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 凸透镜成像原理

1、小芳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她首先按右图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H点是2倍焦距处. (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 (选填“上”或“下”)调; (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_______、 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 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小芳应从凸透镜的 (选填“右”或“左”)侧透过凸透镜观察.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 成像___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5)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淸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适当的_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40cm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________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像;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8cm刻度时,他通过凸透镜看到光源的__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虚像.

(3)将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

(4)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光屏上像未给出),

如图21甲所示:

(1)光屏上所成像应是倒立、 (放大/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是 (照相机/投影仪);保持透镜不动,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 像,像的特点是倒立、 (放大/缩小)的实像。

(2)实验过程中,蜡烛在燃烧中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 (向上/向下)移动。

(3)像重新回到了光屏中央后,若将一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如图21乙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只向右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由此可判定该镜片是 透镜,该同志是 (近视/远视)。

1

测量质量和密度

4、【1】小颖同学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雨花石,她测量雨花石密度的实验操作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①用已经调节平衡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测量时应将 (选填“石块”或“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内。

②若加减砝码的方式不能使天平平衡,则应该调节 。

③天平平衡后,盘内砝码情况及游码位置如图15(甲)所示,则该石块的质量为 g。

④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量石块的体积,石块放入量筒前后,量筒内水面高度变化情况如图15(乙)所示,则该石块

3

的密度为 g/cm。本实验中系着石块的线会使测量的密度结果 真实值(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曦同学也想测这块雨花石的密度,却不小心把量筒损坏了。身边刚好还有盛水的烧杯,她们利用剩下的器材和烧杯测出了石块的密度,操作步骤如下,请完成其中的空格。(水的密度已知为ρ水)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位置,调节天平平衡,测出石块的质量为m1; ②将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2;(其中“适量”的含义是

指 。)

③用细线系住石块放入第二步骤烧杯的水中 ,不接触容器底和壁,使天平再次平衡,此时测出的质量是m3;通过测量的数据求出石块的体积V= ,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了石块的密度。

【3】小涵看见了小曦的操作过程,她提出可以不用小曦的第①步,在原来的第③步后增加一步: ④松开细线,让石块沉入烧杯底,调节天平再次平衡,测出此时的质量是m4。 按照小曦的方案,石块密度的计算式为ρ= .

5、某同学利用“替代法”测量一粒花生米的密度,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①选择一粒饱满的花生米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杯中,发现花生米下沉至杯底,如图(甲),此时花生米所受的浮力_______重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②往杯中逐渐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花生米_______,随即停止加盐,如图(乙)

③取出花生米,用调好的天平测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丙),天平的读数为______g. ④将玻璃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如图(丁),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______mL. ⑤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即为花生米的密度. (2)实验中若加盐过量,可进行如下操作:_____________.

(3)实验中遗漏了重要的一步,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小明利用两个相同圆筒形玻璃杯、天平(无砝码)、水、刻度尺、胶头滴管等器材测定食用油的密度。 (1)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 端,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将装有适量食用油和水的玻璃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中,用胶头滴管增、减杯中水的多少,使天平 ; ③取下两只玻璃杯,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杯中水和油的高度h1、h2,则食用油的密度 ρ= (水的密度为ρ水 )

(2)小明认为两个圆筒形玻璃杯质量不完全相同会造成实验误差,请你也提出一项可能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

7、小明和小红使用不同器材分别对酒精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⑴请将他们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小明利用天平、烧杯、刻度尺和水(己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 ①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质量为m; 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高度为h1;

③将水倒出,倒入酒精,用天平称出的烧杯和酒精的质量仍为m;

⑤计算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酒精=

小红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石块、细绳和水(ρ水已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 ①用细绳拴住石块,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为G; ②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

④计算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酒精= (已知:F浮=G排=ρ液gV排) ⑵请你从操作难易程度方面,对两位同学的实验做出评估。

g值得测量

8、下表是小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测量对象 物体1 物体2 物体3 质量m/kg 0.1 0.2 0.3 重力G/N 0.98 1.96 2.94 比值g/N·kg 9.8 9.8 9.8 -1(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____ 和________ 。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g值取为9.8N/kg。但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在某些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表列出了一些城市和地区的g值大小。

地点 g值大小 赤道 9.780 广州 9.788 武汉 9.794 上海 9.794 北京 9.801 纽约 9.803 莫斯科 北极 9.816 9.832 地理纬度 0° 23°06′ 30°33′ 31°12′ 39°56′ 40°40′ 55°45′ 90°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g值相同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 。

②造成g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

③我国与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在这些往来的货物运输中,发货单上所标示的“货物重量”,实质上应该是货物的 ________。

二力平衡

9、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 状态时,我们认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3

(2)实验时,小明发现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的.小明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 (填“平衡”或“不平衡”).要避免这种现象产生,请你对该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意见: .

