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案例 汤瑾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中学,福建厦门
摘要: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在传统题材中,注入了全新的含义。如何让学生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的有机融合,进入诗歌意境,提高鉴赏诗歌能力,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借助吟诵及通过视频再现意境,让学生感受那幽美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自 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把握情感,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 的哲理。
关键词:吟诵;再现;赏析体悟 中图分类号:G 632.4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3)08—0215—03 一
、教材背景
本课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学生在此之前已接触了较多的诗歌 鉴赏,对诗歌鉴赏的认知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如何让学生 是因人而异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其实就是生活的外延 。学 生现在的许多知识都是直接来源于生活,假如老师上课时 还是一味脱 离实际地强调重 、难点 ,学生是很难也是不愿 接受 的。学生想要 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现在 的高考阅 读更多的是贴近现实尤其是接近高中生实际生活状态的 文章,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训练 中只是凭教师的一厢情愿去 安排 、分析每篇 阅读文章 ,学生就会不感兴趣甚而反感 以 致反对。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定是失败 的。语文课程不应只是主体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教科 书等文件 ,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 和学生实实 在在地体验到 、感受到 、领悟到 、思考到的课程 ,在特定 的 教学情境 中,对于课程内容 ,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有各 自的 理解 ,对 内容和意义都有 自己的解读 ,从而对给定 的内容 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因此 ,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 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是课程 的主体和创造者 ,他 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这时的教学不仅是课程的传 递与执行过程 ,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语文课特别 强调创新 ,创新的前提是老师的创新 ,而老师 的创新 主要 就表现为备课,备课中的赏析就是一个创新。老师在备课 的过程中可以提 出一些创新的观点 ,如联系社会现实并且 非常密切且容易渗透到学生思想意识 的观点 ,这样学生就
会非常感兴趣且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 自觉参与活动中自然地掌握 了知识 。
2.赏析式备课给学生阅读提供了张力 ,适于学生兴趣 的培养。在高中阶段 语文学习与以往有所不同,最主要的 是学生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 多了。青少年学生 一
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 ,僵化的模式他们不愿接 受 全新的东西他们却是乐于接受的。因为老师的备课是 赏析式、提纲式的,所以给了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无 形中就提高了他们的兴趣。青少年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独特的感觉 ”,他们强调 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 ,以为这样 去感 受文章 、感受生活 ,才能真正弄清文章的主题和生活 的真义,甚至标新立异,独创性地开掘出文章的主题。我们 常说现在的学生太叛逆了,这种叛逆也表现在对知识 的掌 握上 。他们会认为 ,老师填鸭式的教学 内容在参考资料上 都有,上课时没有必要认真听、认真记。当我们打破常规让 他们参与到讨论 中来 的时候 ,学生 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 出 来,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明显提高。现在我们的中学教育太 热衷 于封闭式教学 了,学校把学生封闭在教室里 ,为应试 去死抠课本 ,割断 了学生与社会和大 自然 的联 系。学生应 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投身到大 自然中去,让他们的思想 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颤动起来 ,思维在社会生活 中深刻起 来 ,让他们 的思想感情在大 自然的启发 、暗示之下丰富、热 烈起来。只有客观社会生活才能激发他们写作的灵感 ;只
有社会生活 ,大 自然 的多彩 ,才能给他们 以写作的材料 ;只 有社会生活中不断发生发展 的新事物,才能给学生写作以 鲜活的生命力。我们老师的赏析式提纲要尽可能地与生活 贴近 ,与现实接壤 ,让学生真正地从封闭中走出来。新课改 语文书之“阅读鉴赏”专题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 的文学作 品进行 品味和鉴赏 ,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性文章进 行思考和领悟 ,侧重于对运用性较强 的文章的阅读理解 。 如果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效果不佳 ,我们在实施新课改 的过程 中,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的。
3.赏析式备课给新课改提供了张力 ,教学理论丰富。 新课改提倡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理论 ,不以现成的条条 框框去作预先 的设定 ,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 与作 用 ,让他们在探究 中学到知识 ,在合作中激发兴趣。赏析式 备课正是在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下提出的一种模式 ,它只 是以批评者的状态 出现 ,把批评的成果 和提纲交给学生 , 让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 ,形成 自己的观点 。“自 主 、合作 、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 的学习方式 ,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新 的挑战 ,需要教师更 准确地把握教材主 旨,更深刻地挖掘教材 内涵 ,更 丰富地 掌握知识 ,更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 ,更深入地为学生解难
释疑。我们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 于探究 、勤于动 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新课改语 文书之“梳理探究”专题通过 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 ,培养探 究能力的内容在赏析式备课 的模式下可 以很好地完成。 -
2 15 —
【教学设计 】
赏析本诗的景 、情 、理有机地融合 ,展开联想 ,进入诗歌意 境,进一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单元“赏析示例”,本单元的教学要 点是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具体而言就是学习如何通过 对古典诗歌中意象 的把握 ,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 的意境美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 顶峰”,开篇即景生情 ,以江月为中心 ,用浓淡相宜的笔触, 描绘 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卷 ,再从江月美景中引发出 诗人对宇宙人生 的思考 ,继而由江月的守望引 出离人之 情 ,抒写了生命短促和青春感伤的情思。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是朗读吟诵,师生配乐朗读,通过吟诵感
