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教学难点】通过对名句的赏析掌握本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成语小课堂 黍离之悲 大家认识这个成语吗? 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个成语的出处? 表达了什么情感?
出处:《诗经·王风·黍离》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悲凉的心情,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姜夔,他虽为一介布衣却能忧国伤时。他所处的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不思进取,而扬州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作者去看看战后的扬州,体会词人那深沉的家国之痛。
二、整体把握 (一)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①(淳熙丙申至日)交待了写作的时间,②(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③(感慨今昔)写作的缘由 ④(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他人的评价。
- 1 -
2.分析小序的作用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寄慨了很深的家国之恨。 (二)诵读吟咏 1.听朗读正字音
2.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3. 集体齐读全词
读完后请同学们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概括现在的扬州城。
扬州 空城 (三)赏析上阙
1.读上阙,概括主要内容,分析诗眼是那个词?
景(实写) 空 荒凉萧条 2.造成扬州变成空城的原因是什么?
“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3.作者描写劫后的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竹西佳处” 昔日 名都(虚写) 繁华热闹 “春风十里”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
“荠麦青青” 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今日 空城(实写) “废池乔木” 破败荒凉 “清角吹寒” (四)赏析下阙
1.读下阙,概括主要内容,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的情感?
情(虚写) 惊 怀古伤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借杜郎之口间接抒发自己感时伤世之情。
2.全词多处化用杜牧诗句,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 2 -
《扬州慢》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原 句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①表达对杜牧的崇拜之情; 出 处 《题扬州禅智寺》 《赠别》 《赠别》 《遣怀》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 用 ②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③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国土沦丧的哀思。 四、课堂小结
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
五、课后作业
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情,试从所写内容、感情、风格、手法方面比较异同。
【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景(实写) 空 荒凉萧条
扬州 空城
情(虚写) 惊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黍离之悲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