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OECD创新研讨会发言摘选
2011年6月15-17日,经济合作组织(OECD)科技产业委员会(CSTI)及下属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科技政策工作组技术创新政策工作组(TIP)在法国巴黎召开创新政策研讨会。代表发言涉及内容广泛,但基本围绕科技政策委员会提出的四项战略关注点:即“(1)科学对推动经济和福利增长的作用;(2)合作创新、开放创新与知识网络;(3)应对社会和全球挑战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4)面对全球挑战的科学技术”。本文将会议发言要点汇编如下:
第一部分 战略与政策
一、经合组织科技创新战略发展趋势
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在名为“CSTP向前看的战略”文章提出,制定这个战略的原则包括:平衡,连贯性,凝聚力,合作,吸收委员会其它工作的优点(如弗拉斯卡蒂手册、奥斯陆手册、国家创新体系等),向前看,要服务于决策者、政策研究者和其它利益相关方。提出这四个战略议题的背景和目标是:
1. “科学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上的作用”议题
提出议题的背景是:与科学的交互作用已成为现代创新的中心,有必要探讨这种交互作用的机制和检验其政策含义,是“基于证据的创新政策”的需要。 预期目标是:(1)为科学政策委员会、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和企业家人事提供一个平台,以试验不同的做法和方法论;分享经验;收集成功案例;对所使用的方法论进行进行比较分析。(2)调动各方专家,如OECD下属的国家
科技指标专家组(NESTI)、创新与技术政策工作组(TIP)、研究机构和人力资源工作组(RIHR)、全球科学论坛(GSF)的专家。
2. “合作研究、开放创新和知识网络”议题
提出议题的背景是:创新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如合作性质的企业、知识作为关键的推动因素、利益相关方的多样化),因此有必要研究这种复杂的和演进的创新现象背后的政策含义,以保持各类政策之间的平衡。
预期目标是:(1)与产业创新创业委员会(CIIE)及其下属机构的专家设立一个对话平台。(2)动员各方专家,如国家科技指标专家组(NESTI)、创新与技术政策工作组(TIP)、研究机构和人力资源工作组(RIHR)、生物技术工作组(PWB)、纳米技术工作组(WPN)。
3. 应对社会和全球挑战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提出议题的背景是:今天面临的问题的性质已经改变,如全球规模,范围跨越了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相互联系,链式反应,导致的全球挑战;现有的政策框架和治理机制对于国际合作是否足够受到质疑。
预期目标是:追踪“科技创新应对全球挑战国际合作治理政策指导组(Steering Group on Governan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Global Challenges ,STIG)的工作,分析目前正实行的五种治理角度,准备政策建议。
3. 应对全球挑战的科学技术
提出议题的背景是:今天面临的问题的性质已经改变,如全球规模,范围跨越了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相互联系,链式反应,导致的全球挑战;是否需要一种目的明确的科学技术政策?是否需要创新设计公共政策?这些
挑战对于科技系统的影响是什么?
预期目标是:从公共政府(GG)和健康论坛的工作中,厘清未来工作框架,包括如何精确地制定目标明确的科技政策?如何运作基于证据的优先事项?如何完成社会转型过程?
二、各国创新政策新动向
会议主持人还汇总了世界各国创新政策变化和新趋势,其中: 在国家战略方面:韩国提出要将中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责任下放;芬兰在行动计划中提出要重视需求侧(导向)的政策;荷兰提出要拓宽有行业影响的创新政策;各国都注重目标导向的和特定行业的创新政策(如能源和汽车);各国都帮助本国企业拓宽国际市场。
在企业创新方面:部分国家的企业研发投入有所减少;荷兰等国减少了直接研发投入支持;墨西哥、土耳其等国提出重视产学研合作;比利时等国建立了促进成果转化的创新基金;加强信息和中介服务支持(而澳大利亚为高增长公司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
在公共研发系统方面:围绕绿色研究和技术创新重新安排公共研发优先序;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关注公共创新的投入回报和影响;加速研发成果商业化。重视研发团队年轻化。
日本代表还提到增加福岛核事故事故处理的经费,一些欧洲国家代表反映本国政府削减科研经费有可能在今后两三年内影响科技发展后劲等。
第二部分 合作研究、开放创新和知识网络
一、知识网络和市场
(一)“知识网络与市场”项目介绍
OECD科技产业理事会(DSTI)下设经济分析和统计处(EAS)的Fernando Galindo-Rueda在题为“知识网络市场项目介绍(Introducing the OECD/DSTI project on Knowledge Networks and Markets)”的发言中指出:在1997-2009年间,世界各国的特许费(包括版税和许可证费)年交易额一直以高于GDP增长速度的增长,其中OECD国家特许费交易平均增长速度约为GDP增长速度的一倍。见附图:
不过研发人员利用外部研发资源和知识产权的情况有所不同,见下图: 图中显示,右侧国家利用外部知识产权的情况较多,左侧国家利用外部研发资源的情况较多。
随着知识网络市场逐步形成,给人们带来来一种可能性:即获得专业化和非实体化的知识。但由于知识不是标准的商品,因此也会遇到如交易成本、应对社会紧迫挑战和如何用知识融资等新的挑战。 本课题拟解决的问题有: 1. 测度知识流动。 2. 厘清知识交易机制。
——对知识进行分类。 ——把知识交易案例归档。
——评价知识交易对当事人和第三方的影响。
3. 用基于证据的方式回答关键政策问题。
关于“知识流动测度”研究,发言者用凯尔文勋爵(Lord Kelvin)的话“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测量,就不知如何改进”来强调其重要性。
目前存在问题是,缺乏综合和系统的方法来测度知识在不同的产业和国家之间进行交流的范围和规模。要解决这一问题须:
(1)制定可对知识流和知识网络市场进行测度的指南或手册。 (2)借鉴成功经验,提出如何改进相关手册的指导方针。 (3)使用现有的资源勾勒出知识流动的框图。 关于“知识分类”要研究的有: (1)分类目的。
(2)需解决的挑战包括:可供选择的若干分类维度,在多个维度中确认最常用的分类维度,熟悉能支持这种分类的生态系统。
(3)通过对企业、行业和组织的案例研究,确认分类的有效性。 关于“知识网络市场对创新和经济的影响”的研究包括: (1)进行文本分析。 (2)基于以下资料分析:
——通过创新调查的方式测度知识交易和保护的情况。 ——利用PATSTAT专利数据库进行分析。
——利用(ORBIS ?)的全球企业数据库进行分析。 ——将专利倾向数据库和经济驱动分析的数据进行匹配。
关于“综合性政策”研究,要解决:
(1)如何定义“有效的知识网络市场”?它有哪些特征。 (2)对知识创新需要制定哪些特殊规则?有无典型案例?
(3)对于公共支出支持的研究和数据应制定哪些规则? (4)有关知识网络市场的政策是否会有预期的效果? 关于“基于证据的政策”研究,要解决:
(5)列出合作机制和主要知识网络清单。 (6)对知识网络市场政策进行盘点,需要补充: ——有关知识产权系统的证据。
——有关市场上心照不宣和隐含的(存在于劳工市场和人际关系网中)的知识的信息。
(7)审视新政策能否获得相关证据和创新体系的一致支持。
发言人在第二天的发言“技术创新政策工作组于知识网络和市场项目(TIP and Knowledge Networks and Markets project)”中将项目研究重点归纳为: 投入资源向前推进的: ——有利于知识流动和合作的政策
——公共利益、领域和基础设施如何支持知识市场
——知识市场真正的新特征是什么?(有别于WPIA专利系统的) 利用分析资源以满足政策需要
——利用KNOWINNO拨款和与EAS 协调等 NESTI 其它协调整合问题
——扩大CSTP活动与KNMs, WPB, RIHR合作,挖掘与STIG, GSF. Links with CIIE (WPIA, WPGI)和 ICCP、PSI等机构的合作潜力。
——做好(TIP)课题组内部的两个项目“ project on financing, transferring and commercialising knowledge”和STI Outlook and Innovation Policy
Platform的协调。
这个得到欧盟第七框架支持的项目将在2012年底提交最终报告。在此之前会在一系列的国际会议上发表阶段性成果和分报告。 (二)“知识网络与市场”定义
英国创新、大学和技能部的Mark Beatson(FTI公司咨询顾问和前首席经济学家)在题为“理解知识网络和市场:迈向新分类(UNDERSTANDING KNOWLEDGE NETWORKS AND MARKETS : TOWARDS A NEW TAXONOMY)”的发言指出:虽然OECD的创新战略提出“ 要在独立的当事人之间规范各种类型的知识转移,如知识产权、know-how, 软件代码或数据库”,但是这个定义并没有说明这种知识交换是否与创新有关或能引起对创新的关注;同时也不能够事先得知是否这种知识对于创新有用或无用;以及知识网络市场(KNM)存在或使用能够导致创新过程发生。
以往的OECD分析(Primi and Guellec)主要是围绕着规范可分享的知识(前提是公开)或当事人的接触机制(交易基础是关联性)。强调是在知识能被据为己有和得到保护的情况下(知识优先权)会形成潜在的市场。 2010年六月的论文提到的确定(显性)的知识市场包括:
——知识产权市场。如贸易机制、专利池、结算屋(clearing houses)和信息收集站(aggregators)等。
——合作创新。如合作研究协议、研发外包、消费创新、开放源共同体。 ——知识平台。如专业市场、搜索引擎、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收集站和维基百科(wikis)。
Mark Beatson认为,有效的(知识)分类应符合维基百科定义的:“具有层
次或等级结构特征”。如经济学的典型分类包括产业分类和职业分类。对于汽车来说,则可以分为轿车和大客车,以下可以分为汽油、柴油、电动和生物燃料不同型号。故这种分类应具有以下特征: ——能够覆盖所有经验事实。
——对于研究创新和设计政策的人来说,这些分类层级与要素之间差别应该是能理解的和说得通的。
——这种基于事实和差别的分类形式,对于分析一个创新体系来说能增加描述力和解释力。
对于本项目来说,要达到目的包括:
(1)分析单位是什么?如产业分类对象是公司,职业分类对象是个人。 面临的挑战有:
——单独的知识网络和市场(KNMs)难以确定和测度,往往会出现重叠。 ——任何单独的知识片断更难以确定,除非与其它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往往很难有很大价值。
故知识网络市场需要有一个很广义的界定。
(2)要涉及哪些分类内容?
与知识交易和转移有关的: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公司兼并市场(旨在控制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科学讨论和交换、知识产权市场、专家网络、用户导向的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开源共同体(Open source communities )、创新奖、数据仓库、维基百科与搜索引擎。
(3)现有的数据库能够涵盖多大的知识网络市场? 已有的创新调查能了解公司获得知识来源的部分情况,见下表:
公司知识源 与后续知识网络市场的潜在联系 消费者 竞争者、合作者 供货商 雇员 咨询专家 大学、公共研究机构 会议、贸易出版物等 用户导向的创新共同体 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专家网络、创新奖 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专家网络、创新奖 劳动力市场(内部或外部?) 咨询服务、劳动力市场、专家网络 科学讨论和交换、专家网络、创新奖 专家网络 这表明,完全依赖数据的知识网络市场定义分类可能会遗失知识网络市场中的部分内容。
(4)进行知识网络市场分类的方法
如何分类部分地依赖于潜在用户的兴趣。如对正在创新的企业来说,更关注的是如何找到它(知识网络市场)?如何操作?成本是否合算?如何进行交易?而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更关注如何激励它?是否需要规范?以及如何做?
