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6期 2006年11月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Vo1.22 No.6 Nov.2o06 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 王连军,张军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首先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而对其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和产业内部不平衡增长的客观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 在较大差距的结论。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二产业增长幅度缓慢;最后根据云南产业发展实际特 点有针对地给出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 关键词:三次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79一(2006)06—0047—05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Yunnan Province WANG Lian.jun.ZHANG 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Nationalities University,Kunming 65003 1,China) Abstract:Starting with improving effects of the adjustment of Yunnan’S industiral structure to the eco— nomic growth,and the paper positively studies on height of industirl satuctrure and the general evolution trend of leading industires in Yunnan Province.Then it call be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a great gap in in— dustril stauctrure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ires or coastal areas in China.It mainly shows the in— dustril stauctrure in Yunnan Province is irrational,and the growth rate of secondary industry is considera- bly slow and plays a less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Finally,based on the feature of Yunnan Province,the paper proposes some concerned policies of industi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hree industirla structures;stuctrure adjustment;leading industy;economirc growth 产业结构反映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 联系方式。这种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以从 两个角度来考察: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 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 趋势,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 种自然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状况及其相 互制约的方式,反映着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发 达程度与增长潜力;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 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 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的“投人”与“产 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本文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以改革开放以来云南 省产业结构变动为例,探讨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 增长的相互关系。 1云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GDP增长的推动 作用 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产业结构中最基 本的关系,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 改革开放2O多年来,云南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 崭新的时代。为了认识在这一时期三次产业结构 的变化,及结构变化对GDP增长的促进,本文选 取了1978—2005年中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 产业产值为时间序列数据,根据所得数据绘制图 型并进行计量分析。 云南省自1978年以来,实际GDP总量增长9 倍,尤其近lO年来年均增长保持了8%以上速 度,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图1中显示云 南省实际GDP变动表现出如下特点:从1978一 收稿日期:2006—05—16 作者简介:王连军(1976一),男,天津宝坻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企业管理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8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l1月 1992年12年间GDP增长率总体上呈现出了比较 大的波动,1992年以后则增长相对平稳。25年间 第二产业实际产值总量增长13倍,且其增长幅度 与实际GDP增长幅度高度吻合。在1995年前后 R=0.934 D.W=1.5l4 F=402.5l (R为判定系数,D.w为杜宾一沃森值,F 为F检验) 以上模型通过统计检验,表明系数的估计值 在统计上是可靠的。回归模型表明,1978~2005 经历一次高峰后云南省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 放慢,低于全国ll%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第三 产业产值总量增长20倍,如图1所示,其增长速 年的27年间,第二产业变动对GDP总的增长的 贡献最大,为0.427 7(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 度在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相对于第二、三产业, 云南省的第一产业增长变化率(总量增长了3 倍)波动比较大,既有年增长速度将近15%的较 快增长,又有大于5%的负增长,而90年代以后 一直处于5%的增长率徘徊。 0.25 0.2 O・l5 {}{卜0.1 磐0.O5 O .0.05 —0.1 n -n I"- 一 ln 卜 n -n 摹 兽 器 昌g g ………一一t'l t"q t"q 年份 一GDP增长率 一—产增长率 。一=:产增长率 一三产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云南统计年鉴2005年》、国家统计局官方 网站htrp://www stats gov en/计算整理 以上数据均以1978年基期 价格计算的实际GDP。 图1云南省GDP及三次产业增加值变动率 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都表明,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发展中的 经济体进入起飞阶段后,长时期的较快增长都是 以经济结构的快速转换为基础的。可以说,工业 化过程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经济 结构的调整升级过程,这符合钱纳里等提出“发 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的论断(1986)。 基于上述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 GDP增长率对第一产业(x )、第二产业(x:)、 第三产业(x )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进行回归,分 析三次产业增长率对整个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具体 的影响。 用Eviews软件输出回归模型如下(样本区间 为1979~2005年): GDP=n625 9+O.3775X1+O.4277X2+O.173 3X3 (2.083)(16.703)(18.259)(7.515) 点,其中有0.427 7个百分点是第二产业增长带 动的);第一产业次之,为0.377 5;第三产业最 弱,为0.173 3。模型中的系数表明第二产业对 GDP的贡献最为突出,由此可推断云南经济增长 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增长推动的。如果再作进一步 的分析,分别计算GDP增长与三次产业增长的相 关系数,计算结果为第二产业的相关系数为R = 0.808 0,大于第一产业R =0.706 7及第三产业 R,=O.648 5的相关系数。这就充分证明了第二产 业与GDP增长有强相关关系,是推动经济增长的 主要源泉。 