(3)实验改进后,如果想验证二力平衡条件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小明的做法是 .

(4)某同学认为: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其机械能可能会增大.你认为他的观点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

10、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_______,并通过调整______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11、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等。

(1)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其原因是 。

(2)为解决上述问题,小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解决了上述问题,这是因为 。

12、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短文后的问题.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某同学选用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的原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4

(2)观察甲乙二个图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二个图是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1)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的原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观察甲乙二个图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二个图是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3、小强同学利用洗手间的肥皂及海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过程如图12所示。 (1)小强通过观察海绵的________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中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 . (3)图乙和图丙探究的问

题: .

(4)小强将肥皂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发现无论是大块还是小块肥皂对海绵的作用效果与之前一样,他经过分析、论证得到的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小强的方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5)在物理学中,用________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14、如图所示的三个高度相同的实心铁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正方体铁块A最重,圆柱体铁块C的底面积最小。哪个铁块对桌面的压强最大呢?同学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A最重,所以它对桌面的压强最大。

猜想二:圆柱体铁块C

(1)以图中长方体铁块B为研究对象,推导它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的表达式,根据表达式分析判断上述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已知铁的密度为ρ,长方体铁块的高度为h,底面积为S。) 压强表达式的推导:p=

(2)分析判断:由上面压强的表达式可知,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只与 有关,所以猜想 是正确的。 (3

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15、小强利用U形管压强计和装有水的大烧杯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前,他注意到U形管两边的液面已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甲所示。

(1)当他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后,发现U形管两端液面如图乙所示的情景,则实验装置可能出现了_________问题。 (2)排除故障后,他重新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发现随着金属盒没入水中的深度增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逐渐变大,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_______有关。

5

(3)接着小强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则应保持_______不变。

(4)小强保持丙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实验情形如图丁所示。比较丙、丁两次实验,小强得出了“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 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德原理

16、同 学们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上.仔细观察了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如图所示).课后复习时.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经过反复的思考、讨论,提出了对该 实验的改进意见,并动手制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A、B为两个规格相同的弹簧秤,C为重物,D为薄塑料袋(质量不计),E是用废弃的大号饮料瓶、 带孔橡皮塞以及弯曲玻管自制的溢水杯,杯中加人红色的水,F是升降平台(摇动手柄,可使平台高度缓慢上升、下降),G为铁架台.

(1)实验中.同学们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秤A的示

数 ;弹簧秤B的示数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量FA’和弹簧秤B的示数变化量FB’,它们的大小关系是FA′ FB′(迭填“>”、“<”或“=”).

(2)通过分析,你认为应提醒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请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前图、后图的两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比较有哪些优点? (请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下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一个实验过程图,通过图中_____________两个步骤测出了浮力(选填代号即可)。

(2)小明同学利用上面实验中的器材和木块,进一步探究了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遵循阿基米德原理。但实验过程中有一个步骤与上图不同,这个步骤是__________(选填代号即可)。

(3)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班级的“物理小博土”为同学们做了如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实验中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请你从中选出一些图,针对某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你的探究结果:

探究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用的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的序号)。

探究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测量机械效率

18、小刚小组探究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后,联想斜面也是一种机械,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刚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小萌猜想可能跟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于是他们将一块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构成长度一定、高度可调的斜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木块沿不同的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如图所示。下表是他们实验记录的有关数据。

⑴在第1、2、3次实验中,选用玻璃、木板、毛巾作为斜面表面的材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第2次实验中,拉力做的总功是____________J,斜面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_。 ⑶分析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当其它条件一定时,________________。

⑷若通过分析第1、4、5次实验数据,得出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越大。你认为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实验中还发现,斜面材料相同时,斜面倾角越小,越____________(选填“省力”或“费力”)。

19、某小组使用几个相同的滑轮分别进行机械效率的测定,如图。他们将测得钩码重G、拉力F、钩码上升的高度h、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并将计算出的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和机械效率η数据一并记入下表:

(1)实验时,应沿竖直方向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2)表格中数据★=____; (3)比较实验1、2,第2次的机械效率较低,主要原因是 ;

(4)比较实验2、3,影响这两次实验机械效率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使用滑轮组的优点是

7

比热容的测量

20、如图18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是10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也相同. (1)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图进行实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反映的; (2)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特点:

①应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图进行实验;

②不同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③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B.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物质C.使用相同的烧杯

④如果质量和初始温度均相同的A、B两种液体,吸热后它们的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9所示,由图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液体的温度升高得较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液体的比热容较

大.

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间的关系

21、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当 .

(2)小新将实物连接成如图1所示电路,其中有一处连线错误,请你在连接错误的导线上画“×”并改正. (3)将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2V,电流表示数如图2所示,为 A,则R的阻值为 Ω.

(4)换上10Ω的电阻后,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此时应将滑片P向 (选填“A“或“B”)端移动,使电阻两端电压为 V.

(5)小芳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其原因可能是 .

22、某同学想探究通过铅笔芯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选用的器材有:阻值约为4 Ω的2B铅笔芯一根,两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0~0.6 A的电流表,0~3 V的电压表,滑动变阻器(10 Ω 2 A),开关,导线等.

8

甲 乙

(1)该同学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_____端(选填“a”或“b”). (2)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控制电阻不变,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电压,这种实验方法是_________法的思想.

(3)排除故障后,该同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将获得的几组数据记录在上表中.当采集第三组数据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图乙所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A.

(4)由表中数据可知,通过铅笔芯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_____比.

(5)若本实验的电源采用四节干电池,则提供的电压表的量程还适用吗?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3、在“探究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小刚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1)请用笔划线代替导线,按电路图将实物连接起来。

(2)小刚连完最后一根导线后就发现两个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并且指针总在晃动,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分别是 、 。

(3)排除故障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V,读出并记下电流值;再将5n的电阻改接成10n的电阻,发现电压表示数大于2V,于是他下一步的操作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填“左”或“右”)移动,使 ,并记下电流值;再改接20n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4)此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24、我们已进行过“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1)请你在下边方框画出该实验的电路图。

(2).①由于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究某一因素变化对电流的影响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即采用了 法。

②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其中表示电压不变时,电流随电阻变化的图像是 图;表示电阻不变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是 。(选填“甲”或“乙”) (3)在探究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 和 。

(4)实验的结论是.① 。 ② 。

电阻的测量

25、下面是小明做“测量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12甲中的实物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移到______端(选填“A”或“B”)。

(3)小明在连线时,不小心将线连错了,开关闭合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时,发现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纠正错误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V时,

9

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2乙所示,则该定值电阻阻值为_____Ω。他认为这个结果就是定值电阻的准确阻值,你认为合理吗?答: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电路还可以用来探究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6、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U=6 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 Ω. 我们在图甲中的M、N之间接入不同的待测电阻和小灯泡,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请完成下 列填空:

(1)利用该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仅将M、N间的电阻由10 Ω替换成5 Ω,闭合开关S,电流表示数将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要使电压表示数不变,应将滑片向________(填“a”或“b”)端滑动到一定位置.

(2)若在M、N间接入额定电压为3.6 V的小灯泡L,调节滑片P使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_________A,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_W.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现在的位置不动,将灯泡L换成看不淸标识的电阻箱,只调节电阻箱,将电压表的示数调为3.6 V时,此时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________Ω.

(3)为探究串联电路总电阻的阻值与各串联电阻的阻值之间的关系,他们将5 Ω和10 Ω的定值电阻串联后接入M、N之间,移动滑片读得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如下:当U1=2.92 V时,I1=0.20 A;当U2=4.44 V,I2=0.30 A,分析两组数据可得到两电阻串联后总电阻阻值的测量值是_________Ω.

2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V,甲图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乙图为连接不完整的实物图.

(1)对照电路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乙图中未连接部分连接起来.