这暗示着对于潜在的分类来说有不同的角度: ——组织形式与动机(盈利性的与非盈利的) ——定价机制:公开的和不公开的。
(5)其它补充性工作
知识的性质是什么?涉及知识是公开的还是专有的?知识的专业性到何种程度?是否仅仅能被专家掌握,还是能为大众所理解。 关系的性质?涉及交易关系。
产品市场特征,如在知识网络市场内部交易还是跨知识网络市场交易。涉及定价机制、战略和法律门槛等。
(6)几种尺度的综合运用
下面列出的是从定价机制与行为者动机两个角度分类: 注:
1.这个表能比较容易判断出不同的知识网络市场的激励机制和定价机制之间的结构关系。
2.不过左上角一栏容易产生争议(寻求利润)。
3.有些栏目内容,如专家咨询、开源共同体、维基百科等能够同时为寻求利润和非盈利的当事人运用。
该项目准备继续作两件事:(1)通过对选定的国家案例测试不同分类方式的解释力;(2)通过定性研究和整理数据和分析资料,为未来研究提供思路。
(三)知识的地理空间分布问题 1. 知识领地概念
巴黎南基大学(University Paris-Sud)的Ahmed Bounfour在题为“知识领地,开放创新和共同资产问题(Knowledge territories, Open innovation and the Joint assets issue)”的发言中,对知识的地理空间特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知识领地可以作为价值创造和活动的核心概念。它可以描绘出在不同参与者之间知识流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不过,虽然这个类似“伞形概念”的理念虽然可以整合不同参与者的各种(知识)空间分布观念,但是仍然不够清晰。如最初的知识城市和知识地区概念。知识版图(或领地)超越了以往的理念,旨在囊括各种分类:如传统的公司,犹太人掌握的知识(knowledge Diasporas,),有创造性的环境,知识市场和网络(KNMs),虚拟世界,以及社会媒体等。这个理念试图把握住知识流形成及在不同的空间中传播的条件(超越地理空间或虚拟世界,或者两者同时超过)。
“知识领地(版图)是价值创造和活动的核心理念”的假设要对以前提出的所有概念进行严谨审视:从知识经济的概念一直到子层级的概念,如知
识城市、知识地区,以及伴生的概念,如生命实验室(living labs)。
基于这些严谨的分析,能够厘清——“知识领地”这个综合性概念的内涵,并设计出政策工具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决策需要。
下图是“知识领地”作为价值创造和活动的核心理念示意图: 在这个图中,知识领地把一个国家全部社会结构都包括在内,以马来西亚为例,包括区域、城市、公司和市场四个层级的自然社区。其中,马来西亚最有活力群体的代表——城市则是由三种新兴社区组成:有机型社区(Organic Communities)、准有机型社区(Quasi-Organic Communities)以及强制型社区(Constrained Communities)。(注:有机社区是指人们能够自然相处)
2. 后续研究项目
(1)面向2020的企业模型
信息系统开发(ISD?)国际研究计划是一个由CIGREF Foundation资助的项目。该项目的第一阶段研究内容如下表:
WP1: 商业模型(两个项目) 南加州大学 韩国汉阳大学 波尔多商学院 电信商学院 蒙彼利埃第二大学 特鲁瓦理工大学 巴黎第九大学 巴黎西南泰尔大学 巴黎第九大学和IMRI- M实验室 诺曼底管理学院 UniFoBM SMC ORISCO PMY USE.ORG METEPE MLA Firm@TIC 提出一个与数字空间演进一致的的商业模型,涉及消费者、互补者(如英特尔公司与微软之间的关系)、竞争者和共同体 通过智能电话进行组织协调 商业交易的组织和信息系统的配置的开发与应用:跨国公司例子 企业终端形象识别系统(SI)项目的第Y代管理实践 利用集体智慧工具:分析了组织结构的作用 在评估的基础上定义技术创新的新方法,探讨专业活动新方法 信息系统的新实践:一个多层次的视角 信息系统对涉农企业单位绩效的贡献:六个案例研究 Web2.0对组织的影响 WP6: 工作组织、人力资源和集体智慧(四个项目) WP9: 新兴实践(一个项目) WP13: 待定项目(3个项目) HEC-Mines CV & SI 企业终端形象识别系统(SI)的协同产值 ISD项目的第二阶段准备研究的内容包括:
●检测基于计算机媒介的通讯导致“隐私结束”的假说:一种基于代理人的建模方法(THEOP),格林威治大学/ EHESS
●对新的信息系统伦理问题的鉴定与治理(IDEGOV),德蒙福特大学 ●学习型社区(社团)的创新(ILC),亚琛大学
●信息技术如何影响知识生态学,及采用开放式创新:跨国研究(知识生态学和采用开放式创新),国立中山大学
●分布式协作和开放式创新的兴起:提出一种新的实验方法(CODI),伦敦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
●国际知识市场的影响(IKME),阳狮集团与蒙彼利埃商学院合作 其它正在进行的项目还有:
● 欧洲开放式创新的持续调查,巴黎南基大学与齐柏林大学
调查内容涉及:产业结构、目标、发起者、战略、经营模式、绩效评估、开放创新活动、社会媒介、R&D结构、激进式创新、企业文化。 (四)网上知识市场
伦敦商学院的Gary Dushnitzky在题为“在线知识市场(Online Markets for Knowledge)”的发言中提出,网上和网下知识市场的实体和知识内涵不一样:网下市场如书店和商店提供包罗万象的知识,而网上市场则是针对特定人群。 见下图:
知识交易地点的经济学特点是:
●网上(在线)的情况下,可以在寻求搜索成本、反向选择和收费之间进行
互动,见下图。
网上交易场所的特点为:是双边的,能够进行强制的质量检查,能够进行词汇和全文检索,至少能够得到30个市场信息。如下图:
目前存在两个新兴的在线知识市场:风险投资市场和知识产权市场。这两种在线市场同时存在的好处是: ●便于寻找和交换知识。
●主要的知识产权市场网站对风险投资市场是开放的。 ● 主要的风险投资市场网站关注特定的知识产权部门。 这两个市场的区别在于: ●考虑使用专门的媒介。 ●往往依赖一个渠道(端口)。
●在线网络市场的知识产权制度能够天然地区分知识产权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
关于反向(不利)选择问题。
下表显示的这种网上市场的反向(不利)选择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表中显示,存在反向选择主要是由于市场容易进入和存在(潜在的)匿名参与者。市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缓解措施: ●随时支付(67%)。 ●公开资料规定(23%)。
存在反向选择(替代选择)的结果是,能使受益最大化: ●买方可以通过在线搜索精确地计算出最大的收益。 ●在这种模式(设置)中,买方要比卖方花更多的现金。
●随时支付至少对所有的买方申请都是平等的。 对卖方的反向选择是:
●强迫卖方继续支付而不是只要买方支付可以缓解替代选择。 ●得到统计支持。
从下表显示的统计调查结果:83%的买方赞成不收会员费,70%的卖方赞成收取会员费。
对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结果有几种判断:
● 由于相关法规编纂增加了模仿的风险(Water,1987) ● 预先排除了模仿知识产权(Teese 1986,Cobenetal 2001)。
无论是知识产权市场还是风险投资市场调查都认为不应请求公开知识产权信息的占多数,占被调查者的77%。见下表:
● 对于公开请求的做法更适用于知识产权市场非常健全,且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情况。
——本观点未能获得统计数据支持。 结论:
● eBAY是否有利于发明?
——在线市场对于传统产品(实体)市场有革命性的冲击,但是对于eBAY是否有利于发明没有找到类似证明。 典型事实
● 在线市场存在能缓解反向选择的机制得到证明: ——披露请求资料
——无论是对发明人还是企业家都提出随时支付要求。
● 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敏感性没有证据
——披露请求资料的统计调查在风险投资市场和知识产权市场没有差别。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在线市场的理念是否能够扩展技术应用版图? 从卖方的角度统计调查结果如下图:
图中是用各种角度进行每项发明应用情况的分析,最终结论是没有影响多样性。每个发明的应用平均值为2.26,中位数为1。 下一步的研究准备集中在:
(1)作出分析图
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参与方,如资本和成果应用,进行交叉分析。 ——集中分析动力机制,关于产业方面(如技术与应用的匹配问题) ——地理因素(法律区域、语音障碍) (2)如何发现和交换价值 ——发现新的技术/应用匹配例子。
——确认驱动价值创造的要素。包括要素的性质、影响的扩大等等。
(五)知识流的空间形态分析
Groeningen大学的Philip McCann在题为“知识流的空间尺度:对创新政策的启示(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knowledge flows: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policy)”发言中提出:
创新一般有以下特点:(1)新颖性;(2)改进性;(3)减少不确定性(通过建立垄断地位)。
根据OECD的奥斯陆手册(Oslo Manual),创新的类型分为:(1)产品创新;(2)工艺(过程)创新;(3)根本性(radical)创新——新型产品进入市
场。
他将创新系统分为四类:行业(sectoral)创新系统(SIS)、技术创新系统(TIS)、国家创新系统(NIS)、区域创新系统(GIS)。但哪一种创新系统占支配地位取决于传统产业结构、组织和地理结构。
由地理因素形成的创新活动也被称为产业集聚。学者们将产业集聚的好处总结为:专业化、多样性、双向透明和竞争、培育性、生命周期(产品配套)、社会资本及共享目标和价值、创造性。 下表显示了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比较:
特 征 企业规模 关系性质 成员 加入集群 空间产出 典型产业 分析方法 空间模型 纯(产业)集群 偏 小 不可确定的、分散的、不稳定的经常交易 开 放 部分收费、 当地需要 无法评估 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 纯集群模式 城 市 产业集合体 有些公司很大 可确定的、稳定的频繁交易 封 闭 内部投资、 当地需要 对此无效 钢铁或化学产品联合体 本地化生产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 非城市的局地或区域 社会网络 各种类型 信任、忠诚、共同游说共同创业、非机会性的 部分开放 靠历史和经验形成的、 本地需要但并不充分 部分租赁资本 新产业区 社会网络理论(Oranovetter) 非城市化的局地或区域 图中显示出,纯集群总体上是一个分散结构,且主要为城市经济的补充。 从知识流动的特征看,上述三者的差别也很明显,见下表:
特 征 纯(产业)集群 产业集合体 综合的、系统的、程序化的、研发密集的 特殊的,基于非转让的经验 综合产品和 节约成本导向的 战略性的 从内部到公司 社会网络 新网络 老网络 心照不宣、新的、共有的、非系统化、混合的、成熟的、拼合的(sticky)和增量的 有漏洞的 通过聚会网络传播 新产品扩散导向的 混合型的 混合的 通过地方性网络传播 过程和消费者驱动导向的 混合型的 从外部到公司 技术知识性质 模仿性的、外在的 动态性的 通过信息交流传播 技术轨迹 动机 创新源 过程(工艺)和问题导向的 随机的 从外部引入公司 创新回报专署性 技术机会 积累性 低,通过完美化和垄断竞争实现 中等 低 高,通过建立新的专属知识以及寡头竞争实现 低 高 混合的,通过建立公共和私有的新知识实现 非常高、不确定 低 低,通过合作与竞争实现 低 高 对知识的溢出效应分析的表明: ● 内向的知识溢出受益更多
● 外向的知识溢出遇到不确定的成本或其它问题 ● 知识溢出结果取决于当事者或机构之间的信任度 ● 社会资本能够形成共同利益和目标
● 利益相关者能够形成网络化的组织和代理机构
对创新和区域政策制定者来说,为了符合精细化专业分工和欧盟凝聚力政策要求,应注重:
——内生的。
——专业技术分工多样性。 ——相互联系。
——有助于促进区域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交流,摆脱“克鲁格曼聚合
阴影效应”。
二、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货币化的演变
美国知识产权交易国际公司(IPXI)的Gerard Pannekoek在题为“知识产权货币化的自然演进:从图纸到商品(The Natural Progression of IP Monetization: From Elephant to Commodity)”的发言中阐述了知识产权商品化的发展过程。 他提出,知识产权的商品化有一个从知识技术(IT)到知识产权(IP)再到知识资产(IA)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五阶段完成:
(1)知识产权以交易破坏者(IP as a Deal-Breaker)的身份出现。其特点是事后处理对象和采用并购形式。如英国罗罗公司(Rolls-Royce)。
(2)知识产权作为交易人( IP as a Deal-Maker)的身份出线。其特点是事前处理和汇集了很多知识产权服务提供商。
(3)知识产权以拍卖对象(IP as Auctioned Items)的角色出现。其特点是市场的外部性(与之相反的是网络的外部性)。
(4) 知识产权以资产代理(IP as Brokered Assets)的角色出现。其特点是双边接触和部分透明度。
(5)知识产权以制定标准( IP as a Standard-Setting Instrument)的身份出现。其特点是用许可证的方式来保证市场份额。
这种演变的核心目标是使知识产权市场变得更有效和更透明。见下表:
知识产权市场存在的问题 不充分和不完全的市场信息 专制的单方的决定知识产权价格 缺乏标准,包括交易过程、合同条款和价格机制 双边许可证交易带来的时间和交易成本的低效率 知识产权交易对策 详细的内容说明书、公布定价机制、消费数据报告、投标和询价 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机制可反映技术的价值和增强买方信心 向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标准化的许可证贸易权证 结果 透明度——实现更精确的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和研发决策 价值发现——保证公平合理的定价 公平竞争环境——能够促进技术转移和创新 有市场解决方案的中央市场模高效——提供方便的进入方式、式,如标准化的合同、外部审计、流动资产和增加转让交易额 可供选择的争端解决方案 为了方便进行知识产权交易,IPXI公司特地设计了一种“单位许可证权利合同(Unit License Right? (ULR) Contract)”。见下图:
这种合同的特征为:(1)法律方面的特征:非独占的、非歧视性的、标准化的和商品化的、可消费的。(2)金融/经济方面的特征:市场定价的、可实现价值发现的、具有资产的潜在属性、能发掘供给和需求。 单位许可证(ULR)的许可方和持证方的利益分别是:
许可方的利益 可将专利组合有效货币化 显着减少了法律成本 避免了强制交叉许可 外部(包)市场 外部审计 像许可证持有人定期汇报许可证使用情况 灵活的(许可证)权力结构 持证方的利益 用市场价格高效地获得单位许可证(ULR) 按照标准的许可证合同 在未来不需要时能再次出售不用的单位许可合同(ULR) 为所有未来的许可证提供了公平交易的场所 当许可证持有人提出要求时,IPXI有一个解决调查的正规机制 选举出的委员会审查和定期出版评估报告,以提升(许可证)品质组合和合理定价 免除承诺 下图列出了单位许可证的利益分配格局:
从图中可以看出,IPXI公司获得许可证交易的20%利润,另外成员单位还要交注册费和会员费。整个交易过程如下图:
这个过程分为提交、接收、管理、出售和审计五个环节,每个环节还涉不同步骤。全部过程分为十五步。
下表是ULR交易方式与其它知识产权货币化方式的比较:
表中显示,假如有一亿美元知识产权货币潜在价值,ULR方式在市场渗透、折扣费、前置费用、经纪费、净值前的支出比其它方式有优势,最终实现价值为7700万元。而其它方式可实现价值多的约4000万元,少的约2000万元。
归纳起来,ULR模式的优点如下:
(1)实现高效和透明的技术转移。 (2)实现对研发和无形资产精确管理决策。 (3)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公平合理的技术进入门槛。 (4)为大学和研究机构提出了可替代性的方案。 (5)实现公平交易。
(二)知识产权趋势分析新工具