2云南省产业结构的演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云南省经济实力的提 高,总量增长下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速度都产 生了明显的改观。 2.1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客观规律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 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的内容:1)第一产业产值占GDP优势比重 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2)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产 业演进;3)低加工度产业向高加工度产业演进。 如表1所示,云南省三次产业基本的演进趋 势遵循“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向更加高级的水平发展。 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中,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 呈现大幅度递减的趋势,由1978年的42,7%下 降到2005年的18.9%;而第二产业提高的幅度 却不大,仅从1978年的39.9%提高到2005年的 41.75%,26年间仅提高了1.85个百分点,其中 在1978年至1990年间甚至出现了5%的负增长, 同时第三产业也相应大幅度上升,由1978年的 17.4%提高到2005年39.35%。总的演变趋势是 从“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最终朝着“三 二一”方向转变。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O O O O O O O O O 8 7 6 S 4 3 2 l 第6期 王连军,张军: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 49 裹1 云南省主要年份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例/% 产业类别 1978年1990年1995年2002年2005年 成在全国产业高度化的排名持续下降。 表2云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变动 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05年》、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http://www.stats.gov.en/o 产业间结构的调整变动有效地促进了GDP总 量的增长,我们观察到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结构 的内部相对调整对云南GDP增长也发挥了相当大 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与全国平均水平及 广东、上海等地的增长速度差距在拉大,说明改 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O世纪9O年代以后云南工业 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所以在现阶段第二产业对 经济增长有着比第一、三产业更为显著的支撑作 用。 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标准为 厂i——一 si=^/∑ ,其中s 产业结构高度水平, 为i地区_『产业占GDP比重, 产业指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和非农产业, 为 产业的权重,第二 产业、第三产业和非农产业所设定的权重为0.2, 0.3和0.5,通过计算整理得到如图2所示。 容器誉誉暮誉器容器蜜 8 8 g __ _…… 年份 一云南省产业高度水平 +全国产业高度水平 图2云南省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与全国 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比较 图2显示,2O多年间云南省产业高度化水平 总体上不断提高,并与全国产业平均高度水平不 断趋同。但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虽然云南省的 产业高度在不断提高,但从2000年以来在全国的 排序反而下降,这一方面说明全国各省市产业高 度的不断趋同;而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云南 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慢于其它省市。由于第 二、三产业的调整慢于全国其它省市的速度,造 资料来源:根据《云南统计年鉴2OO5年》、《中国统计年鉴2OO5 年》、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err/计算整理。 2.2产业内部的不平衡发展 钱纳里指出,在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其经济变量并不能独立变化,它们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密切相关。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产 业结构会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其基本特征是:在 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逐渐上升趋势,农 业份额下降,而按不变价计算的服务业则呈缓慢 上升;在劳动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 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而第三产业将吸收从农 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 云南省经济实力在提高的同时,也表现出极 大的不平衡性特征。将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与按照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进行比较(见表3),若以国 际标准结构来看,人均GDP从300美元到1 000 美元,第一产业劳动力构成将下降21.3%,第 二、第三产业将分别增加1O.2%和l1.1%。而云 南省在这一GDP上升过程中,除第一产业接近钱 j|}3人均600—10IN)美元的产业结构比重/% 资料来源:李悦:《产业经济学》第90页、《云南统计年鉴2005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11月 纳里标准产业结构以外,第二、三产业均远远偏 离标准结构。从产业劳动力构成来看,云南省的 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与标准结构有着巨大的差 异,突出的特征是第一产业囤积了大量的就业人 员,而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也都远远低于标准 结构和全国水平。这说明如果以标准劳动力结构 为参照物的话,云南的三次产业间劳动力转移严 重滞后,这客观上是由云南的农村人口众多这一 情况决定的。 综上所述,云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不 合理,第一产业占GDP份额与劳动力占第一产业 比重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云南省还是 农业大省;第二产业的份额和劳动力比重还远小 于全国水平,这虽然与我省工业基础薄弱有关, 但同时说明我省工业化进程较缓慢;第三产业份 额虽然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劳动力占第三产业 比重却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作为相对落后 的省份,虽然高科技产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 无法代替工业化的功能,尤其当农村人口仍占总 人口的80%以上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没有工业化 方面的长足进展,第三产业的增长空间就难有较 大扩展。 2.3加快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与建议 1)解决产业结构偏差,促进产业结构更加 合理化。 根据目前云南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基础,相 应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解决三次产业结构偏 差,促进产业结构的更加合理化。具体来说,一 是在保持第一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促进其比重不 断下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合理开发和 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继续优化其内部产业结构, 使农村经济和就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为此云 南省要结合云南经济发展进程,加大对农业和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科研教育和先进技术 的推广和投人,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主 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健全方便、快捷、内容丰富 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信用服务体系。从长远看, 应该逐步摆脱“资源依赖性”经济的模式,在西 部大开发过程中,应以环境地理生态恢复为切人 点,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水 平,加大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扶持力度,重点发 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服 务业比重。