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一:搜集泉州戏曲文化资料,纸面了解信息
1.泉州戏曲的发展状况
在丰富多样的泉州戏曲文化中,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南音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在文革期间,以南音为代表的泉州戏曲遭受到很大程度上的破坏,但在改革开放后,泉州戏曲文化在走出闽南地区,走出国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来,泉州的南音,提线木偶就时常在一些国家级的文艺晚会上露脸,南音这一曲种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魅力为更多人所认知。除此之外,2002年,南音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泉州戏曲也为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东南亚等闽南语普及率高地区的侨胞,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千百年来,南音广泛流传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列地区、深为闽南侨乡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且远播到台湾、港澳和东南亚一带华人聚地,成为海外侨胞和港台同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据有关资料介绍,台湾南音社团多达70多个,拥有成员千余人,多数祖籍泉州,其演唱、演奏风格保留着故乡泉州的传统特色。自1981年起,泉州举办了多届具有国际影响的“海内外南音大会唱”。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的南音社团,与泉州、厦门、漳州南音代表团的乐弦名家、艺苑新秀同台献艺,“一曲南音传海宇,何人不起故乡情”!“音乐是一条河流”,流荡着历史和时代的旋律。南音是一条用乡情编制的彩带,把海内外闽南乡音的心紧紧连结在一起。许多台湾乡亲遥望云水浩渺的海峡,归思难收,常常借南音抒发思亲怀乡的离愁别绪,从乡音中感受乡土的温馨。南音,是深深植根于闽南侨乡人民精神家园的一株飘逸芳芳的奇葩。
近年来,各部门在宣传发扬泉州戏曲文化上都做出了很大努力,比如各级财政部门要将“保护工程”纳入财政预算,给予经费保障。泉州艺术学校目前有12个专业16个班,学生400多人。现在很多专业都是和剧团合作,定向为他们培养人才。2006年,提线木偶戏班开班。2005年、2006年,我们连续两年招收高甲戏专业。南音,木偶戏,走进中学课堂……
2.泉州戏曲文化的传承现状
虽然泉州戏曲在文化部等部门的大力宣传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依然存在问题,不如说许多传统艺术所共同面临的后继无人的问题。随着“国宝”级的提线木偶戏大师黄奕缺的离世,这个问题再次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曾告诉记者“所有的加起来,木偶戏的演员不足40人,平均年龄则超过40岁。”高甲戏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市高甲戏剧团团长吴毓秀在“两会”上呼吁称,泉州传统文化繁荣但后继乏人,就文化戏曲来说堪称占了福建的半壁江山,几十年来都是这样。各个剧团面临着编、导、舞美设计等人才缺乏的情况。以市高甲戏剧团为例,不解决接班人问题,到2010年,团里的人就剩下一半,只有40多人。泉州市戏剧研究所副所长黄锡钧称:“文艺最重要在于受者,文艺和受者是鱼和水的关系。”在黄锡钧看来,有了受众,就有了市场,那一种文艺自然就繁荣了。几十年前,不论是提线木偶还是梨园戏、高甲戏,一片繁荣。关键是大家都爱看戏,戏班有钱赚,自然学得人就多了,那是谋生的手段。继承是第一步,创新和改革是通往大师的道路。”
调研内容:
对于泉州戏曲文化的相关信息,有大量的资料可以查找。多年来,许多人的总结,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相关的资料。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可以是书籍,可以是报纸,可以是
新闻节目等。搜集这些资料是调研的第一步,初步了解这些戏曲文化,有助于后面调研行动的开展。
调研方法:
搜集资料
查找有关泉州戏曲文化的资料,从纸面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子课题二:政府部门在文化保护方面所做努力
课题背景:
走访泉州老街,翻阅泉州历史,我们发现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居世界第三位,看来泉州政府在保护特有的宗教文化、戏曲文化以及古建筑方面出台了许多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得许多优秀文化得以保存、延续。例如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提线木偶,还有闽南特有的南音。而且泉州多文化是已经渗透、融入到居民日常生活的,而并非只作为保护文化的一种形式存在,就像人们对茶文化的喜爱,过节到庙里拜拜,这些都是居民自发的文化活动。我们不禁欣慰这样的存在状态
才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
但是为何泉州有如此深厚的文化背景,如此珍惜文化的政府和广大群众,泉州文化却并未像势如破竹的泉州经济一样在全国引起关注,而且有渐渐衰退的趋势呢?究其原因,不乏有这几方面的不足。
