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历史)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
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 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
背景。
(2) 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 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3) 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 教学方式
1. 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 2.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易中天先生2008年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切入点,导入到本节新课 [教授新课]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幻灯片演示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第二:政治上,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第三: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3、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
(1)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 孔子的思想
(1)思想核心: “仁”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推己及人 (2)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滥杀等 (3)伦理观:性相近 (4)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学
“教学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在文化上贡献很大:《论语》以及他整理编订的“六经” 2、孟子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1)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2)把孔子的“以德治民”等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民贵君轻”的思想
(3)伦理观:把孔子的“性相近”主张发展为“性善论”,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 3、荀子的思想:
(1)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倡导礼治
(2)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的巨大
力量(民本思想)
(3)伦理观:“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提问:《孔子问礼图》中孔子向谁问礼。回答问题后,自然导入到老子,并开始讲述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
(1)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3)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 庄子其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的思想
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提问:《守株待兔》这幅图,出自哪本经典著作?然后自然过渡到《韩非子》,开始讲解法家思想。 四、法家 韩非子
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禹州市),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主张法、术、势三者兼顾,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思想:
改革观----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注意改革 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法制观----依法治国,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反抗
并对法家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作简要介绍,分析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提问:请大家看一段《韩非子》中的一段材料,分析这段话的意思,过渡到墨家。 五、墨家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 。 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
重点比较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区别,并对非攻、尚贤和节俭做进一步的解释,同时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相关知识,是学生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六、小结
列表法小结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学派 人物 孔子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墨家 道家 墨子 老子 战国 春秋 时代 春秋 主要思想 提倡“仁”“以德治民”;”性相近”;“有教无类”等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世界万物本原为“道”; “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万物不停运动、转化; 庄子 法家 韩非 战国 战国 万物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历史向前发展;加强中央集权;依法治国;
七、巩固练习
学生课后好好思考,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 2.百家争鸣局面带来哪些影响 3.试述儒家三大家主要观点
4.你觉得为什么儒家思想最后为什么成为“百家”中的大家?
5.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没有复兴儒学的必要?如果有,那么原因是什么? 6.你认为我们能为复兴儒学做些什么?
※ 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上高中历史课,以前上的都是政治课,深感政治和历史课的差异。通过这一课的试讲,锻炼了自己,同时也发现很多问题,深刻体会到知识点内容准确的重要性,希望在以后的讲课中能改进自己的不足,不断的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