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 May.201 0 文海艺苑 LlTERARY GALLERY 论《白鲸》中的海洋意蕴 齐少立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05) 摘要:《白鲸》中大海不仅是其故事展开的场所,也是其人物生命延续的栽体和心灵的栖息地,更象征着西部边 境在海上的延伸。 关键词:《白鲸》;海洋;意蕴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22—02 1851年的夏天《白鲸》的作者麦尔维尔并没有因它带来 任何荣誉和财富。70多年后,人们终于发现这部著作的迷人 之处。福洛贝尔曾在1846年说过,“人世间有三大杰作:海洋、 《哈姆雷特》和莫扎特的歌剧《吉欧梵尼先生》。”《白鲸》被誉为 捕鲸界的史诗,水上世界的李尔王。小说对大海的风云变化、 海里生活的生物,海上捕鲸场面描写的深入细致,且具有重要 的象征意义。 从第一章“海市蜃楼”中我们可以找到以实玛利出海的原 因。“我的荷包里只有一点点、也可以说是没有钱,岸上也没有 什么特别教我留恋的事情,我想我还是出去航行一番,去见识 见识这个世界的海洋部分吧。”从这里很多人都认为以实玛利 是迫于生活压力,穷得出海的,但仔细往下看才能找到真正重 要的原因。“这就是我用来驱除肝火,调剂血液循环的方法。” 小说主人公以实玛利正是遭社会所弃,口袋里没有钱,陆地上 也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因此患上_『严重的忧郁症。但是以实 马利以一种诙谐幽默的口吻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忧郁症,读者 看完后往往会想到的是他行为的怪异、可笑。而忽视了他这种 幽默的口吻掩盖的事情的重要性。实际上他的话暗示着如果 他不出海,他肯定会自杀。“这就是我手枪和子弹的替代品”, “这”指的正是到海上去航行。以实玛利忧郁自己的命运,想到 了死亡,即将面临自杀。因此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寻找…个可 以延续的承载体。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以何种形式,我们必须 为自己的生命找一个延续下去的载体(temptation exixst):有 的时候是一个梦想、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以实玛利找到了那 就是大海,他要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海洋。 “只要人们能够了解个中情况,那么差不多一切的人,在 各自不同的程度上,不在这个时候便在那个时候,都跟我一样 对海洋抱有十分近似的感情。”正如以实玛利所说,了解情况 的人都跟他抱有相似的感情。这个人就是裴廓德号船,I:的铁 匠伯斯。他本来是个有着幸福家庭的手艺人,但是突如其来的 悲剧使他家破人亡了,“房子卖掉r,母亲钻进了教堂墓地里 的长长青草下面,两个孩子也相继跟着她去了”。可悲的是造 成这一系列惨剧的贼人竟是老铁匠自己不小心引进来的。“这 种生涯唯一值得想忘的就是死”。但是他没死而是来到海上。 “那个慷慨豪爽与虚怀若谷的海洋已在诱人地展看它整个不 可想象的景致,加上那无垠的太平洋的巾ll_IJ,无数的人鱼都 对他们叫喊一到这里来,伤心的人们”“与其死在你那同样使 人憎厌、还在憎厌着的岸上,不如遁迹到忘却中的生活里来” 这个铁匠的精神受到感应了,他们就都去海上做恐怖、奇妙和 新生活的冒险了。 22 大海是以实玛利和伯斯生命延续的载体。他们内心求死, 但人之所以不是动物就在于人生来就要面临死亡,受到死亡 的恐惧。以实玛利和伯斯的命运促使他们此时此刻渴望死亡, 但死亡不就意味着个性的丧失、自我的丧失。因此他们寻找到 了海洋,来作为他们生命延续下去的载体,大海沉静的忧郁气 质跟他们很般配,拿着自己的生命来到这片海上,用自己的生 命来体验这片神奇的海域。 《白鲸》这个著名的海上历险故事从纽约城的曼哈托斯岛 出发。我们看到这个“商业以它的浪涛同绕着”的城市中人们 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休闲的午后“那市镇的四周就象布着一匝 沉默的哨兵似的,成千上万的人都盯着海洋出神。”“有的倚着 桩子;有的坐在码头边上;有的在了望着从中国驶来的船只的 舷墙;有的高高地爬在索具上,仿佛要尽量把海景看个痛快似 的。”虽然19世纪巾期的娱乐事业还没有如今这样发达,但是 在我看来,这些城里人的休闲的生活也不至于这样单调和无 事可做,只是出神的观望着海洋。“他们只要不掉进海里,是一 定要尽可能走近海洋的”这些都是陆地人,为何海洋对他们来 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难道真是船上罗盘指针的磁力吗? 