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第三单元 9《题西林壁》 体会诗歌中隐含的人生哲理 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重点分析 重难点分析 难点分析 教学方法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1.知诗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家之一,豪放派代表。 2.解题意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庐山西林寺 壁:墙壁 知识讲解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3.读诗句 (难点突破) 4.释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都,分别。 诗意: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1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XX学校--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5. 明诗意 (1)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看到了什么景象?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融道理于景物中。先写人们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再说明原因是身在庐山之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难点巩固) 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课堂练习 小结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