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JournalofPostgraduates2016年9月Sept.2016
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
马小琴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实践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是在对传统西方哲学,包括
古希腊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批判的基础上,对实践问题实现的超越。它颠覆了传统西方哲学的思辨形而上,批判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分离,与近代知识论哲学挥手告别,摆脱了以往哲学纯粹的抽象性。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是以现实的人的活动为起点,探究人如何在现实活动中完成对对象世界的改造,开创了关注现实人的生活并注重改造世界(主客)的新世界观,从而实现《关于费尔巴哈是马克思探索实践观的开始,了马克思哲学史的伟大变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提纲》是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确立的天才文件。
关键词:实践思维方式;现实的人;科学的实践观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西方哲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他打破了传统哲学教
条,提出实践高于理论的命题。后来,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也讲到“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
[3](P16)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理性”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3]P19
。在这里,的解决”理论依赖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次,康德十分突出人的理性,实现
了从客体思维方式到主体思维方式的转变,为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主客体相统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从主客观辩证统一出发,提出唯心主义的实践观。虽然他的实践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性质,但是他第一次将劳动理解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并对劳动做了哲学的抽象,为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异化劳动);其次,在认识论上黑格尔克服了康德哲学的缺陷,将实践引入认识论,突出地强调了认识主体而非人的理性的能动性,他把实践定义为认识主体达到真理的关键环节,主张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这是其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合理内核,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反映论的缺点。黑格尔认为,在其辩证法的指导下,无论是作为主观产物的理论还是人类面临的客观现实世界均具有片面性。因此,他提出实践是理论克服主观性而竭力表现出它的客观性,并使客观世界与自己相符合的中介;至于如何克服现实世界客观性的片面性,由于黑格尔的客观世
马克思哲学的伟大变革,并不是像传统的马克思
主义者所想的那样,仅仅是摒弃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缺点,而是在借助于前人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第一次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使哲学摆脱抽象的思辨,从“天国回到人间”
[1](P73)
。马克思对
实践问题研究的起点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传统西方哲学,如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此外还包括近代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试图从实践的视野下,探究马克思哲学的伟大变革。
一、传统实践观对马克思的理论指引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开创了实践哲学“实践”传统,他曾把明确规定为以善为目的和导向的行为,此时实践仅仅限于伦理学的范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兴起,使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哲学只为信仰作理性的解释;近代哲学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从宗教的彼岸返回尘世,从而发现人的价值,开始追求知识理性,实践被当做是与理论相对的范畴,认为“实践永远应当
[2]
建立在正确的理论之上”。17世纪初到18世纪末,
近代哲学中期的注意力转移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上,因而在哲学上出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者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理性知识的来源问题。经验论认为感觉经验(认识客体)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唯理论认为认识主体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知识,人的感觉经验无法完全掌握知识。
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其实践哲学在近代
06-22.收稿日期:2016-
作者简介:马小琴(1991-),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女,湖北宜昌人,
23
界是由概念组成的,因而需要实践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来改造万物,使现实世界与概念相吻合,从而达到扬弃自身客观性的片面性。
费尔巴哈则高举唯物主义(直观的)的旗帜,第一次恢复了“感性”的实践地位,使实践立足于现实的感性世界,提出了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全新思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实践观在实践哲学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从马克思早期的文本中不难看出,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许多著作的论述中都流露出了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一度被认为是“费尔
[4](P218)
。此时马克思在对劳动的论述中在很巴哈派”
多方面接近了历史唯物主义,包含了以后科学实践观
的最初萌芽。在经历了抽象思辨的黑格尔主义的长期统治之后,费尔巴哈的清醒的唯物主义使马克思如沐春风,他突破了黑格尔哲学的思辨唯心主义体系,向唯物主义迈进,为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反思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源头,康德强调实践的主体是人的理性,是虚幻空洞的抽象概念,他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突出了实践的主体性,并提出道德律令是实践的客体,从形式上实现了实践主客体的统一。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康德的实践哲学,认为实践的主体应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是创造历史的人,实践的客体是主体的对象化,是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世界,即现实的感性世界。在马克思的实践视域中,实践主客体是辩证统一的,即现实的人与在现实的感性活动基础之
“康德上创造的感性世界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指出,
,只谈‘善良意志’却把善良意志的实现推到彼岸世
[5]
竭力地描绘着世界应该是什么界”。康德追求至善,
样子,但却只字不提如何实现的问题,而马克思则力图通过正确解释现存世界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马克思认为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抽象地强调人的自我意识,从而使人的实践也具有一种抽象的虚幻
,性,对于这种“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由最初的赞扬转
为了深刻的批判,实现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实践观的超越;其次,黑格尔的实践客体虽然指的是客观世界,但他的客观世界是指用来揭示物质世界本质的抽象概念而非现实的物质世界,客观只是绝对精神的异化,是由概念建立起来的。在黑格尔看来,现实的实践活动只是观念实现自己的活动,是思维自身运动变化以达到绝对理念的过程,而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感性物质活动。所以,黑格尔的实践观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绝对真理的实现过程虽然突出了实践的中介作用,强调深化认识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对于实践作用、认识的目的,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他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获得绝对真理,而马克思认为认
