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宁波市城市景观体系的特征及优化路径探析

宁波市城市景观体系的特征及优化路径探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宁波市城市景观体系特征及优化路径探析

赵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经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城市空间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却在逐渐模糊,文化内涵逐渐缺失,生态效能逐渐弱化。城市景观体系是总体城市设计阶段的重点研究内容,其研究目的在于突出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为城市居民创造高品质的景观空间。本文以宁波市的城市景观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性概括出其以下四方面特征:框架庞大,缺乏协调的景观结构;功能分化的城市景观点;未成系统的城市景观轴带;功能复杂的城市景观区,并以此为基础从景观点、景观轴带、景观区三层面探讨了城市景观体系的优化路径。本文是从宏观角度对宁波市城市景观体系的系统性研究,对破解当今宁波城市景观建设发展困境,实现城市景观体系的科学建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国内其他城市景观体系的优化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宁波市 景观体系 特征 优化路径

1. 研究背景

宁波市是一个拥有近12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出海口,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经济迅速复苏,由长三角的交通末端城市迅速成长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现代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与新区扩张同时进行,城市总体框架被迅速拉大,现代城市景观逐渐形成。

在城市各项建设日趋完善,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同时,宁波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却在逐渐模糊,文化内涵逐渐缺失,生态效能逐渐弱化,城市新锐杂志《新周刊》甚至惊呼宁波是“被掉包的城市”。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对突出宁波城市景观特色,提升城市景观品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2][2]

[1]

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2.1 城市景观体系的概念

城市景观体系是对城市地域范围内的景观要素的空间布局与结构关系的描述与概括,是从总体城市层面对城市景观空间进行的系统性与综合性研究,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城市内

[3]

的建、构筑物,街道广场,园林绿地等人工景观,也包括城市所处的自然山水环境,其研究目的在于突出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为城市居民创造高品质的景观空间。

城市景观体系的景观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景观要素与人工景观要素两大类,是构成城市景观体系的最基本元素。城市景观体系的景观空间构成包括景观点、景观轴、景观带和景观区四类,是构成城市景观体系的基本空间单元。本文主要从景观空间构成的角度对宁波市城市景观体系进行系统性研究。

[3]

[3]

[4]

2.2 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

宁波市位于浙江省宁绍平原东端,长江三角洲的东南角,是浙江省的副省级城市,与杭州、温州并称为浙江省的三大经济中心。本文以宁波市的城市景观体系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体系特征与优化路径。由于宁波市域及市区范围较广,而宁波市的城市建设重点集中于主城区范围,因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限定于宁波市主城区之内(图1)。

[5]

图1 宁波市区与主城区的范围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宁波市城市景观体系的特征

3.1 框架庞大,缺乏协调的城市景观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宁波市经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推进,城市景观日新月异,城市规模急速膨胀。城市主城区从以三江口为核心的老城区发展为三江口、东部新城、鄞州区等多个城市组团和中心。城市景观体系的框架随城市规模的扩张而迅速拉大,依托三江(余姚江、甬江、奉化江)和城内景观道路向外延伸,并结合新区景观建设,呈现出“点—轴扩张”的结构特征(图2)。

图2 宁波市城市景观体系结构分析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框架庞大的景观体系与城市周边的自然山水景观之间缺乏协调。随着生产力水平和建筑技术不断提高,高层建筑的出现使城市在立体空间上与周边的自然山水景观不再协调。城市的远山(四明山、五磊山、太白山)、远水(东钱湖、慈湖)等随城市开发建设量的激增而相对缩小(图3)。此外,城市景观体系自身也存在不协调的现象,未能在主城区范围内形成系统性的景观结构。城市各景观区内部的景观建设各自为政,自成体系,而当各景观区在总体城市层面拼合在一起时,却难以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图3 宁波市主城区与周边山水景观关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宁波市主城区景观轴线系统规划研究[R].2015)