19世纪中叶,美国的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工业迅 速发展。人被机器操纵,成了机器的仆人,经济危机、失业,以 及战争支配_『他们的命运。他创建的世界成了他的主人;亲手 制作的物品成了他顶礼膜拜的神祗。人们的心灵比以前更多 的受到孤立,感到空虚和软弱。人们被商业的大浪所席卷,沉 浮其中。这些人“他们平日都给幽闭在木架泥糊的小屋里—— 栓在柜台上,钉在板凳上,伏在写字台上。”他们的身体被限 制,心灵也被禁锎起来。 我们知道美国主流文化与欧洲文明同出一宗,海洋哺育、 滋养了这个民族,也造就了他们爱好冒险的个性。曼哈斯托岛 上的人们也有着深厚的海洋情节。身处商业浪潮,他们盼望大 海,就像盼望着“自己”的归来一样,是那样的殷切。城市对他 们来说就像是监狱,而海洋提供给他们的则是解脱。尽管像海 洋一样,城市也有它自己的韵味和节奏,可是对于这些日益孤 单且有着海洋性的人来说,城市和大海是完全相反的。尽管是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依然有自己的边界。但是海洋就相反, 大海一望无际,无边无界,呼吸的空气都是自由的。离开城市 来到海上,人的心灵也自由了,放飞了。 美闰通过西进运动吸引了大批的移民,充实了美利坚民 族;对西部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了西部经济,完 成 东西部政治经济一体化;在两百多年中开发了数百万平 方公里的十地,扩充了美阳的国土面积,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国 文海艺苑 UTERARY GALLERY 世界文艺 土面积第四大国。美国人对西部未开发的土地怀有无限的憧 捕鲸需要美国人为了找鲸而环绕世界航行,事实上,现在的夏 憬,对那些开拓边境的英雄们怀有无比的崇敬。西进运动造就 威夷州之所以并入美国的版图,就是因为它曾被用做美国捕 了美国人的流动性,边疆的土地如此辽阔,一个地方被开发后 鲸船的加油站。” 总有新的机遇召唤着人们,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总是管不住自 在整个故事中,以实玛利经常将捕鲸与陆地上的狩猎相 己不安分的脚步。“这种不断的漂移减弱了人们对乡土的依 比较。小说第一百十四章“镀金匠”中,当麦尔维尔写到捕鲸小 恋。”而《白鲸》中捕鲸船穿洋渡海,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 艇的水手们在暖和的阳光下荡漾在平静的海面上时,他们“把 道,所到的广阔的海洋正是美国人所神往的未开发的“边疆”。 海看成是百花绚烂的大地,”远处的大船似乎不是航行在大浪 海里有着成千上万的生物,捕鲸船所要猎杀的大鲸正如陆地 滔天的海洋上,“而是在穿过杂草掩膝的起伏的大草原似的挣 上的油田一样,汩汩的往外流着“金子”。海底丰富的矿产资源 扎向前:有如当年那些西部移民的马匹只露出直竖的耳朵尖, 比起美洲西部的土地有过之而不及。但相对于西部莽莽丛林, 而它们那些被掩住的身体正在费劲地穿过那翠绿的奇境一 以及出入其间的豺狼野兽,大海从来不像它表面展示的那样 样。”正如查尔斯・奥尔森所说:“麦尔维尔有足够的远见明白 风平浪静。大海的一切给l9世纪已经完成西进运动的美国人 太平洋是我们地理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另一个西部地区,是预 血液里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想中的平原。” 在第二十四章“辩护士”里,麦尔维尔向我们讲述了捕鲸 由以上论述可知,海洋在《白鲸》中不仅是整个捕鲸故事 这一行业的丰功伟绩。不说那源源不断的财富,就是捕鲸船所 展开的背景,而是作为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角色,有道不尽的秘 到的海域之广阔、崎岖也是望尘莫及。“过去许多年来,捕鲸船 密。 已经成为探出地球上最荒僻、最不为人所知的地区的先锋队 员了。它探查出了许多地图上所找不到的、库克和范库弗的船 参考文献: 只从来没有到过的海洋和群岛。”捕鲸船的水手们为了追击 [1]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M].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年版. 大鲸把小艇划到很多杳无人迹的荒凉之地或是野人、生番生 [2]Billington,Ray Allen and Ridge,Martin,Westw ard Expansion一 活的地方。这些海域有如陆上未开发的“处女地”,吸引着水手 A History of the A me ̄ean Frontier,5th edition【M】・Macmillan Pub一 们。