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医书的“脉”是血脉,非“灸疗感传”

古医书的“脉”是血脉,非“灸疗感传”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堕里垫查 Q 旦塑墼查塑2期“ in JMedHislApril 2002.vd 32.N--2 ・论坛与争鸣・ 古医书的“脉”是血脉,非“灸疗感传” 毛良 古医书是1973年与1984年从湖南省马王堆和 张家山两处西汉墓中出土,它包括有:《五十二病 方》、《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足臂十一脉 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脉法》、 《六痛》、《病候》等多种古代医籍,其中后六篇古医 书,又被称为脉书。脉书的主要内容是论述人体脉 的功能和脉的分布,病脉所致的疾病及其治疗,病脉 的诊断:循脉与相脉。以上有关血脉学的内容,均成 为后来《内经》和《难经》的医学理论基础及其核 tl,。 脉是什么?脉是血脉,这是历代医家看法.但现 代有少数学者认为脉是“灸疗感传。”IlI3 J因此有必 要把古医书中关于“脉”的论述作一介绍,并与“灸疗 感传”的诸多论点进行讨论 一、脉的功能和脉的分布 脉字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译作从目从腼的 “温”字,4,5 J似不妥,因原来篆体“脉”字中并无“目” 字部件,故译为“胁”字为宜。“脉”字在《阴阳十一脉 灸经》中曾译为“哌”与“胍”,又以“胍”字为明确 因 为在汉代,哌与胍二字均作血脉来解;“脉”字在《说 文解字》中作“血理分邪行体者”解。“脉”字在《正字 通》中,作“五脏六腑之气分流四支也”解。古人早认 为脉有流行血液和气分的功能 古人还把血脉写作“厩”字,如《天下至道谈》在 论及两性交媾时写到: 汗不及走,逐气血门(指阴 道),翕咽( 【咽唾液)摇前(指前阴),通雁(指血脉) 利筋”。l6 古人喻人之血流犹地之水流,因此把血脉 写为“辰”字。 脉书《六痛》篇记述了人体的“骨、筋、血、脉、肉、 气”六大组成物及其功能。“夫骨者柱也,筋者束也, 血者濡也,脉者渎也,肉者附也,气者煦也”。l7 这是 说,骨是人体的柱子和支架,筋是约束着骨肉间有固 定的位置,血液有濡养人体的作用,脉是流通血气的 水道,肌肉和皮附于体外.气有温暖人体和蒸发水分 作者单位:200032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理教研室 的功能。眦上六大组成及其功能的正常,是人体生 命、健康的保证。该六大组成物发生病痛,称为“骨 痛、筋痛、皿痛、脉痛、肉痛、气痛”,凡此“六痛,皆存 于身,而奠知之治。” 古人早把血与水、血脉与江河进行相互比喻. “血者濡也、脉者渎也”正是古代流行的认识,“濡”原 指水的任养万物,“渎”原指流动水的水道。在古医 书《天下至道谈》和《合阴阳》中也确实将人体血脉称 为“水道”的,两书讲到男女交媾达六个回合(一回合 为阴茎进退十次)后不射精的好处,“六动水道行”, “六而水道行”。 同样内容在《七问》中写成:“六至 勿星(泄精液),百脉通行。” J 人体众多的血脉,古人称它为百脉。例如《十 问》:“六至勿星、百脉通行”;“酒食五味,以志治气, 目明耳聪,皮革有光、百脉充盈” ∞。“腹(男性器官) 气宛(郁也)闭,百脉生疾”;“阴精漏泄,百脉宛 废’’[11] 为了表达脉的部位与疾病及其治疗的需要,古 人接着“百脉”的分布,分别命名为十一个区带的血 脉,此即“~脉”的由来 如《阴阳十一脉灸经》中 就分别称为:足钜阳之脉,足少阳之脉,足阳明之脉, 肩脉(即手太阳之脉),耳脉(即手少阳之脉),齿脉 (手阳明之脉);足太阴之脉,足厥阴之脉,足少阴之 脉,臂钜阴之脉,臂少阴之脉,凡十一脉。此种脉的 称呼,亦见于后来的《灵枢・经脉》篇,如手太阴之脉, 手阳明之脉……共十二经脉。 一个医带的脉,包括有大小、纵斜的血脉。它并 不是一根始终相贯及其有分支的单一动脉或静脉。 所以《经难—一难》称:“十二经皆有动脉”以供诊脉之 用。 二、病脉所致的疾病及其治疗 人体健康是由骨、筋、血、脉、肉、气六大组成的 正常及其功能发挥的结果。脉为血气的通道,它的 功能是否正常.是人体病所以生,病所以治的主要方 面,故《十问》日:“被之有殃.必其阴精捕泄,百脉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杂志2002年4 废。”《足臂}一 脉灸经》又列举83种病痛,分别由十 一脉异常所引起 治疗这些病痛,皆灸在它相应的 脉 。 古代灸法称“会环灸” 《脉法》:“故气上而不 下.则视有过之脉,庞(无序也)会(通绘、画也)环(火 圈也)而灸之。”“会环灸”应用各种火炷,灸在“在过 之脉”上,亦即灸在病痛处,施灸者悬空地把火炷画 火 圈,使热气达到皮下,从而温补阳气.疏通血脉, 流通血气而收到治病与止痛的功效。 《脉法》把砭治痈肿,切开病脉排出脓血,这一手 术称为“启脉”。