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能团
与Na或K反应放出H2:醇羟基、酚羟基、羧基 与NaOH溶液反应 酚羟基、羧基、酯基、C-X键 与 Na2CO3 溶液反应 酚羟基(不产生CO2)、羧基(产生CO2) 与NaHCO3溶液反应 羧基
与H2发生加成反应(即能被还原) 碳碳双键、碳碳叁键、醛基、酮羰基、苯环 不易与 H2 发生加成反应 羧基、酯基
能与H2O、HX、X2 发生加成反应 碳碳双键、碳碳叁键
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Cu(OH)2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醛基
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或使溴水因反应而褪色 碳碳双键、碳碳叁键、醛基 能被氧化(发生还原反应) 醛基、醇羟基、酚羟基、碳碳双键 碳碳叁键 发生水解反应 酯基、C-X键、酰胺键 发生加聚反应 碳碳双键
与新制Cu(OH)2 悬浊液混合产生降蓝色生成物 多羟基 能使指示剂变色 羧基
使溴水褪色且有白色沉淀 酚羟基 遇FeCI3溶液显紫色 酚羟基
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不能使溴水褪色 苯的同系物 使I2变蓝 淀粉
使浓硝酸变黄 蛋白质 12.有机物溶解性规律
根据相似相溶规则,有机物常见官能团中,醇羟基、羧基、磺酸基、酮羰基等为亲水基团,硝基、酯基、C-X键等为憎水基团。当有机物中碳原子数较少且亲水基团占主导地位时,物质一般易溶于水;当有机物中憎水基团占主导地位时,物质一般难溶于水。 常见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CCI4、溴乙烷、溴苯、硝基苯 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苯、酯类、烃
【复习】甲烷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通常情况下,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跟强酸、强碱不反应。 2.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与强氧化剂反应, 3.不能使溴水褪色(既不发生取代反应,也不发生加成反应)。 4.取代反应——卤代反应:
CH4 + Cl2光CH3Cl + HCl CH3Cl + Cl2光CH2Cl2 + HCl CH2Cl2 + Cl2光CHCl3 + HCl CHCl3 + Cl2光CCl4 + HCl
【现象】1.黄绿色逐渐褪去 2.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 3.试管壁上有油状液滴生成
5.氧化反应:
① 纯净的甲烷可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色,无黑烟
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② 不纯的甲烷点燃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必须检验纯度。 ③ 高温加热分解:在隔绝空气,加热到1000℃以上可分解 2CH4高温 3H2 +
迅速冷却H(C2H2)(乙炔)
C(炭黑)+ 2H2 2CH4 高温一.烷烃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烷烃的化学性质稳定,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发生反应, 不能与强酸和强碱溶液反应。(不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卤代反应:(光照条件,与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 (1) C3H8 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代物的有关方程式:
CH3CH2CH3 + Cl2光CH3—CH2—CH2Cl(1—氯丙烷) + HCl CH3CH2CH3 + Cl2光CH3—CHCl—CH3(2—氯丙烷) + HCl
(2) C2H6 与氯气反应,生成二氯代物的有关方程式:
CH3CH3 + Cl2光CH3—CH2Cl + HCl
CH3CH2Cl + Cl2光CH3—CHCl2(1,1—二氯乙烷) + HCl CH3CH2Cl + Cl2光CH2Cl—CH2Cl(1,2—二氯乙烷) + HCl
【说明】1. 光照条件,卤素单质(与液溴在光照条件下反应,不使溴水褪色)
