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式,考场上才会得心应手,文理自然。
基本结构
如何安排议论文的一篇议论文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其中,本论部分的分析是决定文章优劣的关键,其段落安排上常见的结构模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和递进式三种;每个段落内部也有
人大附中马畅蓬一定的逻辑层次。下面为大家详细讲述。
一、整体布局上,选取恰当的结构模式
1并列式和对照式
将并列式和对照式两种结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更有利于加深理解。并列式结构是一种并列地组织分论点或论据的结构方式,并列的几个层次之间属于平行关系,没有隶属关系,也不能交叉,是从某一层面的不同角度证明观点是否正确。而对照式结构脱胎于并列式,分论点之间是由正反两种看法、论据组成的,其结构表现可以是人物对照、场景对照、理论对照等。
我们选取两组具有说明性的范例来比较分析这两种结构。
一直以来,议论文写作都是高考作文的考.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查重点。虽然近些年来,某些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目采取议论文、记叙文二选一的命题形式,但议论文仍是绝大多数考生的选择。
目前,许多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未能准确把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规律,普遍存在文体混乱、堆砌材料、分析空洞等问题。事实上,一篇好的议论文除了要有明确深刻的观点、充分恰当的论据外,还必须具有精巧的构思、清晰的结构。学生只有平时熟练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
题目以“说‘安’”为题作文。“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范例一引论
观点分论点1
本论
分论点2
结论
总结
安于当下,最终可以显现巨大的力量。
安于当下,不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而是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的踏实勤恳。杨蓉莲,获得金像奖“专业精神奖”,只因她三十年如一日,在茶水岗位上安心尽责……
安于当下,不是安于现状、小富即安,而是能始终安守自我。“抹灰哥”石建国在粉刷墙面的间隙依然不忘挥毫泼墨……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成功者无非能够安于当下,默默做好本职工作。
作文通讯
282019.6高考马前炮2范例二这个世上有两种“安”:一曰“小安”,即只求个人之安定、安逸的为己之安;一曰“大安”,即心系安邦定国的为民之安。为己之“小安”固然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但唯有追求“大安”者才可为济世之才,才可获得真正的心安。
—它是“小安”之至,是生而为人生于世间,万不可“苟安”——
人最无奈、最沉沦的消极态度,却也是大多数失意者极易陷入的境地。不思进取,“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这种苟安的处世理念真的令人心安吗?非也。社会上……
唯有“大安”方可成就“心安”,如此人生才不会彷徨无措,迷茫沉沦。苏东坡便是一位心念“大安”的人。当雄图无法施展……“少年心事当拿云”,只愿每位热血青年,皆以高蹈而澡雪的“拿云”之志为引领,以身践志,做一名不苟安而心怀“大安”的堂堂中华青年。
引论观点
反面立论
本论
正面立论
结论总结
本题为阐释性议论文,即针对某一概念、社会现象、道理进行阐释和论证的文章。这类作文首先需要选好角度,界定核心概念,再根据选择的角度确立明确的观点。
范例一是典型的并列式结构。两个分论点
2递进式
递进式结构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来安排分论点。递进式结构深入挖掘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常见思路:一种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物质到精神”“由个人到社会”,分论点之间有逻辑梯度;另一种是由原因分析结果,或是由结果分析原因,即我们常说的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递进式结构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本刊上期“技法课堂”栏目对此已有相关讲解,这里不再赘述。
总体而言,并列式、对照式和递进式这三种结构各有优势,不管用哪种方式都能写出好文章。当然,采用递进式结构因为“强迫”你思考“为什么”,从而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缜密,但这种结构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在备考中应选择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结构,通过写作练习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写出精彩文章。
3
具体论证思路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采用了“不是……而是……”的并列句式,围绕“安于当下”的本质展开深入思考,并结合杨蓉莲、石建国的事例正面谈“安守自我”的价值,条理分明。
范例二引论部分提出“安”的两种态度,并明确观点:“为己之‘小安’固然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但唯有追求‘大安’者才可为济世之才,才可获得真正的心安。”第二段反面立论,以社会现象为例,从反面论证“小安”的危害。第三段正面立论,以苏东坡被贬黄州却依旧记挂苍生为例,从正面论证“大安”的价值。文章最后用“少年心事当拿云”作结,呼应开头,重申了中心论点。全文正反对比鲜明,论证全面且有层次,文章有深度。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并列式结构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容易把握作文的写作思路。对照式结构对比鲜明,论点突出,论证更加深刻。两种结构各有优点。
目前,高考议论文以材料作文及任务驱动
29
2019.6作文通讯
高考马前炮
型作文为主,即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我们的结构模式就要从具体任务(情境)入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立足于传统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将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加以综合分析,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论证流程。
