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竞争,交流讨论,探究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在神州大地扎根发芽,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眼看着同行高手的学生,成绩一路攀升,将笔者远远的抛在后面。笔者就一面加紧学习课改新理论,一面认真批阅学生的作业,一面深入学生的实际,认真观察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发现“选择、填空、作图、实验、计算和综合运用”等类型题,在班上都有对应的解题高手,他们的思维和方法,甚至超过老师。从化学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生活,从生活回归化学,是现在化学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引导和助孩子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实验现象中所隐藏的规律和真理,真正发现化学实验的神奇,就会在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同时,增强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若让您的孩子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您的孩子就一定能出人头地,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请您千万别疼自己的牡丹花而将一个科学家扼杀于摇篮。没有思考、动手和实践,就不会有新的发现和发展。结果这个学生在2012年初中毕业会考中,化学单科成绩达到97分,夺得我校化学单科第一。笔者的人均成绩、优秀率和合格率,都排在全县化学单科前五名,得到了师生和社会与家长的好评。可见: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确实是最有成效的教学。那么怎样做,才能真正实现因人施教,分层教学?方法如下几个方面。
1 科学评估,合理分组,是因人施教,分层教学成功与否的突破口 因人施教,分层教学,其实质是将认知理解水平、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分成一个互助合作式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相互启发,相互指导,共同探讨与提高。由于他们的水平相同或相近,所以,他们之间就不会产生高人或低人一等的优越感或自卑感,更容易增强他们的自尊性和积极进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由于同伴之间一个小小的发现或提醒,都能让他们立时顿悟——原来如此,为什么我没有在他之前发现的警觉与竞争求胜心理,会使他们更加注意观察同伴学习时的关注点和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就会因为同伴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也具有了同伴身上的闪光点。若为了片面追求高成绩,企求优秀学生对后进生的引领与帮助,而将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就会在交流讨论与合作竞争,探究创新等教学环节,会让优秀学生感觉到后进生往后拖拽自己,后进生感觉到优秀学生已经登上神宫一号,而自己连自行车都骑不住的差距感和自卑感,从而产生再奋斗也不如人,干脆抄用别人现成的。这也
许就是高分低能现象形成的真正原因。切记:因人施教,分层教学,是为了促进每个人在每节课和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新的发展与提高,以实现全体学生知识与智能等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2 适时调整,始终保持小组的最佳组合和竞争求胜力是因人施教,分层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和相近性非常多,但他们总还有适应性和感觉等各面的综合因素影响着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协作程度。只有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及时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更能保持小组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更能激发小组内部成员的思维活力和互助合作的亲和力和出奇制胜能力。小李起初因为逻辑严密,思维严谨,擅长解答选择题,答案百分之百对,且对每一个选项的否定与肯定,他都有非常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依据,被众推为选择题攻关组组长。由于他聪敏过人,所以,对组内其他成员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每次交流讨论时,他都成了众推的小组代言人。他就找老师提出,要到综合运用组去寻求新的发展与提高。经征求两组学生的意见,选择题组的学生坚决不放自己组中的这一面旗,因为选择题组目前得分在所有组中排行为冠军,选择组的成员想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综合运用组的同学则热烈欢迎。经笔者再三做工作。选择组的同学终于在“自己命运自主载,自主探究提升快。自思自想自发展,取长补短握未来。”的思想影响下,欢送小李到综合运用组继续深造。结果,选择题组涌现出了更多天才与精英,综合运用组的探究创新能力空前高涨,成果不断。在身边植物的汁液中寻求配制天然美容液、防晒护肤品和中性洗洁精等探究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其他小组的同学,也不甘落后,正在默默寻求适合于自己的探究新项目,以求优质高效地完成自己小组探究新目标。
3 加强指导,为小组学习不断地进行加油充电和指引正确航向,是因人施教,分层教学成功与否的保证
学生的认知理解和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毕竟不如成年人那样机智勇敢、迅速果断和准确而富有成效。由于一节课,只有45min,我们必须组织引导学生在45min内或提前完成探究任务。否则,就会造成问题拖欠,极不利于培养学生“惜时如金,争分夺秒”的良好习惯。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一个人辛辛苦苦地奋斗了一生,也没有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务,没有成果和发现,那我们还能说他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吗?笔者的一名学生,在2012年初中毕业会考中,对最后一个压轴题,绞尽脑汁,挖尽心思,运用各种方法尝试解答。
当她豁然开郎,云开雾散,奋笔疾书时,却到了交卷时刻,使她失去了再有两三分钟就能得来的3分。她痛心的告诉笔者,在分组的教学实践中,该给同学讲解和点拨的,教师还得讲。这位同学的话也印证了笔者几十年的教学发现:“教师讲解板演和训练了的,学生不一定全会,教师没有讲解和板演的,绝大多数学生肯定不会”,会的只有百分之一或二的优秀学生。只有教师根据各组学习内容的实际深度和难度,随时有针对性地深入到小组中去,参加领悟学生的学习,当发现他们确实一时找不到探究方向和策略时,教师就一定要对学生巧设疑问妙设悬,组织引导学生在解答教师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帮助引导学生顺利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请老师帮助,老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得到新的启发与提高。这就是教学相长之理。我校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突发灵感,妙笔生华,多篇辅导实践笔记被人教网和甘肃教育网公开发表。
只有时时关注学生发展,科学运用因人施教和分层教学,恰当运用启发诱导式提醒引导学生,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灵感就会被激发,学生生成就会不断地被解决和不断地生成。课堂教学就会因富有成效而人才辈出,精英争鸣。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2] 课改理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