“用砭启脉者,必如式,痈肿有脓(原 写作从肉从血的“脓”字)者,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 人体过于肥胖,也会致病。《六痛》:“故君子肥 而先其度,是谓筋骨不胜其任,其气乃多,其血乃淫. 气血腐烂,百节皆沉。”此种肥胖之人.应当在春秋两 季参加体力劳动而进行减肥“泄气 ,否则易患痈肿。 《六痛》:“夫乘车食肉者,春秋必泄,不泄则脉烂而肉 死 此“脉烂”的“脉”字是血脉无疑 ” 三、病脉的诊断:循脉与相脉 病脉的诊断、有动脉诊法——循脉与静脉诊法 ——相脉 在十一脉中.有足少阴、手太阴和手少阴的动脉 是跳动不休的 《脉法》:“夫脉固有动者,足之少阴, 臂之太阴、少阴。是主动.疾者病。”【i3正常人脉动 的次数是每息(呼吸一次)五次,如果脉动过快或过 慢者,即为“有过之脉”而是病脉了 上述动脉诊法 叫“循脉”,是诊脉的主要方法。《足臂十一脉灸经》: “循脉如三人参舂、不过三日死;脉绝如食倾,不过三 日死。”L J如果动脉搏动杂乱无序得很严重,如“三 人参舂”者;或者脉动不应手达~顿饭时间者,这些 重病人将在三日内死亡。古代医家有以上说法,说 明了他们对正常动脉搏动已有相当认识,例如脉动 的节律性,脉动的次数和脉搏的一定力度等 《淮南 子-泰旅训》也讲到古代名医扁鹊,善于“抚息脉而知 病之所从生也 ”动脉的搏动,是因脉气或称脉息来 到所致,故古人将动脉又称之为气脉或息脉,“抚息 脉“和“循脉”就是医生诊断动脉是否正常的方法。 《脉法》:“相脉之道,左手沿脉(前三字系本文补 人)走而按之,右手直踝而弹之。他脉盈,此脉虚,则 主病;他脉滑,此脉涩,则主病;他脉静,此脉动,则主 病 ”相脉之法,用左手指向上推压受试者踝上一段 (据《内经》称五寸长)静脉,驱除其中血液然后按住, 以使后来的回血留住;再以右手指弹动该踝部的静 脉,观察回血的多少和血液的波动感,以诊断脉的盈 虚和滑涩。其他正常人回血量多而脉隆起明显者, 称“他脉盈 ;著受试者回血量少而脉隆起不明显者, 称“此脉履”,则主人病了。正常人的脉弹性好,回血 多.血粘稠度正常时,则血液波动感好且能传及左手 指者,称“此脉滑”.反之,则称“此脉涩 ,则主人病 了 正常的静脉当然静着而不跳动,若此静脉跳动, 则主人病了。 古《脉书》中关于循脉与相脉的记载,这是我国 诊断学列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 如实解读古脉书和其它古医书中有关脉的论 述,可明确得出“脉”即血脉这个结论。《足臂十一脉 灸经》的“十一脉”是人体十~个区带的血脉。 四、古《脉书>的脉不是“灸疗感传 现象 古脉书中“脉”是什么?血脉论者认为:古人最 先重视的是血、气、脉和心,并予以记述,脉是流通血 气的水逋,古脉书的“十一脉”是人体十一个区带的 血脉。感传论者、《临床经络现象学》作者剂澄中教 授反对上述血脉论观点,他认为:古人首先重视的是 “灸疗感传”并称之为“脉”,古脉书即“循经感传路线 及其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的最古老的记载”;_l5 它“和血管无任何关系。” 什么叫“循经感传”,刘氏拟其定义如下:“施刺 激于人体皮肤某一点或穴位而产生的,趋向于头部 或病灶的,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相符,相似或相平行 的相应感觉的自动走行(现象),称为循经感传(现 象)。”“灸疗感传”是由人工灸疗所引发的感传(即感 觉传导2 其走行路线),“在综合病房中普查,其阳性 率不超过百分之六。”“循经感传”是“变化千万”的。 “灸疗感传”是“不易捉摸”的 刘氏说:对循感阳性 者而言,“其周身十二皮部无处不是可以引发循感的 ‘点’,无处不是可以有循感走行着的‘脉’。”据以上 述,感传有“循经感传”和“非循经感传”二种 1.争天所实际观察的大量感传路线的记载,基 本上与帛书的记载(即十一脉)相符。在古代脉就是 指循经感传的走行路线。 “感传论”者从“不易捉摸”的感传路线中,挑选 出这些“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相符,相似或相平行” 的感传.称之为“循经感传”:回头又列举“循经感传” 路线与“十一脉”或《灵枢》十二经脉的路线“基本上” 相符,作为“十一脉”即“循经感传”亦“灸疗感传路 线”的证据。不言而喻这个所谓证据是虚假的。 2.古《脉书》即灸疗引发的“感传路线及其用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 医史杂忐2(102 4 第32卷第2蜥【Thin J~I l I 诊断和治病的 法的最占老的记载。” =r这一点,“感传论”者当然不会否认电不能否认 那幺,能进:亍气m循环的,只能是血脉而不是“灸疗 l感传”现象 5.“古人在解剖刀r找到了血管,肌腱和粗大的 神经干.以此为启示,以r二条脉为框架,终于设计 按“循经感传”的定义要求,该p-感传是灸穴位后 引发的 刘氏蜕:“马E堆脉书有脓无穴”,…那么. 