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汉语“眼”的概念化隐喻

论汉语“眼”的概念化隐喻

来源:爱go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汉语“眼”的概念化隐喻

作者:孔英婷 杨廷君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7期

摘 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理论,结合汉语语料,对汉语“眼”的概念化隐喻进行探讨。本文将汉语“眼”的隐喻分为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两个类别,其中“眼”的空间隐喻又可划分为三维空间隐喻、二维空间隐喻和一维空间隐喻。汉语对“眼”的这种概念化隐喻是该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关键词:眼 实体隐喻 空间隐喻 概念隐喻 一、引言

人类对语言中隐喻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其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只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是修辞学、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对象。然而隐喻的势力范围并非仅限于此,它遍布于语言的各个角落。王文斌(2001)在谈及隐喻问题时指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语言中处处都有隐喻的影子。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同时,隐喻更是一种认知活动,与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密不可分。

莱考夫和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的发表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之始(林书武,2002),并掀起一股隐喻研究的热潮。作者在该著作中提出了概念化隐喻理论,并将其分为三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以及方位隐喻(赵艳芳,2001)。1987年,莱考夫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式”,认为人类往往通过结构来组织和表征现实;每一种理想化认知模式都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化整体,即一种完形,而且每一种理想化认知模式都能建构一个心理空间(Lakoff,1987)。

国内一些学者对上述理论进行了介绍和阐释,具有代表性的是对“心”所产生的隐喻性词语的研究,如王文斌(2001),齐振海、覃修贵(2004),吴恩锋(2004),张建理(2005)。但是,对于其他人体词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式为依据,把“眼”的隐喻分为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两个类别,通过分析与“眼”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中广泛存在的隐喻现象,探讨汉语对“眼”语词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汉语“眼”的实体隐喻

“眼”即“眼睛”,是人或动物的视觉器官,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一个典型的实体。实体具有动态、大小、形状、质量、温度、硬度、颜色、数量、存在等特征,作为实体的“眼”同样如此。

(一)眼为动态的实体

静态物体受到外力的吸引会运动起来,成为动态物体,一旦遭遇更大物体的撞击,会停止或改变运动的方向,甚至反弹回来(齐振海、覃修贵,2004)。这种物理现象映射到“眼”上,就产生了如下的表达方式:“飞眼、眉来眼去、目不转睛、目光呆滞、回眸一笑”等词语形式。例如:

(1)在这冰河的冬季,我看见了一双闪动的眼睛。(《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2)哦,还有我们,几十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正闪动着青春的光。(《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3)我的目光游移,思想在于我心,最初的暗恋,是寻找你的身影。(《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4)于是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地就走过去了。(《萧红十年集》(1932~1942上、下))

(5)目光发飘了。(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

(6)许久许久,它以与世无争的沉默,对应我停滞的目光,我不敢伸手触摸,我必须转身离开。(《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二)眼为易碎的实体

眼睛是极为脆弱的,是经常让人感受到不适或病变的感觉器官。脆弱的物体在外力的打击下,会容易受到破坏。眼睛在受到外部力量的刺激后也经常会变坏。例如: (7)你怎么了,碰伤了眼睛?(《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 (8)他懂得没光线眼睛是要坏的。(《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9)休息休息吧,别弄坏了眼睛。(《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0)它仰着颈子看它,天空有无数太阳的针刺刺了他的眼睛,致使他看不见那蝴蝶了。(《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三)眼为存在的实体

每个存在的物体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眼睛同样具备此类属性,即“有、无”的属性。人们常说的“有眼无珠,有鼻子有眼,有眼不识泰山”等词即为典型代表。同时,眼睛作为实体,也成为人类利用的对象或手段。例如:

(11)收拾长长短短的岁月,你扯起远航的帆,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海岸。(《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12)等到大胡子满脸酒气地赶来,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他。(《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

(13)聆听时彼此交换着嘲笑的眼神。(《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

(14)她们很快被迎亲的队伍发现了,都拿眼光往这里瞅。(《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

(四)眼为有温度的实体

物体具有温度,而人们在对眼的描述中也会使用“冷、热、温暖”等词。例如: (15)他的眼光异常冷峻。

(16)他坐在角落里,冷眼观察来客的言谈举止。 (17)热切期盼的眼神。

(18)那眼神确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冰冷。(《1978 ~2008中国优秀散文》) (19)翠姨举着筷子,似乎是在思量着,保持着镇静的态度,用温和的眼光看着她们。(《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五)眼为实体的其他特征

物体具有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属性,眼睛亦如此。例如“双眼圆睁、泪眼通红、白眼”等。例如:

(20)眼睛很大,很美,很亮。(《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眼尖的孩子很早就欢快地叫了起来:快看,武松,武松,武松来了……(《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

(22)他自己悠闲地闪着他不大明亮的小眼睛在四处地看着。(《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23)他一抬头看见小豆溜圆的眼睛和小钉似的钉着他。(《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24)两个眼睛烧得通红,小手滚烫滚烫的。(《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25)一眼看去,这个朝廷已经没有多少气数了。(《1978~2008 中国优秀散文》) (26)当小主人吃着水果的时候,那是歪着头,很圆的黑眼睛,慢慢地转着。(《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三、汉语“眼”的空间隐喻

