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1课 百家争鸣】之小船创作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01社会和人生的主张。 (2)内容:自然、□02争辩、学习。 (3)特点:思想家们互相□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03仁”和“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①提出了“□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2)贡献

04有教①教育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05书》②整编文献:《诗》《□《礼》《乐》《易》《春秋》,常被称为“六经”。

06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③地位:孔子是□家学派创始人。

3.孟子思想 (1)思想

07义、礼、智。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08仁政”学说。 ②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09民本思想的基础。 国早期□(2)贡献: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使之更加系统。 4.荀子思想 (1)思想

10天行有常”,另一方面①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11礼”。 是把握“□(2)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思维点拨

1.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 (1)“仁”和“礼”都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2)“仁”是“礼”的内涵,“礼”是实现“仁”的手段,是“仁”的外在表现。

(3)孔子将“礼”和“仁”有机结合起来,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

不流于形式,以此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4)孔子又提出“中庸”思想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避免过犹不及,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

2.“仁”与“仁政”

(1)“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人际关系。

(2)“仁政”: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二、老庄之学 1.老子 (1)哲学思想

01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①用“□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02辩证法思想。 的□03方法论原则。 ③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04小国寡民”的社会。 幻想回到“□05老子》(3)著作:《□。 2.庄子

(1)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06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②提出了“□别。

(2)著作:《庄子》。 3.老庄的思想特点

(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 4.历史影响

07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老庄崇尚□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维点拨

1.春秋战国时代的道家思想后来被称为“黄老之学”,其基本特点是主张“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在汉初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后来,道家思想不断发展,成为道教产生的渊源。

2.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胡为的意思;通过“有所不为”来实现有作为,其实质还是积极有为。

三、法家思想

1.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主张变革。 2.代表及主张

代表人物 主张 李悝 01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推行“□02法经》 治秩序;著有《□03世卿世禄制度,04井废除□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05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商鞅 韩非 06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统化;主张加强□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3.历史影响

07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1)对中国□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08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2)汉代以来,其□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概念阐释

法家的“法”“术”“势”

(1)“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

(2)“术”是指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罢免,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或提升。

(3)“势”主要是指“权重位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

思维点拨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三观”

(1)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法制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增强国家实力。 (3)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四、墨家的主张 1.创始人

01墨翟,著有《墨子》一书。 战国时期的□2.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

02兼相爱、交相利。” ①主旨:“□②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2)哲学贡献

03三①认识论: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表”法。

②逻辑学

a.建立“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04归纳推b.广泛应用类比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理的方法论基础。

3.团体特点

(1)以纪律严密著称。

05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 (2)推崇□(3)具有自我牺牲和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4.演变历程

06逻辑学,被称(1)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

(2)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ZHISHIDIAN

材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为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了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提示: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思想家关注的社会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主题: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出现剧烈变动。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1.形成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权威,政治氛围相对宽松。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因各诸侯国具有富国强兵的愿望,又能礼贤下士,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2.历史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批驳又彼此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繁荣,对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的形成ZHISHIDIAN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材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议兵》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

提示: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

合理性:①春秋时期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②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

周礼,维护等级秩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

提示:①提倡“仁政”学说。②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3)相对于孔孟的思想,材料三中荀子思想有何特点? 提示:荀子主张“德”“法”并用,恩威并施,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

1.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

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剧烈变化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领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C项正确。A项错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就开始出现;不同思想派别的人,面对“政治混乱”的局势,

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故B项错误;D项“都认同”说法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 )

A.法治 B.专制统治 C.德治 D.无为而治 答案 C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中,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二者都是强调统治者要施行德政,故选C项。A、B两项是法家思想的主张,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排除。

3.“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这些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答案 B

解析 材料“适可而止、以柔克刚”等说明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反映的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根据所学可知,与老子的思想一致,故B项正确。

4.下列主张与“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

也”

D.“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不贵义而贵法”可知其属于法家思想。D项中“以其威势也”说明重视权威,符合法家“法”“术”“势”的主张,故正确。A、B两项属于道家思想;C项是儒家思想。

5.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思想流派是( )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兼爱”的主张,根据所学可知答案选A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