(2)实验操作中有可能出现下列A、B、C、D四种错误,如果出现:电流表示数较大,电压表示数为0的现象.其错误属于_________

A.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 B.电压表的量程选小了

C.电阻Rx发生了短路 D.把滑动变阻器下端两接线柱连入电路 (3)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将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示数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过程中,某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测得的Rx=________Ω. (5)此实验要多次测量电阻值,最后求电阻值的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___ 。

10

28、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3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阻值为10Ω左右,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 1A”字样。

⑴请你在图甲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电路连接。

⑵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移到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

⑶调节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2.5V,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的电流为_________A,电阻为________Ω。 ⑷在完成以上实验后,小明进一步测量并描绘出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通过分析图像发现灯丝的电阻是变化的,这是因为导体的电阻随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有体现,例如家里的白炽灯在刚开灯的瞬间,灯丝__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烧断。

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

29、小华同学做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所用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3.8V。

⑴如图所示是他实验的电路,但电路连接不完整,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他完成电路的连接。(3分) ⑵将连接好的电路图画在旁边的方框内。(2分)

⑶电路连接完整后,当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电压表的示数将___________,电流表的示数将___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⑷闭合开关,小华发现小灯泡发光很亮,其操作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纠正上述操作后,小华测出三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第二组的功率数据忘记处理了,请你帮他把数值填入表中的空格内。

次数 1 2 3 电压U/V 3.0 3.8 4.2 电流I/A 0.28 0.30 0.32 电功率P/W 0.84 1.34 电阻R/Ω 10.7 12.7 13.1 灯泡的亮度 偏暗 正常 偏亮 ⑹小华根据测出的三组数据求出各次电阻,发现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不同,这是因为灯泡的电阻值与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有关。

30、要测量一个额定电压是3.8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估计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约为10Ω。现有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各一个,三个规格分别为“10Ω 1A”、“50Ω 0.5A”和“1kΩ 0.1A”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电源(8V左右)一个。

(1)小星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图,通过分析你认为小星应选用规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滑动变阻器。

(2)请你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器材连成实验电路

11

(要求减小误差,导线不要交叉)。

(3)小星正确选择了滑动变阻器,按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任意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不变(示数不为零)。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星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8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________A,该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_W。

31、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器材如图所示,其中小灯泡上标有“3.8V”的字样,它的电阻约10Ω。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中的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导线不要交叉)。

(2)小刚合理地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灯泡都不亮。于是小刚提出以下猜想: A.可能是灯丝断了 B.可能是小灯泡短路 C.可能是变阻器开路

究竟哪个猜想正确,可根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进行判断(电流表、电压表均无故障)。下表给出了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请判断每种情况下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并把其序号填写在对应的空格里。 电流表 电压表 判断结果 判断依据说明 示数不为零 示数为零 示数为零 示数不为零 (3)小刚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所示,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____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W。

32、小明在进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时,实验台上给他提供的器材有:6V蓄电池、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50Ω、1A”和“10Ω、1.5A”两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10Ω)、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为顺利完成实验,小明在实验中应选用规格为 的滑动变阻器.

(2)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小明将图甲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片P向右移动时,小灯泡变亮) (3)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分别记下了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了U﹣I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U﹣I图象提供的信息,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当加在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1.5V时,小灯泡的电阻是 Ω. (4)小明根据U﹣I图象中数据计算发现:随着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增大,灯丝的电阻 ,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33、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小敏所在的实验小组用的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可供选用的滑动变阻器R1和R2的最大阻值分别为10Ω、50Ω。他们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如图13所示。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 状态,电流表的量程应选0~ A。应该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 R2(选填“R1”或“R2”)。(2)闭合开关前,图13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位于 (选填“左”或“右”)端。 (3) 小刚同学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到某一点时,电压表示数(如图14所示)为 V,若他想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图13中滑片P向 (选填“左”或“右”)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4)小丽同学移动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图15所示的I-U图像,根据图像信息,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12

参考答案一、实验,探究题

13

1、解:(1)在实验中,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路程s;

【解析】(1)因为玻璃板透明,所以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2)实验时应点燃A蜡烛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亮度,使成像更加清晰,当移动B蜡烛无法使其与A蜡烛像完全重合的原因可能是

(2)由图可知sAC=40cm=0.4m,sAB=40cm﹣20cm﹣5cm=15cm=0.15m,sBC=20cm+5cm=25cm=0.25m,tAC=14:35:04﹣14:35:00=4s,tBC=14:35:04﹣14:35:02=2s,tAB=14:35:02﹣14:35:00=2s,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3)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了两个像是蜡烛通过玻璃板前后表面形成的,通过玻璃前表面成的像近,像较亮,通过玻璃板后表面成的像远,像暗. 14、(1)蜡烛B (2)远离玻璃板 (3)虚像