受春江月夜的美景 ,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二是再现意境 , 通过视频画面,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春 江月夜的美景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形象的画面(视频《唐之韵》)中和美妙的音乐里 (古筝《春江花月夜》)感受那幽美的意境;三是通过诗歌中 意象的分析,把握情感,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 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 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 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初唐诗人张若虚一生虽 仅留下两首诗,但却因此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一千多 年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今天就让我们和着悠扬的旋律, 精美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来体会它令无数人为之倾 倒 的艺术魅力 ⋯⋯
2.朗读吟诵。教师朗读给同学们做出示范,背景音乐 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教师朗读时,要求同学们一边 听,一边仔细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那种意境。
3.理清层次结构。①教师提问: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
分,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此 诗应分成几部分?②学生答(教师板书)。⑧教师小结:全诗 分为三层(P ),一是绘江月之景“月之色”、二是阐人生
之理“月之问”、三是抒相思之情“月之情”(出示 PPrI’)。全 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作为诗中生命的 纽带,统摄全诗。在时间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 、落下 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 ,月与江水 、沙滩 、夜空 、鸿雁 、鱼龙 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诗情 画意的场景 ,令人难忘。 4.自主赏析诗歌。①欣赏诗的景物之美,教师问:现在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开头八句写 了什么意象? 本段写景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出示《唐之韵》 视频第一部分(诵读—— 品味月色之美 )。学生答 :意象有
春江、潮水 、海、明月 、波 、江流、芳甸、花林、霰、流霜、汀上 白沙等。诗人开篇点题,有春、江、月、夜,给我们描绘了一 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波澜壮阔的画卷。教师 小结: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紧扣题目写作。 突出写了“月之色”。景物的特点是:壮阔、空灵、朦胧;景物 虽多 ,但以月光统摄 ,由大到小 ,由远到近 ,层次分 明地逐 一
展开。意境——幽美恬静(板书)。②领悟诗的哲理美,教 师出示《唐之韵>>PPT 视频第二部分。讨论——体悟哲理之 美(小组讨论)。教师问:看了这段视频,谈谈你的感受,美 在何处?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盲。(回答要求 :朗读你 喜欢的那句诗,然后谈谈 自己为什么喜欢)。例如,一名学 生答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在感受无 限美景的同时 ,睹月思情 ,又情不 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 生 的思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
教师小结 :由月之“照”人 ,借月阐理 ,兼有抒情 ,突 写了 “月之思”。仔细品味这一层 的哲理 ,应包含三层意思 :自然 宇宙的永恒和人生 的短暂易逝 ;月 的圆满与人 的孤独无 依;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睹月思情,诗人由江月联 想到人生(出示 P ):劳生易逝 、江月永存。在这点上 ,诗 人为传统的闺情诗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和意境。从这点出 发,诗人思绪转换 ,转入传统的游思离愁与青春的感慨。哲 思:邈远空阔感情 :哀而不伤。这一层里抒情 ,还有向下文 集中写相思的过渡作用。下文是怎样集中抒写相思之情的
呢?③领悟诗的情感美 ,教师出示《唐之韵》PP,r第三部分。 析—— 品析情感之美。教师问:“一切景语皆隋语 ”,在此处 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一名学生答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 砧上拂还来”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很特别 ,月光无
处不在 ,玉户帘上是月 ,捣衣砧上是月。那无边 的月光 ,笼 罩着一切 ,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 了。师生互动 :朗读 你喜欢本层次的那句诗,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
效果 ?(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表现手法一 :情景交 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月就是抒情 ,包含着诗人对月长 圆 而人难圆的感叹 ,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 。 表现手法二 :虚实相生。相思之情是一组虚实对应 ,写游子
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是实写 ;写妻子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是 虚写。表现手法三 :烘托映衬。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 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 ,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 ;又以江 月与人生对 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这首诗固然带着些伤感 和凄凉 ,但它表现 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青春年华 的珍惜,境界是相当开阔的。④教师小结:(PPrr)《春江花 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 、哲理 诗和爱情诗 。诗人在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中,注入 了 新的含义,融诗情 、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 的描绘 ,赞 叹大 自然的奇丽景色 ,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 ,与 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 ,从而汇 成一种情 、景 、理交溶的幽美而邈远 的意境 。全诗诗情优 美 ,哀而不伤。
5.再次欣赏学生诵读这首诗。教师:此诗诗情画意,情
景交融,旋律优美 ,不愧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 的顶峰 。”李 泽厚曾说 :“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 ,但它是少年时代的 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 ,仍感轻快,虽然叹息 ,总是轻盈。” (PPT )下面有请四位学生上台为我们吟诵,大家共同体会 《春江花月夜》那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来结束我们今天的鉴 赏学习。
6.拓展练习。查阅有关“月”的名篇名段,并背诵这首 诗。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较成功之处,是借用听课教师的课后点 评,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完美统一”。以多媒体 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再现意境,便于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首先朗读与音像 、音乐完美结合 ,带给人美的意境 、美的享 受;其次借助《唐之韵》视频,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很快地带 入特定的意境中,学生的自主赏析就显得积极主动,师生 互动融洽积极,大家共同体会《春江花月夜 美好而幽远 一2 16— 【教学设计】 丰富多样的情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