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20世纪之交的文学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近30年间,是俄罗斯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通常被称为“白银时代”。这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由近代向现代转换的大时代,一个精神觉醒、思想活跃、文化振兴、创作繁荣的时代。20世纪俄罗斯杰出的思想家尼•别尔嘉耶夫,曾以生动的文笔描述了这个“罕见的、才华横溢的、闪光的时代”,把它称为俄罗斯的“文艺复兴”时代。
19世纪末的俄国危机四伏.民粹派运动的被镇压,而在西方各大国都已完成民主革命的背景反衬下,阻碍俄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农奴制残余的危害催人深思.俄罗斯觉醒的知识分子以精神探索为己任,从思想文化到文学艺术,从民族传统到外来经验,苦苦地寻找拯救社会的良方,从而脱颖而出了一批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化并不是西方文化的简单移植。就整体而言,无论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家,还是哲学家、诗人和作家,都没把自己的精神文化追求仅仅指向西方,而是极为重视本民族的思想文化遗产。
这一时期虽没有出现恢宏的长篇小说,却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其中在俄国诗坛占主导地位的当属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和未来主义三大诗歌流派。这三大流派,从实质上说,都是19世纪未20世纪初这一特定时期里从西欧嫁接到俄国文学上来的生成物。美学思想上,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宣传“为艺术而艺术”,艺术的非理性,形式至上,用唯美主义、形式主义取代现实主义。
1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一)象征主义:
对现实的视而不见,对理性的拒不相信,是象征主义的典型特征。在《俄国象征主义者》中,勃留索夫首先提出,象征主义有三个特点:一是“表达细腻的、隐约可以捕捉到的情绪”,二是善于“感染读者,唤起他的一定情绪”,三是使用“奇特的、非同寻常的修辞格和比喻”。象征主义者主张“本体论”,“艺术至上论”。他们认为,艺术是“独立自在的”。由于现实社会的腐败,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认为,周围的世界是一片谎言,社会上处处是罪恶,唯有艺术和美才是真实的存在,唯有艺术才能拯救世界。
他们还重视艺术的宗教意蕴,这方面受符·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哲学的思想影响很深,他们要求艺术与宗教相结合,对他们来说,诗歌不过是一种宗教精神的祈祷,通过艺术去感受宗教精神的复兴。
从诗学方面说,他们把象征看作是建立新的艺术思维类型的唯一手段。在象征主义者看来,象征乃是对抽象的或神秘思想,对某些难以言传的“秘密本质”的一种表达方式。
大体上可以把象征主义概括为两次浪潮、三大派别。第一次浪潮是俄国象征主义的草创阶段,后一次浪潮为俄国象征主义的顶峰阶段。
第一次浪潮以“老一代象征主义者”为代表,这一代可分为两派。梅列日科夫斯基注重神秘的内容,认为诗歌的目的是追求神灵,达到人神合一的境界,吉皮乌斯坚持诗歌是对神灵的祷告,由于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故把他们称作“寻神派”或颓废派。这一派还有明斯基和索洛古勃。巴尔蒙特强调捕捉瞬间的印象,勃留索夫认为诗歌的目的是表达诗人“灵魂的波动”,他们的艺术都带有唯美主义和印象主义倾向,文学史
2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家称他们为“唯美派”或印象派。
第二次浪潮是指20世纪初登上文坛,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接受了符·索洛维约夫的“世界末日”和“宇宙灵魂”之说的勃洛克、别雷、谢·索洛维约夫、维·伊万诺夫和安年斯基等被称为新一代象征主义者。
主要象征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
1. 勃洛克(А.А.Блок):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勃洛克(1880—1921),年轻一代象征派最杰出的代表,白银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他一方面继承了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诗风具有理想化、心灵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受当代俄国宗教哲学家、诗人索赔洛维约夫“神的万物同一论”思想的深刻影响,笔下充满神秘气氛,将亦真亦幻的抒情情节通过春、日落、风等自然象征性形象加以朦胧的表现,同时又将不断变化的美妇人、陌生女郎、女友、妻子等永恒女性象征性形象贯穿了几乎全部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勃洛克双部意象体系风格。其主要的代表作有:《美妇人诗集》,《十二个》,《陌生女郎》,《俄罗斯》等等。
