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实验部分)

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实验部分)

来源:爱go旅游网
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实验部分)

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6个计数点A、B、C、D、E、F,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各点到A点的距离依次是2.0 cm、5.0 cm、9.0 cm、14.0 cm、20.0 cm。

(1)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求出小车在B点的速

度为vB=__________ m/s,CE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 m/s。

(2)以打B点时为计时起点,建立v-t坐标系如图所示,请在图中作出小车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

(3)根据图中作出的图线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 m/s2。

2、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如图所示是一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6七个计数点,用刻度尺量出1、2、3、4、5、6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为1.40 cm、3.55 cm、6.45 cm、10.15 cm、14.55 cm、19.70 cm.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为v4=__________ m/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 Hz. 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所示,A、B、C、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A=16.6 mm,sB=126.5 mm,sD=624.5 mm.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1)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s;

(2)打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m/s(取2位有效数字); (3)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用sA、sB、sD和f表示)。

4、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图中的( )

1

5、如图所示,是探究某根弹簧的伸长量x与所受拉力F之间的关系图: (1)写出图线代表的函数________(x用m作单位); (2)弹簧的劲度系数是________ N/m;

(3)当弹簧受F2=800 N的拉力作用时,弹簧 伸长为x2=________ cm。

6、做“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铺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的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细绳套,如图所示,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拉橡皮条使之伸长,到达某一位置O时需记下_________、_______,描下________,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拉长,使结点到达位置________,再记下____________。

7、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 (1)其中的两个实验步骤分别是:

A.在水平放置的方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方木板上,另一端拴上两个绳套,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与方木板平面平行)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绳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和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

B.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相同,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和记下细绳的方向。

请指出以上步骤中的错误或疏漏:A中是_____________;B中是_______________。 (2)在某次实验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F2已在图中画出,图中的方格每边长度表示2 N,O点是橡皮条的结点,请用两个直角三角板严格作出合力F的图示,并求出合力的大小为________ N。

2

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若用F表示两个分力F1、F2的合力,用F′表示F1和F2的等效力,则可以判断_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的实验结果是符合事实的。

9、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与弹簧的形变量x作出的F-x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__。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__________造成的。

10、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

(1)甲、乙两同学用同一装置做探究实验,画出了各自如图所示的a-F的图像,从图像可知两个同学做实验时

的取值不同,其中 同学的取值较大。

(2)在探究a与m的关系时,当增加小车的质量时,为了使小车所受外力F一定,必须 。

(3)在m一定时,测得a与F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a/m/s2 F/N 1.98 1.00 4.06 2.00 3.00 8.12 4.00 请你根据下列纸带以及提供的数据补充上表中的空格,该数值应为 m/s2,其中s1=3. 67 cm,s2=9. 61 cm,s3=15. 69 cm,s4=21.75 cm,s5= 27. 78 cm,s6= 33. 74 cm。图中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从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的结论是: 。

3

11、用水平力拉动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加速直线运动。当改变拉力的大小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也随之变化,a和F的关系如图所示。g取10m/s2。

(1)根据图线所给的信息,求物体的质量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若改用质量是原来2倍的同种材料的物体,请在上图的坐标系上画出这种情况下的a-F图线。(要求写出作图的根据)

12、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中,在研究加速度a与小车的质量M的关系时,由于没有注意始终满足M≫m的条件,结果得到的图象应是下图中的( )

13、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所安装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在图示状态下,开始做实验,该同学有装置和操作中的主要错误是_______。(指出三处)

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是50Hz的交流电,某次实验纸带的记录如图所示,从A点起每5个点取一计时点,则D点的对应速度为__________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 m/s2.(小数点后保留二位有效数值)

4

2013年高一物理复习练习题(实验部分) 参考答案

1、〔答案〕(1)0.25, 0.45 (2)v~t图象如图所示 (3 )1 〔解析〕(1)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 所以vB=v

CE=

sAC0.05

= m/s=0.25 m/s, 2×0.1 s0.2

0.14-0.05sCE=m/s=0.45 m/s。 2×0.1 s0.2

(2)利用中间时刻点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计算C、D、E三点的瞬时速度。作出v-t图象如图所示。

(3)在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即a =

2、〔答案〕0.405 0.756

x5-x3(14.55-6.45)×102

〔解析〕v4== m/s=0.405 m/s

2t0.2

0.55-0.25

m/s2=1 m/s2。 0.3

x1′=0.0140 m, x2′=x2-x1=0.0215 m, x3′=x3-x2=0.0290 m , x4′=x4-x3=0.0370 m x5′=x5-x4=0.0440 m , x6′=x6-x5=0.0515 m a==