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以及更好的改造现实世界。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3](P19)
。因此,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现存世界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根本指向,进而在改造现存世
界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在谈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时,马克思说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
[3](P16)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将“对象、形式去理解”现
实、感性”看作是对象性的存在,而非对象性的活动,将“物”看作是与人无关的自在之物,脱离人的主体力量,没有深刻把握主客体之间的联系。然而马克思主张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自然和社会,将“对象、现实、感性”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看成人的实践活动,感性世界的存在也是人通过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从根本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
,性”突出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在历史领域,是现实的人的特定时期的物质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即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它不是纯粹的思维运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反映,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见,近代知识论哲学虽开始关注人本身,强调人的理性知识,主张发挥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但其结果却陷入了孤立静止片面的思辨形而上学,纯粹抽象地去理解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当然也包括人以及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他没有把人放在现实的感性活动中理解,因而这样的哲学只能是空洞的纯粹理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则要求正确认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实践客体以及由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对象世界之间的联系,使哲学充满现实性。
三、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实践范畴既是马克思哲学思维辐射的轴心,也是
[6]
而且在马克思哲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构造的起点”,
[7]
学体系中只有实践才具有“普照的光”的性质。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标志,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
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认为是马克思科学世界观初步探索的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哲学变革和超越传统西方哲学的分界点。但是,此时的马克思虽
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但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依然留有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痕迹,依然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该书以异化劳动为主线、以人本主义的话语对实践概念所作出的规定开启了马克思对实践观的探索。马克思论述了
实现了对劳动和人的本质以及历史、人的意识等关系,
181.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3-
24
黑格尔“自我意识”异化的超越。
第一,提出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在此把生产性的物质劳动作为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他认为社会中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性劳动的主体,而这种主体是离不开社会的,任何人都无法孤立的存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抛弃了费尔巴哈人本学中作为对象性存在的、直观性的人,处于历史和社会现实之外的人。“现实的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将物对象化,在利用自然界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即人化自然。第二,实践活动的性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是一种感性的活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同时也是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的中间纽带;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在自己意识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并按照自己的目的对对象进行改造,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正是由于实践具有了能动性,才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使得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
[8]
是一种群体性的复杂自身”;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活动,第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人们发现问题,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解决理论难题,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力量,通过实践的方式,才有可能解决。
①
《神圣家族》作为清算自己旧的哲学信仰的开始,在该书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逐步完成了自己哲学立场的转变。首先,马克思否定了鲍威尔的历史发展动力论,认为“历史的发源地”在于“尘世的粗糙物质生产中”而非“自我意识”虚幻缥缈的云端中。他认为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尽管马克思此时没有完全消除人本主义思维方式对自己的影响,但新世界观的雏形已初现端倪;其次,马克思还深刻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揭露了思辨哲学的秘密,开始显露出在思维与存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立场,开始实现马克思一生中的第一个转变。在马克思看来,鲍威尔以“自我意识”代替黑
“绝对精神”格尔的做法实质上只是唯心主义的同义反
“把无限的自我意识之外有限的物质存在都复,而且他
[9]
以至于在他的视野变成单纯的假象和纯粹的思想”,
中无任何实体,这一点上,鲍威尔不仅没有突破自己,反而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精神。
②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坚定自己唯物主义立场的继续,是改造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开
始,是创立新世界观即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这个被
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纲领性文件”
以提纲的形式集中汇聚了马克思在一个阶
段上的理论成果,实践的观点成为该书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马克思在该书第一条中,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批判了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摆脱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摒弃了唯心主义抽象地夸大主体能动性的观点,实现了与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最后告别,确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
其次,马克思将实践引入认识领域,初步形成了能动积极的认识论,他深刻阐述了认识的实践基础,实践的真理性标准的观点。马克思实践认识论的形成实现了对近代知识论哲学的扬弃,近代知识论哲学以追求知识,获得真理为目标,仅仅将实践作为获得认识的中
——实践———认识,知识论哲间环节,认识过程是认识—学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而马克思认识论则体现了认
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他强调,实践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认识从实践中来,最后又会回到实践中
——认识———实践。马克思指去,认识的过程是实践—