首先,泉州的文化是比较深厚,从海上传来的西方宗教文化都首先在泉州落地。但是和西安这样的六朝古都相比还相差甚远,西安地区保留的文物古迹是非常壮观和丰富的,它有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样大面积古迹留下,而泉州保有的文化从量和种类丰富程度来看,都是不能与西安相提并论的。西安的文化集群产生的效应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泉州的文化具有闽南特色,这是它的优点,但也是限制它发展的缺点。文化发展不可能只靠当地人的自我欣赏,它需要和外界交流,吸收新的血液,或新的土壤去传播、发扬。但语言上的限制使得来自外地的游客难以理解。不仅外地游客看不懂,就连泉州本地的年轻人也欣赏不了古老的文化。
其次,泉州除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没有多少吸引人的身份。人们接触到泉州的机会很少,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
再次,泉州在福建省内,仅算一个小城市,福建省的发展资源自然优先考虑福州、厦门这样的大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是非常可观,从而没有大量的经济投入到文化建设方面来,便造成文化发展的断带。
最后,人才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非常之大。泉州的文化发展欠缺许多的发展平台。例如没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看好泉州的文化效益,从而文化发展缺少资金支持;泉州的高校根本起不到带动文化发展的作用,高校里没有这样的文化精英,带动不起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民间或政府也没有适时而生的人才,大刀阔斧地进行文化建设,只是寄希望于老祖宗的原有文化。
调研内容:
(一) 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新时代下,随着流行因素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现状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要发展,要改变,就要先了解它的现状,找到它发展的短板在何处,从本质上了解弱势,了解弊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传统文化再次绽放。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对这方面更有研究,从而更有发言权。
(二) 重点突出泉州文化方面的调研
作为泉州文化的代表,南音、梨园戏、高甲戏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然而,它们的发展却有停滞不前的现状,甚至没有任何进步,在走向沉默。它们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如此现状,这也需要从本质方面去探究,而且是各个方面的原因。泉州文化局对此应该有他们自己的研究与政策。了解这些,有助于真正发掘出泉州文化的内在,对于后期可行性解决方案的提出有重大意义。
(三) 采访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的见解
根据前面的调研,继续访求相关部门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工作,了解他们在文化保护方面做作的努力,这些工作是否得到了切实落实并响应,工作展开的难度在哪里。然后再相互讨论对于文化保护还有什么更加有效的措施。对于本地特色文化的发展,所持的态度如何,怎样从实处解决文化落寞的尴尬处境,让泉州传统文化继续发展下去。
(四) 询问南音传承与教育的结合
调查文化局是否有意向为传承泉州传统文化将其投入到中小学或者高校的课程中,使文化通过教育的途径得到保护。这项举措的可行性如何,还需要走访部分学校或者教育局,采访校长或者教育局局长,求得相关看法。
调查方法:
走访调研
通过走访政府部门、文化局、教育局、各高校等,采访相关人士,从交谈中探寻信息。另外,还可以请求信息援助,提供资料查阅。
子课题三:采访相关学者或民间艺术家
课题背景:
“我离开泉州已经整整22年,今天终于又回到了南音的故乡。”2014.03.02,在“文都”系列活动泉州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台湾的泉籍南音艺术家王心心分享了自己常年致力推广南音的经历。说起个中坎坷,她不禁潸然泪下。
王心心坦言,在推动南音发展这条道路上遇到过太多坎坷,中间历经无数的磨砺才将南音与现代音乐技艺结合起来。“传统的南音表演者站台形式单一,观众容易感到乏味单调,于是我对舞台表现形式做了一些改变。”王心心创造性地将南音与古琴、萨摩琵琶等乐器相结合,引入昆曲、唐诗词牌和舞台肢体表演等元素,经过舞台的不断磨合,最终创作出《琵琶行》、《葬花吟》、《昭君出塞》等新式南音作品。2008年,她糅合南音与现代芭蕾舞,将新作《马可波罗神游之旅》带上鸟巢舞台,通过更高的平台将南音推向世界。
尽管在南音的继承发展上取得许多突破,但研讨会上仍有很多学者对南音未来的发展瓶颈表示担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长铃一连抛出四个问题寻求在场学者解答:“我们能继承南音什么?专业化南音团体失去社会支持究竟怎么生存?社会到底对南音是否依旧存在需求?南音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支持将会走向何方?”
