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滑县饲草饲料发展20年回顾
1 饲草料种植
“七五”期间牧草留床面积达到历年种植的高峰值,也是这20年间牧草留床面积的最高值。1986年在中央印发(1986)1号文件和胡耀邦总书记做出关于“种草种树,振兴农牧”的重要指示后,全县种草工作有了很大突破。当年向各乡镇调运沙打旺草籽2万KG,红豆草草籽13万kg。种植各类牧草1.38万hm2,其中多年生牧草1.07万hm2,1年生青草0.30万hm2;年底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4.59万hm2,其中紫花苜蓿2.34万hm2,红豆草0.90万hm2,草木栖0.48万hm2,其它草0.14万hm2;户均占有牧草面积0.61 hm2,畜均0.37 hm2。1987年,实施种、养、加综合技术服务项目,新种牧草1.43万hm2,比上年增长4.10%;年末牧草留床面积达到4.79万hm2,比上年增长13.04%;户均占有牧草面积0.67 hm2,畜均0.40 hm2。“六五”期末和“七五”期初,“两西”资金继续对种草实行补助办法,各乡镇招聘了一名种草员,其工资来源从提留资金中解决。从1988年开始,“两西”不再对种草实行补助,当年4月,辞退了23个乡镇人民政府聘用的不脱产种草员,各乡镇种草职责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委员会负责。
“七五”期末,全县牧草留床面积开始滑坡,年新种牧草年均以18.77%的速度递减,到1990年末,牧草留床面积减少到3.50万hm2。“八五”期间,牧草留床面积递减速度更快,年均以5%锐减,期末牧草留床面积仅为3.01万hm2。“九五”期间,年新种牧草在0.67万hm2上下,牧草留床面积年保持在3万hm2左右。“九五”期末,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牧草种植业再次被提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产业地位。2000年,新种各类牧草0.93万hm2,其中退耕还草及小流域治理牧草种植0.27万hm2。年末牧草留床面积3.01万hm2。“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了“三种三养”的农村工作思路,牧草产业这个曾在改革开放之初让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开始了二次创业。先后投入“三西”、“财政扶贫”、“新增财政扶贫”资金200余万元,结合整村推进项目、优质牧草繁育推广项目的实施,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甜高粱等优质牧草2767 hm2。2001年,在华岭乡大牛、李店乡坪合、黑燕乡牛营大山等地完成退耕还林(草)任务200 hm2,完成无补助退耕还草0.14万hm2。当年共计新种牧草0.67万hm2。2002年县种草站承担了部列《甘肃红豆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在陇阳乡申家山等5村15社引进优质红豆草种子3000kg,推广播种面积达100 hm2。其中项目核心连片繁育区32.29hm2,扩繁区67.70hm2。并与其2村4社86农户签订了86份种子回收订单,订单面积达32.30 hm2。培训项目区农民牧草栽培人员500人(次)。当年从省草原总站首次引进”红三叶”和紫花苜蓿良种“费纳尔WL-232HQ”16kg,在徐川乡白岔村和平襄镇东川试验示范种植0.17 hm2。2003年利用“三西”资金20万元在陇阳、新景、青堡、榜罗等乡镇10个村,引进加拿大阿尔金刚紫花苜蓿种子,推广面积333 hm2共计推广面积333 hm2。7月,通渭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红豆草之乡”,红豆草这一当家牧草走出甘肃,闻名全国。10月,县畜牧部门配合法国反刍动物养
