隙。④抑损:谦虚退让。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其妻请去 ②夫问其故 ..③晏子怪而问之 ④晏子荐以为大夫 ..12.选出与“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因往晓之 .
B.学而时习之 .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译文: 14.在本文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一说。(2分)
(二)10分
11.(4分)①离开 ②缘故、原因 ③对……感到奇怪,认为……奇怪 ④推荐 12.D(2分)
13.(2分)现在你身高八尺,才只是做人家的车夫,然而你的表现,(已经)自认为很满足了。(子、为、然、以为)
14.(2分)车夫:知错就改;晏子:诚实可信 (谦虚 、 任人唯贤);车夫的妻子:有远见(有敏锐的
洞察力、教夫有方)特点1分,结合具体内容1分。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与赏析(共38分)
(一)(12分) 【甲】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诸葛亮传(节选)
[西晋]陈寿
亮自表①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②,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
【注】①自表:亲自向君王上表章。②调度:聚敛的财物。③治生:经营生计。 9.与“若臣死之日”中的“之”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友人惭,下车引之 .B.学而时习之 .
C.曲肱而枕之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非学无以广才 广: ▲ .(2)遂成枯落 遂: ▲ .(3)悉仰于官 悉: ▲ .(4)以长尺寸 长: ▲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2)及卒,如其所言。
③ ▲ 12.由【乙】文可以看出诸葛亮个怎样的人?试用【甲】文中的词或句加以概括?(2分) ▲
(一)(12分)
9.(2分)D
10.(4分)(1)广:增长 (2)遂:终于,最终 (3)悉:全部 (4)长:增加 (每空1分) 11.(4分)(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2分) (2)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像他说的一样。(2分) 12.(2分)俭以养德(或:淡泊)。
江苏省苏州市区五校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10分)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①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
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②,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蚤:通“早”。②亡:通“无”。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发尽白 (2)弟子孰为好学 ..(3)自吾有回 (4)门人益亲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2分)
(2)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2分)
10.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8.(4分)(1)全部 (2)谁 (3)自从 (4)更加
9.(1)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贰,重复;过,错误) (2)现在再也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亡”通“无”)
10.(2分)因为颜回十分好学,而且从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年纪轻轻就 死了,孔子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弟子了,所以“哭之恸”。
译文参考: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 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 ”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 现在再也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江苏省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文言文《叔敖埋蛇》,完成7-10题。(12分)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7.按要求完成下列两题。(4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恐去母而死也( ) 恐他人又见(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归而泣
A.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B.博学而笃志(《论语·子张》) C.俄而雪骤(《世说新语·咏雪》) D.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8.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吾 闻 见 两 头 之 蛇 者 必 死 9.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1)其母曰:“蛇今安在?” 翻译: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翻译: 10.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回答。(2分)
7.(1)(2分)离开;担心。
(2)(2分)D(D项和例句都表示顺承。A中表转折,B中表并列,C中为表时间的词语。) 8.(2分)吾 / 闻 / 见 两 头 之 蛇 者 必 死
9.(2分)(1)他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2)(2分)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10.(2分)语句1分,性格特点1分(勇敢、仁爱、为他人着想等,答出一点即可)。 【译文】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玩,看见一条两头蛇,就把它杀死后埋了起来。他回家后哭泣。他的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回答道:“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必死,刚才我就见到了两头蛇,恐怕要离开母亲您,死去了。”他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又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埋起来了。”他母亲对他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孔文举年十岁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清称:享有清名的人;②仆:谦称;③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③
②
①
10.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时李元礼有盛名( ▲ ) (2)诣门者皆俊才( ▲ ) ..(3)人以其语语之( ▲ ) (4)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 ) ..11.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2分) ...
文 举 至 门 谓 吏 曰 我 是 李 府 君 亲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4分) (1)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 1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孔文举的性格特征。(3分)
▲ 10.(1)当时 (2)都 (3)告诉 (4)认为……奇异 11. 文 举 至 门\\谓 吏 曰\\我 是 李 府 君 亲
12.(1)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2)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13.要点:聪明伶俐(结合内容1 性格特征2分 意思对即可)
连云港市海州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七年级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6分)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临江①之人政得糜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糜麑稍大,忘己之糜也,以为犬良③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④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糜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糜至死不悟。 (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
注释: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á):恐吓。③良:的确。④俯仰:周旋,应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________________ (2)一狼洞(1)目似瞑其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扬尾皆来________________ (4)麇至死不悟..1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说说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6分)
11.(4分)(1)闭上眼睛(2)打洞、挖洞(3)全、都(4)明白
12.(2分)犬 畏 主 人 / 与 之 俯 仰 甚 善 / 然 时 啖 其 舌 13.(6分)
(1)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3分) (2)别家的狗看见它,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杀死并吃掉,路上一片血肉狼藉。(3分)
14.(4分)【甲】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2分)【乙】依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必然会失败;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的人会招致灭亡。(2分)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年度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语文试卷一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3题。(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
①②
【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③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④⑤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⑥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两小儿辩日》)
【注】①东游:向东游历。②故:缘故,原因。③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④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⑤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⑥孰(shú):谁。汝(rǔ):你。知:同“智”,读zhì,在这里指智慧。 9.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孰 为 汝 多 知 乎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相委而去 ( ) ..(3)问其故 ( ) (4)及日中则如盘盂(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资料卡】 去①离开。②除去,去掉。③损失,失去。④距,距离。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2.阅读材料二,回答问题。(4分)
(1)两个小孩围绕什么问题争论?(2分)
(2)在这个故事中,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3.陈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指出对方“无礼”。那么甲文中当“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乙文中当孔子“不能决”的时候,两小儿“笑”。这些表现是否“无礼”?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4分)
9.(共2分)孰/为/汝多知乎 10.(共4分)(1)约定(2)舍弃(3)代词,指两个小孩(4)等到,到 11.(共2分)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距离人近,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12.(1)(共2分)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2)(共2分)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人。
13.(共4分)示例1:不失礼。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贏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实属不易。示例2:失礼。因为“友人”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错误不放。示例3: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是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率真可爱,所以不是无礼。示例4:孔子“不能决”,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态度是对的,两小儿却讥笑在他们争论面前“不能决”的孔子,这是无礼的。(各2分,言之有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