(x4′+x5′+x6′)-(x1′+x2′+x3′)

9t2(0.0370+0.0440+0.0515)-(0.0140+0.0215+0.0290)

m/s2=0.756 m/s2。

0.09

3、〔答案〕(1)0.1 (2)2.5 (3)

sD-3sB+2sA2

f

75

〔解析〕(1)因电源频率f=50 Hz 故打点周期为0.02 s。又因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所以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1 s。

(2)B、D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为 sBD=sD-sB=624.5 mm-126.5 mm=498 mm,所以vC=498×103

m/s=2.5 m/s。

2×0.1

sBD=2T

1

(3)由Δs=aT2可得(sD-sC)-(sB-sA)=2aT2 ① (sC-sB)-(sB-sA)=aT2 ② T=5 ③

fsD-3sB+2sA2

联立①②③得a=f。

75

4、〔答案〕C

〔解析〕由于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当不挂钩码时,弹簧的伸长量x>0,所以选C。

5、〔答案〕(1)F=2 000x (2)2 000 (3)40

〔解析〕由图示可知力F与伸长量x成正比,其比例系数k=2 000 N/m可由图象斜率得到。 由F=2 000x得x2=

800

m=0.4 m=40 cm。 2 000

5

6、〔答案〕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两细绳的方向 结点位置O O点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

〔解析〕因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需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平行四边形,所以必须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为保证合力和分力的效果相同,两次必须使结点到达同一位置。

7、〔解析〕(1)当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绳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用铅笔应记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及此时两细绳的方向。当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应使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

(2)如图所示。

8、〔答案〕甲

〔解析〕由题设可知,F为F1和F2的合力,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所得,而F′是F1和F2的等效力,即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的拉力,显然F′的方向应在细线的方向上,因甲同学F′的方向与细绳在同一直线上,故甲同学是符合事实的。本题解答的焦点在F′的方向的确定上。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都有误差,这是正常的,但乙同学很明显在F′的方向的确定上违背了实验的要求,作图是错误的。

9、〔答案〕200 N/m 弹簧自身所受重力

〔解析〕根据图示倾斜直线可求出其斜率,从而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F8k==- N/m=200 N/m。从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可以看出,当弹簧的伸长量为0.5 cm时,向下施加x4×102的外力F为零,说明没加外力时弹簧已有一个伸长量,这主要是由于弹簧的自身重力作用造成的。

10、〔答案〕(1)质量,乙;(2)增大斜面的倾角θ;(3)6. 03 m一定时,a与F成正比。

〔解析〕(1)据图像可知,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图像的斜率就表示物体质量的倒数,因此两位同学做实验时,所取物体的质量不同。乙斜率小,表示物体的质量大。

(2)在摩擦力已平衡的情况下,斜面的倾角须保持不变;但若未平衡摩擦力,增大了小车的质量,就增加了摩擦力,此时应增大斜面的倾角θ。

(3)6. 03 m一定时,a与F成正比。

11、〔答案〕(1)0.50kg 0.20 (2)见解析图

1

〔解析〕(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μmg=ma,所以a=F-μg

m1-

可见a-F图象为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k==2.0kg1

m

纵轴截距为-μg=-2.0m/s2,解得:物体的质量m=0.50kg,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 (也可以用横轴截距求动摩擦因数:当F=1.0N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物体所受阻力f=F=1.0N,由f=μmg解得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当物体质量加倍时,物体的加速度a=直线斜率k′=

f

=0.20。) mg

1

F-μg 2m

1-

=1.0kg1,纵轴的截距不变,作出如下图所示的2m

6

图线。

12、〔答案〕D

MmgFmg〔解析〕在本实验中绳中的张力F=,则小车的加速度a==,在研究加速度跟小车质MM+mM+m11

量M的关系时,保持m不变,若横轴为 ,则a- 图象应是过原点的直线,当满足M≫m时,

M+mM+mm可以忽略不计,a≈

mg1

,a- 图象还可以满足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当小车的质量较小、不满足M≫mMM

时,图象便发生向下弯曲。故选D。

13、要错误是____。(指出三处) 主要错误是:(A).长木板右端未垫高以平衡摩撩力;(B).电源应改用6V交流电源;(C).牵引小车的细线没有与木板平行; D.开始实验时,小车离打点计时器太远 。 速度_1。85_m/s,加速度_9。24__m/s2.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