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需求理论的中韩贸易
国贸二班 王国强 201215102024 基本理论
重叠需求理论即需求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如果两国之间都有共同需求品质的情形,我们称存在重叠需求。两国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重叠的部分越大。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的商品,两国均可进口和出口。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先进的资本设备需要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最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相异,两国贸易则会存在障碍。若两国中一国具有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另一国没有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则两国无从发生贸易。因此,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 案例分析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越高。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人均汽车保有量较低,汽车需求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部门,主要是对货车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私人用车也逐渐增加,逐渐成为汽车消费的热点。 中国汽车消费及进出口情况
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增长率9. 3%左右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也不断增加。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各类交通运输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需求的增加。
2003年我国进口整车171 710辆,同比增长34. 7%;进口整车总金额527 592万美元,平均单价是3. 1万美元,比2002年的2. 5万美元有较大幅度上升。 2004年上半年,我国汽车进口96 335辆,同期国产汽车销售255万辆,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3. 77%。进口的汽车集中在1. 5升以上排量的中高级轿车。进口车价格普遍高于国产车,但价差已大幅度缩小,大约在10%~25%之间。说明进口车型的经营范围正在朝着高档化方向发展。主要进口国为日本、德国、美国、韩国及瑞典等国家。
2003 年我国出口汽车整车45 777 辆,同比增长108.5% ,出口整车总金额37 191万美元,平均金额为0. 812万美元,出口产品为中低档产品,以向东南亚和海湾国家出口为主。2003年我国汽车生产总量为4 443 744辆,汽车的出口量占总产量的l%:汽车进口金额和出口金额的差额为490 401万美元,贸易逆差巨大。尽管我国汽车的出口已经有了增长,但是,无论从进口与出口的数量,还是从
.
金额相比,出口的份额都是相当小的。这说明我国汽车产品基本上属于内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微乎其微。 韩国汽车消费及进出口情况 据韩方统计,2012年5月份,韩外贸总额为918.21亿美元,同比减少0.9%。其中,出口470.52亿美元,同比减少0.59%,进口447.69亿美元,同比减少1.08%。贸易收支为22.56亿美元顺差。1~5月份,韩外贸总额为4502.91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2280.36亿美元,同比增长0.5%,进口2222.55亿美元,同比增长4.1%。贸易收支为57.81亿美元顺差。 附:2012年5月份韩国进出口情况
表一:主要商品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月份 5月 1—5月
产品种类 金额 增长率 金额 增长率 食品及直接消费品 5.84 2.7 26.75 6.7 原材料及燃料 53.17 -1.2 264.60 9.5 轻工业产品 35.24 5.0 166.8 7.1 重工业产品 376.27 -1.0 1822.22 -1.3
—化工产品 50.84 -0.4 245.83 1.0 —钢产品 41.60 7.1 197.04 6.5 —机械及精密仪器 48.71 5.7 234.76 6.7 —电器及电子产品 128.79 -3.4 603.16 -5.8 —运输设备 102.30 -4.9 523.18 -3.2 表二:主要商品出口情况
月份 5月 1—5月
产品种类 金额 增长率 金额 增长率 消费资料 44.93 -0.2 220.17 3.0 原材料 286.38 2.3 1406.42 5.7
—燃料 161.06 13.7 797.61 16.3 —矿产 25.78 -5.8 125.89 1.9 —化纤制品 3.88 -20.8 17.86 -24.6 生产资料 116.65 -8.7 595.97 1.0
—机械及精密仪器 47.30 -3.5 224.34 11.3 —电器 62.03 -8.5 308.88 -6.0 基于重叠需求理论的中韩两国汽车贸易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正迅速的同国际相接轨,开放的程度也有所加深,这在汽车产业的外资进入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存在着的需求很大,而且有十分优惠的外资政策,另一方面,韩国汽车产业囿于国内
.
市场的饱和,向国外伸展自己的触角,通过在国外建厂等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汽车产业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在对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20个国家长达70年的考察期内,呈现出汽车拥有量随人均收入水平上升而上升的普遍趋势,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汽车保有率达到每千人500辆左右时才有所减慢或回落,而汽车保有率在达到每千人700辆之后还在上升。按照千人销售的汽车数量,发达国家普遍为40多辆,一些发展中国家为10辆左右。说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韩国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潜力,私人购车需求不断增加,这就决定了我国和韩国之间进行汽车贸易的是国际贸易所具有的条件所决定的。经验表明,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汽车的普及率越高,人们对汽车的有效需求也就不断地扩大。
林德认为一种产品是否生产,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若要出口,还需有来自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当场上决定生产什么产品时,完全要看他所能获得利润的多少,要是生产有利可图。则先决条件是这种产品首先在国内有市场。随着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两国居民的人均收入也持续增加。
对中国和韩国来说,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相似,则对任意一个国家的厂商来说,他会发现对汽车的需求,除了来自国内之外,还有来自国外,那么两国通过贸易出口来扩大其对汽车的有效需求,获取更多的利润,是一种自然的选择。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者所需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其品质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就可以明了。中国居民对汽车的消费根据其收入水平,有高有低,韩国同样也是。因此两国在消费水平间就会有相重叠的一部分,表示两国对这个区间价格的汽车都有需求,无论其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既然两国都有需求,即所谓的重叠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中国和韩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由上可知,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上平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越接近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