二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 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发挥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 作用,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地理、文化资源大力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2)强化与发展主导部门群,加快经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根据产业部门对经济增 长贡献的不同,提出了“主导部门”概念,即在 经济发展某一特定阶段的产业结构中,客观地居 于主导地位,起着带动一大批产业发展的作用。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经验表明,现代经济增长 的实质是主导部门群的阶段交替过程。 云南省现已选定的主导产业中,化学原料及 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具有 不断高涨的市场需求,对国民经济具有较高的带 动作用;能源工业中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是 国民经济的基础部f-I;教育文化等产业也是关系 到云南省竞争力强弱的关键部门。因此主导部门 群不仅具有比较增长优势和比较规模优势,而且 具有较高的部门关联度、带动作用和新技术的扩 散效应,因而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部门 结构的中坚力量。政府要大力培育和扶持主导产 业,巩固其基础地位。为此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政 策、从政策与资金方面对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给 予大力支持,使主导产业企业具有科技投人能力 和技术创新、技术储备的能力,从而真正形成市 场优势。同时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争 取并用好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 在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过程中还必须注意整 合要素,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环 境是区域提高自身竞争力和优化科技资源所必需 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 云南省而言,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等现实问题 迫切呼唤一个良好的制度创新环境。 3)正确处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 辩证关系,以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来带动产业结构 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实质是国民经济 的工业化与信息化,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 系: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又是产业结构在更高层次上实 现合理化的前提。云南作为多民族的边疆省份, 必须立足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以国民经济的信 息化带动国民经济的工业化,才能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在思路上,要把培植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期 王连军。张军: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 51 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对传统产业进行技 术创新作为突破口来抓,以此来带动三次产业之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间和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合理化。 未来20年是云南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 时期,也是全面实现工业化,提升现代化水平的 重要阶段。为实现上述目标,国民经济必须保持 较快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经 济增长的规律,根据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波动中 的影响程度,制订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云南省 经济的发展。 [2]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赵果庆.我国产业部门群结构与战略性调整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6(1):19—27. [4]江小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 贸经济。2005(4):3—9. [5]胡晓鹏,张来春.中国产业不平衡发展增长效应的实 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2):39—44. [责任编辑:毛颖] (上接第32页) 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创造积极向上、 催人奋进、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 3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正成为时代 发展的主旋律。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前 2.7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 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 是由具有高尚道德情操、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 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他们与大学生朝夕 相处,是大学生的“第一老师”,是对大学生有 相当影响力的人,是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首先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深入到学生中 途和命运。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也要在创新人 才的培养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我们对思想政治教 育创新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进行探讨,就是 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 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永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职高专 院校品牌建设[Jj.云南高教论坛,mo5(3):195—201. 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手材料,了解 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需要,切实做到将解决思想问 [2]李世闻.关注与创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实效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o06(3):83—85. [3]安妹.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 2006(2):193—194. 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将这支队伍不 仅视为学校党政管理干部的重要来源,而且视为 学校教学和学术骨干的重要来源。 [4]刘福义.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徐州教育 学院学报,2005(4):47—49. 建设一支素质精良、动态稳定,专业化、学 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队伍;同时,根据大 众化教育的实际,建设一支开放式的兼职队伍。 将制度建设作为最根本的建设来抓,针对新形势、 新睛况、新问题,研究制定一系列具有时代感、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的制度规章,不断提高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5]李祖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寄[J].北 京教育(高教),2006(4):53—55. [6]陈昌兴.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中的价值 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1):l3一l6. [7]苏宝芳.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岱宗 学刊,2oo5(4):119—120. [责任编辑:丁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