2. 己烷与溴水混合后,振荡静置,分层,上层为橙色,下层水层为无色 3. aH —— aX2 3.燃烧:CnH2n+2 +
3n1nCO2 + (n+1)H2O O2 点燃24.分解(热解)反应(裂化)(煤和石油的分解反应)
C8H18 + C8H16 C16H34 加热C4H10 + C4H8 C8H18 加热C2H6 + C2H4 C4H10 加热CH4 + C3H6 或C4H10 加热附:热裂化和催化裂化:
热裂化:直接加热裂化
催化裂化:催化剂裂化(质量高)
裂解:用石油和石油产品作原料,采用比裂化更高的温度,使具有长链的分子
的烃断裂为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的液态烃的方法,叫做石油的裂解。
【复习】乙烯的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⑴ 与溴水加成: CH2==CH2 + Br2 —→ CH2Br—CH2Br(1,2—二溴乙烷(无色液体)) (2) 与卤化氢加成:CH2==CH2 + HCl 催化剂 CH3—CH2Cl(氯乙烷) (3) 与水加成:CH2==CH2 + H2O (工业上酒精的制备方法)
(4) 与氢气加成:CH2==CH2 + H2 催化剂 CH3—CH3 【总结】乙烯的加成反应说明了乙烯的双键的不饱和性 2.氧化反应:
(1) 常温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点燃(2) 乙烯的燃烧:C2H4 + 3O2 2CO2 + 2H2O
催化剂CH3—CH2—OH(乙醇)
3. 聚合反应: nCH2==CH2 ——→ [CH2—CH2]n 二.烯烃的化学性质:(以丙烯为例) 1.加成反应:
① 与溴水加成(使溴水褪色):
CH2==CH—CH3 + Br2 —→ CH2——CH——CH3(1,2—二溴丙烷) ∣ ∣ Br Br ② 与氢气的加成:
CH2==CH—CH3 + H2 催化剂→ CH3—CH2—CH3
高温高压③ 与氢卤酸加成:
CH2==CH—CH3 + HBr —→CH3—CH—CH3(2—溴丙烷) ∣ Br
【说明】马氏(马可夫尼可夫)规则(扎堆原则): 不对称的烯烃与卤化氢、水等试剂加成时,氢原子加在双键两端含氢多的碳原子上。 即氢原子总是加在含氢多的碳原子上。 ④ 与水加成:
CH3—CH—CH3(2—丙醇) CH2==CH—CH3 + H2O 催化剂 ∣
OH 2.易被氧化:
(1)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 在空气中易燃烧,现象同乙烯。
nCO2 + nH2O 燃烧通式:CnH2n + 3nO2 点燃23.加聚反应:
nCH2==CH—CH3
催化剂→ [CH2—CH]n
高温高压 ∣ CH3 聚丙烯 三.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CH2==CH—CH==CH2 + 2Br2 —→ CH2—CH—CH—CH2
∣ ∣ ∣ ∣ Br Br Br Br 1,2,3,4—四溴丁烷
CH2==CH—CH==CH2 + Br2 —→ CH2—CH==CH—CH2(1,4加成)——为主 ∣ ∣ Br Br 或者: 1,4—二溴—2—丁烯
CH2==CH—CH==CH2 + Br2 —→ CH2==CH—CH—CH21,2加成))——少 ∣ ∣ Br Br 3,4—二溴—1—丁烯
2.氧化反应:二烯烃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溶液退色。 3.加聚反应:
CH2==CH—CH==CH2
催化剂→ [CH2—CH==CH—CH2 ]n 高温高压四.乙炔的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⑴ 与溴水反应:
CH三CH + Br2 → CH==CH(1,2—二溴乙烯) ∣ ∣
Br Br
CH==CH + Br2 → BrCH——CHBr(1,1,2,2—四溴乙烷) ∣ ∣ │ │ Br Br Br Br ⑵ 与H2反应: CH三CH + H2
催化剂→CH2===CH2 加热催化剂→CH3——CH3 加热催化剂→CH2===CH 加热 CH三CH + 2H2
⑶ 与氯化氢反应: CH三CH + HCl
Cl
氯乙烯
附:nCH2==CH催化剂→ [CH2——CH] 加热 Cl Cl
⑷ 与水反应: CH三CH + H2O
催化剂→CH3—CHO 加热
2.氧化反应:
⑴ 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CO2 + 2H2O ⑵ 燃烧:2C2H2 + 5O2点燃【现象】纯净的乙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有明亮的火焰,大冒黑烟。
