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模拟试题(一)
本试卷共9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说明:以上要求是正式高考时候的要求,本次为模拟考试,有些规定不一定适用,请以老师的要求为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复辟 媲美 庇护权 刚愎自用 大有裨益 .....
B.豢养 隐患 盥洗室 风云变幻 焕然一新 .....C.老妪 熨帖 郁金香 与会代表 鹬蚌相争 .....D.旗帜 炽热 滞纳金 博闻强识 炙手可热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一场编剧大罢工,撼动了好莱坞奥斯卡年度颁奖季节固若金汤的歌舞升平景象——....金球奖第一次取消了颁奖礼。 B.在课堂上唱主角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高科技教具不应该喧宾...夺主。
C.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远在月球轨道的“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特殊的语音给家乡亲人“拜年”,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春节序曲》悠然响起。 ....D.那个企业内部本来就矛盾重重,经营状况也一直不理想,现在又发生了大火灾,给企业的发展雪上加霜。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铁道部负责人表示,春运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会永无 地 下去,到2020年,发达 的铁路网络将全面建成,加之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的 发展,中国春运这一紧张状态将不复存在。
A.止境 继续 完全 同时 B.休止 持续 完善 同步 C.止境 持续 完全 同步 D.休止 继续 完善 同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调整结构的内容之一,是扭亏解困,运用关停并转的手段,促进长期不景气而又
扭亏无望的企业早谋生路,另谋生路,谋好生路。
B.《亮剑》的最大亮点在于塑造了李云龙性格鲜活,有血有肉,并不完善,甚至有些“出格”,突破了“高大全”的模式,传递了时代气息,更贴近观众。
C.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方式,是对原有招录方式下权益失衡的必要纠偏,是对考生利益的倾斜,因而有利于促进考生和高校之间的权利对等。
D.只有当农民工能在工作地上户口,有住房,并且其子女能接受基础教育、大学教育乃至竞争白领职位时,中国的城市化或者说经济发展就算是成功了。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醒心亭记
□ 曾 巩
滁洲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
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径直 .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隅:角落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草树众而泉石嘉 .
②则其心洒然而醒 .B.①而名之以见其实 .②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 .C.①泉水之涯 .②旷野之无穷 .D.①则必即丰乐以饮 .
②则必即醒心而望 .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9.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3分)
译文: (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3分)
译文: (3)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3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州送祖三①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②
祖帐已伤悲,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释】①齐州:今山东济南。祖三:诗人祖咏,排行第三。②祖:出行之前祭祀路神。
仔细阅读诗歌中“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一联,为什么“天寒” “远山”就“净”、 “日暮” “长河”就“急”?(4分)这样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荀子《劝学》)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苏轼《赤壁赋》)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
(李煜《虞美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热”了历史 “冷”了现实
□ 李林荣
①但凡对文化圈和传媒圈略有关注的人,都感觉得到,时下正当“讲史热”和“写史热”如火如荼之际。论社会影响,雄踞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制高点之上的“讲史热”的“热”度,显然远胜过局限在文学圈特别是散文圈内的“写史热”。但若论起最早发“热”的时间,
至少可以把根儿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苦旅”散文那里的所谓“历史文化散文”,这得算是电视上“讲史热”的启蒙导师或开路先锋。
②不过话虽如此,以一个熟读和追踪过秋雨散文及秋雨后的一路散文创作的普通读者旁观所得的感受而言,同样是围着历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渐呈模式化和潮流化的那种初始面目的散文版“讲史热”,跟如今有多媒体烘托和多方位包装可恃的电视版“讲史热”相比,在内容和风味上本来都有相当明显的区别。只是到了最近这一两年,也就是电视上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散文版的“讲史热”才开始积极转型,使劲往电视版“讲史热”的路数上靠。发展到现在,终于已成合流之势:随便翻开一种文学期刊,都不难看见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色的散文篇章。
③经营笔墨文思的书面文学创作者,去电视节目里寻求一些学习或借鉴的资源,这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但是在当前随着电视“讲史热”而翻卷出来的许多专以“述史”和“论史”为务的散文作品中,这样的学习、借鉴,其实只是一种在文学和非文学的价值上都缺乏创意的形式模仿和思维抄袭。而就在这种模仿和抄袭中,在不断的争议和持续的关切下绵延、累积了十几年之久的散文写作领域原有的那种立足现实而面向历史的文化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却遭到了彻底的切断和遗弃。
④回顾起来,曾几何时,文学评论圈里环绕余式文化散文,还一度“酷”评迭起,声浪滔滔,响彻南北,连篇累牍,多年不绝。与闻经见者,至今都还犹在耳畔。真不知道,当年为发现余式散文中笔锋最终只敢避实就虚、朝无人无事的文化苍茫中瞄准的模式而慷慨陈词、痛下针砭的那众多雄辩正义之士,面对今天散文界连余式忧患和余式反思都快要不能容留的新时尚,他们是否还能犀利如故地置辞批评?