欧莱雅的许可证和商业开发主管Frédéric Caillaud在题为“许可证知识产权的趋势与挑战:透明范式(Licensing IP - Trends and Challenges: The Transparency Paradigm)”的发言中介绍了一种判断专利发展趋势的工具。 这种创新空间导航工具说起来并不复杂,原理很简单,就是把专利分成A、B、C、D、E五级,然后把这五级专利联成等高线。如下图: 根据这种做法可以得出以下图形:
图中显示,电话和照相机专利申请的数量最多,而喷墨打印机墨水专利最少。
这张图展示的是医学应用专利集中在右上角,左上角集中的是基因治疗专利,左下面是转基因动物专利。
这种分类信息可以通过点击相应区域的点(像谷歌地图软件一样)得出相应的部门、领域、公司、系统、研究者各级信息,如下图: 这种工具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 趋势判断。
● 对竞争者和新进入者的研发战略进行分析。 ● 可选择更多目标和更有效的合作者。 ● 探测潜在的专利持有人和防伪造公司的信息。 ● 确定创新的突破点。 ● 进行专利文档管理。
由于可以有很多因素对专利质量产生影响,如下表所列的:独立权利要求人数量、从属权利要求人数量、独立权利要求的平均(时间)长度、最短的独立权利要求、权利要求的类型、专利的主要分类和次级分类、专利悬而未决的时间、先有技术涉及的范围和具体内容、相关的最早的优先资料、前向引用率、文档历史详细程度、相关专利的数量等,浩若烟海,
故这种导航工具对企业和专利经纪人来说这都是一种很好的自动分类工具。
不足之处是,制作这种分析图表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总体而言这还是一种宏观的分析工具或趋势分析工具。
(三)“无形资产”项目研究进展介绍
OECD科技产业理事会的Alistair Nolan在题为“新的增长源泉——无形资产(New Sources of Growth – Intangible Assets)”发言中认为: 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是指“不具有实物和货币形态,但具有产生未来收益的权利(Lev, 2001)”。
近期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三种形式的无形资产:(1)计算机化的信息,如数据库、数据。(2)创新产生的产权,如专利、版权、商标、设计等。(3)经济能力(Economic competencies),如品牌资产、公司特定人力资本、商业网络、机构专有知识(know-how)等能够提升企业效率的因素)。
Nakamura(2001)、Corrado、 Hulten and Sichel(2005)等人的研究试图对(无形)资产的商业投入进行量化,并将这种不断增长的支出放在会计帐户中,把它们作为一种投资而不是作为对中间产品的投入。(以往的国民帐户都是将对无形资产的投入作为中间产品投入,而不是作为资本) 目前研究的进展如下表:
资产类型 计算机化的信息,如数据库、数据 创新产权,如专利、版权、商标、设计 经济竞争力(Economic competencies),如品牌资产、公司特定人力资本、商业网络、机构专有知识 在国民账户中状态 软件已经实现资本化 研发、矿产勘查、原创的娱乐、文学和艺术正在被资本化 尚未被资本化(capitalised) 研究表明,发达经济体更加注重将投入集中到无形资产,见下图: 上图是美国的非农产业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投入的1947-2007年度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呈上升趋势。 对无形资产投入增加的原因有: ——OECD国家的教育程度不断提升。
——产品的知识密集度提高。如汽车中的控制软件成为关键(雪弗莱Volt有1000万行代码)。
——伴随全球化和反常规化,由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加,反过来推动了对无形资产的投入,且不仅是对R&D的投入。如iPhone创造的价值中只有25%与专利有关(Korkeamaki and Takalo (2010)。
——价值链的分割以及许多产业不断增长的复杂性,提高了无形增产特别是组织资产的重要性。如沃马特(Wal-Mart)实行全计算机化的供应链。 ——信息通讯技术自动增加了公司的无形资产。如在99%的时间内,其他网上书商的价格都比亚马孙(Amazon)的便宜,但是顾客依据信誉依然购买后者的书。
——服务产业的发展。这些行业本身大量依赖无形资产。 下图是2006年无形资产投入的国别比较:
图中下部颜色最浅的是投入到机器设备的经费比例。图左边的意大利、斯洛伐克和右边的美国、英国形成鲜明对照。 下图则显示这种差异与人均GDP存在正相关关系:
据研究,如果将无形资产计算在内可以显着增加经济增长的来源和规模: Corrado and Hulten (2010)通过研究发现,2007年美国国民账户少算了4万亿的无形资产。
BEA (2010) 则估计,如果把研发投入算作投资,则1998-2007年的美国GDP年均可以增加2.7个百分点。
通过资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可以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多要素生产率对增加的贡献(Labour productivity growth increases –
through capital deepening - and a lower contribution to growth from increases in multi-factor productivity?)
下图显示的是部分OECD国家加上无形资产(因素)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情况。
该研究项目准备下一步研究:
(1)测度方面:与STI(NESTI and WPIA)and STD合作 ——评价衡量无形资产流动和积累的方法。
(2)税收方面:与CTPA合作
——评价无形资产税收负担的适当性,厘清税收政策和MNE税收战略的有效性。
——起草一份关于上述问题的报告,并验证鼓励相关投资和流动无形资产税收返还的政策所遇到的挑战。
(3)数据方面:与STI/ICCP + EAS合作研究
——个人数据目前在全球和24小时不停地加工、分析、分享和传送。 ——探讨如何测量在数据方面的投资。
——探讨在个人和公共数据增值方面一揽子政策的含义。如溢出(附加利益)的范围?(某些商业数据可以用于科学用途);如何评价公共数据的价值?;如何在隐私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
(4)公司报告方面:与DAF/CA合作
——回顾自从OECD2008年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后,公司报告改革的进展。 ——分析在哪些方面改革延误了,以及什么因素导致的。 ——勾画出未来改革前景,以及如何才能获得最理想的进展。
(5)竞争性问题:与DAF/COMP合作 通过2011年的圆桌会议确定工作范围。
(6)知识网络与市场:与STI/EAS-CSTP合作
——何种政策最有利于在独立的各方之间进行知识的传播(分享、贸易和联合生产)、交换?
——创造条件,以便为公司进入和形成核心的无形资产和创新产权。
(7)全球知识链:与STI/SPD合作
——iPod虽然由中国生产,但是多数价值产生于美国苹果公司的零售与批发提供商基于设计、市场和供应链创新服务。
——“我们的衣服是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因此利润都到国外去了......我们需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并且要快。——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计划协会” 最终的研究报告在2012年秋天交稿。共有如下分报告:
(1)无形资产测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改进对无形资产的税收政策 (3)改革公司无形资产报告的进展汇报 (4)无形资产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 (5)发展知识网络和市场 (6)从新的数据形式发掘经济价值 (7)综合报告:对政府优先考量的建议 附件:英国
公司核心无形资产的生产年限
三、合作创新与开放创新
(一)日本的产学合作
日本东京大学的Kazuyuki Motohashi 教授在名为“日本面向网络为基础的创新体系(Japan's challenges toward network based innovation system)”讲演中,对日本的产学合作进行了介绍。
1. 日本的R&D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公司,见下图: 日本大公司的研发结构如下:
图中可以看出,人员是在企业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以及其它附属合同单位流动,技术引进是进入研发部门的。与生产部门联系的(右边)是遇到的各种劳动力市场问题、金融市场问题和技术市场问题。 2.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趋势:
导致日本企业从内部研发模式变为开放研发的原因是: ● 应对全球化和激烈的创新竞争,如金砖国家的兴起。 ● 用有限的R&D资金提高创新速度。
● 科学知识对于产业创新的重要性提高:如生物制药。
● 科研部门制度变化:公立研发机构和大学改革。(美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欧洲和日本从上个世纪90年代)。 3. 日本政府出台的政策变化
主要的变化是从鼓励技术转让发展到鼓励大学建立公司。 在专利审查方面的变化是:
● 在2004年以前成立的公立大学的专利审查很严格:主要是对专利发明人的身分确认。
● 公司发明者往往代表本人所在公司提出声明。
● 公司的专利申请如果同时包括公司和个人发明者的声明往往会被视为联合发明专利。见原文:
由于专利制度发生变化:目前从1976年到2006年,大学与公司联合申请的多了,而联合发明的比例下降了。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4. 联合专利质量比较
对联合专利质量进行检验的结果被认为是正面的。 对小企业专利申请的检验接近负面(见2000年申请)。 联合申请对联合发明的比较结果为正面,见下表: 5.结论
● 大学联合(UI)专利申请改革刺激了知识从大学向企业传播(溢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 中小企业在专利申请改革方面的好处比大企业来看不太明显。这是否意味着需要进一步降低联合申请门框?(lower UI hurdle for SMEs?) ● 大学的所有权影响了企业申请联合专利的积极性。 6. 上述现象的政策含义是:
● 需要更灵活的创新组织形式:如2009年进行的研发伙伴关系(市场友好(亲和)型的机构改革):例如建立在有限责任公司(LLC)和有限责任合伙人(LLP)两者间创立新的研发合作组织形式(一般而言没有副作用)。 ● 政府设立合作研发项目。如在筑波创新园( Tsukuba Innovation Arena )从事的纳米合作研究。不过由于公司和大学的结构调整原因复杂,因此只能
通过知识产权政策进行组织微调。 (二)开放创新对知识网络市场的影响
齐柏林大学创新管理学院的Ellen Enkel在题为“开放创新对知识网络市场的影响(Consequences of open innovation for knowledge networks and markets )”发言中认为,今天的公司呈现出以下特点: ● 减少研发预算。 ● 缩短创新周期。 ● 增加雇员的流动性。
● 融合技术(merging technology)。
● 增加新的经营模式、新的公司模式、新的机会与风险。 上述变化导致公司最终走向了开放创新。这方面的典型包括: IBM公司:
——创新脑力大激荡(innovation jam)(2006年建立的网站)。 ——世界范围内的最大的在线头脑风暴。 ——150000人在72小时提出了46000个新思路。 ——投资一亿元用于最佳思路的前沿研发和实施。 美国宝洁公司(P&G):
——2005年通过实施“联系与发展战略”重组研发组织结构。 ——强调对外部资源开放创新程序,以及加强网络化管理。
——开放创新项目(外部投入占50%)获得比内容项目高70%的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 德国汉高公司(Henkel):
——“我们以借用(他人力量)为骄傲”。 ——通过网络联系起来50万个发明家。
——在整合消费者意见上投入,每年至少访问500个消费者。 ——通过系统地跨行业的方式验证根本性创新。 德国拜耳公司(Bayer):
——与其它行业企业,如德国最大的建筑公司德国豪赫蒂夫公司(HochTief)、瑞士吉博力管道公司(Geberit)、瑞士迅达集团(Schindler)、喜力得建筑装饰公司(Hilti),进行定期的跨产业网络开展的面向未来的讨论。
——提出具有多种前景的未来型方案。
使用外部创新资源和不使用外部资源的公司绩效还是存在差异的: 开展创新意味着进行知识交易,并扩大了知识市场: 企业开放创新的动机如下图:
图中不难看出在159家企业中,主要的理由是节约研发时间。
在回答谁是最重要的创新源时,回答是消费者,其次是专利和科学文献。见
下
图
:
在回答知识是在哪里时,图中显示为:公司内部人员、你知道的人群如顾客和投资人、你不知道的人群如公众。
而不同知识类型分布在不同的群体之中,如图所示:
上图显示,类似公共创意的知识大多在Ideas Campaign这样的网站上,创意拥有者的市场则在类似JuJups这种网站上,公司创意则在BMW的创意联盟网站和IBM的创意激荡(innovation jam)网站上,共同自由解决方案则在Firefox、Linux、亚虎等网站上。
中介媒体(intermediaries )如下图:
又分为研发解决方案平台、市场和设计、自由作家和创意平台四种情况。 发言者认为可以通过分析成功案例复制类似的模式,见下图: 图中显示的不同公司所采用不同的知识流动模式,形成不同的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人们可以分析这种关联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从而从成功者处吸收经验。
(三)大学的开放科学机制与技术转移
“大学的开放科学机制与技术转移(Open science mechanism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versities)”发言中认为,大学的技术转移是个线性过程,并且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
Paul van Dun在发言中首先提到了美国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
(据译者查找相关资料,该法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适用范围
该法适用于所有由政府资助的研发项目产生的发明。这里的“发明”包括所有可以申请专利或受其它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成果。适用范围包括政府机构、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小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统称为合同方或受资助单位。
(二)受政府资助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包括
及时披露研发成果的义务,选择是否保留发明所有权的权利,选择保留权利的单位负有申请专利的义务,选择保留权利的单位声明受资助的义务,报告实施情况的义务,优先发展美国产业的权利义务,以及将收益分配给发明人和用于科研、教育的义务等。
(三)政府的权利包括
对受资助单位未保留的发明享有所有权、联邦政府为美国利益在全世界付费实施该发明的权利,以及介入权(某些情况下,联邦政府可以要求保留
权利的受资助单位给予第三方实施发明的许可,或者由联邦政府直接授予第三方实施发明的许可)等。
由2006-1-9科技日报根据王宏飞“《拜-杜法》与美国的国家专利战略”文章介绍该法案时,进一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由政府资助产生的大学发明,所有权归大学,前提是大学要承担专利申请和将专利许可授权给企业界的义务;
2.大学拥有独占性专利许可;
3.发明人应分享专利许可收入,但具体应得份额未做规定; 4.大学应将技术转移所得、全部专利许可所得返还教学和研究中去; 5.政府保留“介入权”,即大学如未能通过专利许可方式使某项发明商业化,联邦政府将保留决定该项发明由谁来继续商业化的权利。