福建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会长陈日升在主题演讲《离开了严格的南音原样保护,无从进行南音艺术的创新》也直指这一问题,他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能够携手共同保护南音这一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避免原汁原味的民间表演形式走向衰亡。
调研内容:
(一) 深入艺术家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泉州文化
之所以选择从事南音方面的艺术工作,这些艺术家一定对南音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在南音的发展面前,他们也一定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在这条路上一定走得很坎坷。和他们面对面交谈,了解他们对南音不一样的情感之路,体会他们多年来的酸甜苦辣,更有助于还原南音发展的本来轨迹。倾听他们忠于南音的内心,还有那些它们背后的感人故事。
(二) 调研泉州传统文化的具体详情,分析发展之路
作为泉州文化方面的专家,他们一定对各自领域了解得更加深入,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有真实性。从交谈中,询问这些年文化的发展情况,以及政府方面对于泉州文化发展方面的支持有哪些。而且还可以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到很多很多,例如南音、梨园戏等在群众中的影响,还有他们对于文化发展的希冀,以及想得到的各方面帮助。
(三) 传承文化之重任,出路何方
基于他们对于南音的特殊情愫,南音的发展定是他们的渴望。然而萦绕在他们心头的当然也少不了迷茫疑惑,但这挡不住他们看到南音光明的出路。和他们探讨泉州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思索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致力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谋出路。
调查方法:
访问座谈
拜访名家,请教文化方面讯息,倾听他们背后的故事。采访他们对于文化现状以及文化发展的看法。
子课题四:文艺演出的台前与幕后
课题背景:
现代化的城市,商业化的经济,利益化的社会,让传统文化的发展收到了阻挠。泉州传统文化演出团体少之又少,大致只是每种文化种类一个演出团体。而且演出并不是很频繁。他们是文化传承的使者,但少部分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虽然他们在文化演艺方面有十分精湛的技艺,但是却无法将它们传承下去。
看着那些演员的精彩演出,有时会感叹文化的瑰丽,技艺的精湛,却还有一种担忧,对于传统文化继承的忧虑。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背后的故事;每一种技艺,都有其背后的辛酸。杰出的文化,历
史的积淀是必须;华丽的演出,背后的付出是关键。
每次的演出,都是厚积薄发,也是昙花一现。但是他们始终坚守在文化保护的阵地,为泉州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 探求文化背后的故事
作为文化的传承人,他们的记忆中总会有着或多或少的故事。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继承,以及各种各样的小插曲,都是最精彩的一笔。通过访谈,了解这些故事,感受文化的魅力,真正体会到泉州文化的古风古韵。
(二) 日常练功的点滴
每一项技能,都是不断地练习而来。台前的从容,定有背后的付出。对文化的学习,一定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点滴。讲述他们练习的经历和经验,分享文化艺人的生活,可以让文化传承看到曙光。
(三) 调查团体的发展问题
文化要发展,团体也要发展。他们对于新鲜人才的吸收,和人才的培养,有什么举措。怎样的管理,才能让团体始终风光下去,把传统文化继承下去,都是团体发展的大问题。
调查方法:
实地跟踪调查
跟随演出团队,观看文化演出,感受文化魅力。然后采访团体代表,了解文化现状以及日常训练情况,还有团体发展问题。
子课题五:群众眼中的泉州文化
课题背景:
“松风竹韵梅花魂,高山流水四时春。”南音,不仅使海内外乡新情牵梦萦为之陶醉,也深深扣动许多中外文艺名家的心扉。这些年来,专程前来观赏泉州元宵南音大会唱的著名文艺理论家、音乐家、戏剧家、作家、诗人,或击节赞叹,誉为瑰宝;或灵感泉涌,诗思如潮,写出了赞美南音的诗赋和文章。
著名音乐家吕骥对泉州南音情有独钟。他先后题撰“南音渊源古,午载传不绝”、“南音古乐又新唱,精神文明更蔚然”等贺词,并赋诗两首:“幽兰生八闽,清香飘四海。妙音传绝响,情连千里外”。(《咏南音》)“八闽南曲寄绝响,海峡两岸盼亲人。何时共唱团圆曲,建设祖国不离分。”(《祝龙年南音大会唱成功》)