(一)汉语“眼”的三维空间隐喻

王文斌(2001)指出汉语常常将“心”隐喻为一个容器,即三维空间。而作为人体重要器官的眼,也经常被看作是一个容器。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人类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重要认知特点是完成完形感知、动觉和意向,通过这些基本认知特点感知外部世界形成经验和认知层面(周健、陈萍,2005)。人类认知世界首先从本体出发,形成了人体为容器这一意象图示。眼睛是观察和接受刺激的器官,像一个容器。将眼睛是接受刺激元这一概念与容器相连,产生了眼睛的容器隐喻。

容器具有内部空间,可以接受外部事物进入其内部,汉语中有“眼中钉、目空一切、目中无人、满眼泪水”等说法(邝玉坤,2009)。例如:

(27)冷漠的,深深隐藏在镜片后面的眼睛,它的内容常常让人深不可测。(《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28)故事刚至高潮,却迫不及待的要落幕,泪水趁此占据我的双眼。(《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9)流目顾盼,迷离的眼光里满是成熟的甜蜜。(《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30)近来觉得眼泪常常充满着眼睛,热的,它们常常会使我的眼圈发烧。(《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容器在空间中都处在一定位置,有自己特定的方位,即“前后、上下”等。汉语中有“眼前、眼下、目前”等表达方式。例如:

(31)六年前的光景还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 容器还具有“深浅”的特征,而“眼”也经常用这类词来修饰,比如“目光短浅、深邃的眼神、眼睛深不可测”等。例如:

(32)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秦牧《哲人的爱》)

从关于“眼”的词语来分析,汉语不仅仅将其概念化为一个容器,有时更像是一座房子。房子由门、窗、墙壁、墙角等部分组成,而门、窗又可以被开启或闭合。映射到“眼”上,产生了诸如“眼眶、眼帘、眼壁、眼角、见钱眼开、闭目眼神”等词。例如:

(33)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

(34)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徐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35)但他只把眼开了个缝而又平平坦坦地昏沉沉地睡了。(《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36)两个眼眶子发黑了。(《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37)牛云嫂也许是哭过,她陷下的眼睛高起来了,并且眼角的皱纹也张开来。(《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二)汉语“眼”的二维空间隐喻

二维空间是一个平面空间,而汉语中的“眼”常常被隐喻为具有平面特征的“纸张”“河流”等。“纸张”具有“可写字,可翻页”的特点;河流具有“流动性,可干涸性和可停泊性”的特性。由此,人们对于将“眼”视为二维空间的隐喻表达方式就更容易理解了。例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8)他的眼神写满忧郁和叛逆。

(39)林姑娘听了就傻了,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翻着眼睛。(《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40)他们的眸子里流溢着一年来最为璀璨的光彩。(《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41)初绽的野菊沿着路边延绵起伏,姣好的身姿随风展曳,亮丽的面容喷涌着青春,动情的眼波流盼自如。(《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42)一片青叶准确地停泊在我的右眼之上。(《2008 中国年度散文诗》) (43)我的眼睛正枯涩的要命。(《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

(44)若小同伴们喊她,她用了深宏的海水似的眼光向她们摇头。(《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45)一双清澈流动的眼睛,伏在弯弯的眉毛下面,和微黑的面庞对照,越显得晶莹。(茅盾《幻灭》)

(三)汉语“眼”的一维空间隐喻

汉语“眼”的空间隐喻除了包含三维空间隐喻和二维空间隐喻之外,还有一维空间范畴的隐喻。“眼”为一维空间,即一条线或一条路,比如“眼线”。线状物易出现交织状况,而汉语中也使用“眼神交织”这类词。另外,作为线状物,“眼”常常用“条,束”等量词来衡量。例如: (46)被一束少年的目光打动,雨在阳光灿烂时深陷一种潮湿。(《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47)酸得眼睛像一条缝了。(《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 四、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汉语“眼”的相关隐喻意义的分析,力图揭示其概念的形成过程。经过上述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由于人类最初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就是从认知实体和空间开始的,因此汉语关于“眼”词语所构建的隐喻意义大多也是来自实体和空间的认知取向。汉语将实体的多种属性和特征映射到“眼”上,由此产生多种语言表达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式;另一方面,汉语在不同情况下,还可以将“眼”的隐喻归为三维空间、二维空间或一维空间,这更加丰富了“眼”作为抽象概念的意义,同时这也充分体现了隐喻的概念化特征。

参考文献:

[1]邝玉坤.英汉语中“眼”字词的隐喻意读[J].商丘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9,(4).

[2]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 (1).

[3]林贤治.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9.

[4]齐振海,覃修贵.“心”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J].外语研究, 2004,(6).

[5]孙郁.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9. [6]孙玉兰.英汉人体词“eye(眼)”的隐喻研究[J].聊城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外国语学 院学报,2001,(1).

[8]吴恩锋.再论“心”的隐喻[J].外语研究,2004,(6).

[9]张建理.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心”的多义网络[J].修辞学习,2005, (1).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周健,陈萍.眼的隐喻说略[J].修辞学习,2005,(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邹岳汉.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13]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4]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孔英婷 杨廷君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