五.炔烃的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① 与Br2反应:
CH三C—CH3 + Br2 —→ CH3—CBr==CHBr CH3—C三CH + 2Br2—→CH3—CBr2—CHBr2 ② 与H2反应: CH三C—CH3 + H2
催化剂→ CH3—CH==CH2 加热催化剂→CH3—CH2—CH3 加热催化剂→ CH2==CCl—CH3
加热 CH3—C三CH + 2H2③ 与氯化氢反应:
CH三 C—CH3 + HCl ④ 与水反应: CH三C—CH3 + H2O
催化剂→CH2==COH—CH3 —→CH3—CO—CH3(丙酮) 加热2.易被氧化: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在空气中易燃烧,现象同乙烯。 燃烧通式:CnH2n—2 +
3n1nCO2 + (n—1) H2O O2 点燃2六.脂肪烃的来源和应用:
七.苯的化学性质:易取代 ,难加成,难氧化。 1.取代反应:
⑴ 苯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
⑵ 苯的硝化反应:苯与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
2.苯的加成反应:与氢气加成:
催化剂→ + 3H2
加热
3.苯的氧化:
⑴ 不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⑵ 在空气中燃烧:
12CO2 + 6H2O 2C6H6 + 15O2点燃【总结】苯的化学性质:易取代 ,难加成,难氧化。 八.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⑴与卤素的取代反应:
Fe +Cl2 或 () + HCl
邻氯甲苯 对氯甲苯 (无)
(2—氯甲苯) (4—氯甲苯) 侧链取代:
光照—CH3 + Cl2
—CH2Cl + HCl
氯代苯甲烷 苯代一氯甲烷
[说明]条件不同,发生取代反应的位置不同,产物不同。 ⑵与硝酸的硝化反应:
+ 3H2O
2,4,6—三硝基甲苯
[总结]由于存在侧链,侧链对苯环产生影响,使得苯环上的氢原子更容易被取代。 2.加成反应:
+ 3H2
催化剂→ 加热
3.氧化反应:
⑴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被氧化的部分是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 ①带一个侧链的苯的同系物,无论侧链有多大,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后都产生 苯甲酸,多余的碳原子被氧化为二氧化碳。
②若苯环上有两个侧链,被氧化后产生两个羧基,而且位置与原取代基的位置相同。
+ 3[O]KMnO4(H) + H2O
苯甲酸
+ 6[O] KMnO4(H)KMnO4(H)+ CO2 +2H2O —COOH + 2H2O
CH3—
HOOC——CH3 例如:甲苯、二甲苯都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由于苯环对侧链的影响。
⑵苯的同系物的燃烧: CnH2n-6 +
3n3nCO2 + (n—3)H2O O2 点燃2[总结]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有的与苯相同,有的不同——这是侧链对苯环影响的结果。 与苯相同的:易取代——发生卤代反应、硝化反应、磺化反应等 难加成——与氢气、氯气等 可以燃烧 与苯不同的:
常温带侧链的苯不发生加成反应,但是能被氧化——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于有苯环的存在,使得烷烃基易被氧化
苯的同系物比苯更容易发生取代反应——由于侧链对苯环的影响。 十.乙醇的化学性质: 1.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 + H2↑
(离子化合物,可以溶于水)
[说明] ⑴说明乙醇分子的O—H键比较容易断裂。
⑵说明乙醇中的氢原子比水中的氢原子活泼性差。
⑶除了钠可以与乙醇反应外,比较活泼的金属,如K、Mg、Al等也能与乙醇反应,
把羟基中的氢原子置换出来。
⑷反应类型:置换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不是原子之间的反应) 2.取代反应(与HX卤化氢的反应):
2NaBr + H2SO4(1∶1)== 2Na2SO4 + 2HBr(酸雾) 或 NaBr + H2SO4(1∶1)== NaHSO4 + HBr
CH3CH2OH + HBr
浓硫酸→ CH3CH2Br + H2O 加热 (液态) (气态) (溴乙烷) [说明]⑴发生此反应时,C—O键断裂。 ⑵浓硫酸起脱水剂、催化剂的作用。 ⑶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3.氧化反应:
2CO2 + 3H2O ⑴燃烧:C2H6O + 3O2 点燃⑵催化氧化:2CH3CH2OH + O2
Cu或Ag→ 2CH3CHO + 2H2O 加热 (乙醛)
[注意]①有机反应中失氢的反应也叫做氧化反应。得氢的反应也叫做还原反应。 ②铜作为催化剂,但是参加反应。 ⑶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生成乙醛。 4.消去反应: ⑴分子内脱水: CH3CH2OH
浓硫酸→CH2==CH2↑+ H2O 170度浓硫酸→ CH3—CH2—O—CH2—CH3 + H2O 140度⑵分子间脱水:
CH3CH2OH + HOCH2CH3
[说明]乙醇分子内含有羟基(内因),由于温度(外因)不同,脱水的方式不同,产物不同。 较高温度(170℃)分子内脱水,较低温度(140℃)分子间脱水。 十一.醇的化学性质:
1.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2CH3CH2CH2OH + 2Na →2CH3CH2CH2ONa + H2↑ 丙醇钠
2CH3CHCH3 + 2Na →2CH3CHCH3 + H2↑ OH ONa 异丙醇钠 2.与卤化氢发生取代反应:
CH3CH2CH2Cl + H2O CH3CH2CH2OH + HCl 浓硫酸 1—氯丙烷
CH3CHClCH3 + H2O CH3CHOHCH3 + HCl 浓硫酸
3.氧化反应:
2—氯丙烷
⑴燃烧:CnH2n+2O +
3nnCO2 + (n+1)H2O O2 点燃2⑵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生成醛或酮 ⑶催化氧化:
2CH3CH2CH2OH + O2
Cu→ 2CH3CH2CHO +2H2O 加热 丙醛
Cu→ 2CH3COCH3 +2H2O 加热 2CH3CHOHCH3 + O2
丙酮
[总结]伯醇(RCH2OH)氧化成醛,仲醇(RR’CHOH)氧化成酮,叔醇(RR’R”COH)不发生氧化反应
4.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
CH3CH2CH2OH CH3CHOHCH3
5.分子间脱水:
浓硫酸→ CH2==CH—CH3 + H2O 170度浓硫酸→ CH2==CH—CH3 + H2O 170度 丙烯
2CH3CH2CH2OH
浓硫酸→ CH3CH2CH2—O—CH2CH2CH3 + H2O 140度 丙醚
2CH3CHOHCH3
浓硫酸→ (CH3)2CH—O—CH(CH3)2 + H2O 140度 异丙醚 十二.乙醛的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CH3—CHO + H2 ∴乙醇
催化剂→ CH3CH2OH 加热氧化乙醛 还原氢气 —CHO 氢气 官能团变化:—CH2OH
2.氧化反应: ⑴银镜反应: 离子方程式:
Ag+ + NH3·H2O ==AgOH↓+ NH4+
—
AgOH + 2NH3·H2O == [Ag(NH3)2]+ + OH + 2H2O
——
CH3COO + NH4+ + 2Ag↓+3NH3 + CH3CHO + 2[Ag(NH3)2]+ + 2OH水浴加热H2O
化学方程式:
AgNO3 + NH3·H2O ==AgOH↓+ NH4NO3 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CH3COONH4 + 2Ag↓+3NH3 + H2O CH3CHO + 2Ag(NH3)2OH 水浴加热⑵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
Cu2+ + 2OH == Cu(OH)2
CH3COOH + Cu2O↓+2H2O CH3CHO + 2Cu(OH)2 加热⑶乙醛的催化氧化:
2CH3COOH 2CH3CHO + O2 催化剂⑷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⑸乙醛的燃烧(剧烈氧化):
4CO2 + 4H2O` 2C2H4O + 5O2 点燃[小结]
⒈[Ag(NH3)2]+、Cu(OH)2与KMnO4、K2Cr2O7、HNO3、溴水这些强氧化剂比较,属于弱氧 化剂。而弱氧化剂都能使醛基氧化,自然说明乙醛易被氧化,即乙醛还原性强。 ⒉银镜反应与生成红色Cu2O的反应,系醛基的特征反应,可以用来检验醛基。
⒊乙醛加氢还原成乙醇,说明乙醛有氧化性;乙醛去氢氧化成乙酸,说明乙醛有还原性。 ⒋反应规律:CH3CH2OH3.加聚反应:
氧化CH3COOH CH3CHO 氧化还原
十三.醛类的性质: 1.还原成相应的醇
2.易氧化成对应的酸(检验法) 3.加聚反应: 3.缩聚反应:
[总结]转化规律: R—CH2OH
