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1
二、新课教授:
1、释题:
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
教师范读,学生划记。其后自我朗读。
2
4、整体感知:
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
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船的行程。
三、具体研读:
1、阅读第一自然段,感悟烽火矶的形象。
2、问题1 :烽火矶的形象特点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
3、诗人如遇此情如见此景该当如何评价?
明确:“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可初步感知诗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区别。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3
6、问题2:在作者笔下,小孤山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绘小孤山的美景吗?
明确: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引导学生具体展开阐述。
7、那么澎浪屿呢?(问题3:澎浪屿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
8、问题4:第2段除了写小孤山、澎浪屿,还写了别的内容吗?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诗句典故和晚泊沙夹所见(如有学生答及前半部分的传闻轶事、地形防戍也可)。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贾客:商人。漫狂:胡思乱想。这两句说,船上的商人举止不要轻狂,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彭郎了。小姑:江中的小孤山。彭郎:澎浪矶,在小孤山对岸。民间将小孤山传作“小姑山”,将澎浪矶谐音为“彭郎”,说彭郎是小姑的夫婿。这里形容江山秀美,人们不能自禁其爱。
此处引用诗文典故,与本段首句“二山东西相望”照应,引发读者对景致美妙的联想,使景物似乎也带有诗的灵气,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有了思想深度。
沙夹所见
重点写水,此处距小孤山仅一里,空蒙壮观的背景衬托小孤山。更增添景致之美。并
4
用细节表达观感。
9、齐读第3自然段。
10、问题5:写大孤山突出了大孤山的什么形象特点?
明确: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11、问题6:第3段在写法上与第2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找出来之后,要求学生划记课后赏析的第4自然段,感悟借鉴游记的写法。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