2. 吉皮乌斯(З.Н.Гиппиус):
济娜伊达·尼古拉耶夫娜·吉皮乌斯(1869—1945),俄国老一代象征主义者之一,向往想像和非理性预感的世界,崇拜孤独,美化堕落,但时在信神的道路上表示要克服颓废的倾向。她把诗视为文字的音乐和祈祷,长于捕捉女性内心感受,工于语言和声律。其作品语言婉约、清丽,意象明快,意蕴含蓄,多以爱情、死亡、宗教为主题,主要作品有《歌》,《无力》,《微笑》,《爱——有一没有再》等等。
3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3. 巴尔蒙特(К.Д.Бальмонт):
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巴尔蒙特(1867—1942),俄国老一代象征派中成就最卓著者,本世纪初最受读者欢迎的俄罗斯诗人。他认为美就是目的,美是诗人的偶像,超越于一切善与恶之上。他是个“泛神论者”,并受“瞬间的哲学”的支配有“瞬间的歌手”的美称,其主要诗作有《月光》,《默默无言》,《路边的小草》,《消逝中的暗影》等等。
(二)阿克梅主义:
由于象征主义者认为艺术仅仅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再现,这种追求理想、回避现实的倾向往往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特别是在社会生活面临和经历重大变革之时,就更显得不合时宜。俄国象征主义正是在俄国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激化之时出现危机的。出于对象征主义的不满,以古米廖夫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诗人发起了阿克梅主义运动,而赫列勃尼科夫和布尔柳克等人则发起了未来主义运动,各自向象征主义提出强有力的挑战。
阿克梅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顶峰”。从象征主义内部分离出来的阿克梅主义于1913年正式宣布成立,他们反对象征派的抽象主义和神秘主义,要求返回尘世,摒弃象征派诗歌中的含混的象征和语言。在诗歌创作上,阿克梅派诗人更喜欢运用自由诗体,即三音节诗格。阿克梅与象征派的区别与其说是在节律性上,不如说是对词语的不同态度。如果说在象征派诗人那里单个词的含义常常受到压抑,而且服从于音响,那么在阿克梅派的诗里,其诗词则比较接近于交谈的语调,比较符合于它的含义。但总的来说,阿克梅主义与象征主义都同样的唯美主义者,没有太大的本质上的区别。
主要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4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1. 古米廖夫(Н.С.Гумилёв):
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1856—1921),阿克梅派的创始人之一,在《象征派的遗产与阿克梅主义》这篇宣言式的论文中公开批评象征派远离生活,过于朦胧玄奥,表示阿克梅派要使诗返回人间。他的诗大多写爱情、战争主题,有鲜明特点:大胆描写男欢女爱的情欲纠葛,大胆而不露,意象有虚有实,有明有暗;比喻奇特,寓意新颖,充满浪漫主义想像力;语言简练,形象生动,音韵和谐,形式精美,其代表诗作有《征服者之路》,《浪漫的花朵》,《第六感觉》,《诗人》等等。
2. 阿赫玛托娃: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阿克梅派中创作成果最丰硕的女诗人。她的诗善于捕捉情感震颤、灵魂律动和心流涟漪,而且善用极富质感的细节意象,表现细腻的心灵律动。批评家聂多勃罗沃认为,阿赫玛托娃的诗“打开了一颗与其说是极其柔软,倒不如说是刚强的,与其说是爱流泪的,倒不如说是残酷的抒情的心灵。”她擅长写失恋,除爱情诗外,爱国主义也是她创作的另一重要主题,其代表诗作有《黄昏》,《白色的云朵》,《爱》,《我来到诗人家里作客》等等。
3. 曼德尔施塔姆:
奥西普·埃米里耶维奇·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阿克梅派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阿克梅主义的实质“就是对世界文化的眷恋”。对词的崇拜,对文化的珍视,使曼德尔施塔姆的诗在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诗坛独树一帜。他立足于词与文化所创建的诗学理论在普遍鄙薄文学本体的俄罗斯文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诗创作实践了他的诗歌理论,其代
5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表诗作有《柔嫩得不能再柔嫩的…》,《一种难以描绘的悲哀》,《沉默》,《你不用问我,你自己清楚…》等等。