美国颁布《拜-杜法》以来实施国家专利战略的直接结果包括: 《拜-杜法》颁布前,私人企业通常不愿为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的商品化投资,因为专利制度不保护这种投资。但《拜-杜法》公布后,美国各大学、医院、国家实验室及其他非营利机构,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科技创新的温床,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们立刻带着发明成果纷纷成立自己的公司。自1980年以来,来自美国大学申请的专利增长了10倍,成立了2200家公司,现在每年产值约为400亿美元,创造就业机会数10万个。
1981年前,美国大学每年获取的专利数不到250件,但2000年已飞速增加到3000多件,其中80%为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1986年大学技术转让收入为3000万美元,1992年则达到2.5亿美元。在满足公众对新产品的需求方面,1999年进入市场的新产品有470种。据估计,自《拜-杜法》
颁布以来,以大学技术转让为基础投放市场的新产品有2000多种。
1999年,由大学许可的技术转化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有27万多个,大学技术转让创造的经济收益为409亿美元。2000年,美国大学及研究机构由技术转让带来的使用费收入达12.6亿美元,专利申请6375件,新成立公司454家。
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国企业的专利申请也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
Paul van Dun提出,要向技术转移长盛不衰的根本在于建立从合作研究——专利许可——衍生品(附加利益)的良性循环机制,如图所示:
下表中列出的是各国高校的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以及合作研究占高校研发经费的比重。
图中可以看出高校合作研究在德国和比利时的比例较高。 但获得重要的衍生产品的比例较低,1100个项目之中只有5个。 发言者认为这是一种数量与质量关系。
下面K.U Leuven与第三方的衍生品投资比较,相差百倍:
目前鲁汶大学(K.U Leuven)药品设计和开发中心的合作模式是:股权各占一半;平等(中立)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行产业化管理;完全设在大学内;有选择性的;追求投资回报。 (四)英国大学的知识交流情况
英国剑桥大学的Alan Hughes在题为“英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交流的证据:交叉学科前景(Evidence on knowledge exchange in UK science, engineering,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 cross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的发言中首先将英国目前的公立部门、私立部门和大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合作关系进行了分析,如下图: 图中显示,社会科学方面的合作关系(红线)整体上比自然科学方面的合作关系(蓝线)要多,不过社会科学方面的合作关系其他两方主要是与公立部门(政府或公立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而自然科学方面的合作关系主要是与私立部门(企业等)进行合作。
从这种合作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结果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别不大,见下图:
从合作动机上分析,社会科学在寻求商业目的、研究经费、工作岗位、获取研究和专家资源这几项上的动机要比自然科学弱。见下图: 在影响合作的因素方面,社会科学相对自然科学来说受到外部组织的知识和专家缺乏的情形较少。
被调查企业表示在过去三年内有以下行为:(1)借鉴学术出版物改进技术与工艺(占被调查企业31%);(2)利用高校研发的技术合作开办新企业(占被调查企业7%);(3)获得专利许可(占被调查企业7%)。
被调查企业反映在与高校的合作中,学校的社会科学学科主要集中在流通采购和运营,市场销售支撑服务,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而很少有创新方面合作。而自然科学学科则相反。见下图:
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渠道依次为:直接找到高校;通过双边互动建立间接或直接的合作关系;通过研究人员个人;通过第三方机构;通过学校的知识/技术转移办公室或其它部门。可看出学校成果转让机构的作用较小。
最终结论:
● 高校的不同学科参与知识“市场”的程度差别很大。
● 知识交流覆盖了非市场化的各种接触,后者可能导致形成市场交易。 ● 学校的技术转移机构并非这些市场和非市场化行为的关键因素。 ● 知识交流不仅限于技术或创新范围。
● 专利和许可证只覆盖科学界和企业进行知识交流渠道的一小部分。 ● 如果仅从狭义的商业化和创新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和非自然科学在这种知识交流中的贡献较小。
第三部分 面对全球挑战的科学技术
一、“绿色技术和创新”项目介绍
OECD科技政策部的Daniel Kupka在题为“向绿色技术和创新转变:供给侧和需求侧创新政策的作用(The Role of Supply and Demand-side Innovation Policies)”的发言中,详细阐述了OECD对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技术和创新活动的关注。
他认为,人类正面临着如何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的挑战,而这就是绿色增长的含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要(设立)框架条件和利用市场机制如碳价格(购买)机制、税收政策和规范。二要进行研发和创新。但是目前的研究和创新政策主要是基于以下考量:
——广泛进行研发资助,但只有部分是有确定目标或使命导向的。 ——技术中立原则(很多领域都能促成绿色增长)。 ——侧重供给方(Supply-biased),如知识生产。
——偏爱增量型创新(Favours incremental rate of innovation),如税收抵免政策(tax credits)。
——现行政策存在这种风险,即不能真正培育能够实现绿色增长所需要的创新。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做呢?
● 不仅是加速而且要调整创新方向。
● 改变对创新的供给和需求,并使得两者更好地联系起来。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
——搞清楚沟通供给型创新政策与需求型创新政策之间障碍和问题。 ——确认将供给与需求连接起来的最佳政策实践。 1.供给侧(side)的政策
A. 政府可能转变的方向,而不仅仅是速度的变化。 下图显示的是各国政府投入领域的变化:
图中显示为绿色的就是用于健康和环境的政府预算。 ——OECD国家提出特定绿色研究战略和技术领域。 ——确定优先序,而不从技术中立立场进行资助。 B. 资助绿色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是:
——制度特点导致对绿色研究的支持不够充分。
——如何建立一种资助结构能够削弱所确定的问题(类似,如何处理自上而下的策略)。
C. 在绿色研究的资助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是: ——跨领域研究仍然缺乏。
——通过“开放科学”增加供给方的反映。 D. 绿色创新的技能和基础设施
——如何调整和适应研究生和培训计划,以及达到研究目的的课程? ——激励研发投入增加的政策也会导致负面效应,因此加强对研究的管理至关重要。
————跨学科研究的结构。
——分享研究设备和材料的重要性(如对使用设备提供补助) E. 重新确定对于商业目的研发支持的公共政策。
——在科技政策中,研究推动型的政策十分常见(如蓝天基金、税收抵扣政策)。
——研发拉动型的政策对于激励被企业忽视的领域进行投资更有价值(如奖励和配套基金)
——对申请人(成果使用者?)引入竞争机制(如使用各种拍卖机制) 2. 需求侧的方法(政策) A. 制定规定
——理解不透彻,可能会限制也可能培育创新。 ——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往往具有技术和产业的特殊性。 B. 制定标准
——能促进创新扩散。
——能按照国际水平确定时间进度和标准。 C. 公共采购 ● 有两种政府采购会影响绿色创新
——普通的公共采购:通过产品影响绿色创新 ——绿色的公共采购:直接购买绿色创新
3.把供给侧(型)的政策与需求侧(型)结合起来
A. 管理者的作用
——挑战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
——在各方面政策之间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大规模的政策协调往往会遇到多种阻碍)。
——需求型政策的责任远比部门负责研发的责任要广。 ——不仅是改变现有沟通体制,而是确认现行治理架构的弱点。 C. 改善治理的新制度框架
——中央制度性模式。如隶属美国能源部的清洁能源调度局(CEDA) ——调整现行的制度架构。如英国的低碳创新验收审议制度(Low Carbon Innovation Delivery Review)。
——荷兰跨部门的能源转型计划局(Dutch Interdepartmental Programme Directorate on Energy Transition )。
——软性的制度措施。如丹麦的公私合营绿色组织(财团)。 D. 连接供给侧和需求侧政策的政策工具 ——确定供给侧和需求侧政策相关性。
——澳大利亚的高创新性中小企业倡议( Highly Innovative SME initiative ,BHIS)。
● 技术商业化计划
● 市场验证计划(Market Validation Programme) E. 供给和需求创新的指标
——还缺乏相关指标提供充足的建议
——目前的评估还未考虑需求侧政策对供给侧反映的影响
4. 结论
——绿色创新已经成为OECD国家的优先考虑。
——挑战主要围绕着治理问题和如何与部门目标达成一致。 ——部分(政策)工具的附加效果已经接近边际了。 ——改变和转变现有的手段可能会更有效。
——把联合运用需求侧政策和供给侧政策的例子还较少。 ——讨论多限于特定的技术。
——在需求侧政策和供给侧政策方面已经存在国际合作
5. 下一步行动 A. 政府治理议题 ——审查不同的制度框架
——比较政府部门在采用挑战驱动的方式时的差异 ——审查国家治理安排的各种因素 B. 产业/科学议题
——更进一步审查经验性的和定性的案例。
——确认能够促进更大范围的跨领域研究的供给与需求机制。 C. 连接(供给与需求)的机制和商业化新路径 ——探讨不同的供给与需求(政策)工具的互动效果。 ——检验供给与需求在扩大绿色创新方面的作用。 ——确认对绿色创新平衡资助方面的创新模式。 该项目将在2012年底完成。
二、产业创新创业委员会“生态创新”项目介绍
科技创新和政策处(STI/SPD)的Tomoo Machiba在题为“产业创新创业委员会在绿色创新和生态创新方面的工作(CIIE work on Green Growth & Eco-Innovation)”的发言中,用下图介绍了该委员会在这方面的工作: 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
● 从一个行业的角度理解生态创新的多样性和新方法。 ● 对创新过程和市场化的障碍因素进行调查。 ● 加快部署和推动基于挑战的创新相关政策
● 交流不同国家的经验,推动相互学习和分享思路。 ● 开发一个实用的工具,能够分享知识和先进的做法。
1. 企业案例研究
下图显示了案例分析的逻辑过程:
此图将企业案例调查有关污染控制和清洁生产的过程分为两大部分:产品工艺、产品和服务。图的左半部分(深蓝色)称为渐进式创新,右半部分(绿色)称为系统性创新。以两者只见的黄线为界,工艺创新在渐进式创新阶段主要工作是提高生态效率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而在系统创新阶段则强调闭环式生产和产业共生;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渐进式创新阶段主要工作是开发绿色产品、生态设计,而在系统创新阶段则注重产品服务系统、新的供应模式、全方位应用。
对企业案例调研的要求是:
——参与要推荐一名能够进行面访工作和提交最终报告的专家。 ——案例由各国收集和在网上提交。
——每个国家从400个提名中确定4-5个案例。
——共有27个国家参与: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智利,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以色列,日本,韩国,荷兰,新西兰,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美国,埃及,俄罗斯。
——典型例子:新交通工具、绿色建筑、生态城、材料重复使用及回收,产品改进、信息技术优化、产业共生、节水。
2. 政策案例研究
下图显示的是供给侧政策与需求侧政策关系:
与供给侧政策主要涉及科学界、公共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而需求侧政策主要涉及企业、消费者、政府和出口市场。这两种政策将基础研究、试验发展、示范、规模应用、商业化的各个创新环节联系起了。这也是一个“获得价格权”的过程。 政策案例研究的目标是:
● 通过技术创新政策组(TIP)和产业创新创业委员会(CIIE)的对需求侧
政策的研究工作,搞清楚需求能在加速生态创新(eco-innovation)方面,特别是扩散,起到多大的杠杆作用。
● 了解政府目前是如何利用“需求拉动”这个杠杆,以及它们是如何引导生
态创新的。
● 从以下五个领域的现有案例中(每个领域
4-5个)了解一下情况:
——政府采购。如英国的预付款委员会(Forward Commitment)。
——技术标准。如美国的智能电网标准化(smart grid standardisation)。
——智能管理条例(Smart regulations)。如日本的领跑者计划(Top Runner programme)。
——定价工具。如法国的奖惩制度(Bonus-Malus)。
——商业支持。如丹麦的企业创新基金(Business Innovation Fund)。 ——网络与伙伴关系。韩国的生态工业园。 政策案例研究的结果和教训可能涉及:
● 进一步理解需求侧政策原理和潜在的成功政策实践。
● 将需求作为杠杆推动生态创新的政策与其它创新政策的关系。 ● 许多案例并非是创新政策产物,有必要设计更多的创新引导方法。 ● 评估和证据仍较少,应测度什么和如何测度? ● 与其它政策互动,协调两个极端
b/w(黑/白?),需求——需求,供给—
—需求都需要改进。
● 推动渐进创新而非突破性创新(Drive incremental not radical
innovation),需要与一个长期的转型计划结合。
3. 清洁技术案例调研
● 确定风险投资的热点(技术和地区),这些变化是否与政策调整有关? ● 分析清洁技术的并购中:本地与产业活动的作用。 ● 调查大公司是否通过收购新企业来获得特殊的技术。
● 评估某些政策(如公共研发、规范)等,对于投资进入特定领域的作用。 ● 开发与清洁技术行业有关商业化的微观数据(风险投资、兼并、公司上市),
如公司绩效(ORBIS),风险投资和兼并活动((Zephyr),OECD专利数据。
4. 可持续生产工具包(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Toolkit)
为中小企业提供以下服务:
● 使中小企业和供应链能利用这个网站,在朝着生态创新方面迈出第一步。 ● 主要瞄准的是特定产品,而不是政策制定者。 ● 主要提供小册子和门户网站。
● 提供通用的环境指标,和一步一步的导航。 ● 引导到现有的国家或产业的行动方案和工具。 ● 通过本国合适的同行,扩散到全国。
5. 下一步工作
——知识分享。通过案例向公众发布。
——生态创新工具包。整理教训和提供综合性建议。(作为对OECD创新政策平台的贡献)
——推动转型。通过长期计划和投资推动激进式系统的生态创新。 ——更深入地分析。如绿色汽车。
——向OECD各相关委员会反馈意见,争取拿出一个更全面的创新远景框架图和一揽子政策建议。
三、国际能源署“能源创新”项目介绍
国际能源署的Joana Chiavari 在题为“加快能源创新项目(Accelerating Energy Innovation project)”的发言中介绍说: 国际能源署的能源技术行动主要包括: 第一,我们面临的现状?