美国国务院所编的《美国文学概况》中,在谈到《白鲸》中所 “sh g LJ0-J -J 厶 描述的捕鲸事业时也这样写道:“捕鲸实际上也是一种领土扩 张,与天定命运论或是命定扩展说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是因为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4--+一+一+一+*+*+-—-+一-—+一-—+一-+一—+_一—+一一—。+_一—。卜一—。卜一—卜一—+-一—+一一—卜一—斗一一—‘卜-—‘卜-— +一-—‘ ・ (上接第21页)就了他。同时也是历史把他推上这个介绍红 的有效途径。以前西方媒体凭着它们的话语霸权优势,一直都 色中国的位子。现在我们国家同样处在另一个特殊的时代,全 是处于“攻势”,而客观地说,中国基本都是处于“守势”,现在 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并引领全球经济 西方媒体却以一副“受害者”的口吻,指责中国主动挑事,这在 复苏,大国地位又获进一步提升。所以现在是世界各国了解中 逻辑上就站不住脚。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在舆论上的这种“弱 国的好机会。因为中国已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闭关锁国的中 势”,就决定了中国只是希望还原事实真相,得到应有的理解 国,而是逐渐担当世界大国责任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 和尊重。但是往往这种“弱势”反而让外媒更加肆无忌惮。现在 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对于我们而 我国政府通过政府白皮书与新闻发布会进行理性解释和批 言,创造条件吸引一批具有高素质、具有斯诺精神的记者则尤 驳,开放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自由采访通道,并且对时下 为重要。 甲型流感的公共信息披露以及对善意批评报道宽容以待。这 其次,引导西方媒体以建设性的方式思维思考,以严肃的 些都是我国变弱势为强势、积极应对外媒“妖魔化”中国所采 态度看待问题,以理性的视角考虑问题。新华词典对建设性的 取的有效政策。 解释是这样的,所谓建设性就是对事态的正常发展有促进作 尽管西方媒体仍在渲染中国威胁论,对中国未来发展方 用盼f生质。那么建设性思维就是从善意的、客观的、积极负责 向的疑虑与警惕亦并未消除,但仍有许多令中国惊喜的改变, 的角度出发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斯诺并不是一开始就对 西方媒体在习惯性地“抹黑”、妖魔化中国同时,积极、正面地 红色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有这种客观的态度。也就是斯诺对红 倾听、解读中国的报道在越来越多地出现,投注在中国身上的 军和土匪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所以斯诺是带着相当多的 外国眼睛也渐趋客观、友善,甚至于有很多媒体人、观察家主 疑问去红区的。斯诺其实非常明白,他要真正采访到真正的东 动帮助中国与世界良性沟通。一些媒体人正勉力从“妖魔化” 西也必须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以这种严肃 的旧思维中出走,开始正视中国,踏出客观、真实报道中国的 的态度对待采访方式和技巧,而且他的视角也代表了大多数 严肃步伐。在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性时刻,这种趋势 外国人的视角。 必将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顺畅沟通与交流,有助于世界快速 再次,政府要改善国家媒体环境,变弱势为强势。在《西行 恢复经济,走向更加和谐繁荣的未来。 漫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真正阻挠外国人到红区采访的不是中 国共产党,而是白区的统治者。所以说当时的红色中国是愿意 参考文献: 创造一切条件欢迎外国记者采访的。那么这也就是把自己的 [1]埃德加撕诺-西行漫记[M】.北京:东方出版托2005年版. 对外宣传变弱势为强势的一种转变。所以在当下,政府创造条 【2]王君玲,朱清河.论斯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J1.新闻界.2005 件,改善国家的媒体环境也很重要,这是我国主动掌握话语权(04 J.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