氧化R—COOH R—CHO 氧化还原3n1nCO2↑+ nH2O O2 点燃25.燃烧通式:CnH2nO +
十四:甲醛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还原性): ⑴银镜反应:
与适量的银氨溶液反应,生成甲酸铵。
2Ag↓+ HCOONH4 + 3NH3 + H2O 化学方程式:2Ag(NH3)2OH + HCHO 水浴加热离子方程式:
2Ag↓+ HCOO + NH4+ + 3NH3 + H2O 2Ag(NH3)2+ + 2OH + HCHO水浴加热—
—
与过量的银氨溶液反应,生成碳酸。
4Ag↓+ (NH4)2CO3 + 6NH3 + 2H2O 化学方程式:4Ag(NH3)2OH + HCHO 水浴加热——
2NH4+ + CO32 + 4Ag↓+ 6NH3 + 离子方程式:4Ag(NH3)2+ + 4OH + HCHO 水浴加热2H2O
⑵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Cu2O↓+ HCOOH + 2H2O 2Cu(OH)2 + HCHO 加热2Cu2O↓+ CO2↑+ 5H2O 4Cu(OH)2 + HCHO 加热[讲解]甲醛中的一个氢被氧化生成甲酸(也叫蚁酸,因而甲醛也叫蚁醛)。
如果氧化剂过量,有可能使分子中的两个氢都被氧化生成碳酸,由于碳酸不稳定, 因而分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2.还原反应:
HCHO + H2
Ni→ CH3OH 加热3.加聚反应:
nHCHO → [CH2O]n(n最少为1000) 多聚甲醛
[讲解]温度越低越容易发生加聚反应。 4.甲醛与苯酚的反应——生成酚醛树脂:
[注意]用盐酸催化,产物发粉色;用氨水催化,产物发黄;若溶液酸碱性适当,则为白色。
或写为:nC6H5OH + nHCHO
催化剂→ [C6H5OHCH2 ]n + nH2O 加热十五.乙酸的化学性质: 1.酸之通性: ⑴使石蕊变红 ⑵与金属反应:
Mg + 2CH3COOH → (CH3COO)2 Mg + H2↑
—
Mg + 2CH3COOH → 2CH3COO + Mg 2+ + H2↑ ⑶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uO + 2CH3COOH → (CH3COO)2 Cu + H2O
—
CuO + 2CH3COOH → 2CH3COO + Cu 2+ + H2O ⑷与碱反应:
Cu(OH)2 + 2CH3COOH → (CH3COO)2 Cu + H2O
—
Cu(OH)2 + 2CH3COOH → 2CH3COO + Cu 2+ + H2O [说明] 大多数醋酸盐都溶解于水(可溶于水的醋酸铅) ⑸与盐反应:
Na2CO3 + 2CH3COOH → 2CH3COONa + CO2↑+ H2O
——
CO32 + 2CH3COOH → 2CH3COO + CO2↑+ H2O [说明1] 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 CH3COOH → + CH3COOH →
+ CH3COONa + CH3COO
—
[总结] 由于受到羰基的影响,O—H键更容易断裂。在水分子的作用下,O—H键断裂,
醋酸发生部分电离:
弱酸性:乙酸 > 碳酸 > 苯酚
2.酯化反应: O ‖
O ‖
CH3—C—OH + H—18O—C2H5 ←3.不易发生加成反应。
十六.饱和一元羧酸的化学性质: 1.酸之通性: 2.酯化反应: 3.很难被还原
十七.乙酸乙酯的化学性质:
十八.酯类的化学性质:——水解反应 十九.苯酚的化学性质: 1.与活泼金属反应: 2
+ 2Na → 2
苯酚钠
浓→CH3—C—18O—C2H5 + H2O
硫酸加热 + H2↑(置换反应)
2.与氢氧化钠反应:
+ NaOH → + CO2 →
+ H2O(中和反应) + NaHCO3 (弱酸性) (石炭酸)> H2O >乙醇
结论:酸性:H2CO3 > 3.取代反应: ⑴卤代反应:
+3Br2
+3HBr
⑵硝化反应:
⑶磺化反应:(略)
15—20度 + H2SO4加热到
+ 3H2O
或:
+ H2O
邻羟基苯磺酸
1100度 + H2SO4加热到
+ H2O
对羟基苯磺酸
4.显色反应:苯酚遇到氯化铁溶液变为紫色——可以检验苯酚的存在。 5.易被氧化——变为粉红色。 二十.酚类的化学性质: 1.酸性: 2.取代反应: 3.易被氧化
二十一.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水解反应:
上述两反应加起来:
[总结]卤代烃分子里的卤原子还能够被多种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 2.消去反应:
例如:CH2—CH2+ NaOH H Cl
CH3—CH—CH2 + NaOH H Br 2—溴丙烷