15、(1)上 (2) 右 ,倒立、放大 (3)虚, 右 (4)完整

所以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AC===0.1m/s; (5)凹透镜、近视 16、每空1分,共5分

(1)使F的像呈在光屏的中央(2)缩小;正立(3)C(4)D

(3)滑块由A滑至B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AB===0.075m/s,

17、(1)放大 投影仪 缩小 (2)向下 (3)凸 远视

18、(1)砝码 游码 52 2.6 小于 (2)既要浸没物体又不能超过量程 浸没 (m3-m2)/ρ水 (3)(m4-m2)ρ水 /(m3-m2)

滑块由B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BC=所以vAB<vBC.

==0.125m/s,

19、每空1分,共6分

(1)①小于;②悬浮;③152.0;④60.0;(2)向盐水中加水;(3)测出杯子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故答案为:(1)刻度尺;(2)0.1;(3)vAB<vBC.

20、(1)A 平衡 H1/H2P水

2、(1)格尺在振动 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2)两个玻璃板的横截面积不完全相等(杯底厚度不完全相同:用刻度尺不易准确测出水和油的高度:

(2)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弱) 真空不能传声

天平不准确等)

(3)声音具有能量(1分),响度越大,具有(传递)的能量越多(1分)。 3、分析: 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②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③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④“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解答: 解:①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如图甲、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③在月球上作图甲实验,泡沫小球能被弹起;在月球上作图乙实验,泡沫小球不能被弹起,原因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④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故答案为:被弹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能量;能;不能;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放大实验现象. 4、6℃(1分) 0℃(1分) 固、液混合(1分) t2(1分) t2到t3这段时间该物质一直在吸热,所以物体在t3时比t2时的内能大(1分) 【解析】(1)由图乙可知0-10℃之间有10个小格,每格表示1℃.故为6℃;(2)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时的温度就是该物质的熔点,因此该物质的熔点是0℃,(3)熔化过程中的t2时刻,该物质处于固、液混合态;(4)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物体的内能增大,所以t3时刻与t2时刻的内能大。

5、(1)晶(2)固(3)熔化、0(4)吸收、升高(5)沸腾、不变 6、(1)使试管中的固体碎末均匀受热

(2)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部 试管中装有固体碎末的部分全部浸没在水中 (3)非晶体 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在升高

(4) 0℃ 4 BC 吸收 变小 7、(1)高 (2)92 (3)98 < 质量 8、(1)乙 (2)99 小于 (3)液化 (4)C (5)水量过多或初温过低等 9、(1)甲 (2)①减少水的质量 ②提高水的初温 (3)B 10、(1)①竖直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① 将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与点燃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蜡烛B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

②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移动蜡烛B分别确定蜡烛A对应像的位置,用刻度尺分别测出每次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进行比较. 11、(1)便于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 (2)大小、长度都完全相同

(3)小雨的猜想是正确的,因为平面镜后面并没有发光的物体(或用光屏来解释) (4)距离相等。增加实验的次数

12、(1)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①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②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方格纸

13、(每空1分,共4分)(1)B蜡烛 (2)使像更加清晰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3) 暗

23、

ρ水h1S=ρ酒h2S,则ρ酒=

;小红在实验时还需将石块浸没在酒精中,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

③将石块浸没在酒精中,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2;④(2)小红的实验相对于小明而言,测量仪器少、过程简单、便于操作

详解:⑴小明在实验时,还需用刻度尺测出烧杯中酒精液面到烧杯底的高度为h2, 设烧杯的底面积为S,烧杯内水的质量与烧杯内酒精的质量相同,即ρ水V水=ρ酒V酒,

21、 (1)④用刻度尺测出酒精液面到烧杯底的高度h2;⑤

数为F2,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F浮1=G-F1=ρ水gV排1,石块在酒精中所受浮力为:F浮2=G-F2=ρ酒

gV排2,石块均浸没,则V排1=V排2,得: =,则ρ酒=ρ水。

对比小明和小红的实验能够得出:小红的实验相对于小明而言,测量所需仪器少、过程简单、便于操作,且误差相对较小。

22、(1)弹簧秤(2)拉力(3)B

【解析】(1)实验研究的是弹簧长度和重力的关系,在已学的物理仪器中,弹簧测力计符合该实验的实际应用;