步骤一:明确任务,概述材料(引论)材料作文往往给考生提供一段记叙性文字,内容涉及时事新闻、生活态度、历史观念等。写作前,考生首先要分析整合材料,明确写作要求和对象,提出核心论点,完成从材料到文章的组织安排。其次,考生要定向剪裁,概括要点,删除不必要的内容,使材料成为“为我所用”的必要依据。
步骤二:阐释概念,提出论点(引论)在正式论证前,要想辨析问题的本质首先要根据语境界定核心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步骤三:正面论证,原因分析(本论)这一部分属于文章的本论。考生可以联系史实、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从正面通过事例和道理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论证,聚焦中心论点。
步骤四:反面论证,原因分析(本论)在正面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反例,弥补思维漏洞,加强二元思辨性。
步骤五:联系现实,深入辨析(本论)议论文写作不能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还要将思维加以深化和延展。因此,考生需要以论点为核心,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层层追问、提出假设等方式针砭时弊,辨析问题本质。
步骤六:出谋划策,深化论点(结论)结尾呼应开头,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重申论点。
二、局部论证中,建立严密的
逻辑分析链
从局部看,每个分论点内部也有基本的结
作文通讯
302019.6构模式。要想写好每个分论点的段落,可以这样安排:第一句话提出分论点;第二句话解释分论点中的核心概念或特殊现象;第三句话举例论证,简明扼要地阐述论据的发展过程或者类比社会生活现象;第四句话以明确的道理论证分析论例、证明观点;第五句话为小结,点明观点的价值、意义或普遍性。总之,完整的分论点论证的基本结构为:分论点+阐释句+事例句+道理句+小结句。
下面以一篇关于“高处与低处”的议论文的分论段为例加以说明:
那怎样才能称为坦然面对人生的高处与低处呢?我认为应该是身在高处不骄不躁,身在低处不卑不微。(分论点)也就是说,当我们处在诸事顺利的人生高处时,不能因自己有所成就而骄傲自满,心内浮躁;当我们处于举步维艰的人生低处时,不能妄自菲薄,自怨自艾。阐释句)范进中举,一下子踏上人生的高处,却因此发狂,于是中举便成了他人生短暂的高峰,这正是处于人生高处时极端的心态使然。而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年轻时几经周折仍保持积极乐观心态,不断为语文教学甚至整个教育事业努力,她的《海燕》讲解课掀起全民学习热潮。她不仅从自己人生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同时也为民族教育走向高处筑基。(事例句)身在高处而自傲,必内心浮躁,沉溺于过去的成就难以放眼未来,必将走向低处;身处低谷而自卑,必丧失信心,沉湎过去的失败而难以开创未来,难向高处攀登。(道理句)凡有所成就之人,面对人生高处与低处,皆能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小结句)
以上的论证结构只是简单的写作思路。若写作者机械照搬、不假思索地套用某种模式,可能导致文章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因此,考生要立足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根据不同的材料类型多样化、综合化地建立自己的写作体系。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高考马前炮2题目2018年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中国召开,大会的主题为“学以成人”,它启发我们思考: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
请以“学以成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世间学习者不计其数,学习目的也不尽相同。有人为平步青云而学,有人为腰缠万贯而学,此种为世俗功利而学有悖学习的正道。那么我们应该为何而学呢?我以为我们应该为成人”而学。
何为“成人”?人刚生出来本与动物无异,为口腹的欲望以无知之状态而活于世间。然而像动物一般浑浑噩噩地活在世上绝非人之为人的价值与意义。相反,如何摆脱动物性的愚昧,成为真正的高等动物,才是人应有的追求。也正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使人在真正意义上摆脱了动物性,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学习使人从无知到有知,从有知到乐知,从而拥抱知识,走向“成人”。因为学习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人超脱有限的个体生命体验,而与全人类的情感联结。而在这样的互动中,学习者不学以仅能收获知识、领略人类丰富的思想,而且乐成人在其中,成为乐知、充满智慧之人。譬如我们高人大附中高三吴玙姜
中生,不仅可读先贤文章与古人面对面交谈,可知电子跃迁以悟世界之精微,更重要的是我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从嬉笑怒骂的文字中们变得乐于学习知识。无论今后进入大学,还挖掘出先生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批判,对民族国是步入社会,都不忘积累知识,这便是学习对家的哀与怒,以及先生心中常存的立人之梦。于我们“成人”的引导。
正是这些学习带来的思考,使我们从随波逐学习使人摆脱愚昧的状态而拥有理性。学流、人云亦云的蒙昧之人,成长为拥有独立思习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而正因有了思考,想乃至独立人格的理性之人,故谓学习使人拥我们才对事物有了辨识、分析、批判的能力,我有理性以“成人”。
们才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也不是喧嚣的极少除了知识与理性的助益,学习更可使人的数,而是理性发声、敢于发声的公民。譬如我们
人格趋于高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学习之目
2019.631
作文通讯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高考马前炮
的在于一扫人心中俗事块垒,以有高尚的精神。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与学习者互动的对象多是有使人向上的精神力量的人,如春风化雨、立德树人的老师,如纸张上跃动的圣贤。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交谈。”推之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在与他人、与书本正能量的学习互动中,我们的心灵也必受感染,高情满怀,俗情尽扫,从而使我们的人格越发高尚。可见,通过学习可使成人”。人高尚,走向“
学习使我们爱知识、存理性、向高尚,走在成人”的道路上,那么学习的目的也很明了“
了,是为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留存理性,以作判尺;高悬道德,是为星空,岂能为世俗之功名、富贵萦怀,失了为人者的高贵,活得与只知果腹的动物无异呢?
