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经历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4)调查静电现象的应用,设计防止静电危害的方案。 (5)乐于思考探究物理与社会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
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验电器、碎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情境引入】静电现象.mp4》。 教师活动:描述视频中的过程,设置悬念。
教师口述:第一个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头发会蓬起;第二个视频中我们看到用塑料梳头发时,部分头发会相互排斥,且与梳子之间会相互吸引。梳过头发的梳子靠近细小的水流时,对水流有吸引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讲授新课
一、摩擦起电
(一)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活动: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教师活动:讲解摩擦起电的概念。
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们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活动:演示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师作必要提示。
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人们还发现,无论用什么方法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要么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要么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这说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三)验电器
教师设问:怎样知道某一物体是否带了电?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所提问题并回答。 教师活动:理答。理答时引出验电器。
教师活动:展示验电器的图片,讲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当带电体接触未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或金属指针)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推斥而张开。带电体所带的电越多,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越大。
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师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列举静电应用的实例。 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复印…
师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列举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有害的静电现象。
雷电袭击人或建筑物、矿井中的静电引起瓦斯爆炸、油罐车产生的静电使油罐车着火、衣服上门把手产生的静电对人造成电击…
师生活动:提出解决防止静电危害的解决方案。 防止静电的产生,用木制梳子梳头发… 防止静电积累,汽车使用静电带… 改变放电时电流的路径,避雷针… …
典题剖析
例1 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甲球排斥乙球,乙球吸引丙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甲、乙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C.乙、丙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D.乙、丙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答案:B
例2 如图所示,一带负电橡胶棒靠近用细线挂住的轻细吸管A端时,吸管发生了转动。对吸管A端带电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若相互吸引,一定带正电 B.若相互吸引,一定带负电 C.若相互排斥,一定带正电 D.若相互排斥,一定带负电 答案:D
例3 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是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时分别带上________电荷,互相________的缘故。
答案:异种 吸引
课堂小结
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吸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摩擦起电原理验电器异种电荷相排斥同种电荷相排斥有电则金属箔张开电量越多则张角越大静电复印静电的应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的防止静电印花 静电喷漆防止静电的产生及时导走静电...性质静电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