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题的研究报告
孙福生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复兴小学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1-0183-02一、课题的提出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美术教研组确定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这一课题。小学美术欣赏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二、课题界定、理论假设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三、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教师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并以情感为主导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欣赏其内涵。
(二)通过研究,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孩子提升美术欣赏能力
(三)通过研究,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灵活运用教材,善于结合实际培养、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四、研究的对象、方法及过程(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青田县山口镇中心小学一到六年级实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美术课堂教学及美术兴趣活动课为载体进行研究。
(二)研究过程1.前期尝试阶段:2017.3至2007.4(1)组建课题成员
(2)调查美术课堂现状,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兴趣(3)收集资料、学习理论(4)撰写课题申请报告(5)尝试研究
2.具体实施阶段:2017.5至2017.7
(1)撰写开题报告,调整课题实施计划,明确分工合作。(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3)进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4)撰写中期报告,调整实施方案3.总结成果阶段:2017.8至2017.9(1)全面总结,归因分析(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资料(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访谈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现场观赏法、案例分析法等开展研究。
五、研究内容
(一)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新的教学理念,对相关资料进行调查、整和与研究。在实践教学中提倡要
注意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欣赏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开发学生智力。
六、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反思
我们所提出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研究中虽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但也有必须努力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一)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同时也忽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有时会埋没了部分学生个体的创造思想。
(二)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会忽略作品的背景及创作的社会生活。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三)如何将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及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还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其效果的显著,特别是对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视觉语言,受到了学校各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一)学生方面
1.逐步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一个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只有积累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才能逐步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要善于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起来。
2.运用提高美术欣赏评价的能力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通常的美术欣赏可缺少切身的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因而在校园宣传窗开辟美术欣赏专栏,展示学生优秀作品,组织学生观看画展和有关美术方面的录象等等。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3.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我们的学生由于有着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的想象思维和绘画水平也各不相同。课后,我会尽可能多地去接触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画画习惯,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平时的美术课上,我也注重增强学生绘画的灵活性。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画大,或适当的画一些弯曲幅度特别大的线条。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也能将学过的知识用起来,这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
4.渗透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美术语言以及美术界的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的学习;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多样化,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自我提升鉴赏能力打下基础。(二)教师方面
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源泉,是培养(下转191页)
2017年第21期 新教师教学183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创新课堂
微课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应用之初探
李峥姝 梁少芳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广东广州510610)
【摘要】微课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喜爱,教师通过制作微课,解决教学难点,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师通常运用视频与图片等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将微课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结合,尝试运用微课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是提高品德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微课【中图分类号】G623.1;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1-0191-01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目标突出,面向全体,人机交互,自由灵活而著称,近几年受到关注,在各个学科领域铺展开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应用微课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并取到一定效果。微课同样可以应用在品德教学之中,在品德学科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微课让品德预习更加有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本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课程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该课程旨在通过学生亲近生活,感受生活,达到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最终培养良好品质,完善核心素养。一节品德课成功与否,与学生对品德课内容之亲身体验有着密切关系,学生上课前是否有充分的亲身体验?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主预习有一定难度,他们需要方向指引,目标导航,问题导向,如果没有指出明确的方向,没有问题设置,学生对预习无从下手,以往品德教学,将预习任务交给学生,简单宽泛,没有方法指导,学生预习比较困难,如何指导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有效预习?微课助其一臂之力。
老师把将上课内容之难点制作成微课,布置预习作业,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为指导,围绕教学目标和“导学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完成配套前测题,学生通过查找各种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拓宽思维,丰厚上课内容,记录疑难和困惑,以备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交流沟通,其中,“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是学生开展自主预习的支架与载体,为品德课堂的精彩纷呈打下铺垫。
如上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水和我们的生活》主题时,老师首先制作微课,从农业、工业、各个行业和人类生活等方面,介绍水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教师将微课发送到班级QQ群,推送给每个家长,家长下载微课,让学生在家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取某一个方面深入研究水对人类的作用,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在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学生预习到达良好效果。
二、微课在品德课堂上辅助教学
品德课程内容中自然科学常识的主题占据一定比例,在以往教学中,老师通过下载视频,让学生观看自然科学知识内容,视频直观,形象生动,学生兴趣盎然,但是如何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最好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教学的作用?微课为品德教学提供辅助。
如上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奇妙的光》一课,(上接183页)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创造美的重要环节。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并且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尝试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上好小学的美术欣赏课。改变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优化欣赏课的办法之一。通常的欣赏课,全靠教师讲解,教学方法呆板,效果并不佳。现在,教师可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采取一系列的新教学措施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八、研究体会
通过研究,我们更清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加入更多人文性
主要教学内容是:太阳在不同时间,因为它的位置不同,给事物投射下来的影子也不一样,事物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位置而变化,有时长,有时短,针对这一主题,教师提前制作微课《如何测量影子》:教师选取一个学习小组,现场测量太阳影子的长度,并在微课中讲解和示范测量方法。课堂上,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明白测量的方法,懂得如何分工合作,并进行分组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三、用微课实现品德教学的以言导行
品德教学,最终为了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良好行为习惯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美好品德是重中之重,在以往的品德教学中,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嘴上功夫厉害,在实际行动中,依旧我行我素,成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究其原因,和品德学科延伸拓展的方式有关,如果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做,并进行具体方法指导,布置一定考核任务,这将督促学生将学到的美好品德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
比如上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节约用纸,人人有责》,在课程即将结束,教师播放微课《如何做到节约用纸》,教师将生活当中方方面面要用纸的行为例举出来:吃饭用很多的卫生纸,写作业的本子只写一半,用崭新的作业纸折纸飞机,将可回收的纸张扔进其他垃圾桶等,学生观看微课后,对这些浪费纸的行为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慨,纷纷表示要在家人和社区以及班级里提倡节约用纸的行动。有的学生将纸盒放到班级,号召全体同学将不用的纸放进纸盒内,定期卖给废纸回收公司,减少纸的生产成本。有的学生记录家人用纸巾的张数,拒绝浪费用纸,还有的学生制作手抄报,走进社区,在社区宣传节约用纸。
微课教学,简短而明了,目标明确,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某一个课程内容,微课短小精悍,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一种知识,一些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值得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秒德润.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D].河北大学.2015.
[2]张轶群.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5(03).
[3]刘欣嘉.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小学生电教.2015.(06).
质的内涵,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而课程标准是新的,儿童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这确实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美术学科课程标准》.
[2]《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吴春林.[3]《多媒体扩展美术课堂》白丹.
[4]《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5]《新课程改革中的思维方式突破》郝德永西安教育网.
2017年第21期 新教师教学191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