古脉书的记载巾并无循经感传路线这回事了 古脉 书中的灸是“会环灸“,受灸的面积较大 例如:有肩 痛、腰痛与膝俑者 个病例,古人即分别施灸于肩 部、腰部与嚓部而进行治疗,受到灸活的有几个区带 的“病脉”,此种情况下出现“灸疗感传”就很罕见,而 现代感传论者也未有研究和报导 再说现代的感传论者.也没有能把阳性率<6% r维持人 与载运气血的管道系统,这就是经络学 说中的经络。” 。刘氏提 ‘载运生命气血的管道系 统就是经络”的看法和“血脉论”者的看法相一致。 古脉书的“十一脉”即“流通气血的管道”,而《内 经》中所讲的,以心脏为中心的一12,、血脉——经脉、络 和阴性宰>94%的叉不易捉摸的“灸疗感传”用之于 诊断和治疗疾病,到现在为止,虽经过 近三分之一 世纪的研究.还没有拿出一篇有真实性的论文来示 之于众.以说明“灸疗感传”现象可用于诊断和治疗 疾病。 3.“从解剖l酊视之的角度来说,古人重视的首先 是气脉(感传),其次才是筋膜和血脉o"23]这是不是 奇浚隆论?“灸疗感传”是经人工引发的少见的存在 短暂的病理现象.它在体外视之无形,解剖之又不见 其物,怎幺能成为古人首先重视的对象,并为之写了 古脉书专著 4.《灵枢五十营》所述“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和 《经难・一难》昕述“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这是古人 对灸法 循经感传”速度的确定.这是“我国古代医学 生理学上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一速度与今日灸法 实测所得的感传速度(平均4.4厘米,雹 j棱近。” 173 刘氏的这番话,谬误之处有二 其一:把上述的“气”字和“脉”字均解释为“灸疗 感传”,事实上这坠的“气”是指流行于脉内并与血 俱在的营气,困为《灵枢五十营》的主题是营气。“脉 行六寸”的“脉”亦指脉内的营气和血而言。和血并 在的营气,它不是“灸疗感传”现象。 其=j:“呼吸定息,气行六寸”这个数据是错误 的,而且与此有关的数据,也无一是正确的。如气血 循环一阁历经28脉井长为16 2丈,人一昼夜营气 循环50周,气行共810丈,呼吸共l350息,每息气 行为810×100寸÷l3500息之数,即等于6寸【见 《灵枢五十营》)。人们不禁要问“感传论”者,一个古 代的与气血循环直接有关的又是错误的气行速度, 怎么和今日的 气血循环无关的“灸疗感传”速度相 等同而并论;而且它又成为古代我国生理学上的一 个伟大的发现。 气血循环的“血”是人体实实在在的组成物,关 脉、孙脉、孙络脉系统.即“流通气血的管道系统” 感传论者对此是否同意?流通气血的管道系统是古 人所看到的,摸到的客观存在 古脉书中“脉”字写作为“螗”或”眶” 刺氏对此 曾认为:“血”字旁的“脉”字表明:“血液则流动于脉 内 :“肉”字旁的“脉”字反映了“血管的具体结构”, ”脉”“从而成为实质-性管道,即动脉或静脉了。”.1 据刘氏的:宣一正确认识,他能同意“血脉论”者所说 的:古脉书的“十一脉”是血脉而非“灸疗感传 现象。 参考文献 】刘澄中.临床经络现象学大连:大碴出版社.1994,100—119 2马继兴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中华医史杂志 1980,10(1):41 46 3盂昭威.竖络学说的起掠、形成与埕展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 民出版衬.,1981.】l 4周一谋、 佐桃.马王堆医甫考往 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 5马王堆沮蓦帛书整理小组编 五十二病方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9.1 6周一谋、肖伍桃马王堆医书考往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419 7刺澄中临床经络现象学大连:大连出版社,1994.114 8一II周一谋.肖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t9睡,402,372 432.407 12毛良 古医书《脉法)睦释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 t10):44— 45 I3.I4刺澄中 临床经络现象学大连:太连出版杜,1994.115 l18 15剂澄中*_于经络学说的血眯论与感传论之争匡学一哲学. 1989。 121:36 39 16刘镫中 临床经络现象学大连:大连出版社,1994,388 17剂澄中兰十经墙学说的咀脉隆与感传论之争 医学一哲学 1989,(12 :36—39 18.19刘灌中.临床蛙络现象学大连:大连出版社 1994 114、 126 (收稿日期:2001—03 1 5 J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