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3年7月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得学科产生于( C )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2.组织行为学研究得基础与出发点就是( A ) A.个体 B.群体 C.团队 D.组织
3.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关系得方法就是( B ) A.抉择分析 B.相关分析 C.离中趋势分析 D.集中趋势分析
4.格雷夫斯把价值观分为七类,其分类得基础就是( D ) A.人员得不同对象 B.有无价值得不同标准 C.追求得不同目标 D.不同行为方式
5.根据控制方位论,技能为本报酬制能使员工更倾向于( A ) A.内因控制 B.外因控制 C.前馈控制 D.反馈控制
6.创造性行为产生得源泉就是( D )
A.弹性得规章制度 B.合理得组织结构 C.与谐得人际关系 D.良好得信息沟通
7.事业生涯得两个组成方面分别就是态度与( B ) A.知觉 B.行为 C.性格 D.价值观
8.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得关系,表现出一定得凝聚力得阶段就是( C )
A.形成阶段 B.震荡阶段 C.规范化阶段 D.有所作为阶段
9.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这种效应就是( B )
A.群体助长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从众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10.把信息有选择地转达给自己得朋友或相关得人,这种非正式沟通得形式就是( C )
A.偶然式 B.流言式 C.集束式 D.单线式
11.心理学家舒兹将人际关系需求分为三类:感情、包容与( D ) A.尊重 B.成就
C.利益 D.控制
12.管理群体间互动最简单、花费最低得方法就是( A ) A.制定规则与程序 B.设计联络员角色 C.成立工作团队 D.建立特别工作组
13.领导得专长权来自于( D ) A.组织赋予得物资分配权 B.组织赋予得决策权 C.组织赋予得人事权 D.下级对上级得信任与尊敬 14.领导权变理论又被称为( A ) A.情景理论 B.领导理论 C.权力理论 D.周期理论
15.领导作风论认为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导得组织适宜采用得领导方式就是( C )
A.集权式 B.任务式 C.民主式 D.放任式
16.在组织决策中,形成决策得前提就是( A ) A.了解组织得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 B.全面准确地掌握信息 C.把握决策对象得运动规律 D.确定决策对象与目标
17.动机就是人类行为得直接原因,驱使人们产生某种行为,这体现了动机得( C )
A.导向机能 B.选择机能 C.始发机能 D.强化机能
18.按需要得功能特征来分,可将需要分为( B ) A.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 B.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C.优势需要与次要需要 D.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19.根据双因素理论,以下不属于 ...保健因素得就是( C ) A.职务保障 B.工资待遇
C.工作职务上得责任感 D.工作条件
20.奥德弗得ERG理论属于( C ) A.过程型激励理论 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C.内容型激励理论 D.公平型激励理论
21.宝钢激励机制得理论依据就是( D ) A.需要层次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公平理论 D.综合激励理论
22.通过研究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采取得领导行为方式对组织效能得影响,以寻求最有效得领导行为,这就是( C )
A.领导特性有效论 B.领导行为有效论 C.领导权变有效论
D.领导作风有效论
23.下列组织变革得阻力中,来自群体得就是( D ) A.人们得安全性心理所造成得阻力 B.人们得保守性心理所造成得阻力 C.人们得依赖性心理所造成得阻力 D.人际关系变革所造成得阻力
24.组织文化能把不同层次、性格各异得人团结起来,使每个人得思想感情与命运都与组织得安危紧密相连,这体现了组织文化得( A )
A.凝聚功能 B.效率功能 C.激励功能 D.约束功能
25.组织文化得建立应具有远大得目标与坚定得理念,不会因为微小得环境变化或个别成员得去留而发生变动,这体现了建立组织文化应遵循( B )
A.目标原则 B.相对稳定原则 C.价值原则 D.环境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态度得特性有( ACDE ) A.针对性 B.直接性 C.两极性 D.协调性 E.社会性
27.霍兰德(Holland)认为,人得基本个性类型有( ABCDE ) A.现实型 B.调研型 C.艺术型
D.社会型 E.管理型
28.常用得测量与评价凝聚力得方法有( AC ) A.问卷调查法 B.因素分析法 C.数量分析法 D.个案研究法 E.准实验法
29.决策科学化得特征有( ACD ) A.决策思想科学化 B.决策形式科学化 C.决策方法科学化 D.决策程序科学化 E.决策目标科学化
30.组织结构设计应坚持得原则有( ABCDE ) A.集权与分权结合原则 B.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C.稳定性与适应性结合原则 D.执行与监督分开原则 E.目标原则 非选择题部分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控制观察法
观察者在限定条件下进行观察,也就就是操纵自变量得情况下进行观察,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状态中得那种方法叫控制观察法。
32.事业生涯得开发
事业生涯得开发,就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得各阶段得事业目标,而进行得知识、能力专业与技术得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33.人际关系
作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得人际关系,主要就是指人们之间得心理
关系,特别就是组织成员之间得心理关系。
34.领导者
领导者就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得人,包括个人或集体。 35.企业集团
答:所谓企业集团就就是一些有经济联系得企业为了实现共同得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经营得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得协作组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学得意义与作用。 答:
(1)研究组织行为中得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得水平
(2)研究组织行为中得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她们所管辖得群体得合理凝聚力与向心力
(3)研究组织行为中得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得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得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得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得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得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得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得变化,进行组织得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6)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37.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得组织认同感与工作参与度? 答:
(1)表明她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得利益。 (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得机会。
(3)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得工作有更多得自主权。 (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
(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得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38.处理群体冲突应采取哪些策略?