——国际能源署(IEA)的清洁能源进展情况。 ——分析低碳能源研发和开发支出的全球缺口。
——对某些国家进行深度分析。
——基于皇家经济学会(Royal Economic Society,RES)和爱沙尼亚企业数据库(Enterprise Estonia,EE)进行政策和评估分析。 应对的挑战是: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已经不可持续。 第二,我们要达到何种目标? ——到2050年的能源技术展望。 ——国际能源署的低碳技术路线图。 第三,我们应该如何做? ——路线图的实施。
——技术政策最佳实践==加速能源创新项目。 ——国际合作。 1. 项目进展
A. 建立了非正式的网络(超过150个成员);举行了专家研讨会。 B. 与爱沙尼亚企业数据库(EE)的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CERT)就优先研发事项分享了信息。
C. 进行了一系列的国家访问
——如芬兰、挪威、瑞典、丹麦、荷兰、美国、英国。 ——在中国召开了创新圆桌会议。
——通过访问这些国家,确定了候选案例的初步清单。
——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CERT)提出了额外的案例研究候选名单。 D. 起草了第一稿,正在征求意见。
2. 案例研究进展
A. 接受了案例研究的提名:来自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CERT)代表团、项目顾问、国际能源署官员和被访问国家。
B. 案例研究内容: ——战略计划。
——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大规模应用(RDD&D)政策。 ——体制。 ——监测与评价。
C. 确认那里的调研案例适合创新链。 D. 确认推荐的案例的特点。
C. 起草、反馈、更新和完成案例调研报告。
3. 报告初稿的内容 ——背景介绍。
——成功实践的能源研发示范政策框架。 ——能源研发示范战略优先考量的确定。 ——能源研发和示范的有效监测与评估。 ——研发示范经费支持、优先考量和实践的趋势。
——案例研究能够突出成功的能源研发示范政策和计划实践。 下面的图是案例研究的方法:
图中的左边三栏分别是:文字分析、通过专家收集各种统计数据、通过国家实地调研。
图中间三个框分别对应左边三个框:文字分析关注的是:能源技术政策的研发示范前景;私营部门投入和非国际能源署国家的数据。统计数据关注
的落实政策框架的研发示范的需要与实际的差距;对案例研究的建议和投入;数据趋势;对能源技术研发的监测评估进行投入;案例调研主要从现有的政策和计划能得到主要教训。
通过上述工作形成右边的结果:提出一个对成功实践的研发政策的趋势和初步范围的分析,以便进一步讨论。 下表列出的各个国家的案例分布情况: 4. 主要经验教训 A.清晰的能源研发战略
——瑞典的FOKUS是一个确认瑞典能源研发示范、创新和商品化项目计划的范围和目标的战略规划过程。它被设计成通过监测和评估,能确保对优先事宜的落实。计划范围层次的变得更有结构化,商业化的努力也改进了。 ——挪威的DEMO 2000计划,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出发,对优先的技术获得支持十分重要。
B. 充分的政府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
——日本的Evaluation at NEDO报告,从经济学的角度比较案例的结果显示公共研发投入降低了光伏发电系统(PV power systems)的价格。 ——巴西的Proalcool通过政策以及对酒精生产商、消费者和汽车制造商进行大规模的补贴等国家干预措施, 都反映了该计划的成功。国家干预措施逐渐减少,则经纪人也会相应进行调整。也允许私人发挥作用,如增加投入和参加研发。
C. 能源研发管理的协调
——挪威的DEMO 2000计划需要填补创新领域的缺口,以及加强示范。
——荷兰的研发税收抵免政策(WBSO R&D Tax Credit),把经费向创新公司倾斜。
——芬兰的智能电网和能源市场计划(Smart Grids and Energy markets Program,SGEM):研究计划主要根据开放创新的原则。所获得信息所有权属于创造、发明和建立的这些成果的合作者。不过联盟伙伴通过缴纳会员费可以获得该计划的成果信息。
E. 与产业有关的公私合作关系方面进行强力协调
——芬兰的智能电网和能源市场计划要求产业承诺承担50%的成本以实施该计划。并从产业伙伴方的利润中拿出720-1200万欧元作为年度预算。 ——巴西的Proalcool计划,要求合作伙伴与本地的汽车生产商开发引擎专用的酒精燃料。在一个特定的授信额度实施后, 一个更宏大的政府资助协议又开始了。 F. 研发监测与评估
——日本的国家研究开发计划成本效益分析和经济影响评测项目(Measurement of Economic Impact and Cost Benefit Analysis on National R&D programs at NEDO )提出:难以对公共研发的定量效益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美国的风能DOE's研发与新一代商业化可再生能源(Linkages from DOE's R&D in wind energy to commercial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报告,借助于多种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技术,包括文献研究,对相关人的大范围面访,专利引文和有关各方论文分析,对(风能技术)的大范围实践进行了历史跟踪。填补充数据空白很具挑战性。
G.国际战略合作
——在调研访谈的初稿中,强调了能源领域研发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迄今为止,确认的可能案例包括: 国际能源署的实施协议、欧洲能源研究联盟、第四代国际论坛(GEN IV)、国际热核聚变能源研究反应堆、国际氢经济合作。
下面是各国在不同能源领域(研发)投入和趋势的比较: 注意:下表显示中国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建筑节能为主。 H. 政府研发实践的趋势 ——寻找新的资助模式。 ——强调市场与产业结合。 ——重组研发队伍。
——使得政府更加公开、透明、参与以及合作。 ——以知识产权为杠杆。
该项目报告最终在2012年6月完成。
第四部分 其他内容
一、对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
(一)“知识创新的融资、转让与商业化”研究介绍
韩国总理府研究室的Jin Joo HAM在题为“融资、转让和商业化创新(Financing, Transferring and Commercialising Innovation,不过会议议程上将该发言标题的“创新”改为了“知识” )”的发言中提出:当前人们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即知识创造、分享、转移、开发和商业化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为此人们需要回答:(1)有何证据?(2)对于政策意味着什么?
开放的科学意味着发现新模式,开放的创新则意味着商业化,而知识的金融化、商业化则意味着同时要开放科学和开放创新。
模式一:针对开放科学 如下图:
体现为知识在科研共同体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社会大环境则是全球化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这两个环境因素改变了信息、数据和知识如何进入(开放档案库)、转移(开放的商业模式)、使用(开源、语义网)和管理(电子商务、知识平台)的问题。见下图:
下面的表格则列出了需要解决的政策关注点:
这是提到的挑战既有硬件,如信息进入方面的大规模运算设备,以及开展各种研发合作和知识交流方面的立法问题,以及为了扩大市场机会在专利池和知识市场方面进行国际协调等。
模式二:针对开放创新
涉及要点包括:(1)公共研究创造的知识在商业化过程中的变革问题;(2)通过开放创新进行商业化的问题;(3)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的演变;(4)要研究的政策。
关于第一个公共知识的商业化变革议题:
——需要将只是转移的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种机制结合起来。 ——挑战能够促进科学,并且转化为特定技术。
——技术融合(Technology convergence)也会影响知识商业化的路径。 关于第二个开放创新商业化议题:
——开放创新需要在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
——建立新的知识产权机制和交易场所的重要性被提出来了。 ——开放创新不仅仅是“转让(transactions)”,而是要在大学和公司之间建立某种关系。在这方面大公司更强势。
——开放创新需要公司具有吸收能力,但是对大学来说也一样。 ——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中介机构的经纪作用增加了。 关于第三个大学技术转移模式演变议题:
——需要仅仅从专利管理转变到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服务。
——更高的知识产权成本意味着大学技术转移机构(TTO)的财政能力受到限制。
——开放科学和开放创新可以在分享和网络方面获得某种溢价效应。 ——合作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拓宽正式的知识产权转让渠道。 ——为此,需要技术转移机构在校内和校外建立起工作网络。 关于第四个政策考量议题:
——如何将学校内开放科学和开放创新方式产生的知识产权协调起来?
——技术转移机构的适用性?
——当重要的知识流被考虑时,如何测度其商业化程度? 模式三:针对金融化和商业化
有三个议题需要讨论:(1)知识的商业化需要金融支持;(2)知识产业化的过程变得更加开放和网络化。(3)对于金融化应制定何种政策?