“南音生南国,曲曲寄深情。海内寻故旧,泉城有知音。”这是首届泉州南音节,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赠诗,简洁凝炼地概括南音所抒发的乡音乡情是连结海内外同胞情谊的纽带。赵朴初先生泼墨挥毫书撰的咏南音诗:“管弦和雅听南音,唐宋渊源大可寻。不意友声来海外,喜逢佳节又逢亲。”以及原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的题诗:“南音南曲会泉城,港澳台胞到处聆。一阕新声传海宇,何人不起故园情?”可称是深谙南音真谛,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外地工作的泉籍文艺家,对故乡的南音自然倍感亲切温馨,他们的诗文流溢着对于
南音奇葩的赞美和对于桑梓故土的深情。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李焕之赋诗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忘心儿醉。文化古城国宝多,南曲艺术放光辉。”诗中对植根闽南的“国宝”南音充满了骄傲与自豪!著名作家白刃回到家乡观赏了泉州元宵南音大会唱后,心潮起伏,情不能已,彻夜难眠,遂写成《古乐南音寄深情》一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赋诗一首:“四海弦友会温陵,满城笙歌尽乡音。万民空巷贺灯节,千年古乐庆新春。”
一位旅居海外学者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袅袅南音牵动游子的乡愁,他写诗道:“温陵雨霁柳如丝,春日莺歌燕舞时。玉振金声情缱绻,丝丝缕缕系乡思。”真是“闻乡音而怀土,望明月而思亲”!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剧作家黄奇石回到故乡观赏少年南音弹唱表演,深为激动迷醉。他在一篇散文中写道:“听着那久违的故乡的南曲,听着令人回肠荡气的清婉的古调,尤其是听着寻纯真甜美、稚气十足的童声,我恍如置身仙境,顿时觉得自己的心胸被音乐的泉水清洗了一番。……它让我看的不只是辉煌的过去,而且还有更辉煌的未来。”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台湾旅美著名诗人郑愁予先生在泉州观赏了以南音为基调音乐的梨园戏《陈三五娘》之后,不久即著文在台湾报纸上发表,赞叹雨夜惊见泉州梨园“留伞睇灯,莲步款款,一路婀娜”,“伴奏的乐器特别是铃鼓的声音使人心头震漾,乐师的压脚鼓独有特色”,“唐俑舞姿,荡漾铃声鼓,引入胜,堪称闽中三绝。”他曾预言,“如果两岸文化交流开放了,这个剧团是应该考虑首先邀请的。”果然尔后梨园戏、提线木偶和泉州南音乐团相继应邀赴台献艺,轰动台岛。
然而,这只是乐观的一面,泉州传统的瑰丽文化正面临断带问题,文化的传承仍任重而道远。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这些文化的新奇感并没有那么强烈,对于文化的传承也不是很关心,造成文化低迷期,这对文化的发展隐藏着很大的危机。
调研内容:
(一) 当地居民对于泉州文化的认识
当地居民是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他们对泉州文化的了解程度能真正反映文化发展的现状。通过对他们发放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总结现状,从而得出最可靠的信息。同时,这在当地民众中也是一种宣传,让他们了解文化发展的今天,泉州文化面临怎样的挑战,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二) 外来人口对于泉州文化的了解
外来人口包括外来务工人员,旅游者等。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感染。实地采访他们,得知他们对于泉州的印象。文化氛围的影响,会对他们有所触动。虽然只是浅层次的认知,但也反映了泉州在文化氛围营造方面的成效。
(三) 华侨世界的泉州文化
泉州也有着许多的华侨,作为特殊的群体,当然对于泉州文化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可能思乡,而或思家思人,也可能只有对泉州文化的感叹。他们和泉州,和泉州文化有着剪不断的联系。他们对于泉州文化的认识,以及对它传承的看法,也是很重要的资料来源。
调查方式:
拜访谈话
采访华侨,了解他们心中的泉州和泉州文化,聆听他们岁月的故事,请求他们对于文
化继承的意见。
实地问卷调查
向群众发放问卷,通过填写问卷了解文化现状,搜集大众对于文化创新的建议
4.多渠道信息收集
信息来源广泛,渠道众多。例如网络、书籍、媒体、以及采访等,另外采访会覆盖政府部门、相关学者和民间艺术家,还有广大不同群众集体等。信息包括纸面信息和访谈信息。大量的信息是丰富调研报告前提,也是调研成果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