(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50~250g的范围内,弹簧的长度随物体质量的增大而加长,即:弹簧的长度和受到的重力(拉力)成正比;

(3)由表中数据知:当m=0g,即F=G=0N时,弹簧的长度s=2cm; 当m≥300g,即F=G≥0.3kg×10“N/kg=3N时,弹簧的长度s=7.5cm;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B图,因此正确的是B;

24、(1)小车 (2)大小;方向 (3)同一直线 (4)a方案对实验结论影响小;因为小卡片的重力忽略不计,它只受两个拉力的作用

【解析】从图中能直观看出b方案中是以小车为研究对象;用a方案进行实验时,用反方向的两个力拉动小卡片,通过改变钩码的个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平衡的影响;将小卡片转过一定角度后,使拉动小卡片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用于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比较a、b两个方案,a方案中的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只受两个拉力作用;而b方案中的小车除受两个拉力作用外,还受到摩擦阻力作用,对实验结论的得出会有影响。

25、 解:(1)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小明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木块还受平衡力的作用,木块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木块和桌面之间产生了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向左的拉力和摩擦力与向右的拉力是平衡力.

14

要避免这种现象要减小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用小车代替木块,用光滑的水平面代替桌面等. (3)让F1=F2,把木块沿水平方向扭动一下,松手时观察是否平衡.

(4)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动能不变,物体可以匀速直线上升,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运动;

(2)木块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平衡;用小车代替木块,用光滑的水平面代替桌面; (3)让F1=F2,把木块沿水平方向扭动一下,松手时观察是否平衡; (4)正确.

26、本题考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

(1)当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时,小卡片左右两端分别受到线的拉力,两力方向相反,改变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对小卡片的拉力。

(2)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后,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小卡片将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3)要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可以逆向思维,让两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故可以将小卡片剪成两半,观察小卡片的运动情况。

(4)小明的实验中,木块与桌面间的摩擦阻力较大,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1)相反 钩码的数量

(2)不能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3)把小卡片剪成两半 (4)A

27、(1)很难保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2)无论木板怎样运动,木块都处于静止状态,便于读数 【解析】本题考查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实验的评估。(1)在甲图中为了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必须拉着小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实际拉动过程中很难保证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说明拉力大小发生变化,不是平衡状态,可见本实验很难保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2)图乙的实验保持木块不动,木板运动的方法,此时木板运动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便于读数。 28、 匀速直线运动 二力平衡

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甲和丙

29、(1)(1分)凹陷程度(或压痕深浅)。

(2)(2分)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2分)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4)错误(1分)小强同时改变了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不变(2分) (5)压强(1分)

(4)不可靠 小强没有考虑到烧杯中因加入盐水而使金属盒到液面的深度发生了变化。 33、(1)1、2、3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3)5、6

34、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或浸入液体的体积)⑴G1=G2 ⑵G1-F1=G2-F2(或F1=F2);G1-F1≠G2-F2(或F1≠F2)

由F浮=ρ液gV排可以推断出: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两铝块的体积相同,故两铝块的质量和重力均相同,即G1=G2 ;若G1-F1=G2-F2(或F1=F2)说明形状不同的两铝块在水中所受浮力相同,表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无关,否则与物体形状有关。

35、(1) 减小;增大;=;(2)①弹簧秤使用前要调零;②待弹簧秤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①溢水杯中加红色水,增加可见度;

②能同时显示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 36、(1)B和C (2)C (3)1.2N

探究的因素: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选用的图:① ② ③或① ② ④

探究的结果: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或 探究的因素: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选用的图:① ③ ⑤或① ④ ⑤

探究的结果: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液体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或 探究的因素: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深度的关系 选用的图:① ③ ④

探究的结果: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没深度无关

37、⑴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⑵6;58.3% ⑶斜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或小),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或高) ⑷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⑸省力

详解:从题意知本题猜想到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角及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研究是否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应控制倾角不变,改变斜面的粗糙程度,实验选用玻璃、木板、毛巾就是为了改变斜面的粗糙程度的,通过表格数据1、2、3可以看出,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粗糙程度有关,斜面越粗糙,机械效率越低,拉动物体时拉力是沿斜面向上,拉力做的功为W=Fs为总功,克服木块重力做的功W有=Gh为有用功,其机械效率η=W有/W总,实验的1、4、5次实验中斜面的倾角不同,斜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没有很好地控制变量,故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2与4或3与5可以看出,在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斜面的倾角越小,所用的拉力越小,即越省力。