⑤可见,风气发生改变之处绝不仅是创作界,今天的评论界刀枪所向,也早已不是为在道理上较真,而是为在舆论场里造势。比如,为了从理论上给当前的“讲史热”张目撑腰,不少论者已经成功地歪曲利用了胡适和克罗齐——这两位因故世实在太久而早已没法给自己做主的中外名人,一个被硬按着说出“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混话,一个被强扭着自打嘴巴、全盘否定自己的本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于是,倾力面向所谓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大众趣味之所好,完全由着初中文化程度所允许的思想兴致和认识极限,来打扮和简化历史,好像就都成了跟中外前贤的圣明主张不谋而合的正当之举,再容不得任何人来批评,谁愣要批评就是谁活该在犯低级、庸俗的红眼病。
⑥不信这个邪的人,当然还要批评。不过,批评并非是为了和谁对着干,也不是因为针对“讲史”和“写史”的具体某人某文产生了非说不可的恶感,更没妄想要把谁给当草拔掉,只是为了理清事实和道理,让不愿意跟风跑的作者、读者和观众,也能有一份从思想认识上安顿住自己的充足理由。眼下这阵“讲史热”和“写史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既是一场社会性的“热”,我们多数人都为它们的形成和扩展,尽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澜之力,在这过程中,又有些什么因素在吸引着我们并引发了我们对它们的认同? ⑦对以上所问,概其要害,答案可归结于一点,就是一“讲”一“写”之间,“历史”里泛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且是较之我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实际生活感触,又往现实人心深处的幽暗里狠扎了一层的那种表里俱现的生活状态。甭管是历史上的哪个片断、哪个人物或哪个事件,之所以一经“讲史”转述、渲染,或“写史”者的铺排阐发,就可以让我们了无障碍地心领神会,不必费丝毫心力,不需仰助旁的任何专门知识,就可以轻易地想见其状貌而把握其灵魂。 “讲”史者和“写”史者都是三下五除二,熟练而刻意地把历史捏巴成了一团可与我们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和色调一一对应的彩泥。如此摆布和利用“历史”,固然热闹非凡,但由此映衬出的,既不是所谓拨云见日方能得见的历史真相,也不是当今的社会和人性慎终追远、激浊扬清的向上提升态势,相反,倒是我们的世道和人心在大张旗鼓中自甘委顿乃至向下沉沦的一派精神荒寒。
(选自2007年4月19日《文艺报》,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下列表现不属于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中“尽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澜之力”的是 ( )(3分)
A.普通受众对能了无障碍地心领神会历史,轻易地想见历史状貌而把握历史灵魂的欢迎与自慰。
B.谁愣要批评就是谁活该在犯低级、庸俗的红眼病。 C.各级各类媒体全方位烘托和多方位包装
D.一些“写史”者与之合流,一些论者为之张目。
13.依据文意,下面说法能够作为散文“写史热”与电视“讲史热”已成“合流之势”证据的两项是( )( )(6分)
A.许多文学期刊中的文章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色。
B.电视“讲史热”为迎合大众的趣味,随意打扮和简化历史。
C.散文“写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呈现出模式化和潮流化趋势。
D.散文版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积极转型。 E.随着电视“讲史热”而翻卷出许多专以“述史”和“论史”为务的散文作品。 14.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热’了历史 ‘冷’了现实”的弊端。(4分)
答: 15.从原文内容来看,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历史和现实。(5分)
答: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雪 夜
□ 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6.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4分)
答: 17. 文章对歹徒着墨不多,然而他的“匕首”却前后出现了三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歹徒执意要上楼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 18. 小说设置了楼上并不存在的两位老人的儿子的形象,联系全文,探究这样设置有什么妙处?(6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整体打捞:创造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奇迹”
□ 张景华 吴春燕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的成功,堪称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一个“奇迹”,是水下考古的一大创新。这个被誉为开启世界水下考古先例的“整体打捞”方案的出台,从设计到完善再到通过,用了4年的时间。
由于“南海一号”所在海域的海水能见度几乎为零,水太深,采用传统的水下考古方法,将无法对沉船和船载文物进行准确的测绘和记录,必然会造成不少珍贵文物考古信息的丢失。古沉船在水下浸泡了800多年,船体非常脆弱,即使船载文物全部打捞出水,对于沉船本身的水下考古打捞也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此,经多方面专家的反复论证和研究,决定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整体打捞:将沉船、载物与其周围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殊的
钢制沉箱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能人为控制环境、保护较好的“水晶宫”中进行科学的水下考古发掘。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史无前例,虽有风险,但它是最适合“南海一号”的打捞方法。打捞工程中最难的技术莫过于“海底穿梁”了。技术人员要在30米深的海底,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条件下,将6吨重、15米长、1米粗的36根底梁一一穿入沉箱底1米见方的孔内,难度可想而知。
从8月24日开始穿底梁,到9月4日成功穿过第一根底梁,打捞人员整整用了12天的时间。由于沉箱底部淤泥坚硬,第一根底梁穿到一半时竟发生了弯折。打捞专家反复实验摸索,当第一根底梁穿孔成功时,工作人员激动得几乎落泪。如今,这项成熟的“海底穿梁”技术已成为广州打捞局的至高技术机密。