3.2 功能分化的城市景观点

宁波城市景观点的空间分布趋向集中,大部分位于三江口核心区以及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东部新城和鄞州区,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江北北部、鄞西地区以及老城西部的大面积建成区内却鲜有景观点的分布,折射出现代经济对城市景观点的强大影响力(图4)。

图4 当代宁波城市景观点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随着现代城市分工的日益明确,城市景观点的类型和数量逐渐增加,但承载功能却日渐分化,场所精神和交往活力逐渐降低,进而导致景观点的辐射力与影响力的降低。以交通节点为标志的景观点由于其人流和车流的复杂性及不安全性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依托商务、商业楼等形成的景观点多是由于其外观和体量上的高大、别致、甚至突兀所引起的视觉感官刺激。绿地广场类景观点受现代景观规划理念与设计手法影响往往过于重视物质环境塑造而忽视文化内涵提升(图5)。

图5 因商业和交通因素形成的景观点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宁波晚报)

3. 3 未成系统的城市景观轴带

宁波城市景观轴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甬江、余姚江、奉化江为载体的三江自然景观轴带,一类是以中山路、世纪大道、老环城路、机场路、通途路、福庆路、鄞县大道等道路为载体的道路景观轴带。但从城市整体上看,这些景观轴带还未形成统一、协调而有机的系统(图6)。

图6 当代宁波城市景观轴带分析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一方面,依托三江形成的自然景观轴带与城市内河水系未能形成有机整体。宁波市内水网密集,具有构建滨水景观带的良好基础。然而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其内河水系或是在区块式发展过程中被切割和私有化,亦或在填河筑路过程中被人为破坏,很难与三江产生景观和空间上的联系。另一方面,城市道路景观轴带的连续性较低,还未形成结构稳定的有机整体。虽然各景观区内部都有各自的区级景观轴带,但当它们在总体城市层面整合在一起时,却难以产生呼应和联系,如同一条条杂乱无章的“线段”散落在城市空间内。

3. 4 功能复杂的城市景观区

当代宁波城市景观区包括三种类型,分别为:老城历史性景观区;三江口商业景观区、江北大学城景观区、江北产业景观区、鄞西产业景观区等功能性景观区;东部新城景观区、南部新城景观区、姚江新城景观区等发展性景观区(图7)。

图7 当代宁波城市景观区分析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随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景观区的空间尺度逐渐增大,并出现了许多现代意义的景观元素,如商业综合体、商贸商务中心等。空间尺度的扩张与景观元素的多样使景观区所承载的功能日趋复杂,并最终导致景观空间的复杂性。各景观区内原有的图底关系开始变得模糊,协调统一的城市肌理被打破,秩序感和特色性逐渐降低。

4. 宁波市城市景观体系的优化路径

4.1 优化原则

4.1.1 顺应自然与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

古代城市建设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为指导,城市景观体系与城市自然山水环境和历史文化脉络之间是和谐、有机、共生、延续的关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之前的顺应、崇拜转变为利用、改造。这一发展建设模式并未给人们带来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反而导致了城市环境恶化与生态失衡。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回归历史,将顺应自然与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作为宁波城市景观体系优化完善的指导思想。

4.1.2 主动式规划与客观性规律的辩证统一

城市景观体系是由城市的自然条件、政治格局、经济发展、规划定位、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和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展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城市景观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以及

内部要素总是经历着从不协调到协调的演进过程。我们虽不能改变这一客观演进规律,但可以通过一定的引导调控手段主动干预其演变进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发展演变的不稳定、不合理和不科学性,缩短其由不协调到协调的演进过程与时间,从而减少其发展演进的代价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4.1.3 系统整合与动态指引相结合

当代宁波城市景观体系的优化需要打破“就景观论景观”的思维局限,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树立景观的区域观与时空观,通过系统整合,使城市景观体系与城市综合发展协调与配合,最终实现其整体功能发挥的最大化。同时城市景观体系与其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有机体,需要我们用联系和综合的思维去认识,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并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

