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语
出示(古人炼字不遗力,留得佳话传古今)
斟酌字句,锤炼语言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许多诗人深谙此道 ,乐此不疲,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节课我们便来了解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推敲》。
二、齐读本文的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短文内容,懂得写作中要讲究炼字的道理。 三、读文本
1.听老师范读课文,大家边听边给生字注音,同时注意停顿。 2.请同学们试读下列生字。
吟哦( ) 并辔而归( ) 京兆尹 ( )苕溪( )
3.齐读两遍。
4.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时/韩愈吏部/权/京兆。(2)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5.大家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等。 6.请生读课文。
7.请同学点评(读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 8.齐读文章。
四、自主学习,解释字义
1.下面我们走进文本,疏通文意,要求:同学们可根据课下注释,结合学过的词句,自主解释学案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有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2. 我的问题(谁还有不理解的字义)
炼之未定(之) ; 布衣之交(之) 3.师生共同探讨。
4.若无问题,提问学案中的字义,请学生回答。 (1)岛初赴举京师 (2)一日于驴上得句云(悬虱于牖) (3)始欲着“推”字 (4)遂于驴上吟哦(后遂无问津者) (5)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6)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7)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8)左右拥至尹前 (9)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为具言所闻) (10)谓岛曰(权谓吕蒙曰)
(11)遂并辔而归 (两狼之并驱如故)
(12)与为布衣之交 5.师总结:
本文出现的一词多义的字
一是作 (1)又欲作“敲”字(动词,用) 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动词,做出) 二是之 (1)炼之未定(代,从推敲两字中选定一个)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助词,的)与为布衣之交(助词,的)
古今异义的字
权,古义:代理 ,含义:权力
左右,古义:随从人员,今义:方位名词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五、下面四人小组合作,翻译文章。 1.我们先回顾文章的方法,谁还记得? 2.出示(学法链接:疏通文意的方法)
①借助注释 ②查工具书 ③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 ④根据上下文内容推测 ⑤添字法、换字法
3. 下面小组交流,有不懂语句,圈划出来。 4.班级提出不会翻译的语句。 5.师生共同解决。
6..同学们试翻译下列语句:
(1)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
(2)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3)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4)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5)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7.师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应翻译出来 六、深入探究
(一)品人物之性格
1.我们一起疏通了文本,那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贾岛为炼字于驴上吟诵,不小心冲撞韩愈,韩愈给他建议并成为好友。
2.作者为我们讲的是和韩愈与贾岛有关的故事,那我们就先初步了解这两个人物。
关于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后人称他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关于贾岛:
唐代诗人。字浪仙(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间出家为僧,名无本。结识韩愈,以诗深得赏识。贾岛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之。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贾岛和韩愈又是怎样的人呢?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呢?
有请同学交流,我从——哪句,了解到韩愈(或贾岛)是一个怎样的人。 贾岛:冲至第三节,表明对作诗专心致志;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表明在遣词造句方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具对所得诗句云云,表明能虚心向人请教。
韩愈:遂并辔而归,表明爱惜人才、平易近人;冲撞并不怪罪表明胸怀宽阔。
4.同学们找到的语句主要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
知识链接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成功的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5.本文主要通过它来突显人物的性格与品质。 (二)评炼字之精妙
1.贾岛正是念着《题李凝幽居》的颔联,冲撞到了韩愈的仪卫队,大家齐读这首诗,这首诗是描写诗人夜晚访友人李凝未遇的情景。诗中的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与敲哪个词更好,韩愈认为是敲字,大家认为呢?请说出理由。
对偶。“敲”字好,理由:用“推” 字,说明门是虚掩着,一推就开,夜还不算深;用“敲”字,说明屋的主人已睡熟,只好敲门来唤醒他,可见夜已深沉。此外,用“敲”字更能突出幽静的气氛,可谓响中寓静,以响衬静,达到了静中更静的效果,用“推”字是表现不出来的。
2.同学们推敲的故事,贾岛的诗句能流传至今,这和贾岛古心炼字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关于炼字,曹雪芹曾这样说过:“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杜甫也说过:“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朝皮日休还说过“百炼为字,千炼成句.”。
3.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炼字的妙处
(1)王安石在《泊船瓜舟》中曾这样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何用“绿”,不用“到"?
我觉得绿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不仅表示绿色,还把它用作了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
“绿”字运用了使动用法,使……变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过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特点。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到”字太平淡,平铺直叙,没有色彩,没有生机,没有意境。
(3)北宋宋祁在《玉楼春》中说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为什么不用“浓”?
闹,有吵闹,热闹,争闹,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情趣,运用拟人的修辞,化抽象为具体,赋予“春意”以人格情怀,生动形象写出了红杏绽放枝头的繁盛,火红,热烈,而着一“浓”字,就比较抽象,缺乏视觉效果。
4.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当然一首诗不一定字字都炼,需要炼的只是处在关键位置的字,字选好了,整句诗的内容就会变得生动、鲜明,正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三)悟故事之哲理
1.据此,再回顾本文,想想我们能从中悟出哪些为文之道?
对文章中的语句要反复推敲 ,写作要专心致志,同时要请教他人,向他人学习。
2.总结:同学们在平时作文时,也应反复锤炼语言,使文章写来更生动形象。 四、课堂检测
1.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1)岛初赴举京师 (2)始欲着“推”字 (3)遂于驴上吟哦 (4)韩愈吏部权京兆 (5)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6)遂并辔而归 (7)与为布衣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2)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了炼字的道理,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用恰当的动词填空,注意精心炼字。
(1)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 醒 )了小草,吹( 皱 )了河水,吹鼓了 杏树的花苞。
醒,这个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风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热爱与向往。皱”字,写平静水面的突变,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寓意深远。
(2) 鹅黄柳,麦如韭,春色越( 描 )越清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