醇→CH2==CH2 + NaCl + H2O 加热醇→CH3—CH==CH2 + NaBr + H2O 加热
丙烯
[总结3]卤代烃跟强碱(如NaOH或KOH)的醇溶液共热,就脱去卤化氢而生成烯烃。 卤代烃跟强碱(如NaOH或KOH)的水溶液共热,就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 条件不同,虽然都是卤代烃和氢氧化钠加热反应,但是产物不同。 [总结4]烯烃
HCl)加成( 卤代烃
消去反应二十二.葡萄糖:
1.氧化反应(还原性):
①CH2OH(CHOH)4CHO + 2Ag(NH3)2OH
CH2OH(CHOH)4COOH + 2Ag↓+ H2O + 4NH3 葡萄糖酸 (可以生成葡萄糖酸铵)
微热
②CH2OH(CHOH)4CHO + 2Cu(OH)2
加热CH2OH(CHOH)4COOH + Cu2O↓+ 2H2O
2.还原反应(催化加氢)
[结论]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加成,生成正六己醇 CH2OH(CHOH)4CHO + H2
催化剂→CH2OH(CHOH)4CH2OH
加热 正己六醇 3.与乙酸反应——酯化反应:(条件:浓硫酸、加热)
附:与乙酸酐的反应:
5H2O
4.遇到新制的氢氧化铜,生成绛蓝色溶液 5.发酵反应:葡萄糖发酵,工业制酒精
6.缓慢氧化:
C6H12O(固)6O(气)6H2O(液)6CO(气)2804焦 622 只生热,不发光,不写点燃,可医用、食用。 [结论]具有醇和醛的性质: 二十三.果糖的化学性质:
果糖分子中虽然没有醛基,但是受到多羟基的影响,使酮基活动,仍具有还原性,与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两种含碳原子数不同的羟基酸。 1.羟基的性质——酯化反应:
2.多羟基的性质——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绛蓝色溶液
3.羰基的性质——还原反应:与氢气加成生成正己六醇 4.氧化反应: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果糖表现出还原性
二十四.蔗糖:C12H22O11 化学性质:
1.无氧化反应,无还原性 ——非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C12H22O11 + H2O 催化剂C6H12O6 + 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说明]催化剂是稀硫酸或酶
[水解反应]糖类(或者直接具有多羟基醛和多羟基酮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 生成单糖(或具有多羟基醛和多羟基酮的化合物)的反应(性质) [总结]蔗糖是糖,本身不具有还原性,水解后生成了具有还原性的单糖。 二十五.麦芽糖的化学性质:
1.能发生氧化反应,有还原性 ——是还原糖 2.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C12H22O11 + H2O 催化剂2C6H12O6
麦芽糖 葡萄糖 [说明]催化剂是稀硫酸或酶
[总结]二糖水解可以得到两分子的单糖,而单糖是不能水解的最简单的糖。 分子能发生水解,水解后生成两个单糖分子的糖是二糖。 二十六.淀粉:(C6H10O5)n的化学性质:
1. 淀粉与碘作用呈现蓝色——淀粉和碘单质的检验法 2.淀粉水解:
(C6H10O5)n + nH2O 催化剂 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2(C6H10O5)n + nH2O nC12H22O11
淀粉
麦芽糖
麦芽糖酶
二十七.纤维素:
附:分子结构的特点:
是由几千个葡萄糖单元所组成的线状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可以达到几十万。 每个葡萄糖单元由三个醇羟基,因而纤维素分子也可以用[C6H7O2(OH)3]n表示。 由于羟基的存在, 所以纤维素表现出醇的一些性质。 1. 能水解:
(C6H10O5)n + nH2O 催化剂 nC6H12O6 纤维素 葡萄糖
[说明]纤维素比淀粉更难水解 2. 酯化反应:
⑴制取纤维素硝酸酯(硝化纤维):
OH
O —NO3
(C6H7O2)—OH + 3nHNO3 浓硫酸 (C6H7O2)——O—NO2 + 3nH2O OH n
O—NO3 n 纤维素 纤维素三硝酸酯 ⑵制取纤维素乙酸酯(醋酸纤维):
OH
O —OCCH3
(C6H7O2)—OH + 3nCH3COOH浓硫酸 (C6H7O2)——O—OCCH3 3nH2O OH n O—OCCH3 n 纤维素
纤维素三乙酸酯(醋酸纤维)也可以用乙酸酐。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