4.2 优化路径 4.2.1 景观点的优化

4.2.1.1 历史文化类景观点的优化 历史文化类景观点是最能展现宁波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内涵的景观点,多分布于宁波老城区范围内(图8)。这类景观点在“物质性更新”过程中正面临“建设性破坏”的困境。因此,宁波市应当树立基于“历史发展”的历史文化景观点的保护理念,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将历史文化景观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寓保护于发展,以保护求发展。城市中的保护、更新

图8 历史文化类景观点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与再开发三类建设行为应当通过敏锐的调试走向协调和均衡,这也是城市持续的发展动力所在。

以海曙区鼓楼沿为典型案例,从宋代起,作为“子城”南门的鼓楼便成为宁波的制高点,是宁波“城”的核心和标志景观点。然而现代城市建设和仿古商业街的开发破坏了其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因此,笔者提出应当在鼓楼沿历史街区周边设立一定宽度的建设缓冲区和风貌协调区,并严格控制两区内的建筑高度、间距、体量、形式、色彩等一切可能对历史文化景观点产生影响的因素。此外,笔者认为还应当通过梳理城市的历史文脉,重塑镇明路的“历史轴线”地位,保证鼓楼沿景观点与中山公园、月湖等历史文化景观点之间景观视廊的通透性、开阔性和延续性(图9)。

图9 鼓楼沿历史街区优化建议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2.1.2 现代建、构筑物类景观点的优化

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现代桥梁等建筑物、构筑物是当代宁波数量最多的景观点。这类景观点的空间分布缺乏系统性,或过于集中,或零星分散(图10),未能形成协调的城市立体景观空间和富有韵律感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目前宁波市缺乏有关高层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布点的系统性研究,仅有的“三江六岸城市设计”也是在城市核心片区内,对城市局部地段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因此宁波应当通过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城市景观体

图10 现代建、构筑物类景观点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系规划等从宏观尺度把握与控制城市景观空间形态,平衡公共利益与商业投资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当的规划引导调控手段,实现总体布局优化。

4.2.1.3 绿地广场类景观点的优化

对于当前绿地广场类景观点分布不均的问题,宁波市应当在充分了解景观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定位与布局,提高其可达性与可留性。对于当前绿地广场类景观点特色模糊与活力缺失的问题,宁波市应当突破当前重物质环境塑造而轻文化内涵提升的思维局限,融地域文化特色于现代城市景观,塑造主题鲜明与富有活力的绿地广场类景观点。

以鄞州区市政广场为典型案例,作为政治驱动型规划的产物,广场空间过于空旷,很难拥有良好的景观活力。因此笔者提出在保留其中轴对称整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地改造,丰富广场空间与使用功能,塑造尺度适宜、功能多元的景观节点,营造和谐有序的景观空间序列的优化建议,从而满足市民观赏、游憩、休闲、文化、交往等多种功能需求(图11)。

图11 鄞州区市政广场优化建议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2.2 城市景观带的优化

4.2.2.1 道路景观轴带的优化

宁波市应当构建联系各区的景观轴带,重点处理好新城景观与老城景观间的联系与协调关系。新老城区的发展时代与形成原因有所不同,其中新城景观区拥有先进的环境设施,但景观活力不足,老城景观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但服务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实现“新老连续”以保证城市景观体系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发挥。目前宁波老城景观区与东部新城景观区因

中山路形成了较好的联系,但与江北和鄞州景观区的联系仍较缺乏,可以通过发展机场路、世纪大道、鄞县大道等道路景观轴带增强各景观区之间的景观联系(图12)。

图12 道路景观轴带优化建议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2.2.2 滨江景观轴带的优化

从目前来看,三江自然景观带的景观活力仍较缺乏,生态环境品质有待提高。在今后建设中,可以在实现三江生态景观多样与环境优美的同时,通过有计划地增加三江沿岸的文化、娱乐、体育、生活、购物、休闲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与休闲设施,同时丰富设施的层次与种类,完善设施的空间分布,提升三江自然景观带的功能复合度与市民参与度。(表1,图13)。