由此,学习之路无止境,漫长悠远。“人”字
没有顶点,学习也就没有终点。然而古今之君子一息尚存便不懈于学,为何也?盖因学习不为任何目的,而个中意义全在过程中得以兑现,是以死而后已。所以今日我辈之学尤应如此,为成人而学,学以成人!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考场满分作文。从结构上看,作者按照提出论点———分层论述(递进式)—总结全文的思路构建框架,条理清晰,——
环环相扣。从分论点的确立上看,“爱知识”“存理性”“向高尚”有深度,有广度,有梯度;从分论段的论述上看,例证结合,层层深入,理性中更见人文情怀。
(马畅蓬)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题目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处有高处的风景,低处有低处的景观。人生有高处与低处,社会亦有高处与低处……人时时都要面对高处与低处。请围绕“高处与低处”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坚守心灵的高处人大附中高三耿云天
人时时都要面对高处与低处,时时都可能遇到顺境或挫折。走在高处时,有人仍从容自在,有人却忘乎所以;走在低处时,有人颓废沉沦,有人则坚守高洁的情操。真正的智者当看淡人生经历的高低处,坚守心灵的高处。
坚守心灵高处的人内心淡泊洒脱,能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高峰与低谷,欣赏人生不同的
风景。这种心灵高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最高追求与人生准则。生活经历的高峰与低谷有时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但追求与准则的高低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的。苏轼被贬儋州后没有沉浸在官场失意的痛苦中,反而在当地大兴文教事业,芳名流传千古;柳永经历科举考试屡次失败后没有颓废,而是“奉旨填词”,书写女性命运、市井百态。他们虽然无法掌握自身命运,身处困境,却坚持表达真情,坚守内心的追求,因而得以淡看人生高低处,不论在何种境况下都活出了生命的精彩。
作文通讯
322019.6高考马前炮2反观当下,许多人一心追求人生高处,努力走向社会高处,有些人甚至为此不惜违背良心道义,违反社会规则。有人为了获得学术成自篡改成绩,也有人因承受不了困苦生活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现象背后有名誉、利益的诱惑,有社会的压力,更有一颗颗焦躁的心。追求荣华富贵,想去看所谓“高处”的风景,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在欲望的驱动下丧失初心,丢了真心,这就不能不令人哀叹了。
得到一个博士学位或者获得别人羡慕的目光就是人生的高处吗?我们应当明白的是,地位、名誉都是身外之物,外在的身份地位之高并不是真的高,心灵的高处才是真正的高处。郭明义,一位普通工人,积极投身希望工程、无偿献血、捐献遗体器官等爱心活动;王继才夫妇,一对朴实的夫妻,在开山岛为祖国守岛三十年;还有无数勤劳朴实的工人、农民正走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他们或许是许多人眼里的处在人生低处者,但他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勤劳拼搏的美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因坚守内心的追求而实现了自己的人
生价值,处在了人生高处。
更何况,高处与低处是相对的,人生总会在二者间行走,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人生高低乃无常之事,我们应淡然面对,转而去修炼自身,在高处时戒骄戒躁,在低处时也不必苦恼,永远积极面对,向真善美前行。因此,坚守心灵的高处,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自然能看淡人生高低起伏,活出精彩。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就采取为人不齿的抄袭行为,有人为了升学私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从结构上看,作者按照提出论点———正反论证(对照式)———深入辨析(递进式)———总结全文的思路构建框架。从概念的界定上看,全面而有层次:一是“实”的层面(物质层面),高处与低处就是人生处境(地位)的高与低;二是“虚”的层面(精神层面),高处与低处就是灵魂(境界)的高与低。从分论段的论述上看,有高度,有风骨,论证中见精神之高贵。
(马畅蓬)
2019.633
作文通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