“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除了“整体打捞”技术外,还采用了一项新技术,那就是半潜驳技术,巨型浮吊将包住“南海一号”的上沉箱垂直上提,然后在海水中水平移动至已经事先沉没在海底的驳船,等到将上沉箱固定完毕,再让驳船抽沙上浮将上沉箱水平托出水面。“半潜驳技术”的采用保证了打捞的成功。
“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无疑是中国水下考古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也从起步逐渐走向成熟。
(节选自2007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
19.根据原文已有信息,概括“‘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四个关键阶段的主要内容。(4分)
答:
20.“海底穿梁”是“南海一号”打捞工程中最难的技术,它难在哪些地方?请分条说明。(5分)
答:
2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探究对“南海一号”实施整体打捞的原因?(6分)
答: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著名作家冯骥才说:“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他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你对打比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请用平实的语言重新表述。(6分)
答:
23.下面是某学校课外活动小组对中学生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种类的统计表,请你就此表格写一段调查总结,不必出现具体数据。(6分)
阶段 政史类 文艺类 科普类 高中 137人 26% 初中 157人 23%
205人 57% 337人 49% 187人 37% 263人 38% 军事类 其他 45人 9% 37人 5% 160人 31% 190人 27% 答: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 请从“自主”“合作”“探究”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者议论文。(60分)
《语文月刊》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模拟试题(一)
参考答案、解题说明及古文翻译
一
1.C(A项,“媲”读pì,其余都读bì;B项,“盥”读guàn,其余都读huàn;C项,加点的字全都读yù;D项,“炽”读chì,其余都读zhì。)
2.A(固若金汤:金属造的城墙,滚烫的护城河。形容工事无比坚固。不能用来形容“歌舞升平景象”。)
3.B(休止:停止。止境:尽头/持续:延续不断。继续:(活动)连下去;延长下去;不间断/完善:完备美好。完全:齐全;不缺少什么/同步:指互相关联的事物在进行速度上协调一致。同时:同一个时候。根据语境,应选B。)
4.C(A语序不当,应是“另谋生路,早谋生路,谋好生路”。B “塑造”缺宾语,在“出格”后加“的形象”。D关联词语“只有……就……”搭配不当,应用“只有……才……”)
二
5.B(滋:滋生、蔓延。)
6.D(连词,就。A项①表并列关系;②表修饰关系。B项①表目的连词,来;②介词,凭借。C项①结构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B(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②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这不是“公之乐”;③④由“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均是“公之乐”;⑤写同游者的“喜”与“幸”。)
8. C(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 9.(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3分,翻译对关键词“或”“即”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2)边远地区的人、鸟和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3分,翻译对关键词“夷狄”“宜”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夷狄”译成“少数民族”也对。)(3)那么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3分,翻译对“同游于此”和“其可”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10.(1)天寒地冻,草木凋零,人迹罕至,冰雪覆盖,远山显得特别明净空旷;(2分)天色晚了,万籁俱寂,相送无语,黄河水流声音显得更大更急促。(2分)用天寒、日暮恶劣的环境烘托伤心愁苦的离别之情。(2分)
1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三
12.B(3分。提示:B说的是评论界,不是“我们多数人”。) 13.A E(6分,一个选项占3分。)
14. 媚俗,倾力地打扮和简化历史,以满足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大众趣味之所好;随意摆布和利用“历史”,对历史不去廓清真相,对现实不去警醒人慎终追远、激浊扬清;容不得批评,切断和遗弃了优良的学术传统。(4分,每一点1分,语句通顺1分。)
15.对历史要注重反思(1分),对现实要强调忧患意识(坚持立足现实而面向历史的文化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1分);允许批评,包容异见,讲史和写史要弃虚就实,有的放矢(2分)。(在答对前面的要点的基础上,语句通顺得1分。)
四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6.选择了一个雪花飘飞的冬夜,重点突出了火盆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和温馨,同时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17. (1)为了刻画陌生人凶残而丑恶的嘴脸,从其熟练的动作来看,他是一个惯犯,一个惯犯也看不出老夫妇的破绽,从侧面衬托出老夫妇感情的投入与逼真。(3分)(2)一来歹徒以为楼上有更贵重的东西,二来如果楼上有人会对其作案造成威胁,他必须去探个究竟。(2分)
