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针灸对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针灸对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来源:爱go旅游网
ItAINANMEDICALJOURNAL 《海南医学)2olo年第2l卷第11期 ・传统医学・ 针灸对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高激泳,彭建民,邓金梅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1) 【摘要】 目的观察针灸对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治疗前后肛肠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将60例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前后做肛管直肠动力学检测。治疗组30例,采用电针于长 强穴、次髂穴、中髂穴等穴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聚乙二醇4000治疗,两周为一个疗程,4周后嘱患 者复诊做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肛管直肠静息压及模拟排便时肛管直肠压,两组间肛管直肠动力 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不但能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而且对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亦有明显改善,用电针在 长强、次谬、中髂等穴位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是较佳的方法。 【关键词】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肛管直肠测压;针灸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350(2010)11—1o5—02 便秘的发病率在人群中可高达4.6%一20%,其 1.3方法 中约28%属功能性出I=I梗阻型便秘¨ J。我们在 1.3.1 肛门直肠测压设备和方法采用合肥 2007年l0月至2008年10月用电针治疗功能性出 凯利公司生产ZGJ—D2型肛肠压力检测仪。肛门 口梗阻型便秘并进行临床观察,获得了满意的临床 直肠测压方法:患者左侧卧位,屈髓屈膝各9O。,使体 疗效,患者的排便间隔时间和主观症状均明显好 位尽量舒适,测压前自行排便一次。探头置于肛缘 转 J。为进一步研究针灸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 外作为压力零点,调整记录仪描笔笔尖于零线上。 秘的机理,2008年1O月至2oo9年1O月,我们用抽 探头放置深6 cm,每次将探头自直肠中撤出1 em作 签法分组,将30例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用针 为描记点,每点描记30 s,每次描记前先停机30 s, 灸治疗,30例用聚乙二醇4 000治疗,并在治疗前和 以待括约肌适应。测量三次,取三次平均值。测压 治疗结束后做肛管直肠动力学检测,现将结果报道 探头放置深度5 O1TI、6 cm的平均值记录为直肠压,3 如下: cm、4 cm处的均值记为肛门外括约肌压,1 cm、2 cm 1资料与方法 处的均值记录为肛门内括约肌压。嘱患者做屏气排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08年10月 便时记录的肛管直肠压为肛管直肠模拟排便压,将 至2009年1O月来我科的住院和门诊病人,采用抽 静息压减肛管直肠模拟排便压记录为肛管直肠模拟 签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O例,男 排便压力下降值。 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72岁;病程1 1.3.2治疗组治疗组采用电针针刺长强穴、 一l0年,平均4.46年。对照组30例,男l6例,女14 次髂穴、中髂穴的办法。患者取侧卧位,肌肉放松, 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9岁;病程1—9年,平均 充分暴露所选穴位的位置,选准穴位,皮肤常规消 3.88年。两组病人均有长期服用缓泻剂史。两组 毒;选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为30—4O 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mm),从长强穴直刺进约3 cm,到达肛管直肠环肌 (P>0.05),具有可比性。 群,进针后施以小幅度快速捻转2 min,待肛周出现 1.2入组诊断标准 症状:排便费力,有不 酸、麻、胀、重等感觉为止;从次髂穴、中 穴进针,将 尽感或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肛门 针与皮肤呈约75。角沿穴孔刺人,术者手下有坚韧 直肠指检时嘱患者做用力排便动作可明显感觉肛门 感,继续向内刺入有沉紧涩感,患者有酸、麻、胀、重 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结肠传输试验显示全胃肠 等感觉并向下腹肚周放射,此时停止进针,接通 或结肠通过时间正常(全肠道通过时间小于3 d),多 G6805型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密波,频率80 数标志物储留在直肠内;肛门直肠测压显示静息压  ̄/min,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 明显增高;排粪造影无直肠前凸及直肠内套叠、内脱 Et治疗1次,两周为一个疗程。 垂。排除标准:肠道外病变、结肠或直肠阻塞、肛裂、 1.3.3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口服聚乙二醇 II度以上痔病、直肠脱垂、内脏神经与肌肉病变以及 4000[(PEG 4000)(商品名:润可隆)]治疗,每次10 饮食与排便习惯不良的患者。 