表1 三江自然景观带优化建议

优化强化 建议 三江口——青林湾大桥 三江口——常洪隧道 区段 三江口——沈海公路大桥 沈海公路——绕城高速大桥 1.此段为“三江休闲文化长现状廊”核心区段,滨江绿化建概况 设较为完善。

提升 青林湾——余姚江大桥 常洪隧道——明州大桥 培育 余姚江大桥——余姚 明州大桥——镇海 绕城高速大桥——奉化市 1.此段为三江在主城区范围内的边缘区段,现状为农田、林1.此段为“三江休闲文化长廊”的次级区段。 2.规划等级较高,现状建

2.集合了文化、体育、休闲等多种功能要素。 设较差。 地、工业用地等。 2.规划为城市生态控制区。 1.严格控制滨江开发建设强1.严格按照相关规划加快1.保持现状生态景观,严格限制滨江地带的开发建设,并拆除现状建设。 2.培育特色农田景观、郊野景观、绿地度,整治完善滨江天际线。 滨江建设,合理进行沿江2.强化滨江功能的多样性与优化公共性,实现滨江地区的多高层建筑布点,注重滨江天际线的塑造。 2.完善滨江慢行系统,提升滨江景观开放性与连续要点 元复合发展。 3.严格保护沿岸生态环境,增建高品质公共建筑与活动空间。

度,提高景观设施的服务、景观,提升城市生态维护与管理效率。 景观品质。 图13 三江自然景观带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2.2.3 河道景观轴带的优化

宁波市内有六塘河、江北大河、护城河、甬新河等多条河涌,拥有良好的水乡景观基底。但“马路主义建设模式” 割断了内河水网脉络,割裂了河道景观空间,未能形成高品质的河道景观轴带。未来宁波的城市与景观建设应当转化视角,重点关注城市的天然优势,重新

审视河道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疏浚由于道路建设被人为割断的城内主要水系,构建连续完善的滨河步行系统,提高城内主要河道的连续度和环境品质;鼓励“河街并行”的道路建设模式,打破区块分割的整体格局,重塑宁波江南水乡气质。

笔者以甬新河为典型案例,针对其建设现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建议,并期望能够对宁波市其他河道景观轴带的优化带来启示(表2、图14)。

表2 甬新河景观带优化建议

优化强化 建议 甬江——世纪大道段 区段 世纪大道沿线(通途路——环城南路段) 甬台温高速沿线(环城南路——绕城高速段 1.此段集合了江东区的部分文化、体育、休闲等功能要现状素。 概况 2.与城市道路结合度较低,但有一定的景观基础。 1.严格控制滨河开发建设强度,保证连续开敞的河道景观界面。 2.增加多种类型的滨河公优化园,强化滨河功能的多样性1.严格按照相关规划加快建设进度。 2.合理进行沿路(河)的高层建筑布点,注重天际轮廓线的塑造。 3.严格保护河道沿岸生态环境,增建高品质公共建筑与活动空间,提升景观活力。 1.严格限制滨河地带的开发建设行为,保持现状生态景观。 2.整治河道沿岸的景观环境,提高生态服务水平。 3.增加滨河绿地,拆除甬台温高速与甬新河中间地带的现状建筑。 设品质一般。 住、农田、林地等。 2.规划等级较高,现状建2.沿河现状多为居1.此段与世纪大道道路景观带的结合度很高。 1.此段与甬台温高速的走向较为切合。 提升 培育 要点 与公共性,实现滨河地区的多元复合发展。 3.完善滨河慢行系统,提高景观设施的服务、维护与管理效率。

图14 甬新河景观带优化示意图

4.2.3 城市景观区的优化

当前宁波的城市景观区主要包括历史性景观区、功能性景观区与发展性景观区三类。笔者针对不同类型的景观区,根据其建设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能够突显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提升城市景观品质。