38、根据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利用表中数据可得,

F2=3.8 N;

30、⑴ 压强表达式:

(2)铁块的高度和密度有关 三

由表中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同一滑轮组,钩码提升的高度不变,增大钩码的重力,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也随之增大,所以得出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提升重物的重力有关。 答案:(1)3.8 73.5% (2)提升重物的重力

39、(1)匀速 (2)66.7% (3)动滑轮有重力 (4) 摩擦,可以省力或改变用力方向 40、(1)竖直向上 匀速 (2)5 (3)0.025J 80.% (4)变大

(3)将三个铁块竖直放置海绵上,观察比较海绵被压陷的深度,若深度相同,则可验证猜想三正确 31、(1)力可以改变海绵的形状,通过海绵凹陷程度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大小。

(2)图乙和丙,控制压力不变,改变受力面积大小,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并且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3)图乙和丁,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大小,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并且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4)题目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这一实验目的回答问题,综合分析图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答案:(1)凹陷

(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3)乙和丁

(4)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32、(1)压强计的金属盒浸入水中后,两侧的液面依然相平,即还相当于连通器,说明金属盒到U形管间的橡皮管有漏气之处,与大气直接相通。(2)深度改变,压强计的示数改变,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3)由于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还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所以要探究液体密度与压强的关系必须控制液体的深度相同。(4)不可靠,因为加入浓盐水后,液体的密度和金属盒所处的深度都增加,没有控制变量,故结论不可靠。

答案:(1)橡皮管破裂(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深度 (3)深度

参考答案

一、实验,探究题 1、(1)升高温度 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

(2)水 水 (3)煤油

(4)让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观察吸引大头针的多少 2、 (1)初温、质量

(2)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的时间 (3)相同时间供给水和沙子的热相同 (4)沙子

(5)水的导热性能好(沙子的导热性能不好;沙子里温度计玻璃泡插入比较浅;没有用搅拌棒搅拌)

15

3、(1)甲乙 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2)①甲丙 ②加热时间 ③B ④B B

4、 解:(1)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故答案为:断开.

(2)电压表应该和定值电阻并联,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改正后的电路图如右图所示:

(3)电流表接的是0~0.6A的量程,分度值为0.02A,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

电阻R的阻值为R==5Ω 故答案为:0.4;5

(4)电阻由5Ω换成10Ω后,电阻值变大,其两端的电压会变大.此时,应该让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A端滑动,让其阻值变大,其两端的电压变大一些,那么,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就会变小,直到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为2V为止. 故答案为:变大;A;2

(5)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此时的电路故障应该是:电压表所测量的部分电路出现了断路.即定值电阻断路.

故答案为:定值电阻断路.

7、(1)

5、(1)b (2)控制变量 (3)0.3 (4)正 (5)不适用 电源电压为6 V

【解析】(1)为防止电路中电流过大,滑动变阻器在电路接通时,应接入最大电阻,故滑片应滑到b端.(2)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利用控制变量法,控制电阻不变,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电压.(3)根据第二组和第四组数据判断,电流表选择的是0.6A量程,每一小格是0.02 A,故读数为0.30 A.(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铅笔芯电阻一定时,通过铅笔芯的电流和两端电压成正比.(5)四节干电池的电压为6 V,电压表的量程为0~3 V,所以电源采用四节干电池不适合. 6、(1)

(2) .① 控制变量法 , ② 甲 , 乙 (3) 改变电阻两端电压 , 保护电路

(4)实验的结论是: ①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②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8、(1)如图所示: (2)断开;右

(3)a.5;b.如图所示;c.正;d.2.5;

【解析】考查点:欧姆定律。分析:为了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跟它两端电压的关系,保证电阻的阻值不变,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表的示数,总结出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为了防止连错电路而损坏电路元件,在连接电路时要将开关断开,在闭合开关前要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 技巧点拨:画电路或连接实物图时最好将电路元件的位置与原位置相对应。

9、(1)控制变量法, (2)乙, (3)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保护电路, (4)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或U/I) 10、(1)图略 (2)35 (3)定值电阻R处断 (4)左(5)0.75