关于第一个议题:知识的商业化需要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的资源是受到限制的。
A. 风险:成本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 B. 风险管理问题:
——高风险高回报具有不确定性。 ——创业者面临着风险:潜在的技术价值 ——不采用研发结果的机会成本问题。 C. 信息与金融之间的缺口 ——创业者与金融家之间
——发明者与理念或知识的买方之间
如何解决“迷雾中贫穷(poverty in the mist of plenty)”问题。 开放创新系统下的金融化
A. 全球化的分工合作、合格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技术融合驱动开放创新、多方玩家、跨越行业和边界。 以上要求融资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B. 内部与外部都存在很多但漂浮的资源:如创业者、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 ),唯独没有钱。 C. 金融支持机制需要补充
——大企业对中小企业,个人对合作方 ——直接的对间接的,金融机构对非金融机构
图中可看到不同创新商业化阶段存在的金融支持资源,唯独最早期有一个“死亡谷”,即一个公司尚未呈现增长性的阶段。
下表列出了各国的早期支持措施: 主要的政策议题如下:
1. 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实现商业化 ——为新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增加各种资源(天使基金、风险资本、银行贷款、补贴) ——建立专门从事风险管理和资金的中介机构 ——配置资源、定时融资、确定优先支持对象
2. 如何将金融支持与需求导向的政策结合起来? ——政府角色、互补性、多种政策协同 ——考虑市场、技术与需求、当地声音 ——市场信号与政策对(知识)商业化的影响
——潜在选择:公共采购、规范化、标准化、引导市场等。 (二)“天使投资研究”项目介绍
OECD科技产业理事会的Karen Wilson在题为“为高增长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天使投资的作用(Financing High Growth Firms: The Role of Angel Investment)”的发言中,阐述了天使投资项目研究现状。
他指出,目前还处于项目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范围将限于两个方面:(1)对高增长(公司)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进行评估;(2)对于种子阶段的金融支持手段,尤其是天使金融支持措施,提出相关的政策框架、计划和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1)对天使/种子阶段金融资助的文字和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2)在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开展系列面访和案例调研。 在产出成果方面,在2011年6月向OECD产业创新创业委员会CIIE提交报告;在可能进行的第二阶段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分析天使金融支持的情况。
1. 使投资的重要性分析
天使投资在早期的金融支持措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应该引起政策和研发共同体的更多关注。
——美国和欧洲是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最大的市场,天使投资的金额明显大于种子和早期风险投资阶段。
——当风险投资转向金融资助的更晚阶段,天使投资者就通过建立辛迪加(联合体)、组织和网络,填补不断扩大的种子阶段与早期风投之间的空隙。 ——目前多数政府都集中于对风险投资提供资助计划,同时也关注种子和早期金融支持,主要的实体就是天使投资者。 下表列出了不同投资阶段的投资实体:
非正规投资者 创始人、朋友、家庭 天使投资人(典型的投资规模在2.5-50万美元) 正规投资者 风险投资基金(典型的投资规模在300-500万美元) 晚期投资阶段 种子期投资阶段 早期投资阶段 天使投资人与风险投资的差别见下表:
特 点 背景 投资方式 投资阶段 投资工具 投资方案 尽职调查 投资的地理临近性 投资身份作用 投资收益 天使投资人 典型的创业者 用自己的钱投资 种子和早期阶段 共同股份 通过社会网络,或天使群体或网络 依赖天使投资人自己的经验(有时更有效率) 本地化(几个小时车程) 主动、亲自动手 风险投资 来自金融界、咨询界,部分来自产业界 管理基金或用他人的钱投资 跨越种子、早期和晚期阶段,但增加了对晚期阶段的投资 优先股 通过社会网络和主动外展(proactive outreach) 由风险投资基金自己人员,或在外部公司(如法律机构)协助完成(成本较高) 全国性、变得国际化(有当地合作伙伴) 董事会角色、战略性的 很重要,因为风险投资基金必须拿出像样很重要,但并非投资的唯一原因 的回报给投资人,才能扩大今后募集资金的渠道(这样才能在行业中呆下去) 2.天使投资的过程 A. 单独的天使投资
——单独的天使投资的主体,不是网络和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后者的参与度正在提高。
——天使投资人,无论是单独投资还是合伙投资,都往往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投资组合。
B.通过联合体或群组进行投资
——天使投资人试图通过联合投资弥补种子阶段和早期投资阶段之间的空缺。
——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更大的公司范围内播下种子,和确定潜在的天使投资合伙人。
C. 通过商业化的天使投资网络
——商业天使投资网(BANs)在天使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搭起了沟通桥梁,但是它们本身不投资。
——天使投资网能够通过把天使投资人和本地生态系统的其他玩家和寻求资金的创业者联系起来,高效地完成了投资过程。
——天使投资网可以是国家级的、地区级的和本地的。也可以是行业的。 ——在运行模式上,天使投资网的会面次数和会员标准,有时非常惊人。有时是一次,有时是多次付会员费,但常常是非盈利的。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整个欧洲的天使投资网的数量与美国的数量接近。 天使投资网的行业分布见下图:
图中显示,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天使投资网较多,而传统制造业较少。 3. 对于政策制定而言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A. 供给侧的措施:
——税收激励。 ——联合投资基金。
——对天使投资协会、网络和群组的支持。 ——培训天使投资人。 B. 需求侧的措施: ——创业者的投资意愿。 ——支持创业者文化的发展。
二、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
ODE科技产业理事会(Directorate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国别研究和展望部的Clrko Gernot Hutschenreiter在会上作了题为“国家创新政策的回顾(Country 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发言。发言主要介绍了对斯洛文尼亚、秘鲁、东南亚和俄罗斯联邦等国创新政策的研究进展。不过,发言主要介绍的是俄罗斯的国家创新体系。现将相关内容翻译如下: 国别创新政策研究进展,见下图:
图中显示,已经完成创新政策回顾的国家包括中国,并计划在中国举行圆桌会议。该项研究还得到了很多国际组织的支持,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等。
(一)国别研究项目介绍 1. 斯洛文尼亚创新政策回顾
各种调研工作已经结束,正在2011年7月提交最终报告初稿,并征求意见。
2. 秘鲁创新政策回顾
2011年3月将全面评估和建议初稿提交了秘鲁经济和金融部,和其它相关研讨会。最终报告很快完成。 3. 东南亚(国家)创新回顾
这是OECD第一次对跨国家地区进行的创新活动进行全面勾画。这项研究得到东南亚合作组织的科技委员会的欢迎和合作。
这项研究通过东南亚-欧盟网络项目(SEA-EU-NET project ,旨在建立两个组织的对话),得到了德国、日本和韩国的大力支持。 这项研究有两个目的:
——评估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提供特定国家及国家创新体系演进的特定信息。
上图显示在1981年到2009年间,东南亚(国家)的GDP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其它地区。
报告包含以下内容: A. 总体评价
B. 第一部分 区域分析
——概况(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
——科技与创新的国际趋势(包括全球价值链,GVCs) ——东南亚创新绩效(以指标为基础)
——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科技创新联系(国际贸易、专利、文献计量学、外国直接投资)
C. 第二部分 国别分析
柬埔寨(进行中)、印尼(进行中)、老挝(简短介绍进行中)、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
D. 附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从中国的视角)。 整个报告已经完成,准备在2011年秋天递交。
深入的工作包括与世界银行合作对越南的创新政策提出指导意见。长期的工作包括,共同利益下的永久合作机制/改善与OECD的工作关系,包括指标。 (二)俄罗斯联邦的创新 1. 俄罗斯联邦创新政策回顾 A. 可持续发展——创新需求之一
◆ 在过去十年中,俄罗斯通过就业不足情况下的资本和人力堆积,以及在低水平的投资和创新率的情况下,很快消耗尽了相对容易的“恢复性快速增长”。如下图:
图中显示俄罗斯的毛资本形成占GDP的比例在1999-2007年之间是较低近约17%左右,而中国从35%达到45%。
◆ 俄罗斯的高增长绩效更依赖短期因素:特别常规贸易名下的以世界市
场价格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
◆ 危机清楚地表明:俄罗斯过度依赖碳氢化合物产业部门达到何种程度。
◆ 为了能够在长期内实现可持续增长,俄罗斯需要大幅度提高生产率。这个核心使命要求改善该国利用巨大的创新潜力的能力。 B.可持续发展——创新需求之二
◆ 俄罗斯需要更多的投资和创新引导的增长,以保证其发展轨迹的可持续性,且非纯经济的立场。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的多样性,以便创造更高生产率的就业。 繁荣的(非资源型)的城市产业是关键。 ——人口的可持续性。
下图显示的俄罗斯的人口构成变化:
◆ 生态可持续性:俄罗斯的GDP能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三倍。
2. 俄罗斯的创新体系:总体绩效
◆ 有些形式的创新能够解释过去十年中俄罗斯的爆发式增长: ——包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司水平的组织变革,在许多行业采用国外更好的生产和市场实践做法。
——某些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如软件产业和内生创新(endogenous innovation)在全球市场比较成功。一些下降的趋势被止住,而一些新的苗头正在发生。
◆ 不过总体分析,俄罗斯的创新能力还是太低,从以下角度看:
——人力资源和科学传统的潜力。
——贯穿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的所需要的各方面。? ◆ 许多标准的创新绩效指标(R&D投入、贸易、科学产出、专利等)能证实“创新差距(innovation gap)”的存在。
下图是俄罗斯经济研发投入停滞不前的写照:左边小图可看到俄罗斯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右边小图中,研发投入比例最高的国家是以色列和瑞典,投入最低的是墨西哥和斯洛伐克。
下图是每百万人口科学论文的下降情况(1988与2008持平)。 下图是俄罗斯在世界科技合作(以合作发表论文计算)中的份额很小,而中国的份额越来越大。
在国家专利中(百万人口的三方专利)也不突出,但超过中国。 在中高技术制造品的出口中不如中国。 3. 俄罗斯创新体系的特征
◆俄罗斯拥有一些被视为成熟的创新系统的要素: ——看似庞大的研发活动。 ——强大的公共研究机构
——可支持商业化的公共研究、技术转让、科技创业、创新集群等的基础设施。
——政府用一个促进私人和公共研发和创新优先领域或更一般的工作计划。
◆ 也展示了一些长期存在的特点: ——对企业研发的高比例公共资金支持。
——设计局和研究机构在公共资助企业研发中的主导作用。 ——在公共研究领域中,俄罗斯科学院(RAS)发挥重要作用。 ——研发和创新活动的高度区域集中性,以及由于科研设施战略布局分散带来的经济性问题。
下图显示的是俄罗斯的研发模式:虽然总体上是以企业中心的创新体系,但是仍偏向公共实验室中心的创新体系(类似中国)。美国等国则是企业中心和大学中心结合模式。
下面的图显示,公立金融机构比公司发挥了更大的支持企业研发的作用。
上图显示商业金融支持研发活动的份额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而政府支持的比重增加了。
下图显示的是俄罗斯研发机构的区域分布情况——多在西部: 下图列出的是俄罗斯创新体系的优点和不足,部分前面提到过。 4. 政策改进
下图显示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过去出台的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学习轨迹,目前已经走到一个转折点。
下面的图列出俄罗斯要想从现在的创新体系模式转变为OECD创新领先国家模式需要改进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如: ——完善基础设施条件。 ——重建研发密集产业。
——提高公共研发机构和教育部门的贡献。 ——促进企业创新,等等。
下图是制定创新政策的原则建议,即需要平衡的各类政策: ◆ 广义的政策措施方面:
——在改进基础设施条件和特定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之间倾向于前者。 ——在科学推动和需求拉动的政策之间倾向于后者。 ——在联邦的主动性和地方主动性方面倾向于后者。 ◆ 在特定目标结构调整方面:
——在产业广度化(多样化)和产业深度化(加强现有的优势)之间倾向于前者。
——在高技术发展和广泛的创新之间倾向于后者。 ◆ 在主导力量方面:
——在个人、大公司以及中小企业、新公司更倾向于前者。 ◆ 经济激发机制方面:
——在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之间倾向于前者。 ◆ 全球化方面:
——在内生创新和外生创新之间倾向于前者。 5. 研究报告影响
◆ 对报告表示很感兴趣的有: ——总干事Gurria’在访问俄罗斯前。 ——在举办MCM 2011会议前。 ◆ 俄罗斯的会议和媒体进行了报道。 ◆ 向内阁会议通报了信息。 ◆ 列入了:
——梅德韦杰夫的“现代化议程”
——俄罗斯到2020年社会经济战略(普京总理) ——创新俄罗斯2020(经济发展部提出的计划)
三、“强化专业优势战略”项目介绍
“Smart Specialisation Strategies”按字面意思可直译为“精明的专业化战略”。这是目前欧盟所采用的一个区域发展政策理念。Dominique Foray将这个理念定义为:“发现和确定一个地区能受益于在特定区域科学和技术专业分工的的创业过程”(1)。考虑到这个理念的宗旨是解决各个地区科技资源分散和相互竞争的格局,促进形成互补性强的专业化分工格局,也就是国人常说的“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故本报告将其翻成“强化专业优势战略”。
“全球价值链中的专业分工:强化专业优势战略的设计与评价(Smart Specialisation in Global Value hains: Designing and Assessing Smart Specialisation Strategies )”报告。内容如下:
1. 概况 (1)项目背景
2011年5月在比利时鲁汶召开的研讨会上,来自各大学、国际组织和本地人士( AT, AU, BE, DK, ES, FI, KR, NL, PL, TR + BIAC+EC + OECD +“locals”)就这个项目进行了研讨,涉及的内容包括:
◆ 方法:“基准线”(测度专业化分工)和“基准线以外”(如何设计强化专业优势战略,即SSS)。
◆ 讨论:在怀疑论者和寻找新政策机会的探索之间发现的新路径。
(1)
an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of discovery, identifying where a region can benefit from
specializing in a particular are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结果:提出了两个项目提案(指标开发和案例调研)。 ◆ 从不同国家获得了正面的反馈。 (2)有哪些创新
◆ “强化专业优势(Smart specialisation )”是个重要的新政策理念,可以帮助在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决策时的政策措施设计,如绿色发展战略。
◆ 能够将分散的“企业家的发现过程”、“比较优势”和“互补性”等战略情报集中使用。
——使人们能(在特定的公共预算约束期内)作出社会和经济转型所需要的战略选择。
——确认在如同一集群成员之间、全球价值链上的各个集群之间、在不同地区政策发展之间以及不同政策水平之间的互动发展战略的复杂性。
——通过整合分散的决策中心形成共享的参考框架,改变分割的微观决策和官僚主义的自上而下决策。
(3) OECD的作用
◆ 通过开发用于设计有效的创新政策的通用工具,加快政策学习过程。 ——概念上的挑战:专业化分工如何与多样性结合起来?科技专业分工和与经济专业化分工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是否需要转变对国家创新体系(NIS)的思维方式?
——方法论的挑战:如何测量和可视化专业化分工?“发现的过程”如何组织?如何评价强化专业优势战略?什么是取代“跟随领先者”的差异化战略的基准评价?
——政策上的挑战:为了落实互动式的战略发展需要哪些能力?;确认
和选择强化专业优势(目标途径)的标准是什么?为了激励发展专业集群如何在合作与竞争之间保持平衡?
