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页。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通过对生活的实际物体或者实物图片进行分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学生分析】学生开始会以幼儿园所知道的知识来学习辨认图形以为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亲身摸索实物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和特征,所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了其应用性。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是本节课内容的必要。
【设计理念】这节课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既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身边有哪些和这节课学习认识的形状相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
1、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能力目标: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愉悦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美育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在学会辩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积木,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生活用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想为你们介绍几个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积木、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各种立体图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立体图形”。 (出示课题:认识图形(一)认识立体图形)
2、师: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课件展示由各种立体图形搭成的机器人)
3、师:搭成机器人的图形你们认识吗?你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 4、今天,我们就和机器人一起探究学习,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人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儿童好动的特点,本节课以“交朋友”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这一情境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2
1.师:机器人还给我们带来了神秘的礼物呢,猜猜看这个袋子会装什么东西了? (学生猜测)
2、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和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各种立体图形,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物体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大小分组,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分种类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5、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设计意图:一上课,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考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长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大屏幕中长方体盒子问: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 2.师:请你从这堆物体中拿出一块像这样形状的物体,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物体有什么特征。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学生有的选择长方体积木,有的选择长方体盒子,有的选择长方体模型)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有尖尖的角。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讲台给同学数一数。 怎样可以数清楚?(引导对面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操作中体验思维的训练过程。通过“数”的反馈,引导学生掌握“有序地数”的方法。】
3
(3)长方体的对面相等。
(课件演示长方体对面重合,相等这一特征) 4、师:这些物体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5、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做长方体。
(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儿童好奇的特点,让学生亲身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二)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正方体魔方问:谁知道这种形状叫什么?
师:请你从这堆积木中拿出一块这样形状的积木。(仿照学习长方体的方法来学习)
2.请你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每个面都是平的,也有尖尖的角。通过数发现有6个面。
3.师:哪位同学还有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正方体6个面都相等)
4.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5、师:我们通过数,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6.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做正方体。(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设计意图: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于有难度的发现必须要学生亲身经历,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的事物,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圆柱体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能滚,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块这样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课件演示圆柱上下两个面一样大,这一特征。
4
4.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贴图并板书“圆柱”)
5.师:我们看看这些小朋友是否认识圆柱。你们会把圆柱找出来吗?
【设计意图:这是书本第35页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做练习的同时加深新知识的巩固。】
6、你身边还有什么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爱玩这一天性,让学生动手动口,充分参与,学生在享受学习的乐趣,也成为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练习设计分层次,分目标,既照顾全体,又兼顾个体,有效学会新知,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四)球方面的认识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运动?(学生可能会说:跳绳、跑步、打球等等)
2、喜欢打球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球有什么特征吗?
3.让学生拿出各种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学生可能会说:圆圆的)
师: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贴图并板书“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看这些小朋友在玩球,你发现了什么?(板书:球是能滚动的)
5
【设计意图:这是书本第35页做一做第1题,联系练习题,让学生更容易发现球的特点的。】
6、让学生拿球在桌面滚动,感受球会滚动的特点。
7、师:下面请同学们把学具都收拾好。看来,我们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动口,充分参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8、老师小结:
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角,不能滚动。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所有面相等,有尖尖的角,不能滚动。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面是平平的,大小相同,放倒了能滚动。
球:圆圆的,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 四、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连一连。
2、智力大比拼
哪些物体只有平平的面,没有弯曲的面?(正方体、长方体) 哪种物体只有弯曲的面,没有平平的面?(球) 哪种物体既有平平的面,又有弯曲的面?(圆柱)
6
【设计意图:在新授的同时穿插相关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得更牢固,也加深了印象。】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在机器人的陪伴下,你懂得了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的好朋友,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身边的事物,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去探索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图形
【设计意图: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目了然,科学美观。】 【教学反思】这节课,在教学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交朋友”入手,我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借助生活创设情境: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分、说、看、摸、比等一系列活动,去探索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整个数学过程,层次较清晰,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在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安排适合本节课学习的练习题目。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点 长长方方,对面相等的 四四方方,所有面相等 是直直的,上下面相等 是圆圆的, 能任意滚动。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