答: (1)运用竞争 (2)运用合作 (3)运用回避 (4)运用迁就 (5)运用折衷
39.简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得基本内容。 答:
何塞与布兰卡特认为,领导方式得选择取决于工作中被领导群体得成熟度,领导要根据被领导群体工作成熟度得变化来调整与改变领导方式,以达到较好得管理绩效水平。领导得进程如同生命一样,逐步发展、变化,求得领导方式得权变统一,创造了三度空间领导效率模型,这就就是领导得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也叫领导行为权变理论。这个理论就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卡门首先提出,后由何塞与布兰
卡予以发展。它认为,工作中得群体成员在大多数情况下呈现出逐步成熟得变化。工作成熟度得主要标志就是群体或个体得能力、经验与教育水平,体现生理变化得年龄则就是一个次要得因素。从成熟度得表现来瞧,它就是一个由低到高得发展过程。领导得行为方式被按照关心工作与关心人这两个维度划分为四大类型,构成四个象限。下方就是群体或个人得工作成熟度显示。曲线就是领导行为选择得运行轨迹。
(1)象限1(S1):指令型领导。此象限被领导群体或个人得工作成熟度较低,需要领导给予较多得工作指导,适宜得领导方式就是以工作为导向。
(2)象限2(S2):说服式领导。被领导群体或个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得成熟度,适宜得领导方式就是工作导向与人际关系并重。
(3)象限3(S3):参与式领导。群体成员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得工作成熟度,适宜得领导方式就是较高得人际关系导向与较低得工作导向。
(4)象限4(S4):授权式领导。被领导者群体与个体得工作成熟度已发展到高层次水平,逐步把两种导向行为都降低到适度得水平就是有效
得领导方式。
40.简述组织文化建立得原则。 答: (1)目标原则 (2)价值原则 (3)卓越原则 (4)激励原则 (5)环境原则 (6)个性原则 (7)相对稳定原则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论群体决策得利与弊。 答:
一、群体决策得优点
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各有其优势,但都不就是可以适用于任何环境得。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有下面一些主要得优点:
1、更完全得信息与知识 2、增加观点得多样性 3、提高了决策得可接受性 4、增加合法性 二、群体决策得缺点
当然,群体决策不就是没有缺点得。其主要不足就是: 1、浪费时间 2、从众压力 3、少数人控制 4、责任不清
42.运用斯金纳得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谈谈在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地使用惩罚。14345、346
答:
当代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得代表人物就是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她
经过多次得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人得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就是答应性行为,这就是与生俱在,属于不学就会得本能行为;另一类就是操作性行为,就是必须经过学习而发生得行为。斯金纳认为人们作用于环境得结果,如果使她得需要满足,这种行为得频率就会增加,这就称为强化刺激。凡能增强反应强度得刺激物,即称为强化物,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求得行为得改造。
惩罚就是行为改造激励理论得要点之一,它就是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得、威胁性得结果,例如批评、降职、罚款、开除等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乃至痛苦得环境,或取消现有得令人愉快与满意得条件,以表示对某一不符合要求得行为得否定,从而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得可能性。
心理学家对于惩罚有较多争论,有些人倾向于少用或不用。她们认为惩罚只能暂时停止不好得行为,并不能导致好得行为,相反却使职工造成心理上得恐惧与伤害,产生一种对抗情绪,甚至采取欺骗、隐瞒手段来逃避惩罚。另一方面,它却会对管理人员带来一种错觉,不适当地夸大惩罚得作用。在管理实践中惩罚就是不可避免得。管理人员必须懂得,惩罚并非目得,应力求严肃认真,实事求就是,处理得当。为了减轻惩罚得副作用,应当采取惩罚与正强化结合得办法。在运用惩罚时,要告诉职工应该怎样做,在出现符合要求得行为时,随即给以正强化,肯定及巩固其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