11、(1)如图12甲所示 (2)B (3)电压表并联在变阻器两

端 10 不合理

任何实验

都存在误差,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4)欧姆定律

(2)连接电路时开关是闭合的 某处接触不良 (3)右 电压表的示数为2V

(4)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6

12、(1)增大 b (2)0.24 0.864 15 (3)15.2 13、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随斜面倾斜程度增大而减小 重力 支持力 摩擦力

(1)略 (2)C(3)变小 (4)5(5)

14、解析: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变阻连在“一上一下”接线柱,且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移到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电压表示数为2.5V,图乙电流表的示数0.25A, 电阻R=U/I=10Ω;通过分析图像发现灯丝的电阻是变化的,这是因为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有体现,例如家里的白炽灯在刚开灯的瞬间,温度较低,电阻较小,电流较大,灯丝容易烧断。 答案:

实物连线图 数数不为为零 零 为零,因此电路发生局部短路,根据电压表为零,判断出小灯泡短路了。 电流表为零。因此电示示路某处发数数生断路,根不A 为据电压表为零 有示数,判零 断出灯泡断路。 19、 解:(1)灯泡正常发光时的

15、(1)(1分)正确填上两个电表符号得1分。只填对一个电表符号不得分。

(2)(2分)正确连接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得2分。错一个扣1分。

(3)(2分) ① 电路连接好之前开关已闭合 ;② 滑动变阻器作为定值电阻接入电路 。

(4)(2分) R = U/I 测灯泡的电功率 (此空只要学生回答的合理可得1分)

16、⑴图略(电压表要选15V;每条线占1分);⑵图略(每画错一个元件扣1分,扣完为止);⑶变大;变大;⑷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没有调到最大;⑸1.14;⑹温度。(每空1分)

17、(1)“50Ω 0.5A”;(2)图20;(3)灯丝断路;

(4)0.34;1.29W。 18、分析与解答:

(1)实物图如图所示:除了基本连线规则外,连线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根据题目为电表选择合适的量程,例如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电压表应该选择0~15V档;电阻约为10Ω,通过计算我们应该

选择量程为0~0.6A的电流表档位。

(2)这是判定电路故障的题目,我们经常通过电流表或整电路工作情况来判定电路故障是属于“短路”还是“断路”,再根据电压表的示数情况确定具体的故障位置。 (3)电流表示数由于是连接0~0.6A量程,因此读数是0.36A,通过P=UI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1.368W。 判电电断判断依据流压结说明 表 表 果 示

电流约为I===0.25A,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U滑=U﹣UL=6V﹣2.5V=3.5V,

∵I=,∴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R滑===14Ω>10Ω,因此应选规格为50Ω、1A的滑动变阻器. (2)灯泡额定电压是2.5V,电压表选0~3V量程,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电路,电压表与灯泡并联,电路图如图所示.

(3)由图乙所示图象可知,灯泡额定电压2.5V对应的电流为0.2A,灯泡额定功率P=UI=2.5V×0.2A=0.5W;由图象可知,电压1.5V对应的电流为0.15A,∵I=,∴此时灯泡电阻R===10Ω.

(4)根据U﹣I图象中数据计算发现:随着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增大,灯丝的电阻增大,这是因为随灯泡电压与电流增大,灯泡实际功率增大,灯丝温度升高,从而灯丝电阻增大.

故答案为:(1)50Ω、1A;(2)电路图如图所示;(3)0.5;10;(4)增大;灯丝温度升高,电阻增大.

20、(第4小题2分,其它每空1分,共8分)

(1)断开 0.6 R2 (2)左 (3)2 右 (4)0.5

21、 第(1)(3)(4)题每空0.5分第(5)小题1分,第(2)如图2分;共6分

(1)断开,0-0.6A,,(3)B,(4)2.0;A;2.5(5)0.5

示B 电流表不17

22、(1)通电时间 (2)乙 在电流、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3)滑动变阻器

23、⑴电阻 ⑵电流 ⑶控制变量法 转换

24、(1)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2)煤油的比热容小,吸热升温快

(3)质量相同 初温相同 (4)相同

(5)在电流、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6)电流大小、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比较通电时间相同时,甲(或乙)烧瓶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25、(1)气球形变的大小; (2)C;

(3)小明采用的实验方案是错误的。原因是他采用了并联电路,导致通过两段电阻丝的电流不相同。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