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
[1](P2)。同时,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
入社会历史领域,指出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认为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实践的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社会基础和历史使命是以人类解放为己任的对现实世界的改造。
马克思在该书中的一系列观点表明,他实现了人本学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这种哲学思维方式始终贯彻着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实现了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在实践思维方式的影响下,马克思抛弃了传统的直观反映论、朴素的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历史观和认识论。“马克思哲学实践的发现……为我们理解人,理解世界以及理解全部哲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立足点、观察视角和思维模式。正是这种思维模式的确立,终结
[10]”了一切旧哲学,开创了现代哲学的新纪元。
③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新世界观的进一步展开和发挥,标志着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过程的完成。该书依据“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思路,以物质生产实践及其内部矛盾运动为突破口,进一步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社会历史领域,以科学的实践观为起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从物质强调“这种历史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
[4](P208)
1957:3-268.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②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960:11-640.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5
。该书强调实践的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基础地位和实践的特征。新世界观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的个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历史的自然”概念,在本体论上以取代“抽象的物质自
,“交往形式”然”以概念揭示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乃至一切其他社会关系的感性本源,摒弃了传统哲学凭借意识分析和意识批判来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形态。该书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自然以及社会。第一,从实践出发考察自然界,首先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其次看到现实的人在利用自然界基础上通过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人化自然,这样,自然就不仅仅是纯自然的范畴,也是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对象,马克思形成的“历史的自然”观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主体性和唯物主义的统一;第二,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表现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简言之,人的本质是实践,他主张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去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人的实践本质的发现(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在实践活动中,依据自己的目的,合乎理性地创造性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
必然得出结论:现实的人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界),
历史,历史的发源地是在尘世的粗糙物质生产中而不在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这种天上的云雾中;第三,从实践出发去考察社会,马克思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实践活动产生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
综上所述,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点,提出了区别于前人的实践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下,打破传
“实统,开创了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不难看出,
[3](P41)
践性”是马克思哲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是马克思
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根本之处,也是马克思哲学不断前进、保持科学性、革命性和真理性的最根本原因。就马克思本人而言,他始终坚持实践的观点,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实现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实践基点是马克思实现哲学伟大革命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
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8.京:人民出版社,1999:2-[2]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1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
41.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6-[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08-218.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11.[6]林剑.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把钥匙[J].福建论坛(文史
哲版),1989,(5):14.
“新唯物主义”[7]林剑.论马克思哲学思维辐射的轴心[J].哲
16.学研究,2008,(6):10-[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80.[10]张云阁.马克思思维方式论: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
关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3.
TheScientificPracticeofMarxistPhilosophy
MAXiao-qin
(MarxismSchool,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PracticeisthecoreissueofMarxistphilosophy.WhileinheritingthelegacyfromtraditionalWesternphilosophy,includingancientGreekphilosophy,modernwesternphilosophy,especially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Marxistphilos-ophyachievedtranscendenceintermsoftheviewofpractice.ItsubvertedthemetaphysicalspeculationintraditionalWesternphilosophy,criticizedtheseparationofsubjectandobjectofmodernwesternphilosophy.Breakingawayfromtheepistemolo-gyofmodernphilosophyandthepreviouspurelyphilosophicalabstraction,Marxistviewofpracticetooktherealistichumanactivityastheobjecttoexplorehowpeopleintherealactivitiescompletereconstructionoftheobjectworld,thusbringfor-wardanewworldviewconcernedwithrealpeople'slivesandtheirtransformingoftheworld(subject-object)andachievingthehistoricalreformofMarxPhilosophy.“1844Manuscripts”wasthebeginningofMarxistexplorationofviewofpractice,andthe“OnFeuerbach”wastheinspiringfilewhichfinallyestablishedthescientificviewofpractice.Keywords:practicalwayofthinking;realman;scientificviewofpractice
指导教师
刘鹤龄
责任编辑
余碧艺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