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2课《说和做》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2课《说和做》精品教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说和做——记闻一多学生言行片段》是一篇写的十分精粹的散文,文章写作角度独特,作者抓住“说”和“做”展开,结构严谨典致而精妙,语言精警典雅而富有诗意,感情真挚充沛而热烈,体现了一位诗人笔下同样跳动着爱国赤子心的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对此,七年级学生要想好好品味是需要深入研读才可以实现的,仅靠教师的讲授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本课教学我们要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从而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从中体会语言的优美、诗意和抒情性。我将本课设计为一系列的学生活动:感知朗读,走近闻一多;领悟朗读,认识闻一多;赏析朗读,解读闻一多;抒情朗读,赞扬闻一多等,通过这些环节的展开,逐步达成目标,最后以写颁奖词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情感得以升华。

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感悟,渐进式挖掘文本,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巧妙的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评说文本,走出文本,从而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与伟人的对话、甚至完成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身心受到感染,进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让他们在一系列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语文,学会相互学习。 学情分析:

1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的散文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尤其是对名人有强烈的兴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闻先生的精神。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如果教师教学得法,学生学有所获,就能使他们效仿闻先生的做法,以其优秀的品质作为学习的榜样,力争做一名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优秀人才。 设计理念 :

1.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彻底转变传统的 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3.在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虽然有了欣赏美的权力,却很少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待遇。所以,让学生“翻身”当家作主迫在眉捷。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美的世界,真正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而教师要做的只是导航,绝非掌舵。

4.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扬弃”而非“抛弃”。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但它的某些基本内容却不能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构筑教学大厦的重要材料。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含义。

2、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抓住课文内容,说出课文围绕闻一多哪两个方面

2

写,并从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 3、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并合理裁剪材料的方法。

4、品味并学习文章通过对闻一多先生语言、肖像、细节等描写,具体展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5、鉴赏文中富有诗意,能引发丰富感受与思考的语句,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崇高品格和精神,学习围绕中心选择、剪材的方法。 2、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学习文章对人物的语言、肖像、细节等描写。 教学难点:鉴赏重点语句,探究内涵,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自我完成、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理解文意,品味句子,感受名人的形象和精神。 课前准备:①生字、生词②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我们先看几则名人言论——

朱自清说“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鲁迅说“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崖际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郭沫若也说“他真真是“求仁得仁”,他不仅在做学问上获得了人识,而在

3

做人上更保障了人识的确切获得。”

这三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赞扬他怎样的精神品质?明确:为人民、为新中国而牺牲自己的伟大诗人——闻一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共同去认识、感悟、了解、追忆闻一多先生。

二、初始闻一多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下列词语读音、含义。

学生朗读、在书上标记。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 (1)闻一多是什么身份?

(2)文中对这些身份的描写,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找出这些话,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明确:(1)诗人学者、家身份

(2)用两个句子过渡。“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总承上文,对前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概括。“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家的方面。”总起下文。

4

教师:的确,作为诗人学者、家身份的闻一多先生初步给我们留下了“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印象。他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进入再识闻一多环节。

三、再识闻一多

1、观看影片片段。(影片《建国大业》中闻一多被杀害前公众演讲的片段) 教师:对闻一多有这样的评价“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是的,他宁可倒下也不愿屈服,为了民族,他说了也做了。

2、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分别写了作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他哪几件事?对于“说”和“做”,他恪守着怎样的原则?反映了他什么精神?(自我完成)

请照此句写一段话:

文中写了作为学者/家的_________事,对于“说”和“做”,他恪守着___________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的学者/家。

学生全班交流,并朗读自己品鉴内容的段落。

明确: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写作三本书,恪守着“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原则,是一位治学严谨、潜心学术、废寝忘食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做为家做的三件事,恪守着“说了也做了”的原则,是一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的家。

5

四、布置作业:1.继续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识记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全班朗读课文 二、了解闻一多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家不同的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他如此高大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进入了解闻一多环节。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文章在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交流。

明确:语言、肖像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以上描写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具体感知。

三、感悟闻一多

教师:从语言、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能了解闻一多先生的高大形象,文中也

6

有许多读起来像诗的语句,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感受和思考,让我们一起体味,从中感悟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品格。

请同桌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揣摩体会其表达效果。(提示:从用字、句式、修辞、情感方面体会)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对偶,语言音乐美、情感美,赞美、崇敬之情。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比喻,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

(3)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字词凝练,句式整齐、富有音乐美。“沥”,表现他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语言富有诗意美。表现他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用心极专、怡然自适。

四、追忆闻一多(作业布置)

教师:全文议论中饱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叩击我们的心弦,使我们对闻一多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通过本文学习,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哪些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

明确: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卓越的学者,大勇的烈士。

事例:1930年,作为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且主考官的闻一多,慧眼识

7

人,破格录取身上潜伏才气的臧克家,后来臧克家出版诗集《烙印》享誉诗坛。 知识连接:臧克家和闻一多先生的事情——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教师: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

8

精神。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9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