◆为确定治理能力,战略发展成功范例和方法制定标准。 (4)2.0版的国家创新体系
A.强化专业优势也可被视为“开放创新体系”新理念的简洁表达。 ◆ 国家创新体系1.0版 = 内部互动创新模式/国家创新体系 - 三螺旋(企业、大学、公立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 - 本地集群(提高凝聚力,improving coherence)。
◆ 国家创新体系2.0版 = 开放创新模式/全球价值链上的本地节点 - 多层(级)政策发展(multilevel policy development)。
——时间维度: 属于向前看 –未来挑战 – 转变思维(使命与机会)。 ——地理维度:属于向外看 –全球挑战 – 增强专业(比较)优势。 B. 对所有的地区来说,都有机会利用互助的国际创新体系应对共同挑战。
(5)OCDE创新政策工作组的重要作用
◆ 进一步发展经合组织的创新战略:在产业与地区政策之间整合科学和创新政策。
◆ 针对与集群层面和扶持政策层面有关的战略关切,提出优先考量的原则框架。
◆ 提出适用于专业化分工文本模式(如何使用指标)和治理文本模式(能力、基于企业家发现过程的战略设计成功实践)的通用参考框架。 ◆ 政策学习:从区域集群真实鲜活的(发现发明)过程,以及多层次的
政策发展中学习。
2. 项目建议书 (1)目标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认定与设计和评价强化专业优势战略有关的政策发展、方法论和选择标准等的成功实践。 (2)预期成果
◆ 以指标为基础的,参与本项目的国家和地区的强化专业优势概况。主要是作为战略监测工具。
◆ 参与本项目的国家的战略治理概况。允许这些国家对他们的管理“发现”专业化分工的能力和推进强化专业优势战略的政策进行基准评测。 ◆ 每个国家选择一到两个案例研究,以便对发展和建立强化专业优势战略的政策和治理机制的实际体验进行深入分析。 ◆最终报告包括:
——指出在设计和监测强化专业优势战略方面的优秀方法论实践。 ——“提升”现有战略的自我评价工具。 (3)项目设计
◆ 为期16个月的学习周期:对先进的政策发展的“发现过程”。 ◆ 基线:现有的专业化分工和治理能力
第一步:用项目相关国家的定量指标形成专业化分工概况。
第二步:提出用以描述支撑一个国家强化专业优势的治理能力和政策的定量信息的模板。
第三步:形成参与本项目的国家战略治理概况。
◆ 基线之外的工作:把战略发展作为发现过程。 第四步:项目参与国选择一到两个案例调研:
——提供在集群中发展和形成强化专业优势战略方面的实际经验,以便深入了解与未来强化专业优势发展战略相关的治理机制、政策和方法。
——关注为支撑强化专业优势进行的国家和地区层面的政策互动。 (4)步骤一:以指标为基础的专业化分工概况 (截止日期:2011年12月)
A.利用现有的数据库,开发一个可沿着创新轨迹评价专业化分工的标准模型。
◆ 可用的指标:
——投入指标(教育、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 ——产出指标(科学出版物、引文和专利权) ——经济活动指标(就业、产品附加值、出口)
◆ 关键点:包括选择分类(如经济部门、科学学科、技术领域中,…)及可交叉的不同分类形式(作为一个创新的轨迹的节点)。
B.根据排在前十位和后十位的专业化分工相对排位,画出一张比较图。 C.多层方法
◆ 关注项目参与国的国家级专业分工情况与通过案例调研识别出的地区专业化分工集群情况之间的关系。 ◆ 包括跨国的区域情况。
◆ 专业化分工情况可涉及欧盟统计局(NUTS)第三级分类的任何区域。 下图显示的是构成强化专业优势战略的指标:科学基础。数据为一万名居民
中所拥有的科学出版物。 紧接的图显示的是论文引用率。
下图是学科分类表:200个ISI领域,60个次级学科,12个学科。 下图是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的论文引用情况比较。A=农业,B=生物,C=化学,E=能源,G=地址,L=医疗,M(H)=数学,N=原子能,P=物理,Z=动物学,M=材料,依此类推。
下图是巴西、台湾、韩国和土耳其的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比较。 下图是各国合作情况:
下图是作为技术基础的每百万居民中的专利申请数(欧洲专利局): 下图为欧盟各个国家和地区百万居民专利申请量比较: 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基础比较可用下列公式计算出来:
即相对专业化指数(Relative specialization indicators ,Balassa Index)
公式中的P为专利数量。
公式中i为国家-分组的变量,j 为专利(IPC)-分组(技术领域和产业门类)
1等于组平均值。 偏态问题。
存在不同类型图形的可能性(RCA到RTA 或 RTA的 不同阶段)。 下表显示是计算出的各个国家不同行业的RTA值: 下图是根据RCA和RTA两个指数画出来的技术经济基础图: 下图是个作为技术基础的产业分类表:
下图是根据理工科毕业的占全部获得学位人数中的比例得出的各国智力基础比较结果,其中用红线圈出了比利时(逐年下降):
下图是各国研发投入占GDP(BBRP?)比重的比较,包括企业投入比重、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
下图是高校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情况:
下图是作为创新基础的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入比例,能够看清低技术和高技术产业部门的比例:
下表是个OECD依据技术含量进行的经济活动分类:其中高技术行业包括飞机、制药、办公设备;中高技术行业包括电器设备、汽车;中低技术行业包括建筑、船舶修理等;低技术行业包括废品回收、木材加工、食品、纺织等。
3S数据与方法:今后要做的事情
◆ 从现有的稳健的数据来源,并附有可能的基准数据: —— 科学数据库网络版(Web of Science,WoS) ——专利数据
——国家创新体系和R&D调查 ——地区数据(欧盟统计局,Eurostat) ——(地区经济)数据(就业、附加值、出口) ◆ 熟练掌握的指标和方法: ——活力指数(Activity index)
——相对专业化指数(Relative specialisation index) ——沙龙余弦测量方法(Salton cosine measures)
——鲁棒性标杆方法论(Robust benchmarking methodologies)
◆ 补充上述指标和方法:
——智能化(有限)附加数据收集方法(Intelligent (limited) additional data collection)
——机构和政策案例调研
(5)步骤二:战略治理概况:模板 (截止日期:2011年12月)
◆ 主导成员的战略意图和领导力,如领头的公司和研究机构。 ◆ 已有的优先考量(明确的和暗含的) ◆ 集群政策的战略治理
◆ 现有的专业化分工治理能力(如预见性)
◆ 适宜的行动框架条件(包括:城市环境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成长和发展”)
◆ 有可能实施的支撑集群政策的法律机制。 ......
(6)步骤三:战略治理概况:资料和政策学习
(截止日期:2012
年6月)
◆ 参与项目的国家和地区要填写以下模板:
——用现有政策监测工具得到的数据资料(如ERAWATCH, RIM,…) ——自身信息。
◆ 基准概况和遇到瓶颈问题时的政策学习 -——可通过OECD科技创新平台上报。 (7)步骤四:案例调研
(截止日期为2011年6月)
(比利时)弗兰德斯案例内容(Case-studies for Flanders) ◆ 用于健康的纳米电子
——确认围绕着大学联合微电子研究中心(Interuniversity Microelectronics Centre,IMEC)在优先区域形成未来集群的科学-产业联盟。
——明确在全球层面、欧洲层面、跨国和佛兰德斯地区(Flemish region)的强化专业优势战略。 ◆ 绿色化学工业
——确定在以大石油化学工业集群中实现绿色化学转型的重点领域。 ——明确这些强化专业优势是跨国和世界范围的集群。 进度表:略
参与国要做的事情: ◆ 试点国家:
——填写战略治理概况模板
——完成一个到两个案例调研(包括地区案例) ——参加WS的政策学习。
◆ 牵头国家:负责模块(验证工具和模板) ◆ 项目协调:经合组织和比利时( OECD + BE ) ◆ 从IPTS得到帮助和参与。
四、“服务创新”项目介绍
OECD科技产业理事会和科技政策委员会专门立了一个面向服务创新的项目:“NESTI-TIP Project on R&D and Innovation in Services”。
立这个项目的原因是由于,目前OECD国家的服务行业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GDP的70%。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竞争力。服务业的创新已经和就业一样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服务有不同的创新。下图就列出了这种差别:
Figure 1. Complementary innovation strategies in services, 2004-06
As a percentage of all services firms
Source OECD, Measuring Innovation: A New Perspective, 2010.
图中显示在所有的服务企业中,产品和工艺创新比重大的如冰岛,市场和组织创新比重大的如日本。
虽然服务创新对于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率很重要,但是对这个快速增长的经济部门只作了很少的分析,而这对于验证研发以及对广义政策的影响是很关键的。
本报告主要是介绍这个得到欧洲委员会知识创新项目(KNOWINNO)支持的课题的轮廓。这个报告将纳入2011-2012年完成的报告分析报告——“测度和监测创新:新指标研究和发布以及对于创新政策分析(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publication of new indicators and analysis for innovation policies” )中。 1. 课题目标
● 研究服务业的研发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 评价研发和创新对于提高服务业生产率、就业、以及包括服务行业和
制造业的经济增长的影响。
● 确认服务业研发与创新中的障碍,以及促进服务业创新的服务业研发
与创新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 完善现有的对服务行业研发与创新的定义和测评。
2. 课题成果
● 举办两次有关微观指标的专家会议(课题启动第● 举办两次关于政策的会议(课题启动第
9个月和第12月时)。
6个月和第12个月)和一次圆
桌会议(课题启动第18个月时)。
● 课题启动第● 课题启动第
24月时,举办一次最终研讨会。
22个月时,提交最终分析报告(基于微观和行业指标并包
含相关改进措施的建议)。
● 课题启动第●
22个月时,提交最终政策报告(基于案头研究和案例调研)
成果网上扩散:研讨会成果在课题启动12-18个月期间。提交最终报
告在课题启动的第24个月。 3. 课题组织
由以下四方面人员组成:
● 科技指标国际专家组(The Working Party of National Expert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NESTI)。
● 创新与技术政策工作组(The
Working Party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TIP)。
● 经合组织创新微观数据网(The OECD Innovation Microdata network.)。 ●
欧盟项目、网络(CREST, PRO INNO Europe, INDICSER,
SERVICEGAP)。 4.数据来源
OECD各种科技数据统计如,STAN, ANBERD, R&D databases, IO, patents, trademarks,以及其它经济数据库(如行业生产力)。另外包括各国专家收集的
本国微观数据库(创新和R&D调查),包括欧盟统计局(Eurostat).。为了覆盖更多国家,也对一些非欧盟国家如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根据数据获得的便利程度尽可能采集。
5.工作计划:
内容同前述四个课题目标一样。
(1)现状描述
这个章节(模块)要对不同类型的服务业的研发和创新活动的性质和重要性有一个总体的概括。本章节要回顾现有的分类学,它要考虑到研发/创新强度测评和其它分类考量一样,如在纵向分类(如提供的服务限于特定工业行业)和横向分类(提供的服务是跨行业领域的)。分析问题例子应包括: ——那些互补性的战略(R&D和非R&D)适合服务性公司采用? ——什么是服务(包括研发)的作用?好比同时包括在公司的创新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同时包括服务业和制造业)。
这项工作包括对微观数据和创新调查得到的指标开发的分析(使用的数据是CIS-2006,CIS-2008,以及相似的调查),集中在对服务行业的创新投入产出的典型例子,创新者的研发状态,(产品)货物和服务创新的互补性。如果可能,应该包括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公司的研发活动性质和分布情况的更充分了解的研发调查微观数据的利用。 (2)影响
这个章节应利用多种测评方法,在服务产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强度与它们对(公司)技校和生产率提供(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影响之间找到相关性。应利用好行业数据库,如ANBERD, ANSKILL, STAN, IO tables, R&D
Statistics ,并与其它来源的数据,如商标和专利数据等,联系起来分析。分析最好能够获得额外的资源如欧洲统计局(ESTAT)的国家资源调查( International Sourcing Survey),以及检验哪些行业的服务功能包括研发(R&D)和计算机信息技术 (ICT)是来自外部资源和在何处。
(3)改进测评方法(Improving measurement)
这个章节应吸收报告前两个部分的精华,提出改进服务公司的研发和创新活动的定义和测评的建议。报告应包括对于特定行业的创新和研发调查的元数据分析,并且支持对于研发和创新投入产出评测的分类改进建议。这个报告应与NESTI开展的商业研发与创新调查的重新设计,以及改进测评的指导手册和指南(特别是弗拉斯卡蒂和奥斯陆手册, Frascati and Oslo)的工作并行。
(4)政策分析
本章要勾画出从定量还是定性分析中得出的政策含义。涉及的问题包括: ——什么是服务企业通过研发与创新提高生产率的障碍?这些障碍与跨行业或规模是否有关?
——什么是在跨不同服务行业中培育创新和研发的制度框架条件(如规定、知识产权、竞争政策、融资等)
——从关键的服务行业如信息通讯服务(包括软件、健康和金融服务)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无论是从供给侧(如R&D拨款和贷款),还是从需求侧(如公共采购、用户驱动的创新)都有哪些现有成功实践的政策?
——什么是影响服务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与更大行业科学联系起来的障碍?
——是否应该制定横向的(跨所有服务行业)地推动研发与创新的政策?或者仅仅是瞄准特定的行业(如软件、商业和金融服务、健康服务等),或者两者都包括?