殖专家——雷内·森索西·赫赖来县讲学指导畜牧业生产,组织人员印编了《优质牧草栽培技术要点》等培训资料,印发1000余份。2004年在李店、第三铺、文树、寺子、北城等10乡镇10村种植甜高粱33.33 hm2,发展甜高粱优质牧草基地;在陇阳、陇山两乡种植红豆草133.30 hm2,发展红豆草种子基地;在鸡川镇引进甜高粱、糯米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133.30 hm2。在什川乡什川村乡级示范小区建设中种植优质草高粱5.53 hm2。十九个种养示范点,当年完成订单合同牧草种植面积113.84hm2。当年从百绿国际草业有限公司首次引进“金皇后”、“三得利”苜蓿和“大力士”甜高粱牧草新品种,分别购进种子75kg和50kg,在什川乡什川和北城乡徐阳两村推广试验种植。2005年调拨推广各类优质牧草种子238.80t,新种牧草139万hm2;投入“三西”扶贫资金30万元,在马营、什川等乡镇发展优质牧草种子3333.33 hm2;甘肃天耀有限公司利用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自筹20万元,与马营、第三铺、华岭、什川、北城、鸡川、陇阳、新景等乡镇农户签订了266.67 hm210000份种草收购订单合同。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牧草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牧草种植业的发展,在马营、平襄、第三铺、什川、榜罗、华岭、北城、碧玉、陇阳、陇山等10乡镇,建成10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红豆草种植示范点。年底牧草留底面积达到3.37万hm2。
2 饲草料加工业
2.1青贮氨化饲料推广与生产 1986年起把农作物秸秆饲料青贮氨化列为畜牧实用技术推广重点项目,由于全县商品畜牧业发展速度不够快等原因,推广面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1995年在马营、义岗、北城、陇阳等养牛基地乡,规模养殖户建立了饲草氨化池,氨化饲草4020t;2000年指导群众青贮、氨化饲草5100t。“十五”期间,前后投入“三西”、“财政扶贫”、“新增财政扶贫”资金10余万元,扶持农户进行青贮氨化生产。20年间累计生产青贮饲料1.04万t,氨化饲料4.29万t。按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埃及的实验,8kg青贮饲料节约1kg精料,4kg氨化饲料节约1kg精料的标准计算,相当于扩大玉米播种面积0.13万hm2,获直接经济效益约1400万元。但县内规模养殖的发展速度较慢,普通农户饲养畜禽大多为自食自役,粗放型饲养,青贮氨化饲草料的推广面一直很小。
2.2饲草料加工随着“六五”和“七五”期间全县种草业的大发展,带动和促进了饲草料加工业的发展。1986年12月,完成了1985年由地区科技处立项,县畜牧兽医站承担的县科委研制本县饲料的科研课题。项目组研制的猪、鸡、兔三个饲料配方,经生产试验,验收领导小组鉴定验收,符合要求。项目成果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在省饲草饲料研究所的帮助下,从内蒙古购置日产1 000kg的颗粒饲料机1台,在县草粉厂建成颗粒饲料车间,办起配合饲料实验场,首先对猪和皮肉兔进行饲草及配合饲料的饲喂试验,效果明显。并在23个乡镇的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及便民服务点筹建草粉加工点共计226个,年产粗草粉7000余t。1990年筹资建成了县饲料加工厂,年加工草粉l万t,年生产混配合饲料1万t。年末,全县有各类饲草料加工点(场)121个,年累计加工能力600万
t。“八五”、“九五”期间,随着牧草种植业的下滑,大部分乡镇的加工点处于关停状态,只有县饲料加工厂和极个别农户加工点时断时续生产,仅满足极个别小客户对草粉饲料的需求。1999年将原县种草站和县牧工商联营公司两单位的房屋建筑及所占土地全部无偿划拨给县通和中学。县种草站(所属县饲料加工厂、县种鸡场)、县牧工商联营公司(所属县腌肉厂)等单位搬迁到县畜牧服务中心院内合署办公。原县饲料加工厂的饲草料加工、混(配)合饲料加工等设备拆卸入库,县种鸡场、县腌肉厂因无经营场所自行消失。到此,国有或集体草粉加工点全部消失。“十五”期间,民营草产业企业出现。2004年5月,业主汪继武以238万元收购了原鹿鹿山菌业公司厂地厂房,注册成立了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县内第一家规模最大的民营草产业加工企业。该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占地2.40万m2,固定资产782万元,年生产规模10万t草产品,其中生产优质牧草捆1万t,草块2万t,草粉l万t和草颗粒6万t。现有职工25人。2005年5月,又追加投资完成了1万t草颗粒和1万t草粉生产线的安装及调试。现已正式投产,年产草颗粒和草粉各1万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