一.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形成于1911-1913年,包括自我未来派,立体未来派,“诗歌顶楼”派和“离心机”派等。俄国未来派主要就是指立体未来派,最早的文学宣言是《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1912)。文学主张:否定传统的文学,同时也宣布要同当代的所有作家,包括高尔基、库普林、勃洛克等作“彻底的决裂”。诗学纲领:有权造新词和增加词的容量,否定旧词等。后来声称要否定一切语法和句法,取消标点符号,摧毁旧的诗歌韵律,建立自由诗体,不承认任何权威等。
如果说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信奉的是唯美主义,艺术至上,未来主义则是似乎站到了反美学的立场上,否定审美意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界限,把词的意义归之于可感知的现实,把文艺创作完全等同于写生画、招贴艺术。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任何艺术禁区。他们还常常使用日常口语,对话形式,并宣布要在这些方面进行一次革命。
主要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1. 马雅可夫斯基: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俄罗斯诗人和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曾与布尔柳克、赫列勃尼科夫等共同签发未来派宣言《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1913年),并写出以《穿裤子的云》为代表的带有未来主义鲜明风格印记的不少作品。十月革命后诗风有明显转变,贴近了现实,加大了力度,融入了浓
6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郁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代表诗作有《夜》,《穿裤子的云》,《拿去吧!》,《开会谜》《给你们!》等等。
2. 赫列勃尼科夫:
维里米尔·赫列勃尼科夫(1885—1922),俄国立体未来派诗人,以“词语创造”和“玄妙费解”著称,他的诗歌语言实验不仅对俄国未来派,而且对整个俄国现代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的诗作有《大喊大叫》,《野姑娘》,《笑的咒语》,《一次又一次地》,《秋思》,《今天我又要到那里去》等等。
3. 卡缅斯基: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卡缅斯基(1884—1961),未来派诗人。他在诗中塑造拟声的意象,扩大了诗的音乐空间,增强了人与大自然的融合感,其主要代表诗作有《我要飞》,《我是谁》等等。
除诗歌外,世纪之交的小说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方向。现代主义倾向较明显的作家有:列·尼·安德列耶夫(1871-1919),代表作为《红笑》(1904)被认为是典型的表现主义作品。索洛古勃的《卑劣的小鬼》(1892-1902)和安·别雷的《彼得堡》(1912)代表了象征主义诗学在小说中的最高成就。此外,伊·阿·布宁(1870-1953),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1933年)。
二.20世纪20年代文学
1.高尔基:《母亲》(1907),《童年》(1913-1914),《在人间》(1916),《我的大学》
7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1923),《不合时宜的思想》(1917-1918)。
2.十月革命的最初几年,一些作家用原有的表现手段来表现新主题,如农民诗人叶塞宁(1895-1925):用传统的抒情音节来讴歌苏维埃政权时期农村的新生活。
扎米亚京(1884-1937)(《我们》(1920))和布尔加科夫(1891-1940)(《狗心》(1923)在作品里表达了对十月革命及其后果的怀疑。
3.革命后一些小说沿袭了19世纪现实主义精神,大部分描写的是充满血腥的国内战争:皮利尼亚克(1895-1937):《荒年》(1922)展现出一幅国家内乱时期社会堕落的凄惨画面。巴别尔(1894-1940):《骑兵军》(1926)关于红军哥萨克部队的短篇小说集。法捷耶夫(1901-1956):《毁灭》(1927)。
4.阿·托尔斯泰(1882-1945):《苦难的历程》(1922-1941),描写了革命前、中、后的俄罗斯。
三.30-50年代文学
1.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
2.肖洛霍夫(1905-1984):《被开垦的处女地》(1932)描写集体化农业运动。《静静的顿河》(1928-1940)于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40年代末出现粉饰生活之作:巴巴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金星英雄》、《光明普照大地》、苏洛夫的剧作《曙光照耀着莫斯科》、巴甫连柯的长篇小说《幸福》、阿扎耶夫的长