这个章节,应该把定量的数据分析(如有关对服务行业研发和创新的公共支持,或者挑选出来对服务行业进行支持计划的数据)综合利用,以及更多的定性信息(如对研发和商业创新支持政策、计划或方案,以及它们对服务行业绩效影响,促进服务企业与公共研发机构合作的计划的后评价)。本章节应有助于通过专家研讨会/政策圆桌会类似的讨论及问卷调查、政策案例调研一样,确定什么是最佳的实践。
6. 创新与技术政策(TIP)问卷调查 和服务行业研发与创新案例研究
建议TIP工作组开展“服务行业研发与创新政策与措施调查”以支持整个联合行动的政策模块内容。有几个国家已经开展了对于服务行业的服务创新政策广泛调查,无论是横向的还是特定服务行业(如信息通讯初、健康产业、专业和商业服务等)。下面的方框中提供了一个收集相关政策目录和政策案例信息的基本架构:
Box 1. TEMPLATE FOR THE TIP POLICY QUESTIONNAIRE AND CASE STUDIES OF POLICIES TO SUPPORT SERVICES R&D AND SERVICES INNOVATION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policy questionnaire is to collect country-based information of existing policy measures and initiatives supporting services R&D and services innovation. The policy questionnaire could also provide input to the 2012 STI Outlook and to raising awareness of services R&D and innovation policies in member and observer countries. Structure The policy questionnaire would be structured in two parts with a set of open-ended questions. The first part could collect information on the policy environment for promoting services R&D and services innovation at national level and aim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the extent to which services R&D is a horizontal or sectoral priority in countries as articulated in “National STI Strategies” or White Papers, Policy Reports or Statements. The second part would collect information on the extent to which services R&D and innovation is supported in existing or new instruments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support) to business and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s of such policy instruments, including measurement of additionality effects of services R&D. Proposed Open-ended Policy Questions Question A: Please describe the current policy making context in your country for fostering R&D and innovation in the services sector. What are the main challenges or obstacles for government to support business services R&D and innovation? What has been your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obstacles? Question B: Please describe and give examples of existing or new policy measures and instruments that promote services R&D and innovation in your country. Please discuss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measures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efforts to promote “technology-based R&D/innovation” and “non-technological forms” of innovation in the services sector. Collection of existing policy case studies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policy questions, countries will be invited to submit existing case studies and reports of policy initiatives to foster services R&D services and innovation either in general or in specific service sectors/fields (e.g. ICT services, financial and business services, health services, etc) in order to shed light on the policy challenges and sector specific dynamics. Administration TIP delegates of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collecting the policy information and existing case studies and providing it to the Secretariat. Delegates should consult with relevant 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identify the most appropriate policy unit or person for providing the information. The Secretariat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summarising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order to present it to the project meeting in September and the TIP meeting in December 2011. Timing TIP Delegates are requested to send the policy information and case studies to Mario Cervantes, OECD-DSTI by 1 September 2011 Phase TIP NESTI Collect case studies Distribute policy questionnaire Preliminary work on indicators
项目进度表 Calendar June 2011 Objective Present project and proposals for policy questionnaire / case studies Presentation of project to NESTI group Countries reply to policy inventory questionnaire
Countries invited to submit case studies based of specific policy instruments and measures and their outcomes Scoping work on data/indicators
June 2011 July-November
2011
Expert meeting on indicators September 2011
Proposals for indicators and tabulations
using CIS/innovation microdata (including R&D status and non-tech
innovation)
Discussion of possible R&D survey
microdata tabulations
Joint expert meeting indicators/policy
December 2011
Discussion of results from analysis of tabulations (microdata) and sectoral
data/indicators Results from case studies on policies and
questionnaire Discussion of possible firm-level interviews/case-studies (subject to identifying volunteer countries)
NESTI
June 2012
Presentation to NESTI experts of initial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measurement Presentation/discussion of analysis of
case studies
TIP policy roundtable on
services Final report indicators + Final
report policy
Final business/policy
symposium
June 2012
October 2012
End-2012
五、“知识经济全球论坛”筹办工作介绍
OECD的Dirk Pilat 在题为“知识经济全球论坛:更好的创新政策为了更好的生活(Global Forum on the Knowledge Economy –Better Innovation Policies for Better Lives )”的发言中,介绍了该论坛的准备情况。
1.论坛宗旨
◆ 知识经济全球论坛是个供所有OECD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政府、企业界和公民社团一起,就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将其利益扩散到所有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方式,进行对话的平台。
◆ 这个论坛是今年4月份建立的,并服务于DSTI委员会的四个下属委员
会,CSTP、CIIE、ICCP and CCP。
◆ 这个论坛将定期举行,但是会由各委员会在不同的时间组织。 ◆ 这个论坛比一般的OECD会议对非经合组织国家更开放。
2.2011年的论坛议题
◆ 集中在创新——更好的创新政策为了更好的生活。 ◆ 作为OECD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活动的一个部分。
◆ 是一个包括有关专家、企业、基金会和利益相关者的经验和实践样板的交流平台,
◆ 探讨2013-2014年工作计划和预算投入
◆ 针对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产业创新创业委员会(CIIE),特别是后者(CIIE)2011-2012年第一阶段行动。
3. 论坛第一天议题
总标题为:“完善国家科学与创新政策”,涉及内容有: ◆ 今天的科学与创新需求在哪里?存在哪些机会? ◆ 政府应如何多作为或少作为?
◆ 如何才能加强科学与产业界之间的知识交流? ◆ 在增强创业文化方面还能做哪些事? ◆ 如何才能实现绿色创新的机遇? ◆ 有哪些好的实践以及如何扩大范围?
4.论坛第二天议题
总标题为“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的科学与创新(Science and Innovation for Inclusive Development)”,涉及内容有:
◆ 什么是潜在的和发展中国家的科学与创新新机遇? ◆ 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扩散?
◆ 如何使科学和创新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最贫困群体的需要? ◆ 什么是好的实践,以及如何实施?
◆ 如何使科学和创新政策被各国政府从战略层面加以运用? ◆ 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5. 其它
论坛将于秋天召开,邀请的对象包括OECD成员国和来自五大洲的各个选定国家(没有中国),以及特约的专家学者、企业、基金会代表。会议举办方希望能有部长或国务秘书级别的人员参会。
第五部分、指标与评估 一、西班牙创新战略评估平台
西班牙代表在名为“西班牙创新战略网络应用平台(Spanish Innovation Strategy (e2i) Web Application)”的发言中,介绍了该国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对西班牙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度进行监测。
西班牙的国家创新战略被称为“Spanish Innovation Strategy (e2i)”。这个战略包括三个目标和六条行动轴线。
三个目标是,为了到2015年将西班牙建成创新领先国家,西班牙应达到:(1)到2015年相对2009年民间(私人企业)支出研发创新的经费每年增加60亿欧元;(2)2010-2015年,创新型企业的数量翻番达到4万家;(3)2010-2015年在中高技术企业中就业的雇员达到50万人。
六条行动轴线(Axes)是指围绕着“知识转移”这个核心而形成的五大
外部因素,即区域合作、国际交流(计划)、公共需求、人力资本和金融(市场)架构。
三个主要目标和六条行动轴线的关系见下图:
为了监测三个目标的实现情况,西班牙建立这个网络平台。平台的用户为部门中的e2i专家和其它与计划项目管理有关的人。
这个平台包括与三个计划目标有关的一系列指标,以及与欧盟和OECD国家比较的数据。数据来源包括西班牙国家统计局和欧盟统计局、OECD的数据。用户可以用excel格式下载数据。
六个行动路线的每个计划都可以用可视化方式察看,并用导航链接看到具体的指标、数据。其中还可以用指标来衡量每个目标的完成情况。见下图: 并且通过链接进一步了解该目标的具体情况,见下图: 下图显示的是该战略三个目标历年完成情况:
图中显示,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几个指标实现得都不理想。 下面是其中一个指标“私人企业投入增长情况”的相关指标示意图: 图中显示与“到2015年相对2009年民间(私人企业)支出研发创新的经费每年增加60亿欧元”的目标对应的指标见下表:
指标名称 主要指标 具体内容 民间研发支出(千欧元) 2003-2009研发支出总额 2003-2009投入传统市场的民间研发支出总额 资料来源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 辅助指标 民间研发支出总额占GDP比重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 民间研发支出占研发支出总额比重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 包括研发在内的民间创新支出占营业额的比重 中小企业实际投入的民间研发支出(千欧元) 中小企业实际投入的民间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中小企业实际投入的民间研发支出占研发支出总额比重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 2003-2009投入传统市场的民西班牙国家统计局 辅助指标:区间研发支出总额 域与行业数2003-2009AACC各行业企业和据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 NPIs(公立机构?)研发支出 企业研发支出(百万欧元) 欧盟各国比较指标 欧洲统计局 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企业(NACE)欧洲统计局 研发支出(百万欧元) 不同规模企业的研发支出(百万欧元) 企业研发支出(BRDE) 欧洲统计局 OECD OECD国家比较指标 不同产业企业研发支出(BRDE) OECD 不同规模企业的研发支出(百万欧元) OECD 二、OECD创新政策研究平台
科技产业理事会国别研究与展望处的Dominique Guellec在题为“OECD创新政策平台:总况与下一步工作(The OECD Innovation Policy Platform (IPP): Overview and Next Steps)”的报告中,对目前正在建设中的OECD创新政策平台进行了介绍: 1. 创新政策平台的性质
OECD创新政策平台(IPP)是个用于支撑创新(子)-系统对话以及政策组合设计的网络化指南和信息资源工具。
它是一个由包括角色、过程和政策以及与各种类型的信息(如统计、文字分析和事实描述、视频),通过各种“链接”(反射、因果关系,关联或插
图),等节点组成的信息网络。
可以采用结构化的方式,通过跨节点导航使用创新政策平台,来响应一个特定问题或收集特定的信息。 2. 创新政策平台的主题
创新政策平台的内容涉及:金融支持创新、企业创新、企业家精神、公共部门创新、政策治理、集群与地区、公共研发、人力资源、国际关系、绿色创新、科学与社会、创新与发展。 见下图:
3. 创新政策平台的内容
◆ 放在各个网络“节点”上的资料包括: ——指标
——创新体系构成要素描述 ——创新政策工具描述 ——国家(创新)政策经验
◆ 创新政策平台的信息结构(不同节点之间的连接)允许: ——国家基准(数据)和政策 ——情境化的成果和政策
——确定所观察到的症状的可能原因 ——对所谈到的问题列出可能政策响应。 4.信息结构
政策(研究)过程得到下列数据结构支撑:
——指南:说明特定实施过程的解释,评估和审议,国际样板(标杆),
方案研讨会等。
——指标:用于特征描述和绩效评估,并连接最新的数据库: ——国家类型:便于用户迅速找到它们的位置。
——字母表(矩阵):方便用户将各种网络角色(当事人)和要素联系起来。
——摘要:包含对于议题、角色、政策的参考资料。 ——案例研究:从国家综述中摘录(在其它资源内) ——链接:从可能的接口处参考其它的模板。 5.与OECD其它活动和产品的链接
◆ 科技创新展望(STI Outlook):国家概况和政策概况 ◆ 国家综述(Country Reviews):对话方式,政策设计 ◆ 科技创新记分牌(STI Scoreboard):指标
◆ 专题项目和活动(Thematic projects and actvities):知识网络和市场( KNM)、企业家文化和创新、绿色增长、区域创新、为了发展创新,等等。
6. 可能的合作伙伴
◆ 与世界银行讨论是否分享资料或者合并平台。
◆ 与欧洲议会讨论是否应用欧盟的趋势图(TrendChart)。 ◆ 一些国家提出参与建设平台。 7.下一步工作:略
预计最终建成是在2012年秋。
8.平台网址: 9.平台测试情况展示 这是公共研究部门网页的入口: 这是选择国家,还是政策的网页入口: 这是下拉菜单的网页: 这是研究人员页面:
这是如果关心公共部门研发绩效时的选择项:注意是个多选操作! 这是英国的研发论文的查询结果:分类包括单一作者、国际合作、国内合作三种情况: 这是政策主页:
这是其中有关大学与产业界联系的主页:
三、欧盟第七框架评估与评估平台建设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监测评估
为了监测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欧盟评估办公室提出了一个网上监测项目“FP7-4-SD”。项目代码中的4代表英文的for,SD代表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该项目目前已经建成,网址为www.fp7-7-sd.eu。用户可以注册进入。
一、简介
FP7-4-SD系统有以下特点:
能够鉴别出欧盟第七框架中计划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主题、项目、项目参加者和预算。
提供了一个允许用户进行分析的数据库接口。
包含一个能查找特定第七框架主题和项目的搜索引擎。 从政策分析角度提供关键结果和主题分析。 ——事实和数字。
——监测第七框架核能项目对欧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 ——监测第七框架对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贡献。
用户上网后可以看到视频教学程序,能够帮助用户学会如何应用和开发监测系统。
二、方法论和范围
FP7-4-SD系统是建立在第七框架计划特定合作计划的专题一级的工作项目,和最新的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EU SDS)列出的78个行动目标之间的交叉索引上。每个行动目标对第七框架主题预期产生的效果将注明(+号),中性(0),负面(U)。
故FP7-4-SD监测系统实际是将:
对预期影响的事前评估
主题层面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的执行 通过定性的筛查
三者结合起来起来。
截止到2011年6月20日,该数据库包括了从2007-2011年正式公布的工作计划(Work Programmes)分析中得出的2409个主题。
其中,2007年-2010年的2987个项目,33084个项目参与人员和105.2亿欧元。
该数据库每两年更新一次。
三、用户分析
用户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式浏览信息:
1.根据欧盟第七框架的结构分析: 2.根据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3.根据地理分布进行分析: 4.根据高度线进行分析:
图中显示的是从2007年以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数量。
视图可以转变为表格、曲线图和地图。结果数据可以保存或下载。 其它搜索关键词(如分析年份、资助方案、排除影响等)都可以使用,以进行更特殊的分析。
四、主要结论
欧盟第七框架特别合作计划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
2007-2011年立项的76%主题(topic),以及200-2010年立项的67%的专题(project)对于更新的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或几个目标有正面影响。
75亿欧元(2007-2010)(占大约分配资金的71%)与此有关。 在十个领域(Themes)中,与健康领域有关的具有正面效果的主题(345个主题)最多,其次是运输领域(313个主题)和农业领域(273个主题)。 在可持续发展项目参加者中间,德国参与特别合作项目的数量最多(349个)。“西欧”和“东欧”参与项目的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图中的绿色为50-100个项目。
欧盟第七框架特定合作计划还很好地应对了社会发展挑战,如“低碳经
济”研究支出42亿欧元,(2007-2011年总支出105.1亿欧元),以及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增加的主题数量见图:
五、其它内容
在交流时,欧盟评估处的同事还具体展示了如何进行网上作业: 1.进入主页:
2.女性参与项目情况的国别比较: 3.检索与下载
4.内部评估报告
5.内部网络接口 6.专家意见 7.查询系统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