表3 城市景观区优化建议

类型 名 建议主导功能 称 1.更新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理念,将历史文化历史性老城区 景观区 商贸、文化创意产业等城市功能 服务水平,实现有机更新。 3.延续传统城市肌理与街道格局,重点提升景观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重塑其浙东文化渊薮之地的重要地位。 保护宁波的历史文景观与现代城市建设和谐相融。 2.改善传统街区的空间环境质量,在保证历史风貌完优化要点 化空间,发展旅游、整性与延续性的基础上改善街区道路、市政等设施的

1.处理好与老城历史文化景观的关系,接纳从老城转重点发展金融、商移出来的现代城市功能。 三江口商业景观区 贸、信息、咨询等现2.开展核心区总体城市设计,形成富有韵律感的沿江代服务业,打造最具天际线和连续统一的城市景观空间序列。 宁波特色的城市核3. 引导与调控景观区内的各类开发建设行为,形成心区 特色明显的商业景观区。 1.丰富教育产业的层次与类型,进行教育资源集聚,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功功能,适当拓展“产能性景新型产业 观区 江北产产业、金属加工、通业景观信设备制造等功能区 为主的综合区 鄞西产纺织服装业、仪器仪业景观表制造等功能综合区 区 发展性景观东部新城景观区 区的整体景观特色与景观活力。 1.新区建设应当充分考虑与地形、地貌的协调发展关重点发展行政商务、系,塑造富有地域风貌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 会议会展、科技研发等现代城市功能 2.延续城市文脉,引入“文化植入”机制,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积累,形成富含城市文化内涵的理想型城市景观空间。 造产业区的休闲游憩空间与活动交往空间,提升产业3.在做好以防护为主的景观环境优化提升的同时,塑区景观空间的安全防护功能,提升环境质量,形成现发展空港物流产业、代化的产业景观区。 2. 做好环境卫生、绿化防护等基础工作,加强产业“生态型产业园区”作为景观环境品质提升的目标。 发展机械工业、物流新空间的科教景观区。 1.考虑产业区空间与城市生态空间的交流与联系,以大学城—学—研”一体的科景观区 技孵化产业和创意气质,打造作为宁波市“文化拓展”与“产业拓展”2.丰富地区景观空间层次,凸显宁波尊师重教的人文市的教育科研基地。 通过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现代教育,形成宁波

区 鄞州政治、经济中南部新心,发展城市商务、城景观旅游休闲等现代城区 市功能 1.合理规划南部新城的景观空间尺度,重点处理好南部新城与城市其他景观区的空间协调系。 2. 在景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融入“人本关怀”理念,实现广泛意义的公众参与,提高新城景观的可参与性、可接近性、亲民性与群众性。 姚江新城景观区 发展文化娱乐、文体休闲、商务办公等功能,打造宜居新城 1.严格按照相关规划加快建设进度,形成代表宁波都市商贸文化的,以休闲旅游为特色的高品质城市景观空间。 5.结语

虽然城市景观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城市景观体系不存在一个终极完美状态,但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调控,妥善处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文脉延续、城市特色保持、城市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起适宜现代城市发展的,联系历史与未来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景观体系。系统研究宁波市城市景观体系的特征并探索其优化路径对破解当前宁波城市景观建设发展难题,突显城市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提高城市景观辨识度,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对国内其他城市景观体系的提升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邱枫. 基于GIS的宁波城市肌理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同济大学, 2006.

2.阳作军.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演变及趋同性的规划对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中央美

术学院, 2012.

3.刘奇志, 肖志中, 胡跃平. 城市景观体系规划探讨[J]. 城市规划, 2000(05):22-25. 4.蒲向军. 城市总体设计研究——以武汉市总体城市景观体系设计为例[J]. 城市设计, 2002. 5.浙江省工程勘察院编制. 宁波市地图集[M].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

赵丽,规划设计师,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