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与心理素质
内容摘要:通过论述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其重要作用,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使人们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体育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要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学校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为突出 ,尤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体育是通过身体的各种不同活动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强健体魄、励其心志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而使得校园的生活变得很是枯燥无味。很多学生承受着重大的心理压力,而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学生可以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放松!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心理素质教育是体育教育重要目标之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体现和渗透。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体育课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加速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出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则不够重视,甚至许多体育工作者对心理素质教育毫无所知。这种错误的行为,使学生在体育受教育过程中只能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不能同时受到心理素质教育,做到寓思想素质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我们知道,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素质,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健康成长!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做到体育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呢?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心理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所以,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具体说来就是,体育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本课内容、任务,目的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要做到“寓教于乐”。要让教学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动机。
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手段,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 、锻炼的热情。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体育活动中,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掌握一项或几项能够受益终身的体育运动技能。体育教学要把心理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
四、创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正所谓倾其道而信其师。苏霍姆费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从爱护学生出发才能客观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教学相长。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心理素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灵活的头脑,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完成现代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各方面要求的合格、健全的人才。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等,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外,学校体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励其心志。促进体育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心理素质,使其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心理问题的研究》、石岩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评述》、赖天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体育教师教育论》、唐炎、宋会君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体育与健康》、高福海、楚蕴源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
《运动健身与合理营养》、陈松娥著,湖南大学出版社。
《体育文化与健康教程》、刘婧南、王家林、谢翔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健康体适能》、王健、何玉秀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新编体育教学论》、邓星华、谭华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