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来源:爱go旅游网
I=l萄仪骨医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朱冲冲 (辽宁省兴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察所,辽宁兴城125100)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猪常见的细菌病之一,可导致猪 全身性浆膜炎:本茵培养条件苛刻,普通培养方法难以将其成功 分离培养.对外界抵抗力差,感染专属性强,正常猪群可携带本 茵.应激可诱发发病的发生,特别是混合感染其他病原时,症状 尤为严重:全身浆膜发炎,胸腹腔器官被纤维素性蛋白膜包裹是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预防本病需从控制应激入手,配合管理全 程预防:抗生素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需注意耐药菌 株的出现:由于本病可导致免疫降低。影响其他疫苗免疫效果, 故本病最好最早发现尽早治疗 关键词:猪;副嗜血杆菌;预防;诊治;浆膜炎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养猪过程中的常见细菌病,发病后主要 表现全身多发性浆膜炎,如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和心 肌炎等.对猪的生长影响较大,本病就副猪嗜血杆菌的防治从以 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副猪嗜血杆菌简介 副猪嗜血杆菌为短小的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一般大 小为0.8~1.5微米×0.3~0.5微米.美兰染色时呈两极浓染,无鞭 毛.不运动.不能形成芽孢.刚从新鲜组织中分离出的毒株可见 到荚膜。副猪嗜血杆菌培养条件苛刻,培养基中需要加人特定的 v因子才能生长.本菌的抵抗力不强.养殖场常用的消毒剂和消 毒方法就能将其完全杀灭.在6O℃的温度下只能存活20分钟. 干燥环境极易死亡。本菌专属性较强.只感染猪,对其他动物无 致病力 2致病机理 实验室分离的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是猪身上的一种常 在菌.机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病.当猪受到应激反应或其他原 因引起免疫力降低后.副猪嗜血杆菌便乘机进入血液.并随血流 到达全身引发菌血症.导致胸腹腔各个组织器官发生严重炎性 渗出,渗出物内含纤维蛋白,正常情况下呈溶解状态,当渗出物 中的水分被机体吸收后.这些纤维蛋白会析出并沉积在浆膜表 面,形成浆膜炎的病症,以胸膜、腹膜、脑膜、关节内膜和心膜最 为明显 3临床症状 发生本病的猪主要是仔猪.尤其是断奶期间仔猪和保育猪 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体温升高.可达41 ~42℃,精神不振,呼 吸困难.机体由于供氧不足而出现可见黏膜发绀发紫.腹部及四 肢内侧皮肤发红,偶有咳嗽,后期呈犬坐姿,大多数猪毛焦肷吊, 皮肤苍白无血色.下痢.粪便呈黄色有时呈现饲料粪。猪关节内 膜受侵害后表现肿大,猪表现走路和站立异常,常离群独卧,不 愿走动.采食量下降,大多数猪因衰竭而死 4剖检变化 患猪剖检后,主要表现胸腔、腹腔器官被一层厚厚的膜覆 盖.膜呈无色或黄色,有时为豆腐渣样,心脏由于跳动伸缩,最终 导致其外层沉积的纤维素膜凸凹不平,如绒毛样。肺部表现水 肿。小叶间质增宽,气管、支气管、叶支气管和间支气管有大量粘 液。肝脏肿大变脆,外覆纤维素膜。关节炎严重的猪可见关节部 位膨大,切开后流出胶冻样物质。淋巴结肿胀出血,切面有大理 石样花纹 5本病的预防 本菌目前已知的血清型多达15种.而每一种各地区流行情 况不一样.各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性不强.难以制备成统一疫苗 预防,由于本菌之前发病稀少.很多专业书对其介绍的不多,直 至近些年本病逐渐增多后才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者才开始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无论是自身先天携带还是水平传播感染.本病的发生都与 应激反应密切相关 常见的应激因素有饲喂时间不规律.猪过饱 或过饿,较长时间断水,长时间运输,肌注药物动作过于粗暴,猪 舍日间温差过大.寒冷刺激等.另外饲料储存不当造成发霉也会 促进本病的发生。因此.养猪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这些情 况的出现.加强管理.尽可能采取一切措施减少应激反应会对本 病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帮助 6本病的治疗 众多的血清型导致临床上难以制备高免血清对病猪进行治 疗.临床上最常用办法是使用抗生素。很多药物对副猪嗜血杆菌 都敏感.但本菌产生耐药的速度也较快.临床治疗时最好选择两 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之前大家公认的氟苯尼考、链霉素、四 环素、红霉素和复方阿莫西林等都是对本菌敏感的药物.但近两 年的报道证明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耐药.目前治疗本病多使用 头孢噻呋和硫酸头孢喹肟注射使用.效果理想。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发病后.会间接破坏免疫功能.引起免疫 力下降,很容易造成混合感染.免疫力的降低又会导致对疫苗免 疫的效果变差,抗体产生周期延长。滴度偏低.故临床上最好在 疾病的早期用药,以免打乱其他疫苗的免疫计划。 7讨论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养猪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我国是养猪 大国,随着养猪规模化程度加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 猪场都会面临本病的威胁.由于病原菌可正常存在于猪呼吸道 部位.应激条件下容易发病.因此本菌也是典型的“机会菌”的一 种.对付本病就需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应激因素的发生.当应激无 法避免时也应当最大程度地减小.这样才能将本病的发生概率 降至最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