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所执教的内容是语文第三册第27课《台湾的蝴蝶谷》。课文介绍了台湾的蝴蝶数量多、品种全、色彩艳,在世界上很有名,描绘了台湾蝴蝶谷美丽壮观的迷人景象。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其中3、4自然段为课文重点段。课文文质兼美,形象鲜明,是学生学习、运用、积累语言的好材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本篇课文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第二课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台湾蝴蝶谷的美丽。第三课时:指导书写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我今天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祖国宝岛台湾的蝴蝶数量多、品种全、色彩艳,在世界上很有名。感受台湾蝴蝶谷美丽壮观的景象。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3、会按原文给句子填空。 4、用“非常”练习说话。 三、设计理念
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线来组织各项训练活动。为了渗透语文的人文性,我位学生创设了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情境。因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灌输、也不能用贴标签的办法单方面的授予学生,而需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感受、领悟、升华。 四、教学主要流程及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读贯穿始终的。
因为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 读出内容
正确的读出内容,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在这节课设计中,每一次在理解句子和段落之前,我都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来读一读。我认为这是深入挖掘语言文字的前提。例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胸前都贴上一只小蝴蝶,让学生体会有的山谷中蝴蝶有很多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自然的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有的山谷里有很多种蝴蝶,它们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学生找出句子的同时也理解了句子。 (二) 读出理解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引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在教学“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能够透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赶到”这个词语的内涵,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环节:首先让学生理解“赶到”是什么意思,以此充分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然后让学生体会“小蝴蝶为什么要赶着去?”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把学生很自然的就带到语言文字的情境当中。 (三)读出情感
朗读是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通过不同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比当中,体会到黄蝶幽谷的壮观景象,使学生如临其境,有感而发。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力争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感中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将课文中的语言输入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的境界。
我认为教材是我们必须要开发的教学资源;而学生是比教材更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美丽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又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提供了活水源泉。本届课力争通过以上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目标,体现基本理念。力求使课堂成为学生快乐自由的学习的天地,因为只有让学生不断品尝学习的乐趣,学习的过程才是快乐的过程! 浅谈对语感的培养
——结合《台湾的蝴蝶谷》课堂实录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感不仅包括对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
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无时无刻在体会着语感的重要作用,大至一篇文章的诵读,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小至一个字词的斟酌、比较,无不与语感有密切联系。因此培养学生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而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疱丁解牛”式的分析能达到的。要让学生潜心读书,引导他们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这其中包括字词、句法、修辞、结构等语文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另外,还要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敏锐的直觉思维。这样,当学生接触到“语言信息”时,就能从中觉察出语音语调的正误,得到语音感;判断出语境中用词分寸是否准确贴切,得到语义感;体察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得体,得到语体感;句与句以及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连贯,得到语脉感。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学生一旦有了感悟能力,不仅了解文学作品中字词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他们除了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学。 一、联系生活,启发语感。
阅读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产生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同样是“祖国”一词,在历尽颠沛流离之苦的海外赤子的心目中的意义和分量,跟一般成人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和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感受。可见生活是阅读感受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生活经历丰富,在语言阅读中,一旦遇到与生活有关的语言,就能在生活的联系中加深感悟。正像钱钟书指出:“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人也。”为此作为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引进生活活水,唤起学生感悟。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年春季,一群
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这句话,我先问学生:“什么叫赶到?你平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以此来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寻求生活于语言的“共同处”。接着又问:“假如你是小蝴蝶,这么着急赶到山谷里做什么呢?”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背景知识,促进联系,以唤醒、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体验、情感,使语言文字与有活性的形象、真切情感的体验联系起来,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力,使课文情感的感悟与学生生活中自我真情的流露融为一炉。 二、精心揣摩,诱发感悟
一篇优秀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要学会理解文字表达深层的含义。台湾蝴蝶谷的景色非常迷人,作者抓住黄蝶谷的壮观和彩蝶谷的多彩多字来分别描写。为了让学生能通过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来感受这两种不同的美。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景情交融,比较感悟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及方法。但在一个历程进人到另一个历程时,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很好地感悟其中的“庐山真面目”。这时,教师巧妙地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能促使学生感悟。《台湾的蝴蝶谷》这篇文章在描写黄蝶谷的景色时这样写道:“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照耀下,成千上万只黄蝴蝶金光灿灿,十分壮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成千上万、金光灿灿”这两个词和“壮观”的关系,我利用电脑制作了课件,让学生根据画面进行填空练习:在阳光照耀下,( )黄蝴蝶金光灿灿,十分( )。当画面上呈现几只蝴蝶、一群蝴蝶的时候,学生在填词、朗读中发现,这种景色可以用美丽、漂亮等词语来形容,不能用“壮观”。当画面上出现黄蝶幽谷的实景录像的时候,学生不由自主的发出惊呼,在比较中真正体会到“壮观”的含义。通过不同画面的比较,通过真实精致的再现,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更深的感悟。 2、创设情境,促发感悟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大小不一、颜色各异”两个词语的含义。我为学生精心制作了一只只小蝴蝶,请他们佩带在胸前。此时的学生和蝴蝶融为一体。即使教学充满了童趣,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境当中。我先鼓励学生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是怎样的一只蝴蝶?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个词语告诉了我们这个蝴蝶谷的景象呢?学生很自然的就找出了“大小不一、颜色各异”这两个词语。情境的创设,促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在阅读中“油然而生”地悟出个中之味。这种感悟就是在无形之中进行着的,它不需要我们去更多的解词、品句。 三、发挥联想,激活感悟。
艺术创作往往是藏锋不露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阅该文章,一般可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想象.对那意义深层的“七分”用意仔细揣摩,从而欣赏文字的精妙之处。《台湾的蝴蝶谷》这课中,前文提到了“人们把这些山谷叫做蝴蝶谷”,而后文却只介绍了黄蝶幽谷和彩蝶谷。“同学们,台湾是就这两个蝴蝶谷吗?”“你想象一下,还有什么样的蝴蝶谷?能仿照书中那样说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紫颜色的蝴蝶,这些蝴蝶翩翩起舞,就想傍晚天边的晚霞。”“有的山谷里都是白颜色的蝴蝶,一群群白蝴蝶在绿草丛中穿来穿去,就想绿色的海洋泛起朵朵白色的浪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台湾蝴蝶谷的迷人景象逐渐明晰、具体、生动起来。对文章的感悟也更深了一层。
四、反复诵读,加强语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要求读者能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在反复吟咏,再三咀嚼中,体会作品的含蓄蕴藉。“语忌直,意忌浅,咏忌露,味忌短”,是文学作品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渗透作品中词汇的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熟读精思,潜心体味,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在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蝴蝶赶到山谷里的急切心情;读出黄蝶谷与彩蝶谷不同的景象美;读出自己对蝴蝶的喜爱之情……都可以较好的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在反复诵诵中可以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令听者与读者都能领略到文章的语感。
语感的形成,是语文多种能力的综合过程,需要长期的历练、内化,因此,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感能力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即使人对语言现象的感觉成为人的感觉,实际上也就是在“创造具有深刻感觉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能力目标,这不仅为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完善统一作出方向性的启示,更为深化语文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