g(1袋),以1杯水化服,每日两次,早餐、晚餐后服 作者简介:高激泳(1972一),男,广东省兴宁市人,主治医师,学士。 ・105・ 《海南医学)2olo年第21卷第11期HAINAN MEDICAL Jo1咂tNAL 用,疗程两周。 治疗组治疗前Vs治疗组治疗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 mmHg=0.133 kPa。 1.4观察指标 1.4.1 排便间隔时间 即两次排便平均间隔 时间。48 h以内为0分,48 h至72 h为1分,72 h以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模拟排便肛管直肠压下降值( ,mmHg) 上至120 h为2分,120 h以上为3分。 1.4.2 每次排便时间 即每次排便开始至结 束所用时间。10 min内为0分,10 min以上至2O min为1分,20 min以上至30 min为2分,30 min以 上为3分。 1.4.3排出粪便方式指排便时粪便排出肛 注t对照组治疗前VS对照组治疗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治疗前Vs治疗组治疗后,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门的困难程度。粪便至肛门可以正常排出为0分, 须努力方可排出为1分,努力后仍须揉腹或休息后 方可排出为2分,必须用开塞露或加用其他泻药方 可排出为3分。 1.4.4 排便程度 指每次排便的完全程度。 一次即可排尽粪便为0分;排便后仍有残存感,须两 次以上排便方可排尽为1分;排便后有残存感,须用 开塞露或手指帮助方可排出为2分;排便残存感无 法消除为3分。 1.5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消失,积分为 0,保持在1个月以上;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积 分减少>3/4,保持在1个月以上;好转:临床症状好 转,积分减少>1/2,保持在1个月以上;无效:临床 症状无好转或好转不明显,积分无减少或积分减少 <1/2。 1.6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 ForW indows 对数据作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 资料比较用 检验。 2结果 2.1治疗两周,4周后评估疗效。两组疗效比 较见表1。 表1 两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临床治愈显效 有效 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 3O 12 9 5 4 86.67 对照组 30 5 6 8 11 63.33 注:两组l临床显效率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肠静息压及模 拟排便肛管直肠压力下降值见表2、表3。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肠静息压( ±s。mmHg) 注:对照组治疗前VS对照组治疗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06・ 一次正常的排便应该有内括约肌、外括约肌、盆 底肌的同步弛缓,排便压的有效升高及排便通道的 畅通无阻。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Functional out. 1et obstruction con—sfipation,FOOC)大多数是由于肛 门内、外括约肌异常痉挛,排便时弛缓障碍造成 J, 还有部分由直肠前凸、直肠内脱垂、直肠内套叠等原 因造成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该类型便秘在肛肠动 力学上表现为肛管直肠高静息压,由于排便时内、外 括约肌驰缓障碍甚至反常收缩造成排便时应降低的 内、外括约肌压不下降甚至反常升高。这种发病机 制使普通泻剂治疗效果不理想或无效,泻剂使用不 当甚至加重出口梗阻症状 J。我们根据该型便秘的 发病机理及电针对神经肌肉调节的作用,将电针通 过长强穴直达异常收缩的肌体,解痉作用明确;取会 阳、中髂穴深刺可触及盆神经及阴部神经,使针感放 射至肛门部,恢复肛管直肠的感觉与动力,纠正盆底 肌协同失调_8 J。治疗前后肛管直肠静息压的明显下 降和模拟排便时肛管直肠压下降值的明显增大可以 证明,针灸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确切有效 的。 参考文献 [1] 郭晓峰.北京地区成人慢性便秘整群、分层、随机流行病学调查 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2,10(22):637— 638. [2] 高芳坤,于普林,郑宏芦.北京城乡几种常见老年病流行病学调 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3):159—161. [3] 李玺,王学良.西安城乡几种常见老年病流行病学调查[J].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8,19(4):609—612. [4] 彭建民,高激泳,邓金梅.针灸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41 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9,6(20):61—62. [5] 中华消化学会胃肠动力学组.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J]. 中国全科医学,2005,8(2):I19—121. [6] 李实忠.结肠直肠肛管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 门病外科杂志,2002,2,(8):118. [7] 康文全.聚乙二醇4000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6(27):16—18. [8] 陈朝明,金洵,蒋亚文.针灸对女性排便功能障碍两个亚型的 治疗作用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6):3—5. (收稿13期:2010—02—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