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并应用以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方法。
2、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感悟对老人的真情是本文的难点。 四、说教法
1、词句上注重对有特色的词句加以品味,辅以数据,使句子内容更丰富,情感更饱满。 2、朗读上注重与感悟紧密结合。读句子——理解体会——再读句子。学法简单容易掌握。
3、结构上文随情动,情因文生。鸥情——人情——鸥情,让学生的情感随文跌宕起伏,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化感情。
如何突破重难点:
在感悟老人与海鸥之间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抓重点场面感悟。2、读中感悟。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在感悟理解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不舍时,主要采用朗读、想象写的方法,读中感悟,悟后品读,读、想、写结合,相得益彰。
五、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课前预习要求在阅读中思考,做批注,并能抓住感受深的词句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联系实际来理解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本教时围绕“一个内容”(第一教时只教学“老人爱海鸥”,“海鸥送老人”尽管最能打动学生,情感性更强,但是本教时不安排,追求教学内容的“简单、集约”和沈大安老师倡导的“尽量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组织教学”), “三个立面”(第一个“立面”是老人的外貌教学,第二个“立面”是“老人爱海鸥”,其中穿插了“老人唤海鸥”,第三个“立面”是“老人夸海鸥”,结合想象写话进行)这样的理念和策略设计,努力体现“实、活、新、趣”的教学风格,追求“简单、高效”的教学理想。
开始部分直接出示词语加“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一句话。事实上,安排与预习也好,一句
话带过也好,效果一样的,因为2分钟的课内预习从客观上讲作用不是很大,因为学生在课前的确花了一定的时间初读了课文,做到了读通课文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哪几件事情”的提问。本次教学只让学生填空,因为这样学生能一下子就答出 “老人爱海鸥”和“海鸥送老人”既降低了难度,也准确的表述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
这两件事情,教师就顺势板书和归纳,转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找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就是抓住了文本的“中心”。课文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本教时的“圆心”(盛新凤老师称作“点”,然后拉出“一条线”,再画成“一个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预设的问题是:是怎样一位老人?老人与海鸥为什么会像亲人一样?„„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可以用“因为这位老人与众不同,所以先看这是怎样一位老人”这样的导语引导学生转入下一个板块。
引导学生品读老人喂海鸥段落,采用男女生分读方法,感受喂食的节奏,体会老人与海鸥配合默契。然后,引导想像,让学生对有声有色产生一个形象可感的画面。 在第二个事例中仍然采用以读促悟的办法,模仿老人呼唤海鸥,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如同父母对子女一样。
在感悟理解海鸥对老人依依不舍时,主要采用朗读法,想像法。 教学海鸥对老人依依不舍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一是创设“你放佛看到老人怎样一双眼睛”的情境,感悟老人的内心喜悦;二是在此基础上角色转换,“老人”向游客夸奖自己的“子女”(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老人的外貌,教学设计安排了这样的环节:找出“外貌描写”,告知这是作家笔下的形象——告知这位老人在生活中师真实存在的,出示照片让学生观察——讲述自己看到的老人“形象”——感受“三个褪色”——补充课外资料——进一步感受“三个褪色”——读出这种“形象”。
这个内容的设计追求在情感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为学生想象写话做好情感上的铺垫和驱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