8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篇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等等。
4.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阿赫玛托娃的诗作《安魂曲》通过对苏联不幸岁月的追忆表现了苏联人民心灵中的苦难意识;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以怪诞的艺术形式,对苏联现实进行了绝妙的讽刺和彻底的解构;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小说《基坑》、《初生海》等以高度寓言化手法预言了国家乌托邦狂想的悲剧。格林的中篇小说《红帆》、《踏浪女》充满了浪漫的异国情调和对人性善的呼唤;普里什文(《人参》)对大自然哲理性的体悟让人体味到什么是生命的真正价值;而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以涓涓细流般优美的散文使人领悟到平凡生活中的美。
四. 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这大约十年的“解冻”时代里: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对厂长茹拉甫辽夫只要产量不顾工人生命的官僚作风的指责体现了对乌托邦精神所宣扬的国家建设中蔑视人,贬低人的反人道主义作法的批判。这部小说虽然艺术上略显粗糙,但由于它在伪理想主义泛滥的文学氛围中较早地透露出了反乌托邦的思想倾向而不失为一部可贵之作。随后,杜金采夫的长篇小说《不是单靠面包》以更明显的反乌托邦精神颠覆了人们对乌托邦主义神话的幻想。而索尔仁尼琴的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则因在苏联文学中首次表现了“劳改营”给一个普通人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冲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神话而在劳改营题材文学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古拉格群岛》本书创作于1962年至1973年间,于1973年在西方出版,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该书叙述了苏联劳改营利用犯人开发边远地区的真实情况,体现了作者对制造人类痛苦者的愤怒和鄙视.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的史诗巨著《日瓦戈医生》(1957)于1958年获诺奖,小说在哀婉的爱情故事之中透露着苏联历史的沧桑与巨变。而格罗斯曼的中篇小说《一切都是流动的》及长篇巨著《生活与命运》以冷峻而审慎的历史眼光,对斯大林主义的真实面目,对苏联历史的反思与消解同样令人振聋发聩。
9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五.随着“解冻”思潮的结束,在其后十余年的所谓“停滞时期”里,所谓“道德题材”作品大为兴盛。艾特玛托夫的中篇小说《白轮船》、阿斯塔菲耶夫的散文集《鱼王》、拉斯普京的中篇小说《最后的期限》、舒克申的中篇小说《怪人》(1967年)等等都不同程度地维护了人性中爱与善的永恒价值取向,并以独特新颖的艺术视角粉碎了当代苏联人道德面貌的神话。
六.80年代中期以后,所谓“后专制主义”时代在更为彻底的“解冻”思潮的冲击下终于瓦解了,反乌托邦精神以“回归文学、反思文学、侨民文学”为主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涨。老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长篇小说《被诅咒与被杀害的》、首次开禁的已故作家格罗斯曼的长篇小说《生活与命运》,以及当代小说《莫斯科2050年》等作品进一步解构了有关卫国战争的神话,新一代作家马卡宁以中篇小说《路漫漫》与反乌托邦小说鼻祖扎米亚京的《我们》遥相呼应,对人性善的神话给予了无情颠覆。
七.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俄罗斯最具影响的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山作品: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的《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安德烈·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以及西尼亚夫斯基的《与普希金一起散步》。马卡宁的《路漫漫》,哈里托诺夫的《命运线,或米洛舍维奇的小箱子》 ,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 《午夜时分 》,塔·托尔斯泰娅的《野猫精 》 ,维·佩列文 的《夏伯阳与虚空 》 。
10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