18. 两位老人唯一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就死了,因为儿子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促使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他们总念叨着儿子,关心着儿子,保护着儿子。小说这样的设置,把老夫妇对儿子真切的感情和深深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4分)另外,整篇小说都是按照老夫妇的儿子在楼上学习而展开的,但是到最后楼上根本就没有人,是空的,令人出乎意料之外,这是小说悬念设置最成功的地方。(2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说明】这道题选材的内容很新,考生对选材的内容可能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考生应该扣紧文本,不要被已有印象所干扰。
19.①整体封装阶段:将沉船、载物与其周围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殊的钢制沉箱内。②整体起吊阶段:巨型浮吊将沉船和各类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起吊。③整体托浮阶段:巨型浮吊将上沉箱垂直上提并平移至海底驳船,再由驳船托出水面。④整体入宫阶段:将上沉箱原封移入可人为控制环境的“水晶宫”进行考古发掘。(4分,一点1分)
20.⑴穿梁的环境恶劣,沉船地点海水极深,能见度极低。⑵钢梁极其粗长,重量极大,而穿孔极为狭窄。⑶沉箱底部淤泥坚硬。⑷工作对象是文物,一旦不慎碰坏将造成巨大损失。(5)缺少现成经验,只能靠实验摸索。(5分,每一点1分)
21.⑴“南海一号”所在海域的海水能见度极低,水太深,只有实施整体打捞,才能保证珍贵文物考古信息完整性。(3分)⑵“南海一号”古沉船在水下浸泡了800多年,船体非常脆弱,只有实施整体打捞,才能降低对沉船本身的水下考古打捞的难度,并保证沉船本身的完好性。(3分)
五
22.【示例】散文写的是平常生活,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是悟出来的;小说写的是吸引人的生活,要有情节起伏;诗歌写的是理想的生活,要有丰富的想象。(6分,每句2分,意思基本符合就可以给分。本题考查的实际上是文学语言与一般性的语言的转换。)
23.【示例】从这一次的调查结果来看,高中生与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选择基本上是一致的。(2分)文艺类读物仍然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但是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向。(2分)喜欢阅读政史类、科普类、军事类读物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除此之外,喜欢阅读其他内容读物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不少。(2分。)
六
24.【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这三个词语的:自主:自己做主。合作: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探究:探索追究。这三个词语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词语。在新的课程标准实验中,非常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要是落实了课程标准实验的学校的学生,都不会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感到陌生,应该是有事例、有议论的根据的。而且,学生也可以撇开这些来写自主、合作、探究,
所以写作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也非常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者议论文的。本题之所以要规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是因为中学生的文体不规范问题已经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文体规范将作为高考作文一个重要的导引方向,这里选择考生最常写的两类文体,就是希望考生好好的写好这两种基本文体,突出文体的特征,为正式高考做好准备。
作文评分参考下面的《等级评分标准》。
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内容25分 表达25分 一等(25-21)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一等(25-21)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书写工整 一等(10-8) 立意深刻 材料丰富 语言表现力强 见解、构思新颖 二等(20-16)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二等(20-16)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畅 书写较工整 二等(20-16) 立意较深刻 材料较丰富 语言表现力较强 见解、构思较新颖 三等(15-11)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三等(15-11) 四等(10-0)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四等(10-0)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语言基本通顺 书写潦草 字迹难辨 三等(15-11) 立意略显深刻 材料略显丰富 语言略有表现力 见解、构思略有新意 四等(10-0) 个别句子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发 展等级10分 【说明】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未拟标题扣2分。出现错别字,l—2个不扣分,3个扣l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l分。 ④确认为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参考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从丰乐亭径直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曾巩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公和滁州的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在那里可以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这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的人、鸟和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又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
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那么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