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产日化品牌为何举步维艰

来源:爱go旅游网
MSSBr06

国PB圯品牌 宂诹牵毋组饭

2018年4月,两面针披露,公司收到了上海证券 交易所关于2017年度报告的事后审核问询函,对两面 针已经连续12年扣非后亏损、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经 营状况等问题进行问询。上交所要求,两面针对公司造 纸业务营收、毛利率、净利润变动的原因及合理性进行 说明;对家用牙膏等产品销售量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等 问题进行说明。

年报显示,2017年,两面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净利润-1.44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54亿元, 已经连续12年扣非后亏损。

两面针如今的现状,不过是国产牙膏衰落的一个缩 影。早前,不少有名的国产牙膏,如黑妹、圣峰、蓝天 六必治等,都已经沦为二三线品牌了。

其他国产日化品牌,如海鸥、熊猫、活力28等曾 红极一时的民族品牌,如今都已黯然退场。

[0外资品牌已占据牙膏市场半壁江山

根据AC尼尔森、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 品工业协会2016统计数据,牙膏市场占有 率前十名分别为黑人(20.6%)、云南白药 (17. 8%)、佳洁士(11. 1%)、高露洁(9. 8%)、 冷酸灵(5. 8%)、中华(5. 6%)、舒客(4. 8%)、 纳爱斯(3.2%)、舒适达(2.6%)和六必治(1.4%)。

在T0P10中,外资品牌占比49. 70%, 本土品牌33%,其他占比17. 7%。外资品牌 占了半壁江山。

作为老牌日化企业,两面针从中草药 牙膏起家,2001年,两面针牙膏年产销量 突破4亿支,并连续15年销量排名第一, 2004年1月,两面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 牌上市,成为行业内首家上市企业。

到了 2017年,其营业收入为14.72 亿元,同比下降5. 74%;归属于上市公司 股东的净利润为-1.44亿元,扣非净利润 为-1. 54亿兀。

两面针从巅峰到谷底,一是其混乱的 “多元化”发展战略,从而导致整体业绩 持续下滑甚至亏损,特别是将“牙膏”主 业丢失;第二,两面针最大问题在于机制, 换帅作用或有限。一个没有进行国企改革

的两面针,要突破多元发展陷阱,实现两面针翻盘是不可能的事情。

田七牙膏曾经在2004年前后取得年销售4亿余支、 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骄人业绩,但因为战略决策失误, 偏离日化行业,分散了资金投入和管理精力,导致财务 成本增加,资金紧张。2014年,“田七”自有品牌牙膏 被迫停产^ 2016年5月,田七牙膏重新开始生产。两面针们存在着品牌老化严重、广告投入乏力等问

题。同时,国内牙膏的销量主要来自商超渠道。而很长 一段时间,商超渠道都已被外资战略垄断,因为进场与 期间各种费用成本高,很多国产品牌在商超渠道控制力 不够。

而云南白药成功,就是商超大卖场的成功。云南白 药牙膏也是凭借着中药理念崛起。但是在渠道搭建方面, 云南白药的销售渠道已经覆盖药店、超市、便利店、万 宁等个人护理店铺等多种类型。

另一方面,外资品牌进入中国时,通过重金砸广告, 提高市场知名度,迅速占领市场。并且,外资品牌相对 于本土品牌,产品形象更加新颖,逐渐俘获了消费者的心。

46 / 2018. 06

田UAN CHA观察

根据尼尔森网联向媒体提供数据 显示,牙膏品牌在2015全年投放在电 视媒体的广告总额超过130亿元,牙 膏产品所属的化妆品/个人卫生用品 大类是2015年广告投放总额最高的三 个行业之一。

洗涤史上创造了神话的民族品牌,毫无例外地走上了下 坡路。公开资料显示,熊猫从90年代初全国洗衣粉的三 甲之列,被宝洁介入后,产销量逐年降低,至1999年, 其产量已不足两万吨。2000年,北京市日化二厂虽收回 了熊猫品牌,但长达六年之久的雪藏,让其无法东山再起。

同样地,海鹃和活力28后来都被收回,但最终无力 回天。在淘宝上,虽然海鸥还有销售,但销量几乎为零。

IS外资收割了渠道,雪藏了品牌_

0国产品牌对消费者理解不够

在海鹃、熊猫和活力28的历史上, 一个共同点是:都在发展的鼎盛时期 被外资介入。

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 期,以白猫、浪奇、海鹃、活力28、 熊猫等本土洗涤品牌,陆续推出了加 酶洗衣粉、浓缩洗衣粉等新兴产品, 发展鼎盛一时。这让刚刚进入中国市 场的宝洁眼馋,并开始动刀。

1993年底,熊猫隶属的北京日化 二厂与宝洁合资成立了北京熊猫宝洁 洗涤用品有限公司。1994年,宝洁随 即引进汰溃。而400g售价7. 8元的汰 溃,对于当时的中国消费市场来说, 贵得“吓死人”。而当时售价仅为1. 8 元/袋的熊猫,发展正如日中天。

1999年,宝洁收购了熊猫的所有 资产,并力推当时从高价神坛上掉下 来的汰溃以及碧浪等品牌,逐渐剥夺 了熊猫的市场。

除了熊猫,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 国浓缩洗衣粉市场占有率达到80%的 活力28,1996年与德国洗涤剂行业巨 头美洁时公司合资经营,而前期的广 告投入等约定成了一纸空文,美洁时 却将更多资源投向其自身品牌巧手, 活力28随即被束之高阁。

以宝洁为代表的国际日化巨头, 收购本土品牌,更为看重的是将渠道, 尤其是当时的批发渠道为其所用,也 就是借力打力,他们收购的是渠道, 而不是品牌。他们只要渠道。

被外资介入后,这些曾经在中国

洗衣粉、洗洁精太基础了,现在洗衣液的竞争都很 激烈,马上洗衣片的大战即将打响。产品老化是这些老 牌日化企业难以为继最直接的原因。

一直以来,立白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蓝月亮 靠洗手液起家,却瞅准时机,通过洗衣液品类突破,在 洗涤市场分得一杯羹。在消费不断升级的时代,海鸥等 老牌企业慢了好几拍。思路不变通,市场就会丢失,品 牌自然也会丢。

进一步来讲,就是忽视了消费者求变、求新的需要。以汰渍为例,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汰渍因 高价在中国市场严重滞销,而宝洁在中国的工厂沦为了 雕牌的代工厂。紧接着,汰渍品牌各个部门,包括上上 下下的各级经理,利用两周时间深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 甚至深入农村,和汰溃的目标消费者在一起生活。至此, 汰渍真正开始“中国化”起来,市场份额也从1.7%—路 飙升到23%。

本土品牌的没落,主要是对消费者的理解不够,导 致品牌不能紧跟消费者需求,在营销手法上也就差之千 里,营销的本意就是创造并满足消费者需求,宝洁的天 条是“消费者就是老板”。本土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品 牌决定消费者的阶段,而真正的营销应该建立在消费者 决定产品的基础之上。

国有日化品牌想要获得长久的成功必须改变其现有 的品牌经营模式和发展模式。一定要加强产品线的延伸 和拓展,并以品牌价值为核心进行品牌延伸和新品开发, 在给消费者多样选择的同时不断拓展市场。

只有在掌握良好的品牌经营之道的基础上,国内日 化品牌才能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本土化优势,向 世界证明国有日化品牌也有前途;也只有这样,国产日 化品牌才能慢慢摆脱其注定失败的“魔咒”,更好地发 展下去! H

(